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安来顺:博物馆应更好体现社会关爱
201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比重已经达到18.1%,预计“十四五”期间,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人,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亦有统计认为,截至2020年,我国各类残疾人总数已达8500万。在党和政府的关怀领导下,我国残疾人事业成绩斐然,残疾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爱,而发展老龄事业和为老年人服务也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共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语境下的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已不仅是物质生活的富足,更包括了精神上的健康福祉,特别是像老年人、残疾人这样的社会群体的精神幸福指数,代表了我们国家的社会文明程度。
原文 :《博物馆应更好体现社会关爱》
作者 |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教授、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 安来顺
图片 | 网络
普遍意义上讲,老年人、残疾人是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特殊服务群体,他们从博物馆、美术馆获得精神文化服务,也是最能体现文化平权和社会关爱的渠道之一。博物馆在关心“传统”观众群体(如中小学生、旅游者或当地的知识阶层等)的同时,与地方政府、艺术团体、其他文化机构和慈善机构结成合作伙伴,共建健康的社区文化模式,不仅潜力巨大,而且是近年来博物馆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为此建议:
国家文物局和民政部牵头,联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建立协商机制,尽快出台博物馆、美术馆服务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指导意见,使高质量服务这些有专门需求的观众群体成为社会和行业的共识。国家文物局牵头,鼓励和指导各地博物馆开发专门服务于老年观众、残疾人观众的文化教育活动和社区文化项目;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开辟适当规模的老年观众、残疾人观众文化活动专门区域。
国家文物局在民政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支持下,鼓励各地博物馆与所在地相关政府部门、艺术机构、社区团体、慈善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最大限度整合可利用社会资源,联合联动,提升博物馆、美术馆对老年人、残疾人观众的文化服务水平。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博物馆协会等行业组织,及时总结各地博物馆、美术馆在服务老年人、残疾人观众方面的成功经验,推广最佳实践案例。
国家文物局与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合作开展博物馆、美术馆服务特殊观众群体的专业能力建设,包括生理和心理特征研究、定制化文化服务需求、服务安全保障标准等培训和研讨活动。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将博物馆、美术馆服务特殊群体的规模、质量、能力、协作水平等纳入相关机构和组织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体系。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47期第1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