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域 | 技术生态化,已成为一种理论自觉

陈多闻 社会科学报社 2021-11-01

点击蓝字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



20世纪被称为“生态学时代”,生态主义技术哲学作为一种学术思潮正在逐步形成。不管是技术发展问题还是生态建设问题,都是国家现代化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技术生态化已然成为一种理论自觉和实践诉求。

原文 :《生态主义技术哲学的建构诉求》

作者 | 东北大学教授   陈多闻

图片 | 网络



生态主义技术哲学的理论建构



生态主义技术哲学主要由生态人文主义技术哲学、生态女性主义技术哲学和生态社会主义技术哲学三部分构成,三者依次呈现着人性微观层面、群体中观层面和社会宏观层面的逻辑脉络。

  

生态人文主义技术哲学指向了技术的文化本质,凸显了技术的生态内涵和人性根基,强调技术的生态人性建设和生态文化建构。它孕育于人类文明智慧勃兴的古中国和古希腊,彰显于生态危机频发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生态人文主义的语境下,技术应该展现为致力于善的技术德性、着眼于思与诗的技术行为和聚焦于人类美好生活的技术实践,但是现代技术却具有算计人性、剥削人身和毁灭人道等反人类属性。生态人文主义者认为,生态建设首先要克服现代技术中的反人类属性,应该立足于生态生存的技术物质文化,铭守生态底线的技术制度文化并高扬生态理性的技术精神,从而恢复人类文化和人类本性中的生态属性,最终建构一种能实现人文主义与生态主义和解的技术文化。



生态女性主义技术哲学缘起于技术的性别隐喻,孕育于女性主义运动之中,开启于人类生态环境的整体危机之中,明确提出了人类只有将解放自然与解放女性结合起来才能走出生态困境的理论设想,彰显着自然和女性有机结合的生态智慧。在生态女性主义的视域下,技术不仅应该是生态均衡的,也应该是性别平衡的;不仅应该是妇女解放的天然尺度,也应该是人类解放的天然尺度,即要实现一切不平等阶层,比如富人与穷人、强者与弱者之间的平等。生态女性主义在批判现代技术所展现的侵占、控制、改变等资本主义男权气质基础上,提倡以“生存生产”为内涵的技术生产模式,强调以“生态民主”为目标的技术价值理念,最后建构起以“妇女友好”为主旨的技术文化实践。

  

生态社会主义技术哲学则聚焦于技术的政治本性,即意识形态属性,坚信只有生态社会主义才能发展技术、解放技术,强调技术只有在生态社会主义体制下才能成为人和自然解放的真正手段。在生态社会主义的视野下,技术展现为一种物化的知识力量,属于生产力结构中的劳动资料,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中介和手段。它就是要克服资本主义固有的资本逻辑和技术理性,从而消解技术异化带来的劳动异化、自然异化以及人的异化,使得技术不再与自然为敌。生态社会主义者呼吁,人类要想化解生态危机,走出生态困境,就必须走向生态社会主义,首先要建构生态政府和生态政党,然后要全力研制、推广并普及生态技术,并最终建立生态社会。




生态主义技术哲学的理念践行



生态人文主义、生态女性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技术哲学思想分别给予了我们生态文化、生态性别和生态政治的理念建构启示,这些都离不开生态技术的研制、生产和使用。当然,在进行生态建设时,生态技术只是手段,生态建设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使用技术的人,取决于千千万万个体汇集而成的生态技术使用实践。


就我国公众的生态认知现状而言,在生态知识方面,人们都积累了一定的生态知识,但对工业污染、垃圾分类等专业级别高的知识掌握程度较差;在生态态度方面,大多数人充分认识到了自然系统的脆弱性、生态资源的有限性、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在生态行为方面,环保行为的开展主要靠监督,在无人监督的环境里,很多公民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环保行为;在生态归因方面,人们往往认为政府和个人应该在环保方面起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建构国家的生态蓝图。宏观层次着眼于国家的法律保障和政策导向,目前我们国家正在形成以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为基本内涵的法律体系,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志保驾护航,以这些法律为准绳,又衍生出了各种具体的实施政策和规章制度。


中观层次立足于人类技术群体的伦理规约,技术生产组织在新时代的生态责任就是建构生态生产文化,技术设计组织在新时代的生态责任就是建构生态设计文化,人类消费组织在新时代的生态责任就是建构生态消费文化。


微观层次依赖于每个人类个体作为技术使用者(包括强技术使用者和弱技术使用者)的角色自律,每个技术使用者在技术时代都承担着生态使用、伦理使用和可持续使用的责任。在以上三个层面的理念践行中,微观层次即技术使用者身份的塑造是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




加强生态技术创新体系建构



在现实中,生态主义技术哲学外化为生态技术创新体系的建构诉求,以确保人们在享受技术生存的同时也能享受生态生存。在我国,“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美丽中国”“健康中国”“中国梦”等战略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生态技术创新,在生态技术创新战略体系中,生态制度是保障,生态生产是关键,生态消费则是根本所在。只是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需要技术支撑,更需要经济根基,生态技术创新在目前来说还面临着一定困难。

  

对生态技术创新而言,国家仅仅出台相关的政策和制度是远远不够的,重在执行的速度、力度、程度和范围,有法可依了,就必须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特别是要狠抓生态考核,落实生态监督;政府的投资是生态技术创新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政府要加快启动生态企业孵化器制度,加紧对生态技术创新企业的孵化。除了制度保障和政策扶植,政府在打造绿色生活文化方面也发挥着不可忽略的引导作用和榜样功能,政府要积极运用各种媒体平台鼓励和倡导负责任的生活技术使用行为,在必要时补贴公民购买生态产品并奖励其实施生态行为。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20期第5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生态现代化理论:担负起沟通环境史与现代化的使命 | 社会科学报

视域 | 强调“底线思维”,避免僭越“生态红线”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