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机衔接研究——以贵州省黔西南州为例
【省委改革办按】 2020年,中共贵州省委改革办组织开展了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调研工作,经专家组评选并报省委领导审定,共评出若干优秀调研成果,拟通过“贵州改革”微信公众号推送。今日推送荣获三等奖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机衔接研究——以贵州省黔西南州为例》,供各地各部门学习参考。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摆脱贫困是乡村振兴的前提,脱贫攻坚任务的圆满完成是乡村振兴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已有成果,确保脱贫攻坚成效的可持续。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在理论逻辑和实践工作上具有密切衔接关系。
一、黔西南州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黔西南州坚持把脱贫攻坚当作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州减贫43.54万人,完成33.85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所有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实现动态清零。
(一)扎实打好易地扶贫搬迁硬仗
坚持把“易地扶贫”当作头炮,以打赢歼灭战为总抓手,实行目标确认书制度,启动“百日大会战”,压紧压实责任,强力解决搬迁过程中选址难、建设难、动员难、搬迁难、就业难、融入难、管理难等诸多现实问题。2019年6月20日,全州“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33.85万人搬迁任务基本完成,是全国第一个以市(州)为单位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地区。
(二)扎实打好产业扶贫硬仗
落实产业发展“八要素”,大力发展茶叶、食用菌、精品果业、薏仁米等十大特色产业不断上规模、提效益,重点打造茶、蔬菜、中药材、精品果业、特色粮食“5个百万亩”工程实现预期目标。全州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16年的188.84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226.88亿元,年均增长6.2%。坚持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两业”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全州贫困群众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71.21%,务工是脱贫及稳定脱贫的重要渠道。
(三)扎实打好基础设施建设硬仗
坚决补齐农村“组组通”公路(硬化路)短板要求,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州已完成通组道路建设4696千米,村组道路通畅率达100%。新(改)建农村电网涉及群众80万户,实现用电保障全覆盖。建成通讯基站9032个,实现全州1007个行政村有线宽带全连接,1361个30户以上自然村寨4G网络全覆盖。
(四)扎实打好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硬仗
累计下达教育资助资金20.61亿元,资助学生124.63万人(次),新建、改扩建易地扶贫搬迁教育配套学校74所,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全部清零。8个县(市)均有1所二级以上县级公立医院,99个乡镇均有卫生院,1007个行政村共有达标卫生室1255个,新市民居住区建成医疗卫生服务机构57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参加“新农合”。建成36个新市民居住区,住房79976套、674.7万平方米,完成农村危房改造8.37万户,同步实施“三改”3.27万户,整治农村透风漏雨老旧住房3.29万户,整治人畜混住5875户。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11.18亿元,惠及136.36万人。
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的现实路径
当前,黔西南州在一定程度上发展水平不高、支撑力较弱、作用不突出,可持续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仍属于服务脱贫攻坚的基础性措施和保障性手段,需要在不断巩固扩大脱贫成果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逐步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目标。
(一)在推进产业发展上相衔接
乡村振兴,必须在推进产业振兴上与现有的脱贫产业搞好有机衔接,牢牢把握“八要素”要求,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充分利用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已经夯实的基础、成熟的条件、开拓的市场、有效的机制,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进一步挖掘区域优势和发展潜力、积极培育市场、激发内生动力,推进现有的产业不断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升级品牌、延伸链条,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向现代农业产业化和特色高效农业的方向发展。
(二)在完善基础设施上相衔接
乡村振兴,必须在完善基础设施上相衔接,当前的基础设施建设总体很好,但后期管理、运行、提升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和问题。要将巩固和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成果作为重要任务,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运行体制机制,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要持续推进设施提等升级,进一步强化协调联动,做好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加强监管,切实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管理水平、运行水平。
(三)在改善人居环境上相衔接
乡村振兴,必须在改善农村环境、建设宜居乡村作为实现农村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上相衔接。要做好与脱贫攻坚在治理方案、治理措施及运行机制上的衔接,总结运用好现有可行、有效的治理方式,继续加大人居环境治理的投入,进一步完善治理措施,健全治理体系,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持续推进重点区域、重点部位整治,着力建设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
(四)在服务民生保障上相衔接
乡村振兴,必须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相衔接,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推动民生工作提等升级。深化推进“教育立州”战略,逐步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做好医疗卫生工作的衔接,强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精神卫生、职业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逐步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农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做好农村住房安全的衔接,着力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全面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五)在实施村民自治上相衔接
乡村振兴,必须在推动村民自治、打造多元化的村民共治制度平台、探索新型村民自治模式上相衔接,进一步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入手,强化党组织对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的领导,逐步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民自治方式,丰富村民自治内容,着力把广大群众凝聚在党组织周围,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基础保障。
(六)在发挥组织作用上相衔接
乡村振兴,必须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相衔接,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已经取得的制度成果,不断强化组织建设,确保持续更好地发挥组织用,强化村级组织的政治功能,着力提升组织力,选好组织带头人,大力推进“一肩挑”工作,确保党组织负责人愿担当、有能力、会干事。要配好班子成员,确保组织班子成员之间在能力素质上各有所长、优势互补,打造团结务实、善于战斗的党员干部队伍。
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的重点工程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黔西南州结合实际,在已经取得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攻坚克难,着力实施乡村振兴“十大工程”,努力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一)实施乡村产业融合提升工程
大力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百千万工程,促进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农业服务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包装等相关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着力提升农业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与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有机衔接。培育打造打响食用菌、薏仁米、“普安红”等品牌,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主体,扩大龙头企业数量,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社,鼓励和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兴办各类经济实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二)实施乡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完善农村公路县乡村三级管理养护机制,逐步实现农村公路日常管理养护市场化。大力实施农业节水工程,加快实施骨干水源工程建设。以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和推动农村用电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提升供电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信息传输通道、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强化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打造“互联网+”农村大数据体系。
(三)实施乡村生态建设提升工程
加强传统村落和特色民族村寨保护,开展田园建筑示范。以耕地和建设用地治理为重点,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土壤污染状况进行详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大力实施石漠化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村庄绿化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公益林管护,建设一批特色生态林和花卉苗木基地,打造一批森林小镇、家庭林场,积极发展森林康养、森林旅游产业。最大限度保护生物多样性、原生性和特有性,保护生态系统平衡与和谐。
(四)实施乡村旅游发展提升工程
加快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以“金贵之州·美丽乡村游”为主题,重点培育“古韵乡村探秘之旅” “山地农业体验之旅”“激情户外运动之旅”等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通过旅游线路串联,实现景村一体、旅居共享、一村一品、错位发展的新旅游板块。坚持旅游开发同扶贫开发相结合,将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列入A级旅游景区管理重点内容,引导旅游景区带动贫困人口就业,构建全民参与的乡村旅游扶贫产业链和全域旅游产业化扶贫示范带,让群众通过经营休闲服务项目增收。
(五)实施乡村教育发展提升工程
扩大乡村幼儿园建设,合理构建幼儿园空间布局,满足学前教育发展需求。科学合理调整中小学规划布局,加大学校项目建设和设施设备配备力度,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巩固提升基础教育,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精准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强化深度贫困地区教育保障,保障对各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充分利用各类教育教学资源,深入开展扫盲和后续教育活动,提升深度贫困地区农村文盲群体应知应会能力。
(六)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提升工程
弘扬和繁荣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好、继承好、弘扬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文化建设的各方面,让农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优化乡村文化资源配置,科学布局文化设施,有序组织开展乡村体育赛事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建设具有娱乐、广播、阅读、科普等功能的文化活动场所或乡村文化广场。大力宣传推广一批具有较强代表性和先进性的文化典型,树立一批文化创新示范村,培养一批基层文化干部和乡村文艺带领人。
(七)实施乡村健康建设提升工程
深入开展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培训,提升乡村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服务均等化水平,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质量。加强远程医疗体系建设和乡村中医药服务。对所有在岗的乡镇(街道)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乡村医生开展培训,引导群众养成文明卫生习惯。
(八)实施乡村管理自治提升工程
加强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建设,优化产业党组织设置,建设活力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深入宣传宪法和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营造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提高乡村自治水平。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极端宗族恶势力,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行为。持续推进治安调解、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法制宣传“四位一体”调解工作网络建设,完善农村矛盾纠纷化解体系。
(九)实施乡村资源盘活提升工程
支持农民以土地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财产权、小型水利设施所有权等农村产权入股组建新型股份经济合作社,有效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让更多农民增收。深入实施新市民计划,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乡村人口进城和农业劳动力转移。加强耕地流转担保和农业保险,健全农业风险分担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鼓励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区域调剂交易,将所得收益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实施乡村振兴计划。
(十)实施乡村人才培育提升工程
提升乡村干部素质,加大农村“两委”干部“领头雁”培训力度,把科技示范户、青壮年农民、返乡创业农民、退伍军人等纳入培育对象。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引进规划、文创、旅游、营销等人才。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业、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
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的对策建议
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示精神,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机衔接,面广、量大、任务重,需要进一步强化各项保障措施,确保高层次、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一)坚持规划引领,推进乡村规划全覆盖
1.推进产业发展规划全覆盖。因地规划产业布局,在25度以下坡地、荒山、荒坡等区域,根据海拔高度由低到高及气候差异重点发展芒果、澳洲坚果等生态效益较好的百亿级特色生态产业。细化产业发展图斑,将九大百亿级特色产业、八大特色加工业、五大生态服务业规划做深做细,细化落实到图斑,增强规划的引领性。
2.推进生态建设规划全覆盖。用好用足国家储备林扶持政策,推进林业一体化发展。在25度以上坡耕地规划发展澳洲坚果、油茶、板栗、核桃等生态效益好经济效益佳的经济林,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提升。因地发展生态草,深入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规划建设百万亩牧草基地,重点种植皇竹草、巨菌草等优质牧草,推进牧草产业化发展。
3.推进村庄建设规划全覆盖。鼓励老村庄与中心村生活空间置换,用于生产发展或生态建设。做足村庄特色,充分利用山水、田园、文化、产业等资源,规划建设文化名村、山水名村、产业名村等一批特色名村。全面推进村庄融合化规划,将村庄规划建设成为生活区、产业区、旅游景区“三区”融合综合体。
(二)优化政策扶持,构建乡村振兴驱动力
1.建立产业振兴扶持政策。建立品牌扶持政策。建立品牌扶持基金,切实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注册培育著名商标,加强公共品牌培育,对品牌培育成效显著的市场主体给予奖励,促进产业品牌化发展。建立营销扶持政策,鼓励市场主体组建农产品贸易公司,积极拓展产品销路。
2.建立文化振兴扶持政策。建立群众文化扶持政策,将民族文化与群众文化结合起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群众文化活动,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建立文艺创作扶持政策,鼓励全社会参与乡村文化产品创作。建立文化产业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对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给予扶持。
3.建立生态振兴扶持政策。建立村庄经营扶持政策,对优质的村庄经营项目给予扶持,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生态管理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村生态管理,加快乡村生态管理市场化。建立生态空间置换政策,加快村庄集约化发展,优化乡村生活、生态空间,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效率。
4.建立人才振兴扶持政策。建立人才奖励政策,设立乡村人才贡献奖,对在乡村振兴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给予奖励。建立乡村人才数据库,多渠道、多途径掌握乡村人才动态,组织企业和科研单位推进双方信息及时交互共享。推进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联合组建乡村人才培养基地,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推动乡村人才培养,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
(三)推进组织振兴,锤炼乡村振兴强推手
1.建强农村基层组织。实施头雁培育工程,调整优化村支部、村委会班子结构,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创新选人用人方法,优化“两委”班子,增强执行力和落实力。围绕乡村振兴目标任务,实施基层干部能力提升工程,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强对基层干部战略思维、发展思路、政策理论、工作方法等培训,增强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力和本领。
2.建立目标任务体系。明确任期目标,坚持目标导向,将乡村振兴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乡镇、村组,将任期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年度,建立年度具体目标任务体系。建立季度目标,将年度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季度,建设每个季度的任务清单,实行清单式研究、清单式部署、清单式落实,将季度各项任务落实到人头、定时限,逐项逐事研究推进措施并抓好落实。
3.强化跟踪考核问效。建立乡村振兴州县乡三级督导组,落实三级督导机制,围绕乡村振兴年度目标体系、具体任务清单开展清单式督查,推动目标任务完成。建立乡村振兴三级考核机制,定任务、定指标、定质量,上级与下级分别签订年度考核目标责任书,用跟踪考核手段推进目标任务落地落实。建立重奖重罚、奖罚分明的奖惩制度,严格三级目标绩效考核结果运用,以较真碰硬的跟踪问效强力推进乡村振兴。
课题组
组 长:
范 华 黔西南州委常委、州委秘书长、州委宣传部部长、州委深改委副主任、州委改革办主任
副组长:
黄 勇 黔西南州委副秘书长、州委政研室主任、州委改革办常务副主任
岑大明 黔西南州政府副秘书长
张明景 黔西南州委政研室副主任
成 员:
黄 宏 黔西南州委政研室改革科科长
韦安健 黔西南州委政研室《黔西南工作》编辑部副主任
甘杰学 黔西南州委政研室调研二科负责人
姜仕贵 黔西南州委政研室调研一科负责人
邹卓津 黔西南州委政研室改革科干部
供稿:中共黔西南州委改革办课题组
微编:石芳蓉
▌2021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