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红毅 2018-05-25

导读    禤国维,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导师;广东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二批继承工作的老中医专家,2014年10月,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和计划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第二届“国医大师”评选中,荣获“国医大师”称号。曾任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兼皮肤科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病性病医疗中心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顾问,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编委,新中医杂志编委,中国中医药学会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顾问,广东省中医药专家委员会委员、广州市中医药专家委员会委员。擅长脱发病、痤疮、荨麻疹、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皮肤病和其他疑难皮肤病的诊治。

禤国维教授1963年于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本科(6年制)毕业。一直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近40载。他治学严谨,继承先贤理法,吸取现代新知,尊古而不泥古,长期致力于皮肤病的临床实践,临床疗效好,广受赞誉。他对中医补肾法的理论有深入研究,应用补肾法治疗皮肤疑难病,取得满意的疗效,并撰写《补肾治治疗疑难皮肤病》等文发表于《新中医》等杂志。在中医外治法的研究与运用,也取得了成效。其中《神功沐浴酒的研制》已通过广东省科委主持的专家鉴定,认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总结了《截根疗法治疗顽固性肛周瘙痒病》、《中药吹烘疗法治疗湿疹》、《中药吹烘疗法治疗鹅掌风》、《如意金黄散的临床应用》、《移毒疗法治验》、《浅谈中医外治法》、《截根疗法治疗瘙痒病109例》、《红升丹与白降丹的临床应用》等一系列论文,在省级以上医学杂志发表,部分文章还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参加大会交流并获奖。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分析,他认为痤疮的产生主要是肾阴不足、冲任失调、相火妄动,采用滋肾育阴、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之法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主持(广东省科委科学基金课题)《中药消痤灵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并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等发表了《中药消痤灵治疗痤疮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等数篇论文。对皮肤外科的急症处理、性病的治疗研究、脱发病的治疗研究、色素性皮肤病的治疗研究等也有丰富的心得。


1.补益肝肾温经止痛治疗红蝴蝶疮

陈某,女,27岁。

确诊SLE2年,关节疼痛9天。

初诊:患者2年前出现关节酸痛,恶寒发热,同年3月在汕头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时出现面部碟形红斑,查ANA(+)1:360,抗Sm抗体阳性,补体C3:0.57g/L,诊断为SLE,予皮质激素治疗(具体不详),出院后口服强的松最大40mg/d,一直门诊随诊治疗,激素逐渐减量,病情控制可。1年后患者曾反复出现3次肺部感染,至汕头中心医院门诊治疗,与抗感染、强的松最大45mg/d口服,病情控制,激素逐渐减至强的松25mg/d。今年因肺部感染在我院皮肤科住院治疗,激素加量至甲强龙40mg静滴,出院后逐渐减量至32mg/d,病情控制尚可。近期因天气转冷及劳累后出现关节疼痛,并逐渐加重,在当地医院和本院骨科诊治效果欠佳,要求中医治疗。刻下症见神清,精神稍疲倦。双侧指、趾甲周及双手掌可见少量暗红斑,无痒痛,面部未见蝶形红斑,左侧髋关节、膝关节疼痛,手足冷,动辄汗出,纳可,眠欠佳,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诊其为红蝴蝶疮(系统性红斑狼疮),证属肝肾不足。此素体禀赋不足,肾阴亏耗,阴阳失调,气血失和,热毒瘀阻脉络,内伤脏腑,外阻肌肤而致,久之阴损及阳。治宜补益肝肾,温经止痛。以六味地黄丸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处方:熟地30g,山萸肉10g,淮山30g,丹皮10g,茯苓15g,泽泻10g,杜仲15g,桂枝12g,熟附子15g(先煎),生姜15g,白芍9g,白术15g,麻黄6g,防风15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7剂。

二诊:患者精神好转,左侧髋关节、膝关节疼痛减轻,双侧指、趾甲周及双手掌可见少量暗红斑,无痒痛,手足冷,动辄汗出,睡眠好转,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加秦艽加强通络止痛。继服14剂。

三诊:精神可,左侧髋关节、膝关节疼痛减轻,双侧指、趾甲周及双手掌可见少量暗红斑,无痒痛,汗出减轻,偶有腰酸,纳眠可,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加川牛膝以补肝肾。继服14剂。

四诊:神清,精神可,左侧髋关节、膝关节疼痛基本缓解,双侧指、趾甲周及双手掌可见少量暗红斑,无痒痛,腰酸消失,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加玄参泻余毒,继服14剂。

:中医认为红蝴蝶疮多因素体禀赋不足,肾阴亏耗,阴阳失调,气血失和,热毒瘀阻脉络,内伤脏腑,外阻肌肤而致,久之阴损及阳,则表现为阴阳两虚。本案患者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虚火外越,热瘀肌肤,故见皮肤暗红斑;阴液亏耗,关节失养,故髋关节、膝关节疼痛;阴损及阳,故手足冷,动辄汗出;心肾不交故眠差。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为肝肾不足之象。故治之以补益肝肾,温经止痛,禤老用六味地黄丸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又暗合肾气丸之意,阴阳并补,使肾气生长,经脉恢复濡养,又以牛膝益补肝肾,玄参泻火败毒,秦艽通经止痛,使得标本兼治,故症状缓解迅速。但因此病中西医缺乏特效疗法,病情复杂,嘱其长期服用激素及温补肝肾中药以巩固疗效。


2.皮肤解毒汤加减治疗天疱疮

张某,男,82岁。

反复全身红斑、水疱、大疱伴瘙痒10余年。

初诊:患者10余年前全身起红斑、水疱、大疱伴瘙痒,多次至当地医院治疗,诊断为大疱性类天疱疮,予抗炎、免疫抑制(具体药物患者未能提供)等治疗后全身水疱控制,遗留四肢屈侧、胸前、颈后散在水疱、庖丘疹,伴瘙痒剧烈,病情反复发作。就诊时躯干、四肢散在红斑、丘疹,少许水疱、大疱及继发性色素沉着,尼氏征(-),皮损以右下肢屈侧为甚,瘙痒剧烈,纳可,眠差,二便调。舌暗红苔微黄腻脉弦滑。此患者年老脾虚不运,湿邪内生,加上风热袭表,郁积肌肤发为此病,病久入络,瘀毒内生。法当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兼以扶正。方拟皮肤解毒汤加减。处方:

乌梅15g  莪术10g  红条紫草15g  土茯苓20g  丹皮15g  寥刁竹15g  防风15g  苏叶15g  苦参15g  甘草10g  生地15g  白癣皮15g  珍珠母(先煎)30g 地肤子15g 薄盖灵芝15g   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服前方后躯干、四肢散在水疱、大疱基本消退,遗留痂皮,红斑、丘疹、色素沉着较前消退。瘙痒好转,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薄根部稍黄脉弦。此湿热之邪渐去,瘀毒得解,故诸症好转。原方去珍珠母加肿节风15g行气活血,续服7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服药后躯干、四肢暂无新发水疱,痂皮脱落,头后散在新发丘疹,红斑、色素沉着基本消退。全身基本无瘙痒,头部新发皮损偶有瘙痒,纳眠可,小便调,大便偏烂。舌红苔薄白微腻脉弦。此湿热之邪渐去,正气得复,诸症好转之象,患者年老体弱,峻药不可久用,故原方去红条紫草,续服14剂,煎服法同前。

按:现代医学认为大疱性类天疱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生于老年人,通常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中医认为此病由心火妄动,外邪内侵而发。本病例患者病史较长,年纪较大,正气不足致病势缠绵难愈,故治疗以清心火,利湿邪,解瘀毒,兼以扶正为法,拟方皮肤解毒汤加减,方中乌梅、莪术、红条紫草、土茯苓四味清心火,利湿邪,解瘀毒,加白癣皮、苏叶、防风以止痒,加生地、丹皮以清心火,苦参、寥刁竹、地肤子利湿止痒,珍珠母镇静安神,薄盖灵芝补虚固本,甘草调和诸药。服药后患者症状好转,需注意年老不可长期使用峻药,故去红条紫草、珍珠母之品,服药后一直无新发水疱,随访3月病情稳定。


3.疏风祛邪润燥法治疗皮肤癣病

林某,51岁,女。

双手粗糙增厚脱屑2年余。

初诊:缘患者2年前长期接触清洁剂后出现双手粗糙、增厚、脱屑,时有瘙痒疼痛,冬季加重,曾在当地医院诊治,查真菌阳性(未见报告),予激素、抗真菌药物外用治疗效果欠佳,遂至我院门诊就诊。刻下症:双手指间、掌心皮肤粗糙、角化过度、脱屑、皲裂,时有瘙痒疼痛,双足趾间未见脱屑皲裂,纳眠可,二便调。舌淡暗,苔白,脉弦细。

    专科检查:双手指间、掌心皮肤粗糙、角化过度、脱屑、皲裂。

    中医诊断:鹅掌风(血虚风燥) 

    西医诊断:手癣

    治则治法:祛风止痒,养血润燥

    中药处方:消炎止痒外洗方加减:苦参、地榆、大黄、大飞扬、地肤子、蛇床子各30g,荆芥20g,枯矾30g(冲),甘草20g。

其他治疗:

养血止痒片 5片 tid

派瑞松、复方蛇脂软膏、肤必润各1支,混合外擦。

    二诊,经前治疗后,现双手指间、掌心皮肤粗糙、角化过度,脱屑较前明显减少,皲裂好转,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脉弦。

    中药处方:苦参、地榆、大黄、大飞扬、地肤子、蛇床子各30g,荆芥20g,枯矾30g(冲),甘草20g,黄精30g。

    其他治疗:养血止痒片 5片 tid;派瑞松 复方蛇脂软膏 肤必润 各1支 混合外用。

   按:本病西医病因为真菌感染,内服抗真菌药及外用药物可取得疗效,但部分病人易反复迁延难愈。中医认为本病由于素体气血不足,虫邪乘虚而袭,风夹诸邪,凝聚肌肤,气血不能荣润,肌肤失养所致。故治疗上常以疏风祛邪润燥为法,内服外用中药常取得良效。消炎止痒外洗方为禤老经验方以苦参、大黄、枯矾燥湿止痒杀虫,地榆凉血解毒,大飞扬、地肤子、蛇床子、荆芥祛风止痒杀虫,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奏祛风止痒杀虫解毒之效,配合成药养血止痒片、外用药膏等起养血润燥效果。用药后患者双手脱屑皲裂明显好转,原方加黄精以养阴润燥,继续用药1月后患者双手皮损痊愈,随访3年未见复发。 


4.滋阴降火法治疗痤疮

陈某,男,21岁。

面部痤疮病史8年,加重1月。

初诊:患者8年前开始面部出现丘疹、粉刺、结节、脓疱、囊肿,在外院治疗后症状反复,1月前患者因学习压力大,面部丘疹、粉刺、结节、脓疱、囊肿加重,经外院治疗后未见缓解,遂到我院门诊寻求中医治疗。刻下症:面颈部散在粉刺、炎性丘疹、小脓疱、结节、囊肿,眠差,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弦细。

专科检查:面颈部散在粉刺、炎性丘疹、小脓疱、结节、囊肿。

中医诊断:肺风粉刺(肾阴不足、相火过旺)

西医诊断:聚合性痤疮

治则治法:滋阴降火

中药处方:消痤汤加减

丹参20g(后下),荆子15g,生地20g,土茯苓20g,桑椹子20g,女贞子20g,旱连草15g,侧柏叶15g,布渣叶15g,益母草15g,桑白皮15g,甘草10g,蛇舌草15g,桑叶10g,夏枯草15g。

其他治疗:

赛庚啶片,tid 外用 1包捣碎入三黄洗剂;

三黄洗剂,tid 外用 1瓶;

消痤灵口服液,2支 tid po;

多西环素片,0.2g bid po;

维生素B1片,20mg bid po。

二诊:面部丘疹好转,颜色变淡。原有脓疱、囊肿变小,眉旁仍有少许新出,睡眠好转。舌红,苔薄黄,脉弦细。

中药处方:丹参20g(后下),荆子15g,生地20g,土茯苓20g,桑椹子20g,女贞子20g,旱连草15g,侧柏叶15g,布渣叶15g,黄芩15g,桑白皮15g,蛇舌草15g,桑叶10g,夏枯草15g,甘草10g。

三诊:面部丘疹好转,脓疱减少,囊肿变平,耳后有新出囊肿,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细。

中药处方:丹参20g(后下),荆子15g,生地30g,土茯苓20g,桑椹子20g,女贞子20g,旱连草15g,侧柏叶15g,布渣叶15g,黄芩15g,浙贝15g,蛇舌草15g,桑叶10g,夏枯草15g,甘草10g。

四诊:面部丘疹好转,脓疱明显减少,丘疹、结节、囊肿变平,耳后有新出,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黄,脉弦细。

中药处方:丹参20g(后下),荆子15g,生地30g,土茯苓20g,桑椹子20g,女贞子20g,旱连草15g,侧柏叶15g,布渣叶15g,黄芩15g,浙贝15g,蛇舌草15g,桑叶10g,甘草10g,川萆薢15g。

五诊:面部丘疹好转,脓疱明显减少,丘疹、结节、囊肿变平,面部及颈部皮疹消散,丘疹变平,耳后有新出,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黄,脉弦细。

中药处方:丹参20g(后下),荆子15g,生地30g,土茯苓20g,桑椹子20g,女贞子20g,旱连草15g,侧柏叶15g,布渣叶15g,黄芩15g,浙贝15g,蛇舌草15g,桑叶10g,夏枯草15g,甘草10g。

六诊:面部丘疹好转,脓疱明显减少,丘疹、结节、囊肿变平,耳后有新出,少许瘙痒,

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黄,脉弦细

中药处方:丹参20g(后下),荆子15g,生地30g,土茯苓20g,桑椹子20g,女贞子20g,旱连草15g,侧柏叶15g,布渣叶15g,黄芩15g,浙贝15g,蛇舌草15g,桑叶10g,夏枯草15g,甘草10g,桑白皮15g。

评析中医传统认为该病是由肺胃血热上熏头面所致,如《医宗金鉴》日:“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目前治疗痤疮主要运用清肺热、泻胃火、凉血解毒等法。禤老在多年的临床中发现,痤疮患者除了有肺胃血热的表现外,而且也不乏肾阴不足、冲任失调或相火妄动者禤老提出的肾阴不足、冲任失调、相火妄动、熏蒸头面的痤疮发病机理,临床上确有指导意义。如本案患者平素肾阴亏虚,面部散在粉刺、丘疹、小脓疱、结节、囊肿为肾阴不足、相火过旺,上熏头面所致;眠差,舌红,苔薄白,脉弦细为肾阴不足、相火过旺之诊。证属肾阴不足、相火过旺。当治以滋阴降火,方用禤老经验方消痤汤加减药以女贞子、旱莲草、桑椹子滋肾阴,调整肾之阴阳于平衡;桑白皮清泻肺热;生地黄、丹参、侧柏叶、益母草凉血化瘀清热;土茯苓、布渣叶、桑叶除湿解毒、去油脂;蔓荆子祛头面之风;甘草解毒清热并调和诸药,共奏滋肾阴降相火而调整内环境,清血热祛脂解毒之效,患者服药后皮损好转,为血热渐清,故予去蛇舌草之苦寒攻伐,加白癣皮加强祛风止痒解毒之力,治疗上结合丹参穴位注射散结以消丘疹。


5.健脾利湿、清热祛风止痒治疗小儿湿疹

彭某某,男,5岁。

四肢红斑丘疹水疱伴瘙痒1月余。

初诊:患者1月前四肢出现红斑、丘疹伴瘙痒,搔抓后起水疱,糜烂渗液,曾在外院诊治,考虑为“湿疹”,给予苯海拉明、维丁胶性钙肌注,口服抗过敏药物,外搽药膏具体不详,效果欠佳,皮疹无明显消退,瘙痒剧烈。刻下症见神清,精神可,四肢散在红斑、丘疹、水疱,有抓痕、脱屑,皮损处可见黄色渗液,部分结痂,纳可,眠欠佳,大便偏烂,小便调,舌淡,苔微黄腻,脉弱。

专科检查:四肢散在红斑、丘疹、水疱,有抓痕、脱屑,皮损处可见黄色渗  液,部分结痂。

中医诊断:湿疮(脾虚风湿热蕴)

西医诊断:湿疹

治则治法:健脾利湿,清热祛风止痒。

中药处方:自拟小儿湿疹方加味

太子参10g,茯苓10g,淮山10g,苡米10g,防风10g,布渣叶10g,灯芯花3扎,甘草5g,生地10g,徐长卿5g,苏叶5g,蝉蜕5g。

水煎服,每日1剂,7剂。

二诊:服药后皮损减少,渗液减轻,少许新发皮疹,仍瘙痒,纳可,眠欠佳,大便成形,小便调,舌淡,苔微黄腻,脉弱。风、湿、热渐有去路,仍瘙痒,在上方基础上,加白癣皮15g,以清热燥湿,解毒止痒,继服20剂。

三诊:服药后总体好转,皮疹、抓痕、脱屑减少,渗液减轻,间有反复,少许新发皮疹,以下肢为主,瘙痒,纳可,眠一般,二便可,舌淡,苔白微腻,脉弱。病情间有反复,新发皮疹以下肢为主,为湿邪困阻,致邪去不畅。改茯苓为土茯苓15g,加川萆薢15g,以加强除湿解毒之力;同时改生地为15g,以凉血清热,并防利湿药太过伤阴。继服30剂。

四诊:药后病情好转,皮疹大部分消退,瘙痒明显减轻,纳眠可,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弱。病至后期,外邪渐清,本虚为主要矛盾,改土茯苓为茯苓,加鸡内金7g,以消食导滞,健运脾土,以治其本。继服14剂。

五诊:四肢基本消退,未见新发皮疹,偶有微痒不甚,纳眠可,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缓。郁结之风、湿、热邪得以分消,正气得以恢复,病情向愈。

继服14剂,巩固疗效。随访1月未见复发。

评析湿疹多由于素体脾弱,禀赋不耐,加之饮食失调,湿热内蕴,或外感风、湿、热诸邪相博于皮肤所致。本案患者大便烂,舌淡、脉弱为脾虚湿蕴之象;脾虚生湿,湿郁化热,兼之脾虚易外感风、湿、热,诸邪蕴结肌肤,故发为四肢红斑、丘疹,糜烂渗液,伴瘙痒。证属脾虚风湿热蕴。治以健脾利湿,清热祛风止痒。禤老用常用自拟小儿湿疹方加味方中太子参、茯苓、布渣叶、淮山、苡米健脾祛湿以治其本,苏叶、防风、蝉蜕、徐长卿祛风止痒,灯芯花、生地、生甘草凉血清热解毒,痒甚加白癣皮加强止痒,湿邪粘滞难去,以土茯苓、川萆薢加强利湿解毒之力,后期加重茯苓用量,加鸡内金以健运脾胃,诸药和调,使风、湿、热邪得以分消,正气得以恢复,病情向愈。


6.清热凉血祛瘀法治疗血热瘀滞型银屑病

张某某,男,29岁。

双下肢反复红斑、鳞屑伴瘙痒半年,加重5天

初诊:患者于半年前无诱因下双下肢出现红斑、丘疹,伴脱屑,喝酒后加重,遂至多次至我院皮肤科门诊治疗,诊断为“寻常型银屑病”,予艾乐松、纷乐等治疗后患者皮疹颜色变浅,但皮疹未见明显消退。5天前因食用寿司后患者皮疹加重,颜色变深,皮疹范围逐渐扩大。就诊时见患者神情,精神可,双下肢红斑、丘疹,伴鳞屑,瘙痒明显,口苦口干,纳眠可,二便正常。舌暗红、苔微黄腻、脉细。

专科检查:双下肢红斑、丘疹,伴鳞屑。

中医诊断:白庀(血热瘀滞)

西医诊断:寻常型银屑病

治则治法:凉血清热祛瘀

中药处方:拟方皮肤解毒汤加味。处方:乌梅15g,莪术10g,红条紫草15g,土茯苓20g,石上柏15g,蛇舌草15g,丹皮15g,生地30g,水牛角(先煎)30g,赤芍15g,泽兰15g,九节茶15g,甘草10g,陈皮15g。水煎服,日1剂,连服14天。


二诊:服药后双下肢皮疹明显好转,未见新发,瘙痒明显,仍口苦口干,纳眠可,大便偏烂,小便调。舌暗淡、苔微黄、脉细。为血热减轻的表现。上方加苡仁20g健脾祛湿以实大便。水煎服,日1剂,连服28天。

三诊:服药后皮疹颜色逐渐减退,瘙痒反复,仍口苦口干,纳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苔微黄腻,脉细。现患者皮疹逐渐消退,血热渐清,仍有瘙痒反复。上方加白癣皮15g祛风止痒。水煎服,日1剂,连服28天。

四诊:服药后皮疹基本消失,瘙痒消失,无口苦口干,纳眠可,二便调。舌暗淡、苔微黄、脉细。

现患者皮疹消退,继续原方巩固疗效。水煎服,日1剂,连服28天。

评析银屑病中医认为多由素体肌肤燥热,复为外邪所袭,致局部气血运行失畅,或风寒所伤,营卫失调,郁久化燥,肌肤失养,或七情所伤,气机受阻,气血壅滞成淤,或热蕴日久,化火炎肤所致。本案患者双下肢红斑、丘疹,上覆银白色鳞屑,口苦口干,瘙痒,为血热蕴肤的表现;舌暗红、苔微黄腻、脉细俱是血热瘀滞之象。故辨证为“血热瘀滞”,治以“凉血清热祛瘀”为法。禤老常以自拟皮肤解毒汤加味。方中以水牛角、红条紫草、土茯苓、生地清热凉血解毒,丹皮、赤芍、莪术、九节茶活血化瘀,乌梅敛阴,白鲜皮祛风止痒,配合石上柏、蛇舌草等有抗癌抗增生作用的中药,并以陈皮、苡仁、泽兰健脾祛湿以固中焦。药对病机,故效果明显。


7.补益肝肾、滋阴生发治疗脂溢性脱发

张某,男,46岁。

头发稀疏脱落1年。

现病史:1年来晨起枕巾落满脱发,最近头发已稀少,可望见头皮,瘙痒脱屑油腻,伴精神萎靡,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多梦,舌质红,苔薄,脉细数。

中医诊断:发蛀脱发(肾阴不足)

西医诊断:脂溢性脱发

治则治法:补益肝肾,滋阴生发

中药处方:脂溢性脱发方加减

蒲公英30g,丹参30g,桑椹子15g,女贞子20g,旱莲草20g,制首乌15g,生地15g,土茯苓20g,布渣叶10g,菟丝子10g,生甘草10g。

上药水煎服,日1剂,复渣再煎,分2次服。

其他治疗:外擦祛脂生发酊,另脂溢诜液B外洗。

经1月半的治疗而愈,1年后复查,未见复发。

评析:祖国医学认为:精血同源,精血能互生,精足则血旺。“发为血之余”是说明发的调养来源于血;“ 发为肾之外候”则说明发虽由血滋养,但其生气则根源于肾气,因此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均与肾的精气盛衰有关,若肾精亏虚则发枯不荣甚至脱落。禤老用加味二至丸平补肝肾、养血生发,方中女贞子、旱莲草、桑椹子、制首乌、菟丝子补肝肾、填精血、养发生发;生地、丹参凉血活血;土茯苓、布渣叶清热利湿祛脂;蒲公英现代研究含肌醇,有促进毛发生长的作用;生甘草清热生发,诸药合用,使精血充足,毛发得以濡养,故可取得满意疗效。


8.自拟血管炎方治疗过敏性紫癜

何某,男,9岁。

双小腿反复起瘀点、瘀斑2周。初起时有腹痛,曾在外院以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情仍有加重,左手臂新起瘀点、瘀斑。

诊查:双小腿及左手臂较多瘀点、瘀斑,皮疹摸之有少许碍手感,自觉瘙痒。无腹胀痛,无关节痛。纳可,眠可,二便调。舌红,苔黄,脉滑。

中医诊断:葡萄疫。

西医诊断:过敏性紫癜

辨证:湿热蕴阻

治法:清利湿热、活血化瘀

方药:四妙勇安汤合血管炎方

银花藤20g,玄参20g,当归10g,甘草10g,白茅根15g,生地15g,土茯苓20g,白鲜皮15g,稀莶草15g,紫苏叶15g,徐长卿10g,地肤子15g。

其他治疗:口服院内制剂利湿止痒片;外擦金粟兰酊搽剂。

二诊,治疗7天后复诊,四肢瘀点瘀斑有明显消退,颜色有明显减淡。无新起皮疹,瘙痒减轻。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黄,脉弦。上方加小蓟10g、丹皮15g、旱莲草15g。继续服用利湿止痒片。

服药1周后追踪病情,皮疹消退,无新起瘀点。

评析:过敏性紫癜,中医称为“葡萄疫”,多发于儿童。病情相对较急重,治疗上比较棘手。临床上易见病情反复,缠绵难愈者。临床上以抓住“热”、“瘀”为主。本病初期多实证,以风热之邪为多。后期多虚证,在脏多见脾虚、肾虚之证;按气血津液辨证多见阴虚、气虚、血虚之证。且多虚实夹杂。治疗上以自拟血管炎方为基本方进行加减。初期见感受风热可配合消风散。热毒炽盛者可配合犀角地黄汤,犀角可用羚角代替。中后期脾气虚弱者,可配合参苓白术散加减,以益气健脾,凉血化瘀。更可加薄盖灵芝补五脏虚损,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补不留邪、补不留瘀。气阴虚者见多汗、盗汗,可加生脉饮,以太子参代替人参。太子参性平,气阴双补。较适合儿童患者。





今日荐读


2017年全国卫生计生系统"最美天使"摄影大赛征稿火热进行中...

【南方农村报】潮安村医张仲林立德行医 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潮安村医张仲林56岁生日贺文集锦

清明思父(外二首)

国医大师禤国维:从临证实践谈中医皮肤病学科发展

国医大师禤国维:皮肤病人需注意这些饮食禁忌

岭南医家国医大师禤国维的临症体会

国医大师禤国维的几点临证见解,让人受益终身啊

国医大师皮肤圣手禤国维:给6类皮肤病患者开方

国医大师禤国维:应用桔梗治疗皮肤病经验介绍



友情支持

张仲林友情支持:

《潮安健康》微信公众号(ID: e19620228 )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岭南皮肤病流派传承工作室( ID:lnpfblpccgzs ) ,作者/李红毅,编辑/寒香医路,发布/张仲林( ID:e41121 ) 。图片来源于网络。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并注明作者和转自张仲林( ID:e41121 ) 分享。张仲林( ID:e41121 ) 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张仲林( ID:e41121 ) 平台无关,仅供临床与研究参考,非医务人员请勿试药。



您好师友!张仲林欢迎您!

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敬请指导,健康快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