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英国、德国、美国和日本科技创新经验与启示

2016-10-27 学术plus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现代商业发展研究中心





近代以来,英国、德国、美国、日本这四个先后崛起的有世界性影响的大国,无不是以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支撑的。系统总结这些大国崛起的科技创新历史经验与教训,对我们有重要借鉴意义。


英国崛起的科技创新因素
工业革命将英国推上世界霸主地位
18世纪工业革命兴起,将英国推上了世界霸主的地位。这次发源于英国以蒸汽机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促进了纺织、煤炭、冶金等近代机器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据统计,1850年,英国占了全世界金属制品、棉织品和铁产量的一半,煤产量的2/3,其他如造船业、铁路修筑都居世界首位。1860年,英国工业品产量占世界工业品的40%~50%,欧洲工业品的55%~60%,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由10年前的20%增至40%。
科技创新中心的转移是英国衰落的重要诱因
在17世纪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当时的世界科技创新中心,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和创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不仅涌现出培根、达尔文等一批伟大的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还涌现出以瓦特为代表的一批伟大的发明家和创业者,产生了蒸汽机、电报机、机动轮船、铁路机车等一批影响世界的伟大发明。但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英国科技创新的领先优势逐步丧失,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开始向德国、美国转移。到19世纪70年代,当以电力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时候,技术发明和创造的主要国家已不是英国,而是后起的德国和美国。
据统计,到1913年,英国占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而德国为15.7%,美国为35.8%。加之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国力的巨大消耗,使英国终于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让位于美国。
德国崛起的科技创新因素
 在电气革命中崛起
统一后的德国紧紧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经济出现了飞跃性的发展,用30多年的时间超过了英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20世纪初,德国在总人口、国民生产总值、钢铁产量、煤产量、铁路里程等方面都超过英国。德国制造的产品也风靡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酸、碱等基本化学品产量均为世界第一,世界所用燃料4/5出自德国。1913年,德国的电气产品占全世界的34%,居各国之首,超过头号工业强国美国五个百分点。
科技创新因素是德国崛起的基石
国家的统一为德国崛起提供了最重要的政治前提。但是,德国能够在短时间快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因素的长期积累。自查理曼大帝时代起,德国就非常重视教育和文化发展。
1818年—1846年,普鲁士国民学校学生增加近一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2%,到19世纪60年代提高到97.5%,国民素质空前提高。同时,高等教育也迅速建立起来,1810年,德国创立了柏林大学(现洪堡大学),成为现代大学制度的鼻祖。同时,德国涌现出一大批科学家和技术发明家,如蔡斯、西门子、科赫、伦琴、雅可比、欧姆、李比希、爱因斯坦、普朗克、玻恩等。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这段时间,德国耀眼的科技创新光芒,让全世界为之瞩目。
美国崛起的科技创新因素
美国历史就是一部创新创业史
从19世纪的蒸汽船、轧棉机、电报、牛仔裤、安全电梯、跨州铁路,到后来的电灯电话、无线电、电视、空调、汽车、摄影胶卷、喷气式飞机、核电、半导体、计算机、互联网和基因工程药物;从我们熟悉的电灯发明者爱迪生、飞机发明者莱特兄弟和软件帝国的缔造者比尔·盖茨,到鲜为人知的牛仔裤发明者李维·斯特劳斯及信用评级的创立者刘易斯·塔潘,等等。这些持续不断的重大发明和创新,催生了一个又一个新兴的产业,持续提高了美国的生产率,大幅增强了美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将美国这个年轻的国家推上了世界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峰。

自20世纪40年代之后,美国成为全球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潮流的引领者,并一直保持到现在。全球诺贝尔奖得主近一半是美籍人,世界大学百强排名中美国大学占到一半以上。
美国强大的创新能力是如何形成的?
归纳起来,主要是下述几个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是富于进取的冒险精神和创新文化。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其国民来自不同种族、不同国家。这些移民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冒险和创新精神。他们重视通过自身奋斗实现人生价值,鼓励探索创新,既赞美成功也宽容失败,崇尚爱迪生、盖茨、乔布斯这样的英雄。
二是高素质的国民教育和广纳人才的政策。一方面,美国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立国后不久,就颁布了《全民教育法案》,要求每个公民都要接受教育,并且把受教育的权利作为人权的重要部分。美国对教育舍得投入,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教育体系,特别是高等教育方面远远领先其他国家。三是良好的制度安排。美国是第一个将保护知识产权写进宪法的国家,在建国之初就颁布了专利法,极大地调动了发明创新的积极性。林肯称:“专利制度是在天才的创造火焰中添加了利益的燃料”。与此同时,美国也很注意防止专利权的滥用而扼杀竞争,于19世纪后期制定了“不公平竞争法”和“反托拉斯法”。

四是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早期美国奉行自由市场经济主义,对创新的支持政策很少,到20世纪40年代之后,美国才对科技创新进行“适当干预”,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支持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和创新的政策体系。
其主要做法是:
在促进研究开发方面,政府持续提供大量财政资金支持基础研究、重要产业关键共性及前沿性共性技术研究和军用科技研究等市场失灵的项目,同时采取税收减免等措施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在成果转化方面,政府大力支持产学研合作和军民科技研究合作,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发展;在需求培育方面,主要通过军事订购和政府采购对创新产品给予支持。总之,在长期的发展中,美国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能有效激励创新的制度和政策体系,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积极作用。这是美国创新活力源源不竭和长期保持领先地位的根本原因。
美国创新的主要特点
一是以实用性创新为主导。在美国众多发明创新中,大都是针对市场需求的实用性发明或商业模式的创新。正如《美国创新史》作者哈罗德·埃文斯所指出的:“实用性创新是让美国出类拔萃并让其他条件优越的国家落后乃至失败的首要原因。”
二是注重全面创新。在美国人看来,创新是指一个人或机构产生新的想法并将其进行商业化应用的过程。创新有多种形式,诸如新的技术设备、新的产品设计,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新的工艺流程等,不仅包括技术创新,还包括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
三是草根创新蔚然成风。美国上流社会精英阶层虽然出现了诸多创新人士,但绝大多数创新是来自社会草根阶层的能动者、实践者,而不是呆在实验室的科学家,更不是夸夸其谈的空想家。
四是军民融合互动创新成效特别卓越。战争和军备竞赛对加速科技创新无疑具有刺激作用。但迄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国更自觉、更善于通过军民融合互动来加速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商业化应用。尤其在航空航天、核能、电子信息网络、新科技、海洋、生物工程等科技领域,美国军民融合互动创新成效卓著。
日本崛起的科技创新因素
从明治维新开始崛起
日本位于太平洋(601099,股吧)西岸,是一个与亚洲大陆隔海相望的蕞尔岛国。自然资源匮乏,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日本一直是一个贫穷、弱小、落后的封建小国。1868年,封建幕府被推翻,明治天皇上台,拉开了日本走向近代化并开始崛起的帷幕。明治政府执政后,锐意改革维新,在确立天皇绝对权威下构建议会、内阁、军部并立的中央集权制后,大力推行“脱亚入欧”战略。在明治天皇在位的近50年里,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了1.6倍,超过了英国的增速。

西方技术本土化和培植人力资本是日本崛起关键的科技因素
日本之所以能在19世纪末实现崛起,是国内国际多种因素作用和一定历史条件的结果,其关键的科技因素是通过大胆引进和吸收西方先进技术使之本土化并着力培育人力资本,从而在亚洲率先建立起近代产业体系,实现了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快速提升。日本政府经济部门和私营企业还与欧美企业缔结许可证生产合同、技术协作合同等,并通过反求工程(即倒序制造)快速消化吸收西方先进技术,成功实现了技术转移和本土化。

同时,着力夯实智力基础,培育人力资本,包括颁布《学制令》,自1871年开始实行强制性初等教育,仿照西式教育构建国民基础教育体系;创办帝国工程学院(亦称工部大学,后与东京大学合并),并在京都大学、东北大学和九州大学设立工程系。
结论与思考
科技创新是关键因素
从国际经验看,一个国家要崛起为大国并持久保持大国地位,主要是靠科技创新能力及其主要载体——制造业的竞争力,而不是靠自然资源,也不是靠殖民掠夺。在历史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都曾经是占有大量殖民地的“大国”,但由于缺乏科技创新的支撑,只能“昙花一现”。今天,中国正处于重新崛起的伟大历史复兴进程中。从经济总量看,我们已经堪称世界大国。但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靠大量低效消耗资源和物质资本投入取得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日趋突出。

从引进模仿到自主创新
早期美国的科技创新也是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起步的,以实用性创新为主。在美国建国后的头100多年,主要是把欧洲的先进技术发明拿到美国实现商业化,而在基础科学研究和原始积累方面建树不多。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才大力支持基础研究和前沿性重大技术研发,实现了向原始创新转变。德国也是如此。享誉全球的“德国制造”,当初也是从仿制开始的,早期的“德国制造”也曾经是劣质仿冒产品的代名词。日本更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激励创新的制度和文化
检视历史上大国崛起的科技创新因素,归根到底是这些国家较早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激励创新的制度,包括知识产权制度、教育制度、反垄断制度、投融资制度等,以及在全社会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因此,推进科技创新,根本在于建立有利于充分激励创新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文化
切实加强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使科技创新的价值、市场价值和创新者的人力资本价值都能得到充分实现。
持之以恒地厚植人力资本,建立健全国民教育体系,普及基础教育,积极发展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不断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对应从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基础研究、工程化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各个环节,在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方面要有合适的政策制度安排。
在全社会弘扬创新创业精神,真正形成有利于杰出科学家、发明家、技术专家和企业家不断涌现,全民创新大众创业蔚然成风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形成历史性交汇,是我国和平崛起难得的历史机遇。值得重视的是,我国要像历史上一些成功崛起国家那样后来居上,必须破除许多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否则,将难以真正抓住、抓好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历史机遇。

对此,我们必须以高度自觉的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着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体制机制创新,着力营造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社会文化生态和土壤,努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抢占先机。


作者:王昌林、姜江、盛朝迅、韩祺

来源:《全球化》杂志

免责声明:转载文章不代表本中心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赐稿!投稿链接

  • 电话:010-68893411

  • 邮箱:dkyxuebao@vip.126.com

系列合集:精品原创阅读

中俄军演新看点:海上联合防卫行动2016

十一连载:预警机总体构型设计(七)

关于联合情报体系建设的几点认识

新视点:国家创新体系概述

新视点:漫谈面向未来之战略前沿技术

学术:基于MBD的产品设计制造技术研究

学术:三维打印的现状与未来

大数据时代的意图搜索

学术:数字化工厂技术在电子制造领域的应用

学术:量子成像和量子雷达在遥感探测中的发展评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