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三百年,总共送给辽、金、西夏多少钱? | 短史记
问:大宋朝送银子是没得说的,1004年,和契丹签了个合约,每年向契丹进贡银币十万两,绸缎二十万匹。一送一百多年。到了1159年,蒙古(原提问如此,误,当是指金人)打过来,大宋朝成了蒙古(原文如此,当是指金国)的藩属国,长江以北全部割让,每年再进贡银子二十万两,绸缎二十万匹。《短史记》能不能研究一下宋朝到底送了多少银子?
每年给对方一定数量的财物,是两宋王朝维系与周边政权(辽、西夏与金国)和平关系的一项重要手段。
这笔财物一般统称岁币。实际上它是三种东西:给辽国的先称“岁币”,后称“岁贡”,给西夏的叫做“岁赐”,给金国的则先称“岁贡”,后称“岁币”。
一、给辽国的岁币与岁贡
先说向辽输送财物。
中原政权向辽国输送财物以维系和平关系,始于五代时期石敬瑭所建立的后晋。《辽史》里说,后晋依赖辽国的军队才得到天下,所以对辽国施以“臣礼”,以辽国皇帝为父皇帝,“割地以为寿,输帛以为贡”①,具体来说就是每年给辽国进贡30万匹帛。
北宋每年向辽国输送财物,始于宋真宗时代的“澶渊之盟”。与后晋的情况不同,《辽史》没有将北宋输送过来的财物定性为“贡”。辽圣宗的本纪里的说法是:北宋派人来请和,“以太后为叔母,愿岁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1005年)宋岁币始至,后为常”②。将辽国太后奉为叔母,用意是间接将宋辽两国皇帝定性为兄弟关系,宋真宗为兄,辽圣宗为弟;“输银”、“岁币”字样则显示二者的政治地位均等——至少在字面上是平等的,并非宗主国与藩属国的关系。
不过,这种字面上的平等关系,仅仅维持了不到40年。宋仁宗时代,1037年,趁北宋与西夏交战之机,辽军再次南侵攻占了北宋十座城池。随后,宋辽两国再启和谈,北宋试图通过增加岁币的方式来拿回丢失的城池,辽国则以武力恫吓,要求将岁币重新定性为“进贡”。《辽史》称,北宋不得已“乃从之,岁币称贡”③,负责与北宋谈判的耶律仁先将谈判结果送回辽国,“文书称贡,……帝喜,宴群臣于昭庆殿”④。可见“岁币”改为“岁贡”,在辽国君臣看来是一次巨大的外交胜利。
从1005年到1042年,北宋对辽的岁币标准,是每年绢20万匹,银10万两,此外辽国还预借了3万两银子与3万匹绢没有归还。也就是说,这38年间,宋朝向辽国输送的财物,共计银383万两,绢763万匹。从1043年到1122年(宋军伐辽),北宋对辽的岁贡标准,是每年银20万两,绢30万匹。也就是说,这79年间,北宋向辽国输送的财物,共计银1580万两,绢2370万匹。两个时间段的数据加起来,一共是1963万两银子,3133万匹绢。⑤
辽代画家胡环《出猎图》
二、给西夏的岁赐
北宋向西夏输送财物,也始于宋真宗时代。1006年,也就是与辽国达成和议输送岁币的第二年,北宋册封党项首领赵德明为西平王,每年“赐”银一万两、绢一万匹、钱两万贯、茶两万斤。
1038年,李德明之子元昊建立西夏,与北宋屡启战端。到1044年,北宋与西夏议定和约,元昊以“夏国主”的名义向北宋称臣,北宋则以“岁赐”的名义每年向西夏输送固定额度的财物(岁赐正式运作始于次年)。据元昊给北宋的《誓书》:
“乾元节回赐银”指的是宋仁宗生日赏赐。“贺正贡献回赐银”指的是新年赏赐。“仲冬赐时服银”指的是冬至节赏赐银子购买冬装。也就是说,北宋以“岁赐”名义每年向西夏输送的财物,共计包括:银7.2万两,绢帛15.3万匹,茶3万斤。合计是25.5万(两匹斤)。
由“岁赐”与“称臣”构筑起来的宋夏和平,大致维系了约36年(期间也有许多的小规模冲突)。1081年,宋夏两国再度开战,岁赐也随之中断,直到1089年才再度按旧标准恢复。1097年,因西夏军队不断侵扰边境,北宋再度中断“岁赐”,直到1100年才再度恢复,额度仍是旧标准,但这次恢复也只维系了短短三四年的时间。
也就是说,北宋以“岁赐”的名义向西夏输送财物,共计持续了约48年,共耗费银345.6万两、绢帛734.4万匹、茶144万斤。
黑水城出土西夏武士像
三、给金国的岁贡与岁币
南宋向金国输送财物,以维持两国关系,始于宋高宗绍兴十二年,也就是1142年。上一年,两国达成和谈协议,宋高宗向金国皇帝称臣,允诺岁贡银、绢各25万两匹⑦。本年,金熙宗正式派使者南来,“以衮冕圭册,册宋康王为帝”⑧,也就是册封赵构为宋朝皇帝。据此,南宋降格为藩属国,金国则升格为宗主国。但南宋官方史料屏蔽删除了宋高宗接受金熙宗册封这一史实。
上述岁贡标准只维持了二十一年。宋孝宗即位后,于1163年启动“隆兴北伐”,给金国的岁贡自然也随之中断。1164年,两国重新签订“隆兴和约”。新和约有三大变化:(1)变君臣关系为叔侄关系,也就是取消了两国的宗藩关系;(2)废除“岁贡”名义,改为“岁币”;(3)岁币额度下降,变更为每年向金国输送银20万两,绢20万匹。
四十二年之后,1206年,宋宁宗再次启动“开禧北伐”,岁币输送中止。1208年,北伐因南宋内乱而归于惨败,宋金两国重新签订“嘉定和约”。新和约有两项变化:(1)叔侄关系改为伯侄关系,金国由南宋的叔叔变成了南宋的伯伯;(2)岁币额度增加至每年银30万两、绢30万匹,并赔偿金国军费300万贯铜钱。
新额度的岁币只输送了四年。1211年,成吉思汗率军南侵金国,金军节节败退。北宋测度情势,自1212年起即不再向金国输送岁币。1234年,金国被蒙宋联军攻灭。次年,蒙古军队大举南侵,开启了持续三、四十年之久的宋元(蒙)战争。期间,南宋曾向元廷提出过称侄、称侄孙乃至称臣的请求,试图以输送岁贡的方式来维持两国关系,但未能得到应允。1276年,元军进入临安,宋恭帝递送降表,发布投降诏书,南宋走到了末路。
也就是说,从1142年到1162年,这21年间,南宋向金国输送财物,共计银525万两,绢525匹。从1164年到1205年,这42年间,南宋向金国输送财物,共计银840万两、绢840万匹。从1208-1211年,这4年间,南宋向金国输送财物,共计银120万两、绢120万匹。合计,在67年的时间里,南宋向金国输送了1485万两白银、1485万匹绢。外加300万贯铜钱的军事赔款。
金宣宗1214年送岐国公主前往蒙古和亲,图片出自拉施特《史集》
四、岁币占宋朝财政的比例
无论是叫岁币,还是叫岁赠或者岁贡,终归都是在以财物赎买和平。
所以,两宋之人对岁币的评价,也有截然不同的两种。一种认为,付出的岁币数额,只是开战军费的百分之一二(宋仁宗时代的大臣富弼之言),甚至不及开战军费的百分之一(宋真宗时代的大臣王旦之言)。另一种评价则认为,付出岁币对国家而言,是一种极大的屈辱,也等于是在助长敌国的贪婪与实力。
这两种意见都是基于“两害相权取其轻”来做论断,但很多因素无法做定量分析,自然也就难有定论,至今仍是一个争议话题。本文也只能就岁币规模与北宋财政收入的比例,做一点粗糙的分析。
下表是北宋1064年的财政收入统计,数据见于时人蔡襄的《论兵十事》⑨:
类别 | 总收入 |
钱 | 36822541贯165文 |
匹帛绢紬 | 8745537匹 |
粮 | 26943575石 |
草 | 29396113束 |
前文已有计算,北宋时代,给辽国的财物输送共计是1963万两银子,3133万匹绢;给西夏的财物输送共计是银345.6万两、绢帛734.4万匹、茶144万斤。合计就是2308万两白银,3867.4万匹布帛;144万斤茶。
北宋白银与铜钱的兑换价,名义上1两白银等于1贯铜钱(1贯一般等于1000文铜钱,北宋某些时段也曾规定一贯等于770文),但实际上波动非常之大。比如:1007年,朝廷给河东的士兵赐银,是按每两银子等于750文铜钱来换算的——意思就是,士兵名义上得到了1两银子,但拿到手的却只有750文铜钱;1046年,邛州的民间银价已上涨至1两银子超过3000文铜钱;朝廷的官定折价仍是1两白银等于900-1200文铜钱——意思就是,民众折银纳税时,如果原本是3000文铜钱的税额,按市场银价他只需要给朝廷缴纳1两银子;但按朝廷强行规定的银价,他就需要缴纳3两左右银子了。⑩
再介绍一组数据:
不难看出,在市场上,1两白银远不止1贯铜钱,在北宋是一种常态。其中的(3)(6)两项数据最有参考价值,因为它们是宋朝官方在向西夏、金国输送或许诺岁币时,所拟定的兑换标准。在这两个兑换标准中取一个中间值,也就是1两银子等于1800文铜钱,应与当日的事实相差不远。
如此,也就可以知道:
(1)从1005年到1122年,这117年间,北宋输送给辽和西夏的2308万两白银,相当于4154.4万贯铜钱,是北宋1064年财政收入铜钱部分的1.13倍。
(2)这117年间输送给辽和西夏的3867.4万匹布帛,相当于北宋1064年财政收入中布帛部分的4.4倍。
这不是一笔小数目,已相当于北宋每年财政总收入的2%左右。
如果再考虑到徭役成本——北宋须负责将财物运至边境指定地点,再与辽、西夏方面交割,民众的负担会更重,毕竟,银两绢帛均须依赖东南与西南。这也是为什么宋仁宗时代的官员田况,会在奏折里说:朝廷给辽国岁币五十万两匹,已是“脧削生民,输将道路,疲弊之势,渐不可久”。为完成这项财物输送,百姓既要出钱,又要出力,负担并不轻松。
南宋的情况也大体如此。按辛弃疾在1170年奏章里的说法,南宋给金国的岁贡,折算为铜钱是“二百余万贯”⑫,约等于南宋财政收入的3%。再加上徭役成本,民众的负担同样不能算轻。
注释
①《辽史·张砺传》。
②《辽史·圣宗本纪五》。
③《辽史·刘六符传》。
④《辽史·兴宗本纪二》。
⑤朱瑞熙:《宋朝的岁币》,收录于《岳飞研究》第3辑(1992)。
⑥《长编》卷一五二,庆历四年十月己丑。
⑦《宋史纪事本末》卷七十二。
⑧《金史·熙宗本纪》。
⑨图片引自黄纯艳《宋代财政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88页。
⑩王文成:《宋代白银货币化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4页。
⑪《北宋银价变动简表》。同上,第175-178页。按《宋史.食货志下五》的记载,北宋的散茶价格约为每斤10文钱到120文钱不等,这意味着144万斤茶在岁币总量中占的比例颇小,至多约17万贯铜钱。
⑫辛弃疾:《美芹十论》。
推荐阅读
下图是兄弟栏目的友情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