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实习不留用,一家律所疑似进入复旦就业系统警示名单
作者:威廉
来源:环球法研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
某律师事务所从1月份开始就跟实习生说给offer,能留用,期间也没有说其他情况。到了4月份才给实习生说没有留用机会,不给签三方,说留用不如继续找实习生。16级已有三名同学中招(不同的组),实习时间超过6个月,但现在只能开始重新找工作。
从网友提供的聊天截图可以看出:涉事的三名同学均来自复旦大学法学院,为16级应届毕业生。法学院相关领导已经着手与涉事律所沟通,该律所疑似已进入复旦就业系统警示名单。
笔者向法研圈内的多位接近消息的人士求证,均表示确有此事,但具体细节不便透露或具体情况不清楚。该律所为合伙制,实习生留用与否更多地由所属团队的合伙人或带教律师决定。目前,尚不清楚该行为是律所统一的要求,还是涉事律师的个人行为。据可靠消息称,该律所已经启动内部调查程序,是否会公布调查结果尚不可知。法研希望律所能够公布调查结果回应广大法学生的关切。该律所是沪上颇有名气的律所,关于此事法学生圈内也颇有非议。如何处理此事也体现着该律所的管理风格及危机公关的能力。考虑到涉事律所的声誉及其中可能存在不为外界所知的细节,法研不便公开更多信息。
法研之所以关注此事,主要是因为长期实习不留用在法律圈内并非个案,我们经常能够听到这类事情。尤其是对于应届毕业生,临近毕业时的实习往往是希望能够留用。不少律所为了提高招聘的简历投递率,往往在招聘信息中标明有留用机会。有的实习岗位确实有留用机会,最终是否留用要看实习生的工作能力、团队业务情况等多种因素。其中也不乏没有留用机会却声称有留用机会的情况。法研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没有基本职业道德的做法。
优质的法律工作岗位总是处于稀缺状态,尤其是上海这种城市,最不缺的就是人才,知名律所和公司在招聘时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一个招聘信息就能吸引很多实习生。法研群内曾做过一次统计,一份优质的实习信息发布后,接收简历的邮箱在十分钟左右收到100多份简历。法研曾帮助杭州某国企发布法务实习生招聘信息,对方颇为惊讶地地表示:“现在就业这么难吗?我们这种公司居然有这么多名校学生投递简历。”
从律所和公司的角度看,如今用人的机会成本颇高,多倾向于经过6个月以上的实习再决定是否留用。因此,法研群内多次提醒小伙伴应该早做打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参与实习。优质实习岗位供求关系严重失调的现状也给了一些律所和公司大量使用实习生的条件。相比于正式员工,实习生成本更加低廉且容易控制,而且在校研究生的工作能力与刚入职的员工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不少律所和公司滥用了这类优势,过度压榨实习生。
如今市场上存在着一些机构,以所谓的红圈所为噱头,刻意制造焦虑情绪,贩卖所谓的课程。真的是:自古真情留不住,唯有套路的人心。笔者不止一次表示过,如何看待红圈所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理解法律圈的重要指标。红圈所是中国精英律所的典型代表,但并非唯一代表。
作为法律圈的公益社群,法研长期关于实习生的生存状态,积累了大量实习生奇葩遭遇的“小道消息”。前几日,我们转载了一篇华东师范大学夏冰青老师关于互联网公司实习生的研究文章,对法律实习生的生存状态也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在文章的末尾这样写道:
大学作为社会的缩影,其中不乏来自经济水平和教育资源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学生,而付出与收获极为不平等的实习生制度让这些原本已挣扎在基本生存线边缘的学生丧失了基本的拒绝机会,更遑论思考实习制度是否合理。 夏冰青,公众号:全球传媒学刊中国媒介产业中实习生的困境研究:以S和X两家大型互联网公司为例
去年12月,法研推送了一篇简单的推送,正面刚了廉价实习的现象。
反对廉价实习是法研的一贯主张。我们多次在法研群内强调,不允许发布每天实习待遇低于100元的实习信息。实习待遇不是衡量一份实习是否优质的唯一标准,却是重要指标。实习含有学习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工作。温情脉脉的“学习式实习”背后是残酷的压榨与剥削。实际上,真正优质的实习,往往也会提供相对合理甚至丰厚的实习待遇。社会上存在众多廉价实习的现象,并不代表这种现象就是合理的。
法研公众号上发布的招聘信息,我们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去核实。我们无法保证每一份我们发布的招聘信息都优质,但我们愿意尽最大的努力。
坦率地说,法律行业是一个透明度较低的行业,国内缺乏权威的批评类法律媒体,有的多是宣传平台。法律圈的新闻事件多是在坊间流传,很少见诸报端。媒体的重要属性和功能之一就是批评,失去了批评功能的媒体不再是媒体,只是宣传平台。笔者理解法律圈这类机构的商业模式,毕竟法律人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批评必然意味着得罪人。实际上,缺乏权威的批评类法律媒体是中国法律服务市场不成熟的表现,也导致中国法律行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以法律评级为例,目前中国法律服务市场上的评级机构依然是国际法律评级机构主导,国内一些机构也曾试图做法律评级,但效果不佳。这种“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现象值得我们反思。实际上,相对于国际上的法律评级机构,本土的机构更了解中国法律服务市场,在信息上更有优势。但为何一直没有出现权威的本土法律评级机构,缺乏公信力是关键的影响因素。笔者真诚地期待中国未来能够出现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法律评级机构。
说回实习生问题。笔者曾在圈内多次调侃实习生、律师助理和实习律师等法律圈的新人:每天的工作就是维护别人的合法权益,对于自身的合法权益却无能为力。这是何等的讽刺。
如果你遭遇了不公,没有平台发声,请联系法研,我们愿尽绵薄之力。
法研做的事情很小,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法研的梦想很大,为了让中国法律服务市场更好。
鼓励理性发声、促进良性交流,小心呵护法律行业的正直感,这是笔者作为一名普通法律人的心声。
与法研同行
开启多彩法律职业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