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联合国:灾害的代价历历在目,如何创建抗灾型社会? | 社会科学报

青木 社会科学报社 2021-11-05


近日,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UNDRR)发布了最新报告《灾害的代价2000-2019》。报告指出,与上世纪后20年相比,全球气候灾害数量在本世纪出现了“令人震惊”的上升,极端天气已经成为21世纪最为主要的灾害来源,全球气候升温与自然灾害事件的频发有关。


对灾害风险管理来说,政治承诺、战略规划和情景分析变得至关重要。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迄今为止,各国中作出的最大减少全球变暖预期的气候承诺,具有非凡的意义。



原文 :联合国发布最新报告《灾害的代价2000-2019》——创建抗灾型社会是当务之急

编译 | 本报记者   青木

图片 | 网络


全球气候灾害与日俱增


特大灾害(Mega-disasters)是指造成10万多人死亡的事件。2000-2019年发生了三次重大灾害: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8年缅甸纳尔吉斯飓风和2010年海地地震。1980-1999年,报告的自然灾害数量为4212起,与之相比,2000-2019年,灾难数据库共记录了7348起灾害事件,同比增长74.4%。同时,灾害事件给全球带来超过2.97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同比增长82.2%,全球受灾人口增加了10亿多人。

  

紧急灾难数据库(EM-DAT)统计了过去40年来全球范围内洪水、风暴、地震、干旱、极端温度、山火和火山活动等自然灾害。在2000-2019年,全球的洪水灾害数量从1389起上升到3254起,增加了2倍多,占到灾害总数的40%,影响人数达16亿人。其次是风暴灾害,发生数量从1457起上升到2034起,同比增长38%,占到灾害总数的28%。此外,干旱、山火、极端气温,以及地震和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均出现“令人震惊”的显著上升。总的来说,与上个世纪后20年相比,本世纪头20年的受灾总人口、伤残和失业人口数量显著增加,尤其是农业等领域的损失更为明显。

  

过去20年共有40亿人次受灾,平均每年受灾害影响的人数约为2亿人。就绝对数量而言,印度和中国因为庞大的人口所以受灾最为严重,2000-2019年,两国共有累计超过28亿人次受灾,约占全球受灾人口的70%。EM-DAT数据显示,在过去20年中,受灾最严重的年份是2002年和2015年,这两年分别共有6.58亿人和4.3亿人受灾,其原因是印度国内发生了大范围的干旱,受灾人口超过3亿人次。其他重大事件还包括中国连续三年的洪灾,每年影响超过1亿人。

  

如果按受灾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统计,受灾人口比例最高的前10名国家主要集中在非洲,受灾比例最高的10个国家中非洲国家占了6个。埃斯瓦蒂尼(前斯威士兰)和毛里塔尼亚等国旱灾频发,古巴、菲律宾和多米尼加等岛国经常遭受风暴袭击。

  

20年间,在世界范围内,洪水是最常见的灾害类型,占灾害总数的44%,影响了全球16亿人口。洪水还会引发山体滑坡(占灾害总数的5%)等次生灾害。风暴(包括飓风、台风等)是第二常见的自然灾害,在近20年内频繁侵袭沿海地区,占全球灾害事件的28%,造成近20万人死亡。值得注意的是,风暴灾害的发生与极端气温灾害(占总数的6%)有所关联。干旱和山火等气候灾害较不常见,分别占总事件的5%和3%。

  

虽然水文灾害最常见,受灾人口最多,但死亡人数仅占总数的10%。相比之下,地震、海啸和火山活动等地球物理灾害事件仅占总灾害事件的9%,却造成了59%的死亡,使其成为迄今为止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灾害类型。此外,气象灾害是造成损失最大的灾害类型,占总经济损失的49%。总体而言,2000-2019年,每年发生的各类灾害事件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平均每年发生约367起。



重视气候灾害对经济的影响


自然灾害的影响取决于灾害的类型、地点、持续时间,以及受灾人口的规模和脆弱性等多种因素,还要考虑自然灾害与次生灾害的相互作用和乘数效应。过去20年,各国在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的同时还低估了全球气象灾害的实际影响,全球发展不均衡也导致低收入国家损失惨重。

  

2000-2019年收录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总计超过2.97万亿美元,仅美洲的经济损失就达到1.03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损失的45%。EM-DAT数据显示,风暴灾害比任何其他灾害类型造成的损失都要大(1.39万亿美元),其次是洪水(6510亿美元)。报告认为灾害造成的实际损失被严重低估了。目前,只有28%的干旱、12%的山体滑坡和9%的极端温度等灾害事件被数据库收录,只有35%的灾害事件报告了经济损失数据。

  

除此之外,数据库模型往往偏向于匹配最严重、最明显、最易处理的受灾数据,往往忽略了较小的,经常反复发生且总体上具有同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存在严重的漏报。例如,极端热浪等灾害的损失就很难统计,在2003年,欧洲热浪就造成15个欧洲国家约72200人死亡。然而,热浪还频繁发生在人口脆弱和基础设施落后的地区,据预测,由于气候变化,席卷全球大部分地区的热浪将急剧增加,一些地区的统计数据与客观事实存在巨大差距,导致我们今天对热浪等灾害的影响仍然缺乏认知。

  


因为不同收入国家的死亡分布、受影响总人数和经济损失不同,全球气候灾害所造成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损失在不同收入国家地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高收入国家受灾死亡的人数往往较低,但遭受的经济损失要相对大得多,而低收入国家报告的经济损失有限,每次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相对较高。大多数灾害事件、死亡人数和受灾总人数在中低收入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然而,它们也占世界人口的大多数。

  

总的来说,高收入国家占总经济损失的大部分(67%),2000-2019年的损失总额为1.99万亿美元。例如,2011年日本地震和海啸造成了约239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超出了以往任何一次灾害。尽管低收入国家人口不到世界总人口的10%,但仍占总灾害死亡人数的23%。贫困国家的因灾死亡率比富裕国家高出四倍还多。事实上,低收入国家每次灾害事件的平均死亡人数最高(约284人死亡),其次是中低收入国家(每次事件死亡约255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提供相对更好的风险治理、基础设施、监测系统和减少民众面对自然灾害的机会,可能是各国受灾人口死亡率下降的原因。

  

有证据表明,尽管大量数据缺失,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受到的相对经济损失更大,而高收入国家的自然灾害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较低。这二十年来,发达国家因自然灾害损失掉了0.18%的GDP,而低收入国家则至少损失掉了0.61%的GDP,比高收入国家损失率高出3倍以上。这些数字的背后,反映出富国与穷国受灾害影响的不平衡结果,特别是考虑到低收入国家灾害数据采集存在大量漏报的现象,使这种不平衡现象被进一步低估了。



努力创建抗灾型社会


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升温与自然灾害事件的频发有关,就目前的趋势而言,到2100年时世界会升温达3摄氏度,超过100万年来都未曾达到的水平,这将显著增加极端气候灾害发生的概率,气温上升将导致各国政府现行的减灾方案迅速过时。2019年全球平均气温已经比前工业化时期高1.1摄氏度,今天的极端天气事件(包括高温热浪、干旱、洪水、风暴、飓风和山火)出现的频率日益增加。未来,气候变化、降雨模式改变和降水量增减将对全球70%靠雨水灌溉的农业,以及依赖退化耕地供养的13亿人形成巨大威胁。

  

近20年来,各国和地区在预警、备灾和救灾等技术层面有所进步。例如,根据联合国此前的报道,各国正在推广利用天基技术进行灾害管理有效推动落实仙台减灾框架。从2020年10月起,非洲群岛国家塞舌尔共和国的专业人员运用中国风云气象卫星追踪热带气旋并订正天气预报,减少灾害对该国农业、渔业的破坏性影响。中国利用气象慕课平台举办了5期国际远程培训,累计培训90余国1440人。中国等国还在开发和运用空天地海立体覆盖的大震巨灾监测预测预警技术。

  

近年来,此类技术进步降低了灾害死亡率,但我们仍不能忽视自然灾害与日俱增的系统性风险。例如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空气污染等风险驱动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灾害易发地区人口增长、贫困加剧、城市化失控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问题的叠加,都增加了对灾害全球风险治理的诉求。

  


在一些国家,单一灾害类型造成的集中影响为采取更加集中的办法减少灾害风险提供了机会。然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表明,在一个日益全球化和相互联系的世界中,需要考虑到灾害风险日益系统性的特点。各国和地区应该以明确的愿景、能力、计划、指导方针、供资和跨部门协调的方式管理灾害风险,加强通过公共和私人投资的结构性和非结构性措施预防并减少灾害风险,以创建抗灾型社会。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32期第1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重视灾害史研究,从厘清学科属性开始 | 社会科学报

我们低估了气候灾难 | 社会科学报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