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不是在歌颂大宋盛世 | 短史记
最近读了一本书,《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录》。作者余辉,是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研究馆员。
该书考证认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城市结构,“丝毫对应不了当时的开封地图”,也就是说并非写实,而是画家依凭自己的意志,有目的地选择画什么、不画什么。这种选择透露出了画家的用心,非是在歌颂大宋的盛世太平,而是在委婉地提醒宋徽宗社会已出现严重的危机。具体而言就是:
作者的结论是:《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不是实景,也不是太平盛世,而是画家张择端“借(宋)徽宗敕令画《清》卷之机,萌发了揭示社会弊病的构思:一方面表达了他对北宋前途的隐忧,另一方面以曲谏的方式敬告徽宗关注社会危机和国家隐患”。
这是一种迥异于既往的见解;也是一种令人信服的见解。
支持这种新见解的,是作者通观全画,发现其中有许多颂世画作之中本不该有的内容元素,比如“疯狂的惊马”闯入市郊、望火楼空寂无人形同虚设、航船在虹桥旁边发生了险情、衙署差役慵懒欲睡、城门及城楼上下无一兵一卒站岗、乞丐与流民在城中艰难谋生……如果张择端只是履行一个宫廷画家粉饰太平的“基本职责”,他既不必、也不应该将这些内容绘入画中。
以下图片,截取自故宫博物院藏绢本设色《清明上河图》。
图:疯狂的惊马闯入市郊
图:航船在虹桥旁边发生了险情,桥上尚有坐轿者与骑马者在争道
图:衙门前慵懒昏睡的差役
图:城门及城楼上下无一兵一卒站岗
当然,书中也有某些观察值得商榷。比如,将有文字的苫布解读为遭遇宋徽宗迫害的旧党的书法作品——这些文字实际上是看不清的;将运河上卸载货物的船只解读为民间商人控制了官粮漕运——宋徽宗时代,漕运及漕运带来的利润,始终牢牢控制在朝廷手里。
但上面这几张图片所呈现的内容元素,已足以使人对《清明上河图》做一番重新认知。张择端是一位宫廷画家,按宋代翰林图画院的规定,宫廷画家的应制之作,完成后须统一交给画院装裱,登记入册后呈送给皇帝御览。上面这几张图片中的不协调元素,是无法让赏画者,也就是宋徽宗产生愉悦情绪的。
这种令人难以愉悦的气氛,实际上始于《清明上河图》的开卷之处。一般认为,该图的开卷处缺失了约一尺左右的内容,即便如此,下图中的断枝,处在该部分绘画的视觉中心,仍可以说是相当地扎眼。这不是颂世画作该有的元素。
图:开卷处突兀的断枝
进入市郊后,断枝升级成了断树。下图中的这棵老树,树冠与树干已几乎完全断裂,透过断裂处甚至可以看到后面的篱笆,五人二驴(截图不完整)正从这岌岌可危、行将断成两截的老树下走过。显然,这也不是颂世画作该有的元素。
图:行人从一棵行将断裂的老树下经过
古人也早已发现了这些充满了危机感的不协调内容。
明代人邵宝说,自己反反复复欣赏《清明上河图》,觉得它上面的男女老幼少壮全是“活活森森”的,城市郊野桥梁店铺全是“纤纤悉悉”的,实在是一件“人间之异宝”。但是,他不同意将这幅画解读成歌颂盛世,因为他从画中看到了许多“触于目而警于心”的内容,他觉得这是张择端故意为之,“敢怀而不敢言,以不言之意而绘为图”——他心里藏着对时代的深深忧虑却又不敢直接说出来,只好将这种忧虑,委婉地绘在了画作之中。
“画谏”在宋代是有先例的。
1074年,也就是宋神宗熙宁七年,开封城的城门官郑侠,因目睹城外遍地皆是流民,请画师绘制了一幅《流民图》,谎称是十万紧急的边防报告,于寒食节前夕(北宋的清明节与寒食节日期非常接近),送到了宋神宗手中。在随《流民图》一起送进去的奏章里,郑侠严厉批判了朝廷新推行的“市易法”,说它是汉武帝“平准法”的变本加厉,虽然打着“平物价”的旗号,实则是官府在变相牟利,天下之人卖儿卖女,流离失所,“市易法”要负重要责任。
作为宫廷画家,张择端必然知道《流民图》这段二、三十年前的知名往事。
此外,还有学者发现,《清明上河图》有一个特点:它所描绘的开封城,鲜少有巨商大贾,但却有“大量的小商小贩在兜售针头线脑刀剪小吃”,“无论是街边还是桥上的地摊贩子或是酒家饭店,除了城门内的正店之外,大多是小本经营”,而且“从头至尾,未见这类城市中常见的当铺、质库等类的经营”。简而言之就是:《清明上河图》里的开封城,是一座只有无数小本经营的小商小贩,没有大店铺、大商家的城市。宋神宗熙丰变法曾造就过如此情景;宋徽宗即位后,敛财政策一路向宋神宗靠拢,《清明上河图》如此描绘,虽非实景,却恰是实情。
一座没有富商大贾、只有无数小商小贩的城市,其实是没有活力的。反之亦然。
图:遍布城中的小商小贩
近些年来,“《清明上河图》不是在歌颂(缅怀)大宋盛世”这一观点,似已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认同。比如故宫博物院的向斯说,该图“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更是一幅画家忧心忡忡、进献给皇帝的盛世危图”,与余辉的看法基本一致。另一位艺术史学者曹星原也认为,《清明上河图》“不是一般意义上对清明盛世的颂扬”。
在最新版的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中,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课文,标题仍是《梦回繁华》,但在“阅读提示”中,已增入这样一段文字:
时隔千年,这幅国宝级名画背后潜藏着的那股不愿唱赞歌、想要说真话的心流,终于挣脱尘埋,重见天日。
参考资料
①余辉,《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②向斯,《解密清明上河图》,山东美术出版社,2016年。
③曹星原,《图绘市易:重读<清明上河图>》
④统编本《语文 八年级(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