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学习的角度看“做中学”与“项目式学习”

友伴成长
2024-08-24

Editor's Note

尽管“做”是“项目式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但是为了学习的做,和单纯的做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推荐一篇旧文和大家进一步探索我们说的做是什么。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看见未来教育研究院 Author 秦冬梅、曹蕾

编者按


随着教育界的视角从“教”到“学”的转变,近年来“做中学”、“项目式学习”等陆续成为教育的热门词,甚至是课堂追随的教学时尚。那么,这些学习方式是否真的能够促进学习?小编在此次有关学习发生的文献资料的搜索中,发现了一些学者对这些热门学习方式的辩证阐述,特编辑成一个小专题以供探讨。


简单的“做中学”活动获取的直接经验并没有什么教育价值,只有当活动的本质是“参与”,而不是单纯的“做”,获取的是经验的连续性,才是有教育价值的活动。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丁道勇教授指出,在当前的教育实务当中,因为相信杜威倡导“做中学”,结果各种在学科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在课堂上穿插活动的教学时尚,都把杜威作为重要的参考。而这事实上重蹈了杜威早就提示过的一些错误做法,如追求浅薄、偏重动手操作、放松学术标准等。


杜威强调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强调活动过程的理智色彩。一项活动有没有价值,要看这项活动是是不是能影响到更多别的学习经验。活动提供的直接经验,需要纳入经验的连续体当中去。仅仅是让学生活动,或者仅仅是给学生各种直接经验,不能就此表明这是一种好教育。


在《经验与教育》一书中,杜威明确把“经验的连续性”指定为有教育价值的经验和没有教育价值的经验之间的关键差别所在。单纯是“做”,也能给学生提供直接经验,但是并不保证这种经验的属性为何。实际上,更常出现的状况是,学生受到一个个具体活动的推动,面色潮红、神情激动,而其实质可能只是纯粹的消遣,或者在争相出风头、竞争老师的一点认可。杜威认为孩子们应该在原理的指导下,明智、有效地从事身体活动;而不应该像一头戴着眼罩的驴子那样,忙着挥洒汗水,而不知目的之所终。

对学习者来说,重要的不仅仅是行动,离开思考的行动是盲动,没有行动的思考是空想,只有真正地参与,只有知行合一、行思合一才能带来真正的学习。


具体论述详见丁教授的论文《警惕“做中学”:杜威参与理论辩证》,发表在《全球教育展望》2017年第8期

扫码阅读 丁教授的论文《警惕“做中学”:杜威参与理论辩证》


小编点评:


从丁道勇教授论述的杜威的教育哲学来看,杜威所指的“参与”对应的是正是克努兹.伊列雷斯概括的三维度学习发生框架中的互动过程,“参与”是多种互动形式(感知、传递、经验、模仿、活动和参与)中的十分重要的一种形式,在参与中,“学习者处于一种有着共同目标导向的活动当中,处于实践共同体中”,正是因为“参与”的这种特征,使得学习在更具社会化意义的水平上发生。


“PBL与其说是创新,不如说是‘回归’,回归到学习本来该有的样子。”——顾远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变得越来越受欢迎,正如大多数事物的发展一样,任何一种受欢迎的学习模式在热情高涨的扩散过程中,都有可能因为部分实践者并未真正理解该学习模式的内涵或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而变成了打着“项目式学习”旗号而损害着学生的学习过程。


巴克教育研究所(Buck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简称BIE,网址:http://www.bie.org)长期致力于帮助教师为学生成功的生活做好准备。他们通过向教师展示如何在所有年级和学科领域使用项目式学习来做到这一点。作为一个使命驱动的非营利组织,巴克教育研究所创建、收集和分享高质量的PBL教学实践和产品,并为教师、学校和地区提供高效的服务。在《黄金标准PBL:项目设计基本要素》(Gold Standard PBL: Essential Project Design Elements)中,他们构建了PBL设计框架的黄金标准。

(图片来源:http://www.bie.org/blog/gold_standard_pbl_essential_project_design_elements )


在这个框架中,BIE研究员将学习目标置于设计的核心位置,学习目标包括关键的知识及其理解,关键的成功技能(批判性地思考,有效地解决问题,与他人协作,以及有效的自我管理)。


同时,BIE研究员从广泛的文献研究和15年来与一线教育工作者来往的经验中提取了项目式学习设计的7个必备元素。谈及这7个必备元素时,BIE研究员指出这是基于“把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尽可能地调动起来”。7个元素包括:


1) 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研究和解决一个问题,或者探寻和解答一个难题,这是“项目式学习的核心”。一个有吸引力的问题将会使得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显得更有意义。这个问题应该对学生构成挑战,同时不让他们感觉到畏惧,最好是一个开放式的、对学生友好的 “驱动性问题” .

2) 持久探究


不同于在书本或网络上 “随便找找” ,探索意味着更积极深入地搜寻或查找信息。探索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也就意味着符合黄金标准的项目至少要持续几天。在项目式学习中,探索是逐层深入的,当学生们遇到一个充满挑战的议题,他们提出问题,通过各种方式来寻找答案,然后提出更深入的问题,这个过程不断重复直到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或者答案。


3) 真实性


真实性意味着学习的内容或任务与真实世界是如何相互关联的。项目的真实性会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一个项目的真实性可以体现在几个方面,通常是多个方面的综合体现。项目可以有真实的背景;或者采用真实世界里的工作流程、工作任务、工具,以及绩效标准;或者是项目可以对他人产生真实的影响。最后,一个项目也可以体现出对个人而言的真实性,比如项目围绕的是学生自己的烦恼、兴趣、文化、身份认同,或者他们生活中的其他问题。

4) 学生的发言权与选择权


这会让学生们对这个项目产生拥有感,他们会更关心项目,也会更加努力。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可以更加深入,可以选择项目的主题和性质,可以写出自己的驱动性问题,并决定如何探究这个问题,如何展示他们学到了什么,以及如何分享工作成果。


5) 反思与总结


在整个项目中,学生和老师应该反思他们在学习什么,他们是如何学习的,以及他们为什么要学习。作为课堂文化和对话的一部分,反思和总结可以非正式地进行。


对内容性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进行反思,可以帮助学生巩固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并思考如何在项目之外的其他地方应用这些知识。对成功技能发展的反思,可以帮助学生内化他们对技能含义的理解,并为进一步发展这些技能设定目标。对项目本身的反思——它是如何设计和实施的,可以帮助学生决定他们如何设计与实施下一个项目,并帮助教师提高他们的 PBL 实践的质量。

6) 评价和修正


高质量的学生作品是符合黄金标准的项目式学习的标志,而高质量的作品是通过深思熟虑的评价和修正才能达到的。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在评估量规、模型以及正式的反馈和评价标准的指导下,给予和接受建设性的同伴反馈,这些反馈将会改善项目的流程和项目的产出。


除了同伴以及教师之外,外部的成年人和专家也可以通过提出真实的(来自真实世界的)观点,为评价的过程做出贡献。

7) 公开展示的作品


在项目式学习的黄金标准中,有一条是 “创造一件作品并公开展示” ,作品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展示针对一个复杂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方案。为什么如此要求呢?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首先,与 “真实性” 相仿,公开展示创造的作品能大大增加学生参与项目的动力,高质量地完成项目。


其次,通过创作一个作品,学生们将他们所学的知识具体化,从而可以公开的进行共同讨论。此时,学习中的社交层面显得非常重要,不再仅仅是老师和单个学生的私下交流。这种方式会对教室和学校的氛围产生影响,有助于形成一个 “学习社区” 。  


最后,向公众展示项目产出是让家长、社区成员和更广泛人群了解什么是项目式学习以及它对学生有什么意义的有效途径。

具体内容详见《Aha| 如果没有这7个要素,你遇到的就是假的项目式学习》(译者:杨云武、德庆玉珍、李玮、李想、陈泉)。


巴克教育研究所原文详见网页:http://www.bie.org/blog/gold_standard_pbl_essential_project_design_elements。


小编点评:


巴克教育研究所的这篇《黄金标准PBL:项目设计基本要素》文章里所提及的设计理念,其实就是在学习发生框架的三个维度方面(学习内容维度、学习动机维度、互动维度)充分做足功夫。处于核心位置的学习目标,即是克努兹.伊列雷斯学习框架中的学习内容维度,且这个学习内容维度不仅致力于学科内容的掌握和理解,还包含成功的技能。而设计的7个要素,正如文中所提及的,是基于“把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尽可能地调动起来”,也就是项目设计要充分考虑学习动机维度和互动维度。


在7个要素中,“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持久探究”鲜明地对应了学习动机维度中的动力、兴趣和意志力,尤其是“持久探究”这一点所体现的学习中的意志力,是高品质学习发生的非常重要的条件,也是在实际操作中容易被教师所忽视的。而后面的“真实性”、“学生的发言权与选择权”等5条则更多地对应到互动维度。


当然,每一个要素并非与学习维度是唯一的对应关系,许多要素是兼顾学习发生的多个维度的。我们可见的是,当项目式学习的设计越是全面地考虑学习发生的三维度,项目式学习越可能带来真正的、高品质的学习的发生。带来真正的、高品质的学习的发生



关于我们


看见未来教育研究院由上海真爱梦想基金会组织成立,倡导符合儿童发展规律、促进儿童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研究院立足于我国教育实践实情,借鉴国外教育创新案例与方法,对接国内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智慧和优良传统,吸取真爱梦想基金会多年实践探索的经验教训,力图用系统的创新手段促成教育质量改善,推动城镇化过程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如果您希望继续关注我们的精彩内容,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欢迎扫码填写基本信息即可每周接收看见未来电子周刊及双月刊。




编辑:曹蕾、秦冬梅

——看见未来教育研究院——

联结合作,倡导教育公平

发起促进,共创教育变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友伴成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