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域 | 易学与美学:走向融通之境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复旦大学中文系王振复教授把《周易》美学研究作为一个新的学术研究方向,至今已经三十年。近日,由复旦大学中文系、复旦大学文艺学美学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生活美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20年复旦易学与美学高端论坛”召开,近百位专家学者围绕易学与美学的议题展开探讨。
原文 :《易学与美学走向融合贯通》
作者 | 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黄瑞
图片 | 网络
《周易》美学研究的范式探索
易学与美学的关系属于交叉学科问题。诚如山东大学李尚信教授所言:“学科交叉研究是极其重要的学术创新与增长点。”范式创新必然引导研究领域的革命。复旦大学王振复教授一方面植根于传统易学研究,把美学原理与易理结合起来,进行美学、中国美学和易学的对话;另一方面发掘《周易》美学内在的学理机制与统帅全局的根本范畴,寻求使原始巫学走向审美诗学的可能路径。
成熟的学科体系需要严密的学理逻辑论证。这是学科建设首要寻找的“先天依据”。江南大学赵建军、复旦大学谢金良两位教授提供了建设性看法。赵建军教授从易理与美学理蕴的深层结构关系谈起,把象、数、理、占为本体的易理作为易学依据,而美学以审美契机来激发易理。值得注意的是,美学的学科化形态主要借助文化和其他学术形态完成,美学反哺了易学。谢金良教授从易学起源与审美本能、易学与审美的功用、易学历史与审美流变、《周易》与美学的研究成果四个方面,发现易学与审美有天然的联系,提出“一阴一阳之谓美”新观点,并认为易学与审美接近玄学思维,都通向中和之美,因此走向融通之境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张涛教授从易学研究角度讨论宗白华先生论《易》的创见与贡献启发,以宗白华先生易学美学为个案研究对象,指出梳理宗白华先生对《周易》的认识,有助于在深度和广度上推进易学与美学研究的进一步完善。
《周易》美学研究的传统视域
象思维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思维,而这一切都可以溯源至《周易》的“仰观俯察”和“观物取象”。关于象思维与审美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刘成纪教授认为,《周易》的象是本体,象的内无限与外无限形成意义的开发性与认识论的审美化,审美和诗意因此生长出来。北京师范大学章伟文教授认为,《周易》的象、数、理结合的思维与美学思维是一致的,王弼易学蕴含着深刻的审美思想。华东师范大学朱志荣教授则将“意象”的源头追溯到《周易》的“易象”,指出易象思想与审美意义上的意象思想是相通的。
学界有种观点认为,八卦是由占筮活动之“数”发展起来的,“数”是《周易》思维的枢纽。从“数”角度论证其作为美的依据,得到一些学者的响应。福建漳州易学应用学会陶延生老师代表游惠松会长,从游子卦序、易卦方图、诚徵本体等方面阐释了其所蕴涵的美学价值。中国文化书院李定博士以卦爻和卦画为基础,从“中国方”模型建构出发,揭示黄金分割与三分损益之美在我们日常思维中的表现。
学界对“义理”之美的研究青睐有加。“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学术月刊》杂志社夏锦乾先生与中国人民大学余开亮教授分别就巫道和易道关系、原道与易道内涵关联展开讨论。夏锦乾先生认为,易道是对巫道的提升和理论化。余开亮教授则从学界对《文心雕龙·原道》中对“道”的五种疏解出发,指出“道”是儒家之道,更具体地讲只能是易道。这些观点无疑看到了“易道”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周易》本是占卜之书,占卜理论与审美之间有何联系?中国社科院刘悦笛研究员认为,美学就是感性学,并从占卜理性与占卜感性的角度指出,感通的占卜感性是形成《周易》美学的关键。山东大学林忠军教授指出,朱熹一方面承认《周易》是卜筮之书,另一方面以解释“圣人之道”为目标,认同不同时期的合理偏见,为易学哲学提出了解释路径。他认为,此举并未减弱《周易》的哲学性,相反为哲学解释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换言之,承认《周易》是占卜之书,并不影响其作为审美的存在。
《周易》美学研究的新向度
“交感”理论是《周易》的重要思想。《周易》与《诗经》在“交感”理论上有很大一致性。同济大学邹其昌教授从《周易》设计理论的当代思考出发考索中国历史上的“考工学”,认为《周易》中《易经》和《易传》体系分别对应造化自然与人工再造两大体系,是构建《周易》设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支撑。河南安阳周易研究会王志轩会长关注《周易》中的“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等理论,分析《周易》的呼应关系,指出周易“类群呼应”理论及其模式为接受美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考。浙江师范大学张法教授从西方形式美与印度形式美的原型展开,认为中国形式美的原型是九宫太极图,由《周易》而来的形式美原理体现在建筑、诗书画以及一切艺术,乃至一切中国的审美领域中。上海师范大学王建疆教授从中西类别思维谈起,由易经分类方法与亚里士多德分类方法所形成的不同特点及不同功能,指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需要借助易经的感应思维、象数思维和有无虚实统一的结构,联系中国古代的文艺实践和审美实践,发展出一种审美方法论。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35期第5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社会科学报》
2021年征订开始啦!
01
《社会科学报》简介
《社会科学报》是经原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首家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报刊,是社会科学界交流思想、展示成果、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阵地。
1985年,《社会科学报》作为一份为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专业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提供学术对话、思想交流、理论争鸣平台的专业性报纸,创立于上海社会科学院。
三十余年来,作为理论研究成果的展示平台和宣传阵地,《社会科学报》以“思想性、问题性、前沿性、信息性”为目标定位,践行学术标准和宣传原则,坚持在突出主流价值的同时提供多重视角,在贴近现实热点的同时把握长远方向。
02
订阅价格
定价1.5元/份,月度订阅价6元,全年订阅价72元。
03
订阅方式
读者请向各地所在邮局(所)订阅,或者通过中国邮政APP、中国邮政微邮局、中国邮政官网等进行网上订阅。
邮发代号:3-62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34
如果在订阅过程中遇到困难或疑问,请联系我们:
电话:021-33165492
Email:xiaohaodong@sass.org.cn
地址: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社会科学报社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