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以贵州生态家禽产业为例
【省委改革办按】 2020年,中共贵州省委改革办组织开展了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调研工作,经专家组评选并报省委领导审定,共评出若干优秀调研成果,拟通过“贵州改革”微信公众号推送。今日推送荣获三等奖的《金融创新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以贵州生态家禽产业为例》,供各地各部门学习参考。
近年来,我省生态家禽产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基础不断夯实,规模迅速扩张,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带动农户持续增收。2017年年初,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要将生态家禽产业作为全省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并印发了《贵州省发展生态家禽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配套推出产销对接、政策性保险等系列措施,强力推进全省生态家禽产业发展。截至2019年,省级共投入财政资金2.2亿元,带动市县整合财政资金30亿元,撬动社会资本200多亿元,推动全省生态家禽产业发展实现“大踏步前进”。虽然生态家禽产业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也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尤其是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已成为制约生态家禽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2020年以来,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加快推进全省生态家禽产业发展,专班围绕“面扩、价降、量增、品丰”八字方针,以金融创新支持生态家禽产业发展,推进解决我省特色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为我省农村产业革命提供资金渠道保障。
一、金融支农的意义
(一)金融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而金融支农成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支撑力量。当前,我省生态家禽产业发展过程中,资金不足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限制了产业规模的扩张、市场的拓展,影响了生产要素的集聚。创新金融支持农业发展机制,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增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环节。
(二)金融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
在改革发展中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引入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提升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然而,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金融创新是重要抓手和着力点,通过金融创新解决产业转型升级中资金短缺和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才能加速推进产业发展。
(三)金融创新是助农增收的“制胜法宝”。
近年来,我省重点推进12大农业特色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成效明显。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推出了“特惠贷”“贵椒贷”“贵禽贷”等本土特色专属产业扶贫金融产品,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大大提振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信心和决心,金融已成为产业发展助农增收的“制胜法宝”。
二、金融支持生态家禽产业发展现状
(一)银行支持生态家禽产业发展情况。
截至2020年5月,全省累计发放生态家禽产业贷款7.28万户37.86亿元,现有余额13.52万户105.43亿元,较年初增加1.85万户12.69亿元;贷款平均利率由年初的5.63%降至5.62%,涉及家禽产业贷款产品由年初的22个增加到24个。
(二)保险支持生态家禽产业发展情况。
2020年1—5月,生态家禽产业农业保险投保农户2128户(次),保费规模947万元,投保数量982.14万羽、鸡蛋3289.42吨,提供风险保障3.52亿元;当年累计支付赔款670万元,受益农户280户(次);当年出险报案理赔金额375万元,受益农户167户(次)。
(三)“期货+保险”业务开展情况。
截至2020年5月31日,全省已有11家期货公司(银河、弘业、西南、中信、广州、浙商、国海良时、创元、东吴、渤海、大地)与3家保险公司(太保、国元、人保)合作,在7个县(区)(从江、赫章、纳雍、望谟、威宁、紫云、西秀)开展鸡蛋“保险+期货”业务,参与经营主体35家,承保鸡蛋17260吨,保费618万元,承保价格7800元/吨—8200元/吨,涉及贫困户4320户10993人。
(四)担保业务开展情况。
截至2020年5月31日,省农担体系累计担保生态家禽产业贷款2469笔,金额5.85亿;省担保公司累计担保生态家禽产业贷款44户,金额1.2亿元。
三、生态家禽产业金融需求表现及特征
(一)生态家禽产业自身的特性导致其“融资难”。
生态家禽产业普遍资产规模小,能用于抵(质)押和担保的标的物不多,且价值不高,难以形成有效的贷款增信。即使属于省级层面重点战略支持的生态家禽产业,由于生态家禽产业轻资产特点严重,生物性资产占比过大,现有的评价体系很难准确评估其价值,同时也无法通过现有的生物性资产获得抵(质)押贷款,导致“融资难”。
(二)金融机构与生态家禽产业之间互信度不高,导致“融资贵”。
很多生态家禽产业因管理经验薄弱,技术、市场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导致信用等级较低、风险较高、诚信问题突出,银行不愿给生态家禽产业贷款,即使贷款也坚持“高风险、高收益”原则,提高生态家禽产业贷款利率,高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3—4倍,导致生态家禽产业“融资贵”。
(三)金融机构信贷管理方式与生态家禽产业融资特点不匹配,导致“融资慢”。
传统商业银行在基本的数据搜集和积累方面缺乏主动意识,转型缓慢,主动营销和互联网金融运用较少,金融机构对生态家禽产业的信息收集、授信办贷等主要流程还是靠人工办理和人为干预形成,传统经营思维和传统办贷模式突出。金融机构对生态家禽产业贷款审批体制相对繁琐,环节多、流程长,融资时间少则2—3个月,多则半年以上,不符合生态家禽产业资金使用“短、频、快”的特点,导致生态家禽产业“融资慢”。
四、金融支持生态家禽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资金池金融杠杆模式”
1.资金池模式及撬动银行资本比例。目前,全省12个特色农业产业以家禽产业为试点,从省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建立金融支农资金池,通过与担保公司、银行直接合作,即由省农担公司向银行提供担保,风险由省农担公司、银行、资金池按一定比例承担的一种增信融资担保模式,银行按资金池或风险补偿金实际到位资金的5—10倍比例带动金融资本投入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2.风险分担模式、利率执行及办贷时限。当特色农业产业贷款形成不良贷款后,风险由省农担公司和银行按“28风险分担模式”承担风险,资金池对省农担公司所产生的代偿额度高于年度代偿率2%的部分给予风险补偿。原则上1年期贷款综合成本不超过5.6%,1—3年期贷款综合成本控制在6.3%。办贷时间从贷款申请到贷款发放最短时间约为15天,最长时间约需26天。目前,金融支农资金池模式已覆盖辣椒、生猪、渔业、食用菌、牛羊等产业,共计建立资金池1.65亿元,计划撬动银行资本8.25—16.5亿元投入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二)“保险+期货”特色金融服务
1.推广模式。结合大连商品交易所“农民收入保障计划”政策,推进“期货+保险”试点工作,特选定鸡蛋作为“保险+期货”试点。企业根据市场价格及成本核算,对蛋价的保险价格提出要求,期货公司根据该保险价格向企业报出保障该价格所需的费用(期权权益金),企业认可后,期货公司将该费用具体金额报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根据该金额加上保险公司营运成本形成保险产品价格(保费),并拟定保险合同。
2.费用分摊及应用。充分运用大连商品交易所“农民收入保障计划”政策,对贵州9个贫困县(区)的一个品种或一个项目进行资金补助,并与各家期货公司就生态家禽产业保险用费进行协商,最终投保经费由大连商品交易所和承办期货大致以70%和30%的比例承担,养殖经营主体目前没有支出任何费用。
(三)农银企产业共同体储备库模式
1.推广地区、试点产业及资金筹措。重点为已出列和计划出列的66个贫困县,特别是9个未摘帽的深度贫困县以及剩余贫困人口超过1万人的3个拟摘帽县。试点产业以茶叶、食用菌、生态家禽等十二大农业特色产业为主。资金筹措原则上以226比例构成,即地方国有企业出资20%、社会资本出资20%、银行贷款60%。其中,地方国有企业出资部分可申请财政资金200万元—3000万元(不超过总投资20%),由创新试点申报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授权地方国有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
2.收益分配与推广情况。地方国有企业投资收益的分配可视创新试点性质适当向社会资本让利,但不得超过净利润的10%。原则上地方国有企业获得的投资收益在创新试点区域内以1144分配方式分配,即10%分配给村集体经济、10%分配给贫困农户(贫困农户全面退出后分配给村集体经济)、40%分配给流转土地的贫困或非贫困农户(未产生流转土地的,20%分配给村集体经济、20%用于自身发展)、40%用于自身发展。截至2020年5月31日,已支持望谟、晴隆、赫章3个“9+3”县区生态养殖企业资金4400万元,其中望谟1700万元、晴隆1200万元、赫章1500万元。
五、金融支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企业抵押担保能力较弱。担保贷款数额较大、期限也较长,能够满足部分农户和企业的大额贷款需求,但当前大部分农户和企业资产不动产主要为流转土地、自建厂房(一部分为租用),变现难、抵押价值受限,并且担保公司对大部分生物资产的折价都相对较低,少则为实际价值的20%—30%,多则为40%—50%,导致企业和农户向金融机构融资时不能办理有效的抵押担保。
2.企业融资周期短、成本高。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通常的银行利率、担保公司担保费、相关资产评估登记费等是刚性支出,且每个项目的费率都不低。此外,贷款短期化现象严重,对于企业有重大风险,虽然可以通过展期或借新还旧缓解,但是很多企业需要用“过桥”方式周转资金,不仅增加还贷次数和倒贷成本,也极易导致企业资金“断档”甚至资金链断裂。
3.融资手续繁琐且周期较长。无论是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在办理企业贷款时,在贷前调查、贷时审查等各个环节中,通常按照行业标准,各种手续繁多,且层层审核、层层签字,再加上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层层沟通协调,一笔贷款少则1—3个月,多则3—6个月甚至将近一年,导致企业生产发展受到阻碍。
4.金融产品缺乏针对性。农业信贷有小、快、短、平的特点,当前各类金融机构做了很多探索,但是因为农村信贷对象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征信信息不全,金融生态环境较差,真正适应农村金融需求的产品不是很多,且产品层次不够多元化,更多局限于银行领域,在保险、期货等市场的开拓面还不够广,不能全方位有效满足各类农村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经营大户、普通农户的融资需求。
(二)原因分析
1.农业抗风险能力较弱。与其他行业相比,农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受自然、气候、环境等影响较大,还没有完全摆脱“看天吃饭”的现状,生产经营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一旦发生禽流感、口蹄疫、非洲猪瘟等突发状况,对农业经营主体将是重大的打击。农业产业经营投入产出不对等,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入,且后期维护和折旧的支出较大,但由于受到农产品价格管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的回报率低,让很多投资机构望而却步。
2.农业经营主体资质较弱。在信贷资金投放中,经营主体资质是投资者最重视的因素之一,除部分农业龙头企业外,大部分农业经营主体的资产规模整体偏小,资产构成中以大量缺乏流动性的农业生产资料和无法抵(质)押以及转让的土地、住宅为主,资产缺乏流动性,不可抵(质)押。大部分农业经营主体的股权结构比较分散,治理体制松散,资产分散且不易统计,资产质量较差,一旦发生信用风险也缺乏处置机制。
3.农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农业生产不仅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市场因素的制约,具有相当高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与此同时,由于支农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导致支农信贷资金难以持续快速增长。另外,农村金融机构对抵押品的选择由于政策因素,基本只受理房产、土地和机器设备作为抵押担保品,而家畜家禽不能作为抵押物,严重制约农村金融机构放贷业务的开展。
4.农村信用意识比较淡薄。企业借改制、破产逃避银行债务的行为屡见不鲜、屡禁不止。金融机构维权难度大,银行债权案件判后执行难、费用高。长期以来居高不下的坏账率,使得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很低。金融机构出于自身经营安全考虑,不得不采取抵押担保和信用额度等方法,提高贷款限制条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经营风险,但也导致很多资金闲置,没有充分发挥作用,降低金融支农的作用,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六、贵州省金融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政策资金在金融支农体系的基础性作用
在实现涉农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对农业信贷的支持范围和力度,引导各种金融资本积极投入到现代农业中。同时,以财政资金为先导,鼓励龙头企业出资、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在符合条件的县区组建农业企业互助基金会或合作社,解决小型农业企业融资难问题。不断创新财政资金投资方式,政府发起成立省级农业发展基金,该基金立足于农业产业并购、企业重组和技术升级等。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加入发展基金,扩大产业基金规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分散资金风险,加大对现代农业支持的力度。
(二)优化农村金融架构体系,服务现代农业发展
当前,完善农村金融供给主体结构,构建多层次的县域金融服务网络迫在眉睫。要着力优化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布局,增加金融机构网点的服务窗口,增强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功能,将网点设置和服务中心向下延伸到乡镇、农业产业园区。设立针对性强的标准或非标准化服务网点,提高衣业经营主体融资的便捷性,提高融资效率。政府引导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到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加快推进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建设,实现农业主产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县县全覆盖,基础金融服务行政村全覆盖。
(三)拓宽抵质押品范围,补齐抵押担保短板
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切实发挥国家财政支农的导向作用,通过贷款信用风险补偿、贴息、担保费补贴,将圈舍、厂房等农业生产设施和活体畜禽等生物性资产纳入融资可抵押范围;增强农业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借助政策性保险优势为圈舍、厂房等农业生产设施和活体畜禽等抵押贷款提供保险保障。将已纳入保险品种范围的做到应保必保、投保必保全,提高参保率,为降低融资成本、推进活体牲畜抵押贷款、分担养殖户和银行信贷风险提供全方位保险保障。同时,完善金融机构管理框架,丰富和发展风险管理技术体系和“工具箱”;推进贷后专业化和押品集约化管理,提升风险处置效能。银行在做好内控的同时,还需完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要加强风险分担,继续深化银保、银政分担机制,积极发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作用,推动地方加大风险补偿力度。
(四)减费让利,缓解融资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
免除经营主体除利息之外的其他所有融资性费用,减免外汇同城汇出汇款服务费、人民币同城通兑取现、短信年费、转账手续费,减免电汇手续费、抵押登记费和保险费,减免开户手续费、账户管理费等费用。主动对接税务部门,对照税收减免政策,完善内部统计核算系统,依法合规申报免税,将享受相关激励政策获得的收益,及时体现在企业信贷计划安排、贷款定价、内部绩效考核中,将政策红利传导至民营企业。充分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落实好定向降准等政策措施,将优惠利率传递到企业,减低企业融资成本,打出授信、财政贴息、增值服务等一揽子降低企业贷款成本的“组合拳”。
(五)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
充分发挥贵州大数据的优势,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科技手段,利用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推广“数据网贷”,依托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微信等渠道,加强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创新,为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服务。加大对发展模式和资产特质的研究力度,推广地标产品系列贷、无还本续贷、知识产权贷、应收账款贷、诚税贷、循环联保贷等信贷产品,探索将民营企业商标权、专利权、专有技术等知识产权纳入抵押担保品范围。积极开办公证抵押、仓单质押等贷款业务,从核心企业所属行业和供应链特点出发,盘活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流动资产。加强与保险业务的融合,结合企业财产险、营业险、产品责任险等险种,为具备保险补偿能力的民营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有效利用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中心、小额贷款担保公司的担保资源创新开办各类担保融资方式。
七、结论
(一)金融创新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的研究结果
要充分发挥政府在金融效率评价中所起的作用,提高相关政策和行政措施的制定和执行力,有效促进农业产业金融市场的发展,不断增加金融中介数量,不断提高金融系统效率,提升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循环的效率。
(二)金融创新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结果
农业产业经营主体发展前景和产业经营越好,融资条件越良好,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给的强度和数量越大。提升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水平,要积极调动金融主体资金投入农业产业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同时农业产业自身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也是重要因素。
(三)金融创新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构建完备的金融支持特色农业产业体系,营造金融支持的良好社会环境,打造新型融资主体,运用大数据金融助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在金融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体系完善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课题组
组 长:
方 涛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
成 员:
毛世明 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发展处处长
沈德林 省畜禽遗传资源管理站高级畜牧师
李传耀 绥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副行长
杨秀琦 省渔业局一级科员
李 俊 省种畜禽种质测定中心高级畜牧师
李建伟 省种畜禽种质测定中心畜牧师
张 芸 省畜禽遗传资源管理站副站长
唐继高 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副研究员
黎恒铭 省畜禽遗传资源管理站畜牧师
明 炜 开阳县农业农村局助理畜牧师
张云丹 省禽业协会工作人员
何广霞 省禽业协会工作人员
供稿: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课题组
微编:黄 勇
▌2021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