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地 | 社科学者,以专业方式战“疫”
点击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打响以来,社会科学学者(以下简称社科学者)同全国人民一道积极投身其中,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就是以专业方式参与战“疫”。
原文 :《社科学者需以专业方式战“疫”》
作者 | 长沙理工大学讲师 陈聆希 肖雨璇
图片 | 网络
专业战“疫”是对万物相联的正视
在一般人看来,所谓以专业方式参与战“疫”,主要是指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救治和防疫学者寻找抗击新冠肺炎的方法。其实,对于这场抗击疫情的战争,社科学者是能够亦需要以专业的方式参与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们唯此方能完全、始终做到对万物相联的正视和对问题导向的坚持,这恰恰是他们从事学术研究的理论基点和学术原则。
社科学者将自己的认识对象设定为社会现象是不言而喻的。正是如此,方使得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了必须的分野,并使学者们由此取得了所期待的学术成果。然而,这样做尽管是必须的和必然的,却并不等于社科学者就不能将主要由自然科学认知的自然界纳入自己的视野,更不等于他们不能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作为自己的认识对象。
因为除了自然界与人类“密切相联”,“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0页)之外,还在于大量事实证明,自然界的向人生成从来不只是物质生产和自然科学研究的结果,而是还有社科学者的一份功劳。唯物史观恰恰早已告诉世人,事物的普遍联系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理论基点,因此,社科学者们将旨在消除新冠肺炎对人类危害的战“疫”视为自己的认识对象和作用领域,便是自然而然、毋庸置疑的。这正如科学史告诉人们的,任何一门科学研究的现实起点都是所面对的实际问题。
社科学者的职责所系和价值所在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和对其阻击开始以来,社会上出现了大量关系战“疫”顺利进行和影响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问题。由于它们非自然科学所能解决,解答它们的任务便顺理成章地落到了社科学者的身上。社会上出现了这样一些问题:有的反映着经济运行,有的展示着政治态势,有的体现着社会动向,有的折射着民众心理,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问题不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无法用医学、防疫学及其他相关的自然学科方法加以解决。
而社会科学的存在为此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可能,其原因在于在人类面对的所有问题早已分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某些问题既然不能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解答,那就必然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应当由从事这一学科研究的专业工作者承担起解答的责任。科学史告诉世人,社会科学原本是为解决那些自然科学解决不了的问题来到世界上的,社科学者从来都是以解决人类社会中的各种问题为己任的。对于战“疫”中出现的非自然科学问题,他们肯定会出手。这既是他们的职责所系,也是他们的价值所在。
战“疫”开展以来出现的各种非自然科学问题大体可分为两类。
一类非常具体,如怎样搞好基层联防联控、怎样进行野生动物保护、怎样开展社会心理疏导等,是操作手段,处于形而下的层面;
另一类颇为抽象,如怎样完善中国的治理体系、怎样提高中国的治理能力等,是理论方法,处于形而上的层面。
只是,不管它们属于何种类型,社科学者对此都大有用武之地,可以专业方式发挥他们的独特作用。
专业战“疫”须处理好若干问题
大量非自然科学能解答的问题的存在使社科学者有必要以专业方式参与战“疫”。但对这一群体来说,若要取得成功,还得注意若干事项。
一方面,以专业的方式参与战“疫”不等于简单“支招”。作为经过专门训练的从业者,学者既要满足战“疫”胜利这一现实需求,经由探索而获得可以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又要瞄准经济社会发展这一远大目标,通过研究而提出能够解释人类社会运行规律的基础理论。他们知道,技术手段的提供在当下固然非常重要,但基础理论的效用更是不可限量。只有对此两者做到统筹兼顾,才能真正在促进战“疫”的同时推进自己所属的学科发展。
另一方面,奉献优质成果而非炮制应景之作。从以专业投入战“疫”的那一刻起,社科学者便应将奉献优质学术成果作为自己的目标。尽管在这一时期他们不可能撰写出大部头的学术专著,只能主要采用论文的形式,甚至研究报告、科普文章等体裁都会派上用场,但对内容还是要有较高要求的。只有这样,方能为众多问题的解决提供思想方法和技术手段,使自己的专业战“疫”落到实处。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08期第5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