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业态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律政策“保驾护航” | 社会科学报
点击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
近年来,新型消费迅速发展,尤其在疫情期间成为国内经济大循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为发展新型消费、推动消费扩容升级提供了政策支持。
原文 :《以法律政策保障新业态健康发展》
作者 |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 李倩
图片 | 网络
新业态消费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保障了居民日常生活需要,推动了国内消费恢复。9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新型消费扩容提质,到2025年,“互联网服务”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得到普及并趋于成熟。
对于需求端,新业态模式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商品,提升了消费者满意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线下消费受阻,线上消费迅速补位。这些消费品不仅包含实物类商品,服务类消费也从线下搬到线上。疫情期间各大教育平台积极响应政府“停课不停学”的号召,推出满足各年龄、学历层次要求的直播课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2019年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为2.3亿人,这一规模在今年第一季度迅速攀升至4.2亿人,并且在第二季度仍然维持在3.8亿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的加速,医疗支出迅猛增长,也成为家庭的重要支出成分。在线医疗在政策的推动下逐渐纳入医疗保障体系,使得传统医疗机构的优质资源不断向线上延伸,促进了寻医问诊的方式多元化,并且降低了地域带来的屏障。除了这些相对传统的商品和服务类消费呈现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新业态,消费需求不断细化,新消费层出不穷。根据美团研究院的统计,仅在美团平台上的新体验类的生活服务业新业态就多达47个。传统消费类型的升级以及新消费的产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层次的商品和服务体验。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个经济体要想长期保持增长,必须依靠供给端持续发力。而供给端的有序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制度规范、资本和劳动力市场的支持,以及基于相互信任的国际合作。
首先,新业态促进了“5G”网络的普及、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据工信局统计数据,目前我国基站数量已突破69万台,地级市以上已基本覆盖,有效提升信息传输的效率。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大数据、人工智能培养计划已渗透至各高校,为加快培养自主研发人才提供基础。新业态在提升科技实力的同时,也孕育了新的职业。今年年初,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向社会发布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连锁经营管理师、供应链管理师、网约配送员等16个新职业。
在新业态经济的推动下,消费信用体系、营商环境以及加强网络安全监管等必将更加强化和完善。受疫情影响,欧美国家经济全面停滞,正是我国新业态模式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本届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多个展区由线下转为线上,以互联网为平台,实现国内外参展商和消费者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人工智能等新展品成为今年进博会的亮点,可以“读心”的乒乓球机、轮椅式新型微型车等娱乐医疗器械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这也加强了各国在先进技术领域的互通和合作,为新业态、新经济模式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养分。
不容忽视的是,新业态在发展中也存在诸多问题。这里,笔者想着重强调新业态所带来的一个经济学问题。要想实现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线上线下融合等新业态、新模式,离不开智能化移动终端和网络基础设施的支持,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这可能加剧资源分布的不平等,使其进一步向中高收入和中低年龄群体倾斜。在疫情期间如火如荼展开的线上教育让大多数人通过网络平台共享更优质的教育服务,然而,在大部分人可以享受网络资源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低收入家庭因无法负担智能手机、电脑或者网络而在竞争中被迫出局。当网络和高科技产品理所应当地被认定为接受教育的必需品时,教育的准入门槛提高了,使得以教育为代表的信息资源向高收入群体倾斜,让困难家庭更难通过提高教育来改善生活,从而加剧代际固化。
从年龄维度来看,尽管网络和智能终端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日常生活只需要一部手机即可轻松搞定,然而对于老年人来说并非如此。国家统计局最新年鉴(2019年)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17.9%;而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在9月份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60岁以上网民在总网民中的占比仅为10.3%。这个明显在差距说明,网络和智能终端的普及率在老年群体中远低于平均水平,数字时代的到来未必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例如,出行要健康码,旅游景点要提前预约,医院问诊要手机抢号,等等。这些复杂的操作让优质的生活、医疗和娱乐资源与老年人擦肩而过。
新业态为需求端带来极大的物质丰富,也为供给端提供了充分的发展动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进一步增强了资源分布的不平等性。因此,有效的法律法规以及适当的政策倾斜是实现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30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