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乡 | 颐养之家:农村养老新模式

王波 社会科学报社 2021-10-31


这种新型养老模式解决了农村老年人生活中的不少难点,目前在全市农村进行推广,老年人去颐养之家就餐的行为蔚然成风。



原文 :《颐养之家:农村养老新模式》

作者 | 王波(江西)

图片 | 网络


我的老家在江西新余的一个城郊村,今年回去,我发现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正在家乡的广大农村地区如火如荼地运营,这种养老模式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作“颐养之家”。所谓颐养之家是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一日三餐的场所,上了年纪的老年人不用自己做饭,每个月交200元可到颐养之家就餐。这种新型养老模式解决了农村老年人生活中的不少难点,目前在全市农村进行推广,老年人去颐养之家就餐的行为蔚然成风。


开火起灶


我有点好奇,于是专门去找到了那个所谓的“吃饭的地方”。那是一栋两层楼的房屋,只见二楼挂着标牌,上面写着“XXX村颐养之家”。一楼是两间平房加一间凸出的小房间,两间平房门上贴着“颐养之家”标志,门上还有告示说明“非本颐养之家人员谢绝入内”。右边门上有两张二维码,由于疫情管控需要扫码入内。颐养之家是租用村里人家的住房,两间平房是老年人用餐的场所,里面有餐桌、椅凳、橱柜,还配备了空调保证冬暖夏凉。右边的小房间被改造成厨房。据了解,这家颐养之家于2018年暑假开伙,负责周围4个自然村老人的伙食,条件是年满73岁,每个月交200元。目前这个颐养之家吸引了2个自然村20多位老人前往就餐。

  

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这是对颐养之家的形象描述,老年人不用自己做饭就能在颐养之家吃上可口的饭菜。颐养之家由村委负责筹办,有专项资金资助。按照新余市颐养之家的实施方案,每个行政村获得一次性财政补贴10万元供开支。具体运营中,颐养之家雇佣了专门的工作人员,一般有两个:采购员和厨师。以隔壁村的颐养之家为例,采购员由村委干部兼任,主要工作是采购食材、管理账目。厨师来自附近村庄,由颐养之家结算工资。颐养之家负责所有“会员”的一日三餐。据了解,颐养之家的伙食特点是:早餐牛奶鸡蛋,午餐荤素搭配,口味清淡,营养均衡。一个就餐的老人说,采购员每天都会采购新鲜的食材,每天的菜都不一样。有时候吃鱼,隔餐又吃鸡,丰富多样,而且很适合老年人的口味,老人们普遍比较满意。出于疫情和卫生考虑,颐养之家就餐实行分餐制,老人们自备餐具,待饭菜准备就绪后,按需分配。



顾虑重重


饭菜可口,就餐卫生,这样看来颐养之家既能满足老人们的需求,又避免了不少麻烦,按理说老人们都十分乐意加入,但是实际中老人们也有不少顾虑。

  

老人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支持者、犹豫者和无所谓者。支持者和犹豫者占主流,无所谓者是少数。支持的老人将参加颐养之家视为一种方便或者是享受:不用自己做饭就可以吃到不错的饭菜,而且一个月只要200元,虽然有点不舍得,但是他们认为老了也该享享福了。值得注意的是,颐养之家负责周围4个村符合条件老人的饮食,符合条件的老人至少有80人,但是实际参与的只有2个村庄的20多位老人。其他未参与的老人大部分是潜在的支持者,处于犹豫的状态。引起他们犹豫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个:一部分老人行走不便,因为颐养之家设在隔壁村,本村的老人可以就近前去就餐,其他3个村庄的老人要自己想办法过去。其中2个村庄的老人考虑到途中要经过马路,行走不安全,再加上子女不方便接送,只好作罢。正是这个原因,该颐养之家除了4个外村人外,其他的都为本村老人。还有一些老人出于经济考虑,也有老人担心颐养之家的饭菜不合胃口,不比在家做饭自在。但是不管怎么说,犹豫的老人心里还是向往颐养之家的,一旦阻碍因素被解决,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加入。如何解决最后不足一公里就餐路途的问题才是关键。



多方合力


颐养之家是一个自下而上、多方合力的产物,起源于民间商会组织的老年食堂。2012年新余号召组织成立民营企业家水北商会。从泥瓦工成长起来的水北商会党委书记组建了党员志愿服务队,牵头在伍塘村等地试办老年食堂,为60岁以上老人免费供餐。后来老年食堂的规模扩大到27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016年底,在总结渝水区等地探索经验的基础上,新余市出台在全市农村推行“党建+颐养之家”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对2013年创办的老年食堂改造提升基础上,着力探索可复制、可持续的农村居家养老模式。


该经验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下好党建先手棋,将颐养之家与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形成市县指导、乡镇领导、村级主导、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二是颐养之家坚持普惠性养老定位,建设经费以财政投入为主,为每个行政村一次性投入10万元。市、县财政还划拨专项资金,按每位老人每月100元的标准给予运营补贴;三是统一场所标准、设施标准、用餐标准、管理标准、收费标准,实行标准化运营。千方百计降低运行成本,让基层承受得起、老人负担得起。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政府起主导作用,乡贤在颐养之家的建设中出钱出物,在日常运营中也不可或缺。笔者观察的颐养之家,逢年过节就有“老板们”给老人们送去各种物品,从一箱箱牛奶和一袋袋大米中,老人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各方的合力让小小的颐养之家热闹起来。



老有所养


老有所养是我国自古以来大同社会的理想,体现着朴素的人伦情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化和工业化催生了加速前进的现代社会,裹挟着一代代年轻人奔向远方。与此同时,在这个加速老龄化的社会中,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的需求却很少得到表达和满足。

  

颐养之家作为一个公共场所,在客观上有凝聚和联系的作用,周围的老人坐在一起聊聊天、吃吃饭,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孤独寂寞的情绪。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颐养之家的养老模式是调动已有的村庄人际关系,而不是重新建立新的陌生环境。对于老人来说一切是这么的熟悉,又多了更可口的饭菜和更就近的医疗,还可以通过熟悉的环境获得温暖和支持。

  

不过,当前的颐养之家模式的不足也很明显。首先颐养之家的资金一直是一个大问题。颐养之家是普惠性养老政策,个人只需要支付200元,而颐养之家日常开支远远超过月人均350元,其他的大部分资金需要从其他渠道获得。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财政提供的资金远不能支持颐养之家走很远。实际上从全市的报道来看,有不少颐养之家没几年就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停止运营。另外,标准化运营不够标准。颐养之家运营中容易受人员、管理等个人因素影响,远没有达到标准化运营的程度。比如有的地方管理不善,财务混乱导致老人抱怨和抗议;有的地方采购员总买不到可口应季的饭菜导致颐养之家吸引力不够,甚至厨师的手艺也会很直接地影响颐养之家的运营效果。如何稳定、持续运营下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47期第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回乡 | 爷爷送不出去的书

“城”与“乡”的选择,决定中国现代化向何处去 | 社会科学报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