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慈禧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究竟何意? | 短史记

谌旭彬 短史记 2019-02-23

问:请问编辑,慈禧真的公开说过“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种话吗?她不担心这种话说出来,造成的负面影响?


文 | 谌旭彬


先说事实之有无。


慈禧确实说过“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话。


时为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西遁不敢回京的慈禧,以光绪皇帝的名义,给内阁下了一道谕旨,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挠。叠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议和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既有悔祸之机,宜颁自责之诏,朝廷一切委曲难言之苦衷,不得不为尔天下臣民明谕知之。……”①


大意是:今年夏天“拳匪”作乱,得罪了友邦。皇帝我拥戴太后西逃,京城陷落。授权庆亲王奕劻与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与友邦使臣议和。奕劻之前呈送来的各国提出的十二条议和大纲,皇帝我已批示照准。不过,也仍发电报命令这两位全权大臣,须将详细内容细细斟酌查核,做到“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如今,皇帝我得到了悔祸的机会,自也应该颁布自责的诏书,把朝廷所遭遇的种种“委曲难言”的苦衷,说给天下臣民们知晓。……


图:上海英文刊物《THE RATTLE》关于慈禧回京的漫画,原画配有文字“祖宗保佑,我们又回家了”。


再说一下理解上的异同。


慈禧这句话,常规的解读,如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中所言,是“一定要把‘中华之物力’,有多少就拿出多少来,巴结这些武装占领了首都的‘与国’,使它们感到这个朝廷确是值得‘保全’的。”


不过,学者王开玺不认同这种常规解读。在他看来,清廷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前,曾有过种种与列强交涉的努力,想要削减赔款的数额,只是最终没有成功;且慈禧在谕旨中还有一段话,是要奕劻与李鸿章等人与列强讨价还价——“细订约章时,婉商力辩,持以理而感以情。各大国信义为重,当视我力之所能及,以期其议之必可行。此该全权大臣所当竭忠尽智者也。”故而,在他看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话的正确解读应该是:


“清廷的上谕是要求议和大臣奕劻、李鸿章,必须‘竭忠尽智’,与列强切实相商,不得在赔款等问题上漫天要价,任意要挟,以尽可能少的‘中华之物力’,来‘结与国之欢心’。”


就谕旨的字面意思而言,王开玺的理解无疑是正确的。


回到谕旨原文,其实不难发现,“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一句前,是有“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这样一个前提的。“悉心酌核”,与谕旨下文的“婉商力辩”,这八个字,自不能如胡绳那般解释为“有多少就拿出多少来”


图:慈禧


但这种正确,也仅限于谕旨的字面意思。


与列强议和的过程中,慈禧为保住个人的执政地位而不惜出卖国家权益,确属事实。如李希圣于《庚子国变记》中所言:


“太后方以首祸当议己,常悁栗不自安。及见约无之,喜过望,诏报奕劻、鸿章尽如约。”③


大意是:慈禧本来焦躁不安,担忧列强追究祸首会追到自己头上,后见列强提出的十二条和议大纲里没有提到自己,大喜过望,遂下诏让奕劻、李鸿章全盘接受了十二条。此即前文所引诏书中提到的“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议和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


如何让自己免于被列强追究,且保住个人权位,是整个和议过程中慈禧最关心的事情。


李鸿章曾在议和中为载漪等人辩护,瓦德西的回应是:“吾等所列罪魁,皆其从者。为全中国体面,其首罪名,犹未提也。”④——点名要求惩办的那些所谓罪魁,不过是从犯,为保全中国体面,我们才未追究首罪之人(即慈禧)。李鸿章将瓦德西的强硬态度传至西安,慈禧遂同意在“惩凶”一事上完全应允列强的要求。


列强严苛至极的十二条议和大纲送至西安后,慈禧的回应是:


“览所奏各条,曷胜感慨。敬念宗庙社稷关系至重,不得不委曲求全,所有十二条大纲,应即照允。惟其中利害轻重,详细节目,仍照昨日荣禄等电信各节,设法婉商磋磨,尚冀稍资补救。该王大臣等力为其难,惟力是视可耳。钦此。”⑤


意即:为了爱新觉罗家的政权(敬念宗庙社稷),十二条大纲全部“照允”。只在细节上要求奕劻、李鸿章与列强继续“婉商磋磨”,以求“稍资补救”。


这种“照允”,无疑正是一种“量中华之(尽可能多的)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事实上,在说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那道谕旨里,慈禧仍然在担忧列强可能会清算自己,故而指示在前方交涉的奕劻等人,要他们向列强说明,义和团围攻使馆区时,给被围的使馆中人送去冰镇瓜果,那是太后的旨意(实际上当然并不是):


“当使馆被围之际,所以不致竟成巨祸者,实朝廷极力维持,是以酒果冰瓜,联翩致送,无非仰体慈怀。惟我与国,应识此衷。


出于这样一种战战兢兢的心态的谕旨,其“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在字面上虽有“悉心酌核”、“婉商力辩”之意,但在实际操作中,终究免不了变成“有多少就拿出多少来”。


图:1902年初,在确信列强不会清算自己后,慈禧回京


注释

①《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第945~947页。

②王开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新解》,《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4期。

③李希圣,《庚子国变记》,收录于:《义和团》第1册,第34页。

④罗惇曧,《庚子国变记》。

⑤《义和团》第4册,第76页。




推荐阅读


中国人这么白,为什么被称为“黄种人”?


林彪首次见蒋介石,获评“幼稚可叹” 


“康乾盛世”这个词,究竟是谁造出来的? 


王安石被骂八百年“小人”,不算冤枉 


乾隆年间中国GDP世界第一,这事不值得骄傲


重温2100年前那场伟大的“盐铁会议” 


新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何删除“张衡地动仪”? 


南中国集体抗旨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