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域 | 短视频深度介入日常,谁来定义“美好生活”?

吴月 社会科学报社 2021-06-07

点击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










在短视频媒体深度介入日常生活的过程后,定义何为“美好生活”的权力将会在谁的手里?


原文 :《短视频媒介如何介入日常生活》

作者 | 上海大学研究生   吴月

图片 | 网络



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型数字媒介,几乎彻底消弭了人们在创作上的所有技术壁垒,它的生产力因此得以解放。如果我们把今天的数字媒介当成是人们表演的社会舞台的重新组合,那么短视频则是人们日常生活展演的重要媒介空间。因此,短视频媒体怎样介入日常生活并完成日常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就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创作者:对日常生活的记录与叙事


抖音平台通过简单易学的技术手段和“网红”播主的内容引导,极大激活了用户的创造力和个性化。通过对大量抖音短视频的对比分析,我们可大致将创作者对日常生活的记录与叙事分为三类: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活动和社会关系。

  

创作者充分运用“拼贴”“戏仿”“独白”等多元化的叙事手段,创造出新的意义符号,以或诙谐或伤感的方式建构现实也解构现实。他们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活动、社会关系的二次塑造,利用短视频,将本属于私人的日常生活放置在一个更公共、更广阔的网络里,表达在现实社会中对自我和他者的认知,重新为自己的日常生活赋予意义和价值。




观看者:日常生活的交互与再生产


抖音依托于移动智能终端的传播方式冲破了传统媒介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全方位地渗透进了观看者的生活。

  

在观看时,观看者与创作者的互动使得双方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交汇。创作者所展现的日常生活不仅能在精神上给予观看者触动,还能丰富甚至改变他们的日常生活。短视频中的情感能量以一种极高效率有节奏地在观看者和表演者之间传染并扩散开来。在这方面,抖音的关注、点赞、评论、转发功能起到了关键作用——维系创作者与观看者对日常生活共同的体认与情感交流。观看者不仅会对创作者的日常生活进行基于自己生活经验的点评,还会直接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相关的生活经历,尤其是在创作者发布的内容比较灰暗艰难时,观看者还会现身说法,给予帮助和鼓励,使双方获得相互的共鸣和支撑。

  

抖音不仅实现了线上虚拟化的狂欢,也实现了线下现实世界的狂欢。例如由抖音走红的西安,如今最吸引游客的不再是兵马俑和大雁塔,而是由一位抖音用户所拍摄的当地永兴坊的“摔碗酒”,由于其参与感、互动感很强,于是逐渐演变为一种仪式,被慕名而来的观看者再次记录进他们的日常生活,成为西安又一个知名“网红”景点。



对日常生活的规训和异化


从技术层面来说,对创作者而言,抖音视频拍摄人物面容及身形时,镜头通常固定在近景拍脸、远景拍身,在拍摄景物的时候,镜头通常被固定在很远处或至高点。本来复杂的人物身份及社会文化所指,被强行分割成若干简单、直观的能指,视频标题就能全部涵盖,输出的信息极为扁平、单一,本应有无限指向的多义性被限制在了个体的经验与想象之中。这导致面对原本内容丰富的日常生活,创作者和观看者都只注意到特定的意义符号。

  

对于观看者而言,“看”本身也有问题。一方面,观看者并没有自行设置如何看的权力,往往只能以固定视角、固定景别观看,从部分看整体成为常态,限制了他们对整体日常生活的把控,剥夺了其对文化多义性理解的权利。另一方面,抖音通过大数据的计算与筛选,形成对用户定制化的内容呈现,无形之中也限制了观看者对他人日常生活观看的选择。

  

创作者与观看者的主体身份同样限制了日常生活的多样性,甚至有一些阶层的日常生活被自然而然地遮蔽了。抖音41.9%的用户具有本科及以上的学历,他们展现和向往的日常生活往往以中产阶级审美趣味为导向。其刻意展现的精致优雅的日常生活模式,不仅限制了文化展示的多样性,更透露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有趣的现象,即网生代依靠媒介完成自我、他者扁平化的想象。

  


此外,作为抖音用户的创作者与观看者同时也是抖音的数字劳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用户生成内容已经成为数字资本主义新的剩余价值的增长点,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边界因为数字技术而变得不再清晰。”因此,抖音实质上也是一座数字工厂,不仅仅是产出的内容,用户的社交、体验和传播也是被生产并被交换的商品。抖音平台通过算法引导用户生产大量同质化的内容并形成对点赞数、关注数等数据的追捧,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用户对日常生活的观念与想象,文化的独特性及多义性被遮蔽。

  


在2018年3月,抖音将品牌标语由原先的“专注于年轻人的15秒音乐短视频社区”升级为“记录美好生活”,并且推出了名为“抖音美好生活映像志”的官方主页,而这个官方主页却是把“美好生活”与“品牌好物”联系在了一起。我们要警惕的是,在短视频媒体深度介入日常生活的过程后,定义何为“美好生活”的权力将会在谁的手里?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94期第6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揭开15秒短视频抖音的“快乐密码” | 社会科学报

观点 | 抖音:从大众狂欢到极度娱乐的滑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