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贵州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省委宣传部 贵州改革 2022-03-30

【省委改革办按】 2020年,中共贵州省委改革办组织开展了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调研工作,经专家组评选并报省委领导审定,共评出若干优秀调研成果,拟通过“贵州改革”微信公众号推送。今日推送荣获优秀奖的《贵州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供各地各部门学习参考。

 

贵州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课题组

 

一、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做法

(一)构建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的组织体系。一是总队统领。组建县级志愿服务总队,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队长,带领乡镇、村“一把手”履职尽责,建立、整合并依托各种平台,组织引领志愿者参与本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如龙里县将脱贫攻坚指挥作战体系转化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工作体系,由县委书记亲自抓,县委副书记具体抓,其他班子成员挂镇指导、靠前指挥、系统谋划,推动形成县、镇、村三级书记带头抓,多部门落实的工作态势和“全县一盘棋”的工作格局。二是横向到边。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结合工作实际,组建本部门、本单位的志愿服务队伍,统一归属志愿服务总队,面向全县(市、区)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同时,积极倡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项目资助、结对帮扶、技术援助、市场对接等方式参与志愿服务。如贵阳市观山湖区志愿服务总队下设各项专业志愿服务支队,由各对应党政机关、职能部门负责牵头组建,安排专人管理。三是纵深到底。乡镇(街道)、村(社区)根据条件组建了志愿服务队伍,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如龙里县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层党建、基层社会治理、人居环境整治等,先后成立了“感党恩志愿服务队”“袄玛萤火虫志愿服务队”“山歌唱响新时代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等村村都有的品牌志愿服务队。

(二)构建专兼结合、类别广泛的队伍体系。一是多样化。按照要求,各试点县志愿服务总队按照“8+N”配置志愿服务队伍,“8”即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服务、助学支教、医疗健身、科学普及、法律服务、卫生环保、扶贫帮困等8类常备队伍,“N”即若干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志愿服务队伍。如遵义市播州区按照“1+9+24+178+N”模式,成立了播州区红马灯志愿服务总队、9支大队、24支分队、178支小队,各党政主要同志任队长,干部职工的90%为队伍正式成员,配置完成党政干部志愿服务常备队伍。二是群众化。注重发挥本地乡土文化人才、科技能人、“五老”人员、新乡贤、创业返乡人员、群众性活动带头人的作用,组建群众身边的志愿服务队伍,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如清镇市通过“五个发掘”建设与发展志愿服务队伍,即发掘“领头雁”,明确志愿队伍负责人;发掘“热心人”,建立志愿队伍骨干;发掘“新社团”,结合兴趣团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发掘“好奇者”,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吸引群众参与;发掘“智多星”,邀请和鼓励专业力量加盟。三是专业化。引导和鼓励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利用自身特长和优势,为群众提供专业、优质服务。如赤水市关工委、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组织在富顺村实施“田间课堂”志愿服务项目,“送理论、送政策、送技术、送信息”到群众身边。

(三)构建服务精准、运作有效的项目体系。一是精准设计项目。准确把握群众需求动态,精心策划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志愿服务项目,持续不断推出项目清单。如龙里县实施“萤火虫”志愿服务项目,按照地域大小、人口数量和行业规划等将全县划分为60个“萤火虫”志愿服务网格,“萤火虫”网格员通过日常了解、实地走访、召开院坝会等方式,收集、整理网格内群众志愿服务的需求信息,着力搭建志愿服务与志愿需求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二是完善项目流程。各试点县积极探索、实践创新,初步形成了“成立项目—招募志愿者—实施项目—评估效果—优化项目”的项目运作流程。如凯里市实行“点单式”服务,即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供需平台上,将全市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列成“菜单”,通过志愿服务组织“备菜”,群众“点菜”,市、街道调剂“配菜”,志愿者上门“送菜”,群众现场“品菜”,市财政“买单”6个流程,实现群众需求与志愿服务项目的无缝对接。三是打造项目品牌。各试点县围绕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聚焦群众需求,纷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品牌,以品牌项目汇聚力量、凝聚群众。如,清镇市把“文明实践日·相约星期三”打造成为老百姓的“赶集日”,搭建起文明实践与群众之间互动沟通的桥梁。

(四)构建内容丰富、覆盖广泛的服务体系。一是走进城乡社区。围绕省委、省政府易地扶贫搬迁188万农民群众的后续工作部署,各地在移民安置社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如铜仁市碧江区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组建推广“张承源志愿服务队”,以楼栋为单位推行“四员一长”(信息采集员、矛盾纠纷调解员、邻里互助关爱员、社会治安巡逻员及楼栋长)管理模式,实行“10分钟便民服务圈、10小时限时办结制、10公里就业辐射面”“3个10”工作机制,帮助搬迁群众迅速融入城市生活。二是走进广大家庭。各试点县通过倡导以家庭为单位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将志愿精神融入家风家教,以家庭的“微志愿”带动社会的“大志愿”。如福泉市开展“五引导五教育”活动,组建“村寨文明小干部”小小志愿者队伍,通过开展村寨环境整治、文明知识宣传等活动,以他们的“小手”牵起更多的“大手”,助力村寨环境展新颜。三是走进群众生活。各试点县把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覆盖到医院、车站、商场、景区,在居民聚集区、公共服务设施、窗口单位及其他重点公共场所,让志愿服务真正就在群众身边。如织金县结合实际以“讲、评、帮、乐、庆”五种形式开展文明实践活动,以“讲”的形式召开群众会议、办培训讲座、走访等对政策理论进行宣传,以“评”的形式对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身边好人等进行评选,以“帮”的形式对贫困农户、困境儿童进行帮扶、关爱、支持,以“乐”的形式开展群众广场舞、文艺演出丰富群众文娱生活,以“庆”的形式在重大节日、传统节日开展庆祝、庆典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五)构建价值引领、实践育人的文化体系。一是坚持主流价值引领。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全过程,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如龙里县聚焦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设了“山歌唱响新时代”志愿服务项目,组建7000多名农村党员群众组成的文艺志愿服务队170支,编写创作党的新思想、新政策、新理论山歌3500余首,依托广场文化活动、村村通、融媒体平台等进行常态化宣讲。二是提倡全民全域志愿。通过各类媒体大力宣传,注重选树和宣传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探索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大力弘扬志愿服务价值理念。如遵义市播州区探索制定了《播州区志愿服务礼遇回馈激励措施》,给予志愿者星级评定、免费保险、公共服务优惠等礼遇。三是发动群众成为主体。注重开展宣传教育和引导群众实践参与相结合,让农村群众在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活动中体悟美好生活、提高自身素质。如赤水市积极引导农村群众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参与主体,通过“学、知、行、传、助”,促使农民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实现从旁观者到参与者、再到爱好者、再到传播者、最后成为志愿者的“农民五变”。

(六)构建立足长远、推动常态的保障体系。一是完善制度强管理。各试点县积极探索建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不断完善规范管理制度,推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吸引更多志愿者扎根农村、服务基层。如施秉县建立了《施秉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管理员制度》《施秉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七条”》等制度,按照县统一模板,各乡镇、村(社区)、企业等将各项制度统一布置上墙,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开展工作。二是人财保障强运转。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除上级部门划拨经费外,各试点县结合实际给予了经费和人员保障。如贵阳市观山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020年经费预算150万元。龙里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指导中心为新成立正科级事业单位,属县委宣传部管理,设主任1名,副主任3名,事业编制8名。三是融合发展强平台。多数试点县将文明实践中心与融媒体中心进行融合建设,实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如清镇市利用融媒体中心平台资源,建设湖城E家·清镇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和“都来应”手机APP;黔西县整合资源逐步探索开发“人文水西”APP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等。

二、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经验成效

(一)提升动员能力,推动村民自治更好发挥作用。通过开展文明实践,有效调动广大农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村民自治更好发挥作用。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充分发动群众共同思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群众感受到是在做自己的事,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从被服务对象发展转变为自我服务、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志愿者。如龙里县发动群众开展文明实践“大比武”,引导群众自商、自筹、自建、自管,广大农村群众、党员干部等共10万余名志愿者参与其中,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二)强化整合能力,各类资源得到优化配置。通过党委的统一调配和优化组合,整合利用县域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农业实践基地、普法工作室、学校少年宫、体育场馆、企业车间等阵地资源,保障文明实践活动有效开展。如沿河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龙头,整合县委党校、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基地和“三馆一场”等资源让群众使用,在人员密集场所的城区3个广场和2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24小时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

(三)提升引导能力,乡风文明有了新气象。各试点县通过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党中央为民利民惠民政策转化为鲜活的事例和生动的理念,乡风文明有了新气象。如赤水市葫市镇小关子村把村规民约编成易懂易记的“八要八不要”,赤水市旺隆镇提出了“五弘扬、五整治”,持续开展移风易俗。

(四)提升服务能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通过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农村村支两委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很大加强。同时,各级党员干部以志愿者身份服务群众,通过互动交流、平等交往,融洽了干群关系、拉近了干群距离。如施秉县在疫情期间,设计实施“把爱送给你·温暖带回家”志愿服务项目,招募到60名志愿者开展免费为城区各社区、物业小区群众代购生活物资2300余单(次),服务群众1万余人,得到了群众广泛欢迎和点赞。

三、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队伍建设不强。县一级作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主战场,在管理队伍上还存在专业性不强、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影响了工作长效常态化开展。另外,一些试点县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结构较为单一,志愿服务活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平台功能不完善。各地结合实际设计开发了自己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信息平台,但服务功能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在与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管理平台数据互通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三)专业水平不高。群众需求涉及面广泛,呈现个性化和多样化,部分如心理疏导、艺术辅导、特种养殖等需求,专业性较强,但县级相关专业人才相对缺乏。一些志愿者缺乏必备的岗位知识和技能,难以提供给服务对象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的服务,影响了服务效果。

(四)项目质量较差。一些试点县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主要集中在助老助残、贫困帮扶、交通劝导等方面,活动内容较为单一、服务领域较窄,无法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与群众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距离。

(五)保障力度不够。很多志愿服务组织缺乏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经费保障难。一些试点县对志愿者服务考评没有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各试点县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志愿服务嘉许奖励制度,但总体上看,县级及以下部门在制定措施时权限不足,嘉许奖励范围较窄。

四、下步工作建议

(一)统一方向给标准。按照“一个目标、四个定位、五项工作、三个到位、提升四大能力”的总体要求,省级层面总结各试点县建设经验,适时出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统一考评标准。积极探索把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纳入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纳入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情况监督检查。

(二)统一平台给权限。推动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实现与全国志愿服务信息平台数据互通,除全国信息平台统一规定之外,给予各试点县一定权限,让各试点县能够结合本地实际做出特色。同时,打通“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PC端转手机端的使用通道,上接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横贯相关部门单位,下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构建县级融媒体中心和志愿服务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平台,促进志愿服务工作及时、便捷、高效。

(三)统一政策给保障。一是强化队伍建设。鼓励和引导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利用自身特长和优势,为群众提供专业、优质服务,让专业人做专业事。坚持先培训再上岗,不断提高志愿者能力素质,推动志愿服务专业化、规范化。二是解决资金难题。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志愿服务条例》,推动各级政府将志愿服务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同时可探索省、市采取以奖代补方式,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正常开展提供资金保障。三是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完善志愿服务评价机制。整合相关部门资源,出台优惠政策,形成完善的志愿者嘉许、礼遇、关爱激励机制。加大宣传力度,适时评选表彰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

(四)统一品牌给空间。可结合实际进行探索,从省、市、县整体上加以统筹,结合行业特点、群众需求,寻找各地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共同点,在同一类别或特点的统一品牌下,给予各试点县充分发挥空间,把各地各具特色的品牌项目作为大品牌下的子项目,打造少而精的志愿服务品牌,坚持长效常态开展,进一步提升品牌示范效应。


课题组

组   长:

柳盛明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成   员:

刘洁丽  省委宣传部电影管理处处长

     省委宣传部文明创建处四级调研员

陈   富  省委宣传部志愿服务指导处二级主任科员




推荐阅读
    ●金融创新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以贵州生态家禽产业为例
    ●深化贵州省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改革研究
    ●新时代贵州希望工程助力脱贫攻坚创新模式探索

供稿: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课题组

微编:黄   勇“贵州改革”微信2021年第97期(总第1571期)

▌2021年4月7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