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 | 养老服务,正转向“精准滴灌”

李曼 社会科学报社 2022-04-25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也需由“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按需供给,消除“痛点”,疏通“堵点”,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原文 :《养老服务转向“精准滴灌”》

作者 |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分析师  李曼

图片 | 网络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据联合国数据预测,2025年、2050年前后,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将分别高达20%、36.5%,老龄化形势更严峻。新阶段,老年人需求结构已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并且个体差异显著。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也需由“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按需供给,消除“痛点”,疏通“堵点”,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项排查行动——

失能老年人底数排查将全面启动


满足失能老年人生活照料、护理服务的刚需是养老服务的重中之重,开展老年人能力及需求综合评估、摸清失能老年人底数是精准照护的前提,依托社区全面开展失能老年人底数排查工作刻不容缓。


我们建议,一要建立健全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制度,在实际评估中不断完善评估标准、细化评估指标、规范评估程序、细化评估等级,智能化管理评估信息,加强评估结果应用的顶层设计,优化政策体系。


二要主动开展社区失能半失能、失智老年人底数排查,建议由民政部门牵头建立并完善评估工作协调机制、底数排查机制,搭建多方联动管理平台。以社区为单位,主动、积极排查。


三要建立评估动态监测机制,动态评估原则上每半年进行一次,及时掌握老年人能力变化情况,根据需求及时调整照护内容、补贴领取等服务。


四要设计分级补贴标准,逐步扩大补贴应用范围,对于轻度、中度、重度失能老人,给予不同标准补贴,根据老人身体失能状况,采用服务清单的形式,设计服务包、护理包等,公开定价信息和补贴标准,让老人及其家属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五要提升评估队伍专业化水平,组建专业化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机构,开展职业技能及职业道德培训,构建评估队伍职级体系,加强岗前培训及评估督导,建立评估督导员、评估专家队伍,保障人力支持。


六要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原则上,能力评估费用采取申请人自付和政府补助相结合的方式。城乡特困人员、低保、低收入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人员,建议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的政府负担,所需经费由财政资金安排。



一套体系建设——

推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协调发展


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由传统的家庭养老到现代社会养老服务,由“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到“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人口需求结构变化的结果。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思路由相对单一转向多层次,由有所侧重调整为优化配置,由相互分割转换为“三位一体”,这为新时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优化配置要求我们发挥居家、社区、机构不同养老模式优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找准三者最优“镶嵌度”;“三位一体”则强调有机结合,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模式互相支撑,需统筹发展、共同发力。


从养老资源配置效率来看,要改善现有养老服务供给,增加有效供给。一是在社区层面大力支持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建设,街道层面建设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对下指导等综合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中心),注重区域“养、医、乐、学、为、安”等助老资源整合,因地制宜构建“十五分钟养老服务圈”,使多数老年人在“一碗汤的距离”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二是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机构建设,逐步完善公建民营管理机制,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增加养老服务床位,扶持养老机构连锁化、品牌化运营,满足老年人差异化、多层次养老需求。


从“三位一体”统筹发展来看,要注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延伸,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一要准确把握养老服务群体,明确各类养老设施、养老机构功能,精准定位。合理规划服务项目,不宜“一刀切”,一味强调服务内容的多功能、多样化。二要推动机构养老服务向社区居家延伸,通过上门服务、日间托养等形式,拓展养老机构功能,提升社区居家养老专业化水平。三是注重服务队伍多功能、创新型人才建设,强化养老人才激励保障措施,缓解养老人才瓶颈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条中国特色道路——

医养康养结合


依据4月8日国家卫健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信息,截至2020年底,我国共有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5857家,床位数达到158.5万张,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建立签约合作关系的有7.2万对,超过90%的养老机构都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并形成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合作、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养老机构依法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家庭四种相对成熟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医养结合的政策体系、服务体系、标准体系、人才体系、信息体系基本建立。


而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则提出“医养康养相结合”“医养”+“康养”,医养结合服务内容得到拓展,进一步深化了医养结合内涵。这是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不仅注重满足老年人医疗护理需求,还要加强主动预防,做好老年人康养工作。一方面,我们要完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聚焦失能半失能、高龄、失智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逐步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增强医疗服务应急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医养结合服务效能;另一方面,要积极预防老年人失能,构建康养服务体系,以“大养老”格局实现“大健康”发展。


一个模式经验——

加强“家庭养老/照护床位”标准化建设


作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家庭养老与医养、智能化养老有机结合的重要方式,“家庭养老/照护床位”模式打破机构养老服务场域限制,在提升足不出户享受专业化照护、精准定制个性化养老服务、增强养老幸福感等方面具有显著成效。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杭州、苏州、成都、淮安等多地试点“家庭养老/照护床位”模式,以“南京经验”最为突出,受到民政部点赞。而且南京市民政局接受民政部委托,编制全国行业标准《家庭养老床位设置和服务标准》。下一步搭建起“家庭养老/照护床位”政策法规体系是重中之重,这一体系不仅包括建设标准,还应包括“家庭养老/照护床位”服务项目清单、服务评估体系、服务监管体系、服务组织体系、财政保障体系等,如此才能高效推进“家庭养老/照护床位”服务开展。



一个平台支撑——

智慧养老将快速发展


发展型养老需求、互联网科技水平的进步推动着智慧养老市场走向活跃。目前,我国已开展四批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已评选出167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297个智慧健康养老示范街道(乡镇)、69个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新阶段以“智慧养老社区”为代表的智慧养老模式将步入快速发展,应加快推进智慧养老标准化建设。一是在政策层面完善智慧养老设计、支持、监管、评价体系,制定具体的执行标准,方便智慧养老企业可操作、智慧养老行为可监督。二是在操作层面明确智慧养老路径,优化智慧养老闭环设计。智慧养老的中枢在于智慧养老平台,平台运作焦点在大数据,包括老年人服务需求大数据、养老服务供给大数据、养老服务监管与评估大数据等。老年人需求数据的获取在于动态评估与跟踪,养老服务供给数据关键在于评价与准入机制,养老服务监管评估数据关键在于智慧养老产品及服务供给质量,环环相扣,线上线下高效配合,方能发挥智能化作用,打通养老服务供需对接“最后一公里”。


高质量发展阶段,养老服务已展开系统布局,实现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社会、市场、个人多方力量全民参与,积极主动应对人口老龄化,真正实现“六老”目标。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52期第2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回乡 | 颐养之家:农村养老新模式

关注 | 社区嵌入式养老:“原居安老”如何实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