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域 | 生态译诗:古诗词的世界文学性何以形成?

陈琳 王涵 社会科学报社 2021-11-01

点击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


从世界文学视角对翻译诗学开展研究,可以为认识翻译的充分性与接受性的关系问题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中国古诗词通过美国三代译者的译介,形成了世界文学性,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


原文 :《生态译诗:形成古诗词的世界文学性》

作者 | 同济大学  陈琳/教授  王涵/博士

图片 | 网络




古诗词的世界文学性



中国古诗词通过美国三代译者历经近百年的译介,其英译文不仅发展成为了美国一个文学小传统,而且,自上世纪下半叶以来,基于美国荒野哲学和深层生态学的哲学背景以及其他亚文化形态背景,这个小传统迸发出译介山水诗与禅诗的专题性,形成了生态译诗的翻译诗学。山水诗和禅诗以独特的诗歌艺术形式,表现了自然山水精神和无为性空的禅宗境界与道家精神。在美国汉学家译者看来,这种东方古老的宇宙观与西方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在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具有共通性,因而具有人文生态价值。

  

古诗词的世界文学性的形成是双文化椭圆折射创译的动态生成过程。在美国比较文学家达姆罗什提出的世界文学的双文化椭圆折射翻译的基础上,由于东道文化的亚文化形态具有历史性,椭圆折射翻译诗学也随之具有不同的阶段性表现,导致世界文学性这一特征具有历史阶段性的表现,并且这种文化折射翻译往往表现为创译。创译是指为了实现目标话语的表达性与目的性,通过对源文本编辑、重组、创作性重写、创意性重构等进行翻译。用“诗歌创译”替代“诗歌翻译”,也许可以从因无法再现原诗的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的诗歌艺术性而生发的惆怅和无奈中解脱出来,取而代之的是,以世界文学的超然解读的态度欣赏创译之结果。

  

双文化椭圆折射创译有效解释了民族文学演进成世界文学的动态累积过程。古诗词在美国的世界文学地位的动态形成过程,有力地论证了这一命题。


以庞德、洛维尔等为代表的第一代译者以极大的诗学热情,将古诗词诗歌艺术与美国现代诗歌运动初创期的诗学元素相融合,创译成意象派诗歌,产生了深刻的陌生化诗歌翻译效果。


以斯奈德、雷克斯罗斯、华兹生等为代表的第二代译者,在美国生态哲学和其他亚文化形态背景下,开启了山水诗和禅诗的译介方向,阐释了其自然山水精神和禅宗意趣,秉持了质朴简练、英语化的译诗风格。以欣顿、波特、西顿、汉密尔为代表的第三代译者则大力深化了这一方向,不仅具有鲜明的山水诗和禅诗翻译的专题性,而且着力阐释与再现了山水诗的文化艺术精神。


因此,经过第二代和第三代译者对山水诗与禅诗不断深入的创译,中国古典的自然山水文化精神与美国当代的深层生态思想产生了呼应和共鸣,更新了古诗词的世界文学性的面貌。以上三个时期的翻译诗学因双文化椭圆折射情况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具有时代性的诗歌创译结果,从而不断地演进了古诗词在美国的世界文学化进程。




诗歌艺术文化蕴含生态智慧



在对山水诗进行世界文学性翻译的文化架构中,源文化的亚文化形态表现为其蕴含的中国道家与佛禅的宇宙观,东道文化的亚文化形态则为美国生态批评潮流中的荒野哲学与深层生态学,两者分别构成世界文学椭圆空间的文化双焦点。

  

一方面,山水诗的道蕴禅意具有自然生态倾向。“道法自然”“无为”等体现了自然主义的哲学倾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以道观之,物无贵贱”描绘的也是一种自然生态境界;佛禅所奉行的众生平等的思想体现了主客一体的生态伦理倾向。而且,由于道家与佛禅有着兼容并蓄、互为参照借用的历程,两者确实存在相连与相似的生态智慧。两者对“空”“静”“无我”等有着共同追求。因而,西方学者与译者往往把道家与佛禅两者视为一个精神范畴的东西,综合为一个哲学观并称之为“道/禅”。

  

另一方面,道家与禅宗的生态意蕴和生态智慧成为美国当代生态整体主义的思想资源。自上世纪下半叶以来,美国生态批评体现出浪漫主义荒野特质。荒野哲学与深层生态学不仅奠定了生态整体主义的哲学框架,而且为荒野诗学提供了思想基础,造就了美国文学富有荒野意象与荒野精神的特质。这一特质促使美国生态哲学家、文学家、翻译家主动挖掘、借鉴、吸收东方具有生态智慧的思想和诗学,以丰富其生态中心主义的思想与主张。因此,两种文化形态之所以能穿越千年时空,并为山水诗架构世界文学性椭圆形空间,是因为山水诗的诗歌艺术文化精神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具有普适价值性。




欣顿开创生态译诗的新高度



这里,我们以第三代代表性汉学翻译家欣顿的生态译诗为例,阐释其意义。欣顿作为美国当下最重要的古诗词翻译家,从深层生态学的视角阐释了山水诗的直觉生态智慧。其译诗切近了中国山水文化精神实质,契合了美国生态批评的现实需要,从而将古诗词的世界文学地位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欣顿的生态译诗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上。

  

第一,欣顿对山水诗的直觉生态智慧与生态审美进行语义阐释,即努力再现山水诗所表现的性空无为、动静相生与物我相融的生态关系,物我主体与共生共荣的生态意蕴以及物皆自得与美在自美的生态审美。


第二,翻译具有山水诗选目的专题性,且对山水诗的艺术形式特质进行了创译。通过齐整的双行句法、逐字逐言直译、简雅遣词、片语化表达、跨行、英语诗歌的自然节奏、意象临摹等异域化与杂合化相结合的翻译技巧,赋予了译诗形式上的陌生化诗歌翻译特征。这些形式上的处理技巧使得译诗的翻译充分性与接受性达到了一个较好的平衡。


第三,他力图再现所译每位诗人独特的诗歌风格,从而使其译诗具有诗人风格的差异化,避免了同质化倾向,以进一步加强陌生化诗歌翻译的效果。比如,王维、李白、韦应物、孟郊和白居易五位诗人的山水诗构思立意往往是他们个人近禅修道的修养和思想境界的结果,形成了意味深长的山水禅意诗。而欣顿的差异化译诗就很好地再现了诗人们各自的禅宗意趣的构思立意与独具匠心的个性化诗歌风格。

  


欣顿的山水诗翻译诗学为山水诗勾勒了荒野宇宙观,并从这一视角进行生态译诗。山水诗中的山水是未曾经过诗人知性介入或情绪干扰的自然山水,以其本来面目呈现。美国浪漫主义荒野哲学、荒野诗学以及深层生态主义对“荒野”的定义,也是未经人工改造、人迹罕至的美丽的旷野大自然。


因此,欣顿将山水诗的“自然”精神实质概括为荒野宇宙观。它是基于道/禅宗思想的动态宇宙观,视宇宙万有为荒野的阶段性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以最本真的方式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其内涵包括道、自然、无、有、无为、玄、气、理、心、空、闲十一个道/禅思想,并构成中国山水诗的永恒主题。因此,荒野宇宙观是欣顿从美国的生态哲学视角对山水诗的自然精神的阐释和解读,构成了其生态译诗的哲学与文化基础。


生态译诗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运用当代英语和当代英语诗学特征,从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生态精神和道法自然的生态境界的角度,着力解读和阐释中国山水诗富于直觉生态智慧的诗歌艺术文化精神。生态译诗让古老的山水诗以及其承载的古老的东方生态智慧穿越遥远的时空,以生态精神面貌呈现在西方读者面前,焕发生态价值,从而具有了世界文学的当下性。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研究(1949-2019)》(19ZDA3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1727期5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生态现代化理论:担负起沟通环境史与现代化的使命 | 社会科学报

诗忆 | 古典音乐:那些渐渐隐去的名字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