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全球第一的芬兰教育看,“双减”后我们该如何缓解教育焦虑?

(以下内容均可直接点击打开阅读或观看!)

各章节资源集

中考相关资源

期中期末资源

免费分享资源

图书了解/购买

成套视频教程

教学思考/体会

关注孩子/热点

专题/专项精品
实时热门/最新推荐/分类汇总



文丹说:“双减”后,我发现家长们更加焦虑、迷茫了,因为孩子一到周末都不知道该干什么,家长也不知道如何高质量陪伴孩子。

相比之下,芬兰在教育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家长不焦虑。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上周,少年商学院特别邀请到了《这就是芬兰教育》作者,芬兰中小学课程研究与观察者——文丹老师做客智慧父母读书会直播间,与少商创始人张华老师一起分享:从芬兰教育看,“双减”下孩子和家长的时间该如何规划?这里的规划,不仅仅是指周末安排,更是涉及到孩子未来更为长远的成长规划。

以下是直播分享的精华内容。

01
跳出做作业、玩游戏等非此即彼的冲突先教孩子“好好生活”,再谈学习

芬兰有一门课非常有意思,叫家庭经济课(Home Economics),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家政课。很多人一开始听到在学校里面上家政课,都会很不解、惊讶。这到底是是个什么样的课程,又是如何开展的?

我记得我第一次去芬兰学校听这门课,是早上九点钟。当时学生刚到学校,第一件事就是放下书包,到一个“厨房教室”去做饭。

当时给我的心里震撼真的挺大的,因为我会觉得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怎么着都得先学数学、语文这些学科吧。但是在芬兰的课堂,他们会觉得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时间点下,要先让孩子身体激活,然后大脑才会激活。
 
所以,老师会先带领孩子到一间厨房教室,教室里面有各种餐具、锅、食材等等。然后那天孩子做的是一个意大利披萨,一开始老师会有几分钟的讲解,比如说食谱是怎样的。

接下来大部分时间就是让孩子自己动手去设计这张披萨,几寸的、是鸡腿的、火腿的还是其他什么。而且孩子所需要的这些素材,只要打开冰箱,全部都可以触手可及。一个班级,二十个孩子,能分成五个小组,一个小组内每个人做出来的披萨都有自己的特色。


整体下来,那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芬兰的课堂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观众,而是一个真实的体验者,即给孩子资源,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动手去做。在我看来,这就是“做中学”特别典型的一个案例。

整个厨房教室的场景,其实就类似于家里的厨房以及家里的客厅的组合体。你在家里怎么忙碌的,在这里也要这样做。比如说,洗碗机怎么使用?用餐桌布如何选择、餐具如何布置,才会让整个空间看起来和谐匹配?
 
再者,孩子在这样的情景下,已经根据自己的需要模拟出一个非常有仪式感的用餐环境。接下来就是用餐礼仪,比如说如何跟同伴之间在餐桌上进行良好的互动,这些都是需要孩子去学习的。

最后,当孩子走出这个教室,其实还会涉及到垃圾分类这个话题。这意味着孩子不仅要在教室里自己学会垃圾分类,还要自己送到垃圾库房里。当孩子完整这样一系列的操作后,掌握的不只是生活技能,更是教会了孩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过这样的一个直观的、完整的认知之后,后来我就跟那边的老师、学生聊,才发现家庭经济课不限于烹饪、做家务活这些,还涉及家庭理财。

在芬兰,父母会在餐桌上跟孩子聊自己的收入、储蓄,会坦白地告诉孩子有多少钱是我们要付房租/房贷,有多少钱是孩子的教育费用,多少钱是每个月要用来采购食品的,等等,整个家庭成员会对自家的经济运作一目了然。

我觉得这一点也是给我震撼蛮大的。因为我自己从小其实没有参与过,或者没有受到这样的财商启蒙教育。这背后还有一个理念就是:在芬兰,学术学习不是王道,动手实践与动脑思考同样重要。
 
说起财商,很多家长可能会把它狭义理解为,让孩子掉到钱眼里面,但财商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理念,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对生活的的掌控感,从小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举个例子,我之前通过跟孩子聊税收,带孩子如何用经济学思维去洞察了解这个社会的体系是如何运转的,同时也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


所以说,在芬兰,所谓的“家庭经济课”,其实就是一个跨学科的项目。里面融合了餐桌礼仪、食材的选择、家务活的分工与协作、垃圾分类、环境保护、家庭理财等等,知识与技能达到了良好的融会贯通。

我们经常会说孩子在家里面有三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是领导力,一个叫参与感,一个叫责任心。这三件事看起来比较宏大,但芬兰从家庭经济课开始,其实已经把孩子的参与感,责任心,领导力都融入其中了。

这对于我们中国家长其实很有参考意义。我们不妨换种角度思考,“双减”后我们多了很多亲子陪伴时间,这时能不能跳出做作业、玩游戏这种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冲突,带孩子去从家庭经济、家庭理财、家庭旅行规划开始,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和提升综合素质。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孩子在家里面的领导力,责任心和参与感都会大大提升。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养成好的能力,习惯和品格,这是很多培训班怎么教也教不会的。关键是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参与其中,身临其境的体验和实践,会让孩子觉得非常有成就感,这也是那些学科培训班难以做到的。

02
用非学术的思维方法
将学术理念贯穿到孩子“玩中学”里

除了家庭经济课,芬兰还有另外一个小学期间开展的课程,叫环境研究。实际上这有点类似于国内的“综合课程”,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这些课程打包成小学阶段的环境研究。但是这门课程到了中学之后,会被分解成上面这些学科。
 
我可以举一个案例。有一所小学,旁边有一个儿童公园,存在着卫生清洁问题。那么老师就让孩子设想:50年后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给这样的一个儿童公园做清洁?
 
首先,孩子会来到这个公园采风、参观、实地采样;

然后,带着这些现场勘测的内容回到教室,孩子就开始设计这个公园的图纸绘图模型,按比例做成一个微缩版的模型;

接下来,他们就要解决清洁问题,而且是未来导向的。这个班级的孩子就讨论筹划:未来是一个机器人的世界,紧接着他们就分成几个小组,每一个小组去设计自己的机器人。比如说有人做出来一个粉红色娃娃形状的机器人,有人做了赛车型的机器人.......


那怎么让机器人跑起来呢?他们学校当时就采购了一些就是可以运动的那种编程,小蜜蜂是它运用编程的原理。那么孩子就去设计应该往哪个方向走多少格,并与在绘制的图纸上的格数一一匹配。

这样,整个公园的设计方案就出来了,用机器人来完成未来的清洁工作。

到最后一天,这个班级的孩子就又被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做自己的展示来给全校师生看:这是我们想的解决方案以及其运作模式。

这样的一个环境研究项目,它是基于真实的环境问题,然后让孩子在一个探究式的过程中去合作,融入数学、科技、物理、编程等知识,想解决方案。

再看芬兰的课程体系(如下图):


我觉得这些课程背后都有一个很关键的逻辑就是:

1、学术学习和非学术学习并重;
2、学科学习和跨学科学习并行;
3、强调动手实践能力。

这意味着,背后其实有一个学习范式的转变,就是从以前那种“行为主义”,即教师为主导,学生只需要负责听、做笔记就好了,转化成“建构主义”,把孩子作为一个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决策者和实践者。这种建构主义的模式其实是芬兰教育特别底层的一个根基。

03
职业启蒙教育助孩子探索家庭和学校外更大的世界

芬兰教育有两个基本原则:学习是为了应用,在应用中能更好地学。

我上面说的其实只是前者。在应用中能更好地学,主要体现在职业启蒙教育上。为什么芬兰从小学开始就要对孩子进行职业教育?基于一个什么样的理念?

那我就从芬兰一个非常出名的基于真实商业世界的深度职业启蒙项目说起——Me & My City。Me & My City的游戏规则,简单说来,就是“框”出来一个微型城市,孩子在这里从事一种职业,并作为消费者、公民在这里,模拟生活。

每个微型城市,面积约500平方米,每个项目期内,都有15-20家企业或者公共服务平台(银行、邮政等)以及70多种职业。

乍一看,你可能会觉得这只是一个沉浸式的体验场馆,但我觉得孩子在里面其实是一个从0到1的体验过程。我们平常看到的那些体验馆更多是1,只是把孩子推进现成的场景,简单地体验什么是医生、什么是银行职员等。
 
但在芬兰,“从0到1”是指这个体验场馆虽然给了你一个个小隔间,每个隔间里面有的是政府,有的是市医院,有的是市博物馆......但都是从零开始的,意思是说孩子们到这里第一件事就是要将这个城市组建起来。

 
进这个场馆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这个城市组建起来,比如说市政府要召集开会,商讨规划哪里建博物馆、哪里需要有一个商业购物中心,等等。
 
那接下来是由公司来竞标,竞标的公司再带着自己的商业计划方案,去找银行贷款,或者跟自己的团队沟通协商怎么跟其他机构合作,等等。所以我觉得这个“从0到1”的过程,能够让孩子真实地看到这个社会是怎么运作的,而不需要等到中学或者大学的时候才开始。
 
而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可以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小学阶段就带着孩子一起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社区,总体是如何运作起来的、各个环节上面具体又是如何做的,都可以让孩子体验一下,而且要越早越好。

在我看来,芬兰的职业启蒙其实是一个人和社会最大化匹配的过程。
 
首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首先要认识自己能做什么。芬兰会通过各种课程,语数外、手工画、木工、家庭经济课、视觉艺术、音乐剧等兼具特色的课程,让孩子慢慢地认识到自己喜欢什么、自己会做什么。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自我认知、自我探索的过程。
 
有了这样的自我认知之后,当孩子未来在面临升学的重大抉择时,会更加从容不迫、也更加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其次,这种体验性的项目也让孩子学会观察和了解自己身边出现的各种行业,认识各个工作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从而更好地在某个职业深挖下去,未来能够更好的发展自己的技能,展现自己的天赋才能。

因此,我们所说的职业教育,其实是每个父母都应该带着孩子探索家庭和学校之外更大的世界。并非一定要去参加一些职业启蒙的项目,还可以带孩子去你公司上一天班,就像国外的“带孩子上班日”,也可以让孩子在一些真实世界里面做一些创业创新实践的项目,等等。

“双减”后,在没有学科培训班的情况下,我觉得家长朋友们可以稍微放宽一点点心,让孩子在职业启蒙的世界里面收获更多技能。不过,为什么我说只是“放宽一点点心”呢?因为“双减”只是第一步,真正要让中国家长不焦虑,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04
职业教育做到这种程度
中国家长才能真正不焦虑


第二步,得把职业高中上升到跟普通高中,同等重要的地位。

芬兰不内卷、不焦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没有升学压力,它的教育实行“双轨制”:一条是注重学术理论研究的“道路”,另一条是注重实用技能的“道路”。在任何一种体制里的学生都能获得本科和硕士高等教育;它让两条道路互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学习能力、兴趣爱好调整自己的求学之路,没有死胡同。

 
“双轨制”让初中毕业生能够基于个人“兴趣”去选择继续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不喜欢理论学习书,想去做个手艺人,仍然有学校教授厨艺、护工、电工、理发、按摩、木匠等工种。这些人,同样活得有尊严,有足够的工资,过着体面的生活;想进大学读书,此时教育体制能够为他们打开这扇门。

芬兰这一制度安排乍看起来跟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类似,但他们有着不同的“内核”:

据芬兰统计局数据:95%的基础教育毕业生会继续升学,约有一半的学生选择就读普通高中,另一半同龄学生则进入职业高中。所以,在芬兰,职业教育是一种主动选择,而不是被筛选后的“二等学生”。

要想让中家长不焦虑,还有第三步:得让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收入跟学术性人才的收入,差距不大。芬兰人的工资水平,可能税前差距有点大,但税后基本实现了收入均衡。比如你做动脑性的翻译工作,一小时100欧;人家水电工人一小时也能赚100欧。

而且,收入与毕业学校关系不大,更主要是学历和工作年限起作用。这就让芬兰学生选择职业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兴趣和职业认同,而且芬兰家长大多数不存在职业歧视和院校歧视,会尊重小孩自己的选择。所以在芬兰,几乎没有人是因为“分数不够,上不了普通高中”而被迫选择职业教育。

之前我采访过于韦斯屈莱大学IT系招生处负责人,他表示:“读职业高中,还是普通高中,不是衡量学生能否被大学录取的标准,高中成绩只占大学录取的一定比例,我们更看重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是否能通过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维。职业高中毕业,一样能上综合大学;普通高中毕业,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一样能去应用技术大学继续深造。”

教育没有死胡同,职业没有贵贱,社会收入均衡,芬兰这样保证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终身学习者。身在这样教育和社会生态里的家长,才会真正不焦虑。

来源:芬兰吧

实时热门/最新推荐/分类汇总

(直接点击打开阅读,方便快捷)点击了解并关注,第一时间获取最新信息!

往期推荐


中国家长的一天!简直太形象了~刷爆朋友圈!

【访谈】“双减”要想取得成效,前提与关键是给教师减负

“双减”后,一位普通教师的一天

如何养出自律、独立的孩子?父母要牢记“三不惯两不管”

为什么过去的孩子挨骂、挨打,却很少有心理问题?答案值得无数家长深思

“妈妈没空打扮、爸爸去挣钱了”?语文课本封面二胎变三胎?人教社回应

课后服务“5+2”模式实行两周后,一位老师被举报了...

北京女大学生假扮名媛“白嫖”21天,细节曝光:让物回归到物,让人还原成人

“初三,没有不辛苦的!”一位中考高分学长的经验分享!

教育部:“双减”,不是减父母的责任!十年后,有出息的孩子都来自这9种家庭(早读早受益)

系列丛书《尖子生之路》共8册(人教版在热卖中,北师、华师、浙教、苏科版即将出版),内容均是本公众号之前发布的公众号文章精选更新而成,丛书最大的特色是:个人独立编写,有着其他教辅书无法替代的优点!详细了解与购买,请点击打开《尖子生之路》系列丛书特色介绍.

关注本公众号

相关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