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如何解决“三点半”问题?

楼夷 BetterReadKids 2022-11-14

文 | 楼夷


在最近的两会上,教育部长表示:“三点半之前是学校的责任,三点半之后是家长的责任”。这一说法引起大家议论纷纷。有一种观点认为,三点半放学,是欧美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中国这样做,正是为了减轻负担,把教育的选择权交给家长,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


从去年到今年,我的女儿朵拉分别在美国和中国两地的小学读书,恰好这两地的学校都是三点多放学,我也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有了更多的亲身体会和思考。


基础教育薄弱是主因

在我看来,美国的小学三点半放学,初衷并非为学生减负、为家长减负,而是和美国薄弱的基础教育有关。


美国的小学实行的是包干制。一般一个老师负责教一个班级或者说一间教室的大部分主课,即英语、数学、社会等等课目一把抓。老师的办公室就是教室,吃饭在教室,备课和讲课都在这个教室。


虽然学校和当地教育部门也提供不少培训,但并不像中国的学校都有一个教研组来专门负责某个学科的教学研究,更少见到专门的数学老师、英语老师。


一本知名美国教师自传《第56号教室的奇迹》(Teach Like Your Hair's On Fire)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雷夫是美国洛杉矶市霍巴特小学的五年级教师,在同一所学校的同一间教室,年复一年地教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长达数十年。他同时教授英文、数学、音乐甚至体育。

和一般老师不同的是,雷夫自愿提前两个小时上班,延后数个小时放学,为学生补课。“我能给予我学生的,就是我的时间。”雷夫这句话让人很感动,但雷夫这样的人,以及这种做法在美国的小学老师中都是非常罕见的。


在这种制度的安排下,总体上老师在专项领域上的教学能力是比较弱的,而且老师的备课、作业批改、班级管理等其他任务也非常重。


实上,师资薄弱一直是美国基础教育的痛点。近几年“翻转课堂”等通过在线方式来授课如此流行,也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和中国流行的线下学习语法,在线练习口语不同,美国的“翻转课堂”是线上学习、线下练习。这和线下师资力量薄弱,老师能力不足也有关系。


所以,让孩子三点半放学,给老师留出时间为教学做准备,也是很自然的了。相比之下,中国每个老师只负责一门主课,还有教研组的支持,至少在教学上不那么孤军奋战吧。


配套设施和政策来支持


美国家长也很关注讨论孩子放学后要做些什么这类问题,但是总体上没有中国家长这么焦虑。究其原因,是从家庭分工、配套措施、税收结构上对 “三点半放学”,已经有了一整套的安排。


首先,和中国不同,美国家庭并不流行老人帮忙看孩子。一般来说家庭中一人工作,一人在家的比例比较高。很多女性在生育孩子后,会选择在家工作养育孩子。等到孩子上小学或者中学后,再去工作。


这样做也有经济考量。在美国,无论是请保姆还是送孩子去托儿所,费用都比较昂贵。以我所生活过的纽黑文来说,当地较好的托儿所月费要1400美元,在加州价格可能更高。就算是有便宜的,排队等位的时间也非常漫长。如果两人出去工作,其工资扣除各种税费,也不一定能够负的起看护费。


但如果只有一个人工作,那么负担就会大大减轻。因为美国是以家庭来报税的,少一人工作,税费会大大减少。而且美国有不少在家兼职的机会,所以很多全职妈妈可以兼顾工作和家庭。美国的法律对于家庭中不工作的乙方也提供了各项权益:全职妈妈到了退休年龄,照样有机会享受各种福利。


在这样的历史、情感和经济因素下,美国家庭有更多的时间来照顾孩子。当然,这并不是说孩子三点多放学后就呆在家里。美国社会各个部门都提供了孩子活动和学习的机会。


首先,很多资金充足的学校,尤其是私立学校,虽然三点半之后不上课了,但学校并没有关门。学生们可以在学校参加各种体育和艺术社团活动,或者在图书馆自学,经常会到6点才回家。


这些支持社团活动的资金往往不是来自政府部门,而是家长组成的家委会筹款。因此学校或者说家委会可以直接决定如何使用资金,效率也更高。


相比之下,中国的学校也会在三点半后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来提供兴趣小组活动。但是一来资金有限,无法提供充足的活动;二来政府资金的用法有很多规定限制。比如不能用于学校自己的活动,社会机构不能乘机推广其他课程等等。


其次,美国的学校会甄选合适的托管机构,为学生提供有偿托管服务。这些托管机构通常离学校不远,如果有一定距离,则会统一安排校车接送。我家女儿朵拉就参加了学校推荐的托管机构。每天三点半会有老师直接到教室接孩子,送到托管机构,一直到下午6点结束。这样的托管班也不贵,一个月大概几百美元。


此外,社区图书馆也会提供免费的托管服务。我在纽黑文和圣地亚哥的时候,曾经多次带孩子到当地的社区图书馆。那里提供的活动包括儿童图书室、作业辅导、看电影、读书会、乐高机器人课外班等等。关键是,这些都是免费的。如果要成为长期会员享受更多福利,只要提供一份水电或者电话账单信件即可。


这种价格极其低廉的社会配套服务,极大地降低了家长的成本,让三点半放学不那么令人难以忍受。


美式“高考指挥棒”


我认为最关键的,是美国大学招生的标准影响了小学教育。中国大学招生是一考定终身。尽管这两年高考改革有所变化,但依然是在具体的考试科目、分数和次数上面做文章。虽然有部分学校可以自主招生,但是大部分学校依然是看分数,没有太多选择学生的权利和空间。


但是美国大学的招生,要看个人陈述、推荐信、SAT考试、平时成绩、课外活动、面试等多种因素。SAT考试成绩只是其中一个因素,甚至是不那么重要的因素。到底选择哪个学生,学校有很大的自主权。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课堂获得知识就不是唯一通向大学的途径,课外活动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这方面的能力培养显然不能只看学校。也因此,家长们也愿意在课外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孩子。


三个误区


现在,大家在讨论“三点半放学”这件事的时候,总是把它同“减负”联系在一起。这种说法存在三个误区。


首先,这种说法把学习等同于“课堂式学习”或者“通过重复性训练来获取知识”。三点半放学减少了孩子们在学校的学习时间,但并没有减少学业的负担。反复进行同质性练习也许是负担,但在学校和同龄人一起玩耍学习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的刚需呀。


体育课不是学习?音乐课不是学习?科技课不是学习?学校在减少重复性训练的课堂教学时间的同时,为什么不能增加其他类别的教学呢?


其次,这种说法把政府各个部门的责任等同于学校的责任。三点半学校关门了,我们依然需要一整套的方案来保障社会各界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让学生有更多机会继续发展自己。


勿以减负为名,行脱责之实。


最后,这种小学逐渐“减负”的做法和如今的高考改革是冲突的。如果高考是减少考试,采取多元化评估标准,那么减少上课、增加课外活动的确皆大欢喜。但是现在的改革,实际上只是调整考试的难度和内容,并增加了考试的数量。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也自然会主动增加补习时间,只不过从课内到课外而已。

要真正实现教育改革,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实际上需要大力增加基础教育的投入,并且给与学校更多的自主权。


简单的减少主课课时,治标不治本。更严重的是,在缺乏整体社会配套环境的支持下,这种由家庭焦虑驱动的军备竞赛越演越烈,不仅家长、学生难以为继,更会让低收入家庭进一步走向弱势。


这样的减负,最终只能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加剧。


本文首发FT中文网,谢绝转载。


相关文章

比较中美小学作业,我们该如何给孩子“减负“?

中美学校比较:决定小朋友幸福感的三大因素

如何把孩子的新年计划变成双方的共赢?

如何培养孩子人生中最需要的技能——和人打交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