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杰解说】:阅读理解能力是新时代的核心素养,没有阅读能力就没有学习能力,就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新技术与新生活。所以各地中考不断推出考察阅读能力的有价值的好题。而阅读能力的考察本质还牵涉到学生学习新知模仿应用迁移新知的学习过程,这点需要在孩子们每一节的听课中慢慢潜移默化的培养,学习我的微信文章资料,其实也在培养这种能力。

七上数学培优 47 31748 47 14985 0 0 3854 0 0:00:08 0:00:03 0:00:05 3854列专题2 培优微专题之阅读理解专题第4题 新定义概念

此题摘自某县区七上期中试卷倒三题






【山杰解说】数学的精神就应该求真务实,我一直追求做真教育真做教育。下面我要对这个题目发表一些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个人孔见,与我工作单位无关,有关责任我个人负责。

       我个人看法,此题作为地区期中考试命题,不太妥当。

质疑之一:题目中涉及实数概念,学生还没有学习。没有实数的概念基础,没有平方根的学习经验,过早涉及x2=-1的根的内容,这是忽视学情基础的命题。

质疑之二:题目涉高部分不够合理。题中的虚数概念i与复数概念都是高中内容,作为一个地区性的大型命题,这样的命题会导致没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中过早过量补充涉高内容,这样造成的后果必然是薄弱学生消化不良,越来越缺少学习的成功体验与学习突破的快乐,只会提前加剧学生分化。我并非反对完全涉高,但是涉高题目怎么设计,需要认真斟酌推敲。比如2017福建中考命题中有一个阅读理解题,很多一线老师感觉题目涉高。但是仔细研读,会发现这是教材练习的改编。我个人看法,把教材练习适当改编,做一些初高衔接的引导是合理且有价值的,这会引导教师深入挖掘理解教材的价值导向,而不是纯题海战术的机械训练。但是此题改编并没有看出来这点。

但是这里有个知识点,题目没有规定-1×i=-i就是常数与i的乘法题目中没有规定到位。事实是定义了实数后,学生是否从这题中理解了实数与虚数的乘法的新运算,我不知其中学生考情,不敢判断。

但我个人理解                             不要省略这个步骤,则题目更严谨。另外题目中实际还涉及两个负数相等的定义,也没有给予严格规定,这个就算了。

质疑之四:此题命题设计研究方向过于单一。代数中研究新的数,肯定要研究它的计算。但是计算还需要研究它的计算运算律。

大家可以阅读我昨天分享的关于新定义运算的阅读理解题的分享

七上数学培优系列专题2-阅读理解专题第3题


对比这两题,显然可以看到好的阅读理解题,需要非常契合学生学习的心里认知过程,需要合理富有层次性的梯度设计的题组。当然这样设计,阅读理解题往往有一个被人诟病的地方就是篇幅太长,真是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总体感觉此题涉及过于简单化,没有真正理解阅读理解题命题设计的方法与价值导向。以上个人看法,未必准确合理,欢迎读者朋友批评指正。命题是很辛苦的事情,我这样随意的点评,是不厚道的行为。这份试卷我认真学习过,对其他部分的命题都非常欣赏,觉得知识点考察全面,难度设计合理,排版规范美观,简洁明了。按照我的理解,这个题目出现这样的一些被我质疑的问题,有很大可能是受版面限制的原因,非命题老师不能设计出更好的题目,只是版面排不下,所以这样设计。前面我的质疑观点未必准确,欢迎大家对我的不成熟的看法提出批评指正。

       欢迎大家对比我前面文章选择分享的阅读理解题,对比这些问题,来思考阅读理解题设计的一些命题方法与考察目标。欢迎大家给我留言或者评论,指正我的错误与不足。


本微信号【林山杰与数学学习】结合林山杰老师教学实际需要,近期推出不少系列专题,

其中一个重点是七上数学培优系列专题,上期讲解【数轴上的动点】的专题,本期计划讲解【七上阅读理解专题】,每天一题,第二天附上前一天的答案。

阅读理解题系列的已经发布的文章链接如下:

七上数学培优系列专题2-阅读理解专题第3题

 七上数学培优系列专题2-阅读理解专题第2题

七上数学培优系列专题2-阅读理解专题第1题


另外还有其他专题如【有理数巧算之巧用分配律】【半期考复习系列】【方程的计算专题】【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专题】等等,是给中等甚至中下学生设置的分层次练习。每天坚持分享,其中辛苦只有做过的朋友才能体会。希望学生读者每天坚持训练,学习没有捷径,所有宣传秘籍的文章都是在忽悠人,学习只能日积月累,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罗马非一日之功,参天大树源于种子对阳光的热爱。

请思考下图


【郑重申明】真心感谢设计出这些问题的命题老师,我引用了你们的好题分享给读者。我个人观点:吃了鸡蛋要懂得感谢母鸡。本微信文章欢迎大家转发分享朋友圈等方式帮我宣传分享,欢迎大家教与学中使用,但没有经过我的授权不得转载别的各种学习平台或自媒体平台。


对我个人感兴趣的朋友还可以关注我另两个微信公共号——三山三爱,爱山杰爱阅读爱数学。其中微信号上分享有更多我的关注教师成长的自我思考的文章。期待大家的指导与批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