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元俱乐部之外,才是绝大多数中国律所新人最真实的薪资水平
作者:威廉
来源:环球法研
近日法研社群内在讨论上海律所应届毕业生的薪资水平,有人认为平均水平在6000至8000元/月,有人认为这个标准偏高,税后3500元/月是常态。
这个话题引起了笔者的兴趣。市场上经常有机构渲染“2万元俱乐部”等薪资水平较高的中国律所,加之法研社群内绝大多数小伙伴是研究生以上学历,就职的律所也相对不错,薪资水平自然也颇高,导致不少小伙伴认为上海律所应届毕业生的薪资水平在6000元以上。
为了了解上海律所应届毕业生真实的薪资水平,笔者登录上海律协官网发现,4月17日招聘栏目中发布十多条律所招聘信息,薪资待遇写的均是面议。提成律师和工作3年以上的授薪律师工作面议比较容易理解,毕竟每个人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不同,同样是有3年工作时间,不代表都具有3年工作应具备的经验。
但应届生薪资待遇面谈应该如何理解呢?根据常年接触律所招聘信息的经历,笔者武断地认为:律所招聘信息中,应届毕业生薪资待遇面谈的,往往不会太高。因为,如果薪资待遇很好,律所/律师有动力主动展示出来,毕竟给员工的工资高,意味着律所/律师的创收能力强。招聘信息是展示律所形象的重要途径,如果薪资水平非常有市场竞争力,为什么不展示出来呢?
如果说对红圈律师事务所的看法是考验一个人是否了解中国律师圈最重要的问题的话,那么对中国律所“2万元俱乐部”的看法就是考验一个人是否了解律界新人生存状态最重要的问题。
2万元俱乐部之外,才是绝大多数中国律所新人最真实的薪资水平。
在没有大数据支持的情况下,笔者无法确定上海律所应届毕业生入职的平均薪资水平是多少。对于广大法学生而言,平均薪资水平具体数字的意义也不大,能第一份律所工作就拿到2万元以上薪资的人少而又少。更何况,律所给你2万元的薪资对你也会有更多的工作要求。笔者曾在圈内调侃应届入职薪资水平高的律界新人:他们往往是一个人,拿两个人的钱,干三个人的活,背四个人的锅。
工作不是请客吃饭,工资高的背后是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和年纪轻轻就日渐稀疏的头发(或有)。
社会上普遍认为律师是高薪职业,工作很自由,没有上下班时间的限制。笔者也曾在圈内调侃过此事:其实律师工作很自由,没有上下班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准备为客户爸爸服务。
前不久,有媒体披露2018年度上海律师人均创收99万。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不少律师表示自己又被平均了。律师行业同样也存在着“二八定律”,百分之二十的律师/律所创造了全行业百分之八十的收入。据笔者了解,上海某律师对提成律师的要求是年创收超过200万,而某业内知名的大所创收30万就可以做合伙人。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创收是收入而非利润,去掉成本,大多数律师的净利润并不高。
由于某些律师刻意宣(zhuang)传(bi)律师收入之高,社会上形成了对律师收入高的认知偏见。一些律师刻意宣传创收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作为专业人士,创收高意味者能力强,有助于取得客户的信任。但社会上的这种认知偏见导致律界新人也不得不在个人形象、服装、出行等方面付出远远高于薪资水平的成本。
律界新人可能在外面请潜在客户吃1000块的晚餐,自己在家吃10块的泡面。如果你刚入职律所工作的同学婉言谢绝了你聚餐的邀请,他说的也许是因为工作太忙了没空,其实他可能是因为真的太穷了,尤其在北上广这类生活成本高的城市。多数律界新人不是没有时间社交,而是没有经济收入社交。如果没有家人的经济支持或者是大城市的本地人,每月的收入绝大部分都花在了吃穿住行等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上了。
北上广深这类城市,大多数律界新人虽然收入并不高,但好歹有工资。有些小城市,律师助理是没有工资或者工资极低的,挂实习证还要给给律所费用。据笔者所知,安徽合肥某知名律所律师助理的工资是3000元,而且还要签3年的合同。有时候,打败律师助理爱情的不是忙而是工资低。
坦率地说,律师并不是钱多的职业,全国能够创收超过100万的律师并不多,大部分律师处于小康状态,收入略高于工薪阶层,绝大部分律界新人的生活水平处于温饱状态。
但为什么还要做律师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律师是一份高成长性的职业,也是一份提升社会地位较为稳妥的职业。只要熬过前几年,一般能够实现高于工薪阶层的收入。
对于律界新人来说,再怎么强调工资的重要性都不足未过,毕竟要吃饭、要生存。尤其是读了研究生的律界新人,不仅要承担经济上的压力,还要承担心理上的压力。家长和以前的同学往往认为读了研究生工资收入应该很高,何况是律师这种职业。
但是律师是一份值得长期投入的职业,属于典型的先苦后甜型的职业。与工资同等重要的还有发展的问题。三到五年之后,你可能就要独立,成为提成律师,到那个时候你没有了基本工资,还要去开拓案源,也许会比刚入职的时候更苦。
笔者的一位朋友曾说过,如果你刚入职场,收入不高,吃的差一点没关系,把钱投资在学习上。离开学校,没有人再督促你学习,人与人的差距往往就是前几年拉开的。
与诸位共勉!
你可能还想阅读:
动辄要求清北复交法本研究生,有些律所是不是对自身定位有什么误解?
与法研同行
开启多彩法律职业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