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保障老龄社会经济增长,如何发掘新动能? | 社会科学报

刘厚莲 社会科学报社 2022-11-22


21世纪的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老龄化必将对经济运行全领域、社会建设各环节、社会文化多方面乃至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产生深远影响,如何促进老龄社会经济持续增长成为必须积极探索的重大问题。



原文 :《老龄社会经济持续增长需要新动能》

作者 |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刘厚莲

图片 | 网络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仅用了40—50年时间走完人口转变历程,人口经历了高速增长到低速增长的变化,人口规模长期处于10亿量级,人口的巨大城乡迁移流动,决定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

  

人口老龄化面临规模大、程度深、速度快的态势。2019年,我国大陆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达2.5亿,占比18.1%。与2000年相比,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上升7.7个百分点。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预测,受60年代出生高峰期人口进入老年阶段的影响,“十四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加速增长,年均增加1140万,2025年达到3.2亿。此后继续增长,2032年突破4亿,2048年突破5亿。根据预测从老龄化程度来看,2023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20.5%,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2050年达到39.5%,成为重度老龄化社会。从国际格局来看,我国老年人口规模之大,超过世界第五大人口大国巴西的总人口(2.1亿人)。目前,我国老龄化程度在全世界排名第57位,2035年第44位,2050年第33位,届时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当,仍显著低于韩国、日本和意大利等。

  

老年家庭特征多样化,独居老人、空巢老人规模不断增加。伴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我国家庭发展经历着深刻变化,突出表现为家庭小型化、类型多样化。据人口与就业统计资料,2019年,我国家庭户平均规模为2.96人,比2000年“五普”时下降0.48人。2015年我国60岁及以上流动老年人口规模约1800万,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8.1%,比2000年提高4.2个百分点。2014年中国家庭发展追踪调查显示,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其中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近10%,仅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占41.9%。据测算,未来我国独居老人、空巢老人规模将继续增长,乡村空巢问题比城镇更加严重。

  

老年人口素质持续改善。伴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健康生活方式普及,我国人口健康水平不断提高,预期寿命大幅延长。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由建国初期的约35岁,增长至2019年的77.3岁。老年人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据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和2010年全国“六普”,2010—2015年,我国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口比重由2.95%下降至2.60%,不健康的老年人口比例明显降低,老年人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从代际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来看,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60后”至“90后”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9.0年、9.6年、10.7年和12.2年,这意味着我国未来老年人口素质持续提高,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利人口条件。



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目前关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还未达成共识,对其长远影响也缺乏充分认识,这要求我们仍需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进行长期深入研究。

  

老龄社会形态对经济系统的影响是全面的、长期的。人口老龄化不能简单地看作老年人口规模和占比的问题,应从老龄社会发展形态来科学认识。伴随着低生育率的持续,人口年龄结构形态表现出明显的少儿人口比重、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逐步升高。2019年,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为8.96亿,占比64%,这是自2012年以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规模连续下降的第七年,已经呈现缩减态势。据预测,未来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将持续下降,2035年降至7.9亿,2050年为6.4亿。同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老化明显,劳动年龄人口中位数将从2020年的39.7岁上升至2035年的42.7岁。由成年型社会向老龄社会转变,意味着人口系统中各个年龄段人口不断变化,劳动力减少和老化引致经济增长动力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老年人口对经济系统也将产生越来越显著的影响。

  

老龄社会经济持续增长需要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制度改革等新动能。较多的研究认为,日本“失去了二十年”,经济增长长期低迷,人口老龄化对其经济社会产生明显的消极影响。然而美国的研究指出人口老龄化对政府开支会有显著影响,但对资产价格、劳动生产能力和创新不会有大的影响,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渐进的、温和的、可应对的。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这些国家在长期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中依然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增长。从经济发展自身规律而言,当经济发展步入高级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亦是常态。老龄社会不可能再像成年型社会一样拥有良好的人口年龄结构,经济增长也不可能再长期依靠劳动力、物质资本等要素投入,需要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和制度改革等。

  


老龄化进程中存在科技创新能力和劳动生产率提升的重要机遇期。人口老龄化对科技创新、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十分复杂,受到外部制度环境的综合影响,由此产生了不确定性。尽管老龄社会背景下劳动力供给减少、劳动力结构老化,但这不一定带来科技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下降。以日本为例,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就步入了人口老龄化,90年代老龄化加速发展,2006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20%,2019年超过28%。日本的劳动生产率由1991年的6.5万美元增长至2006年的7.6万美元,2019年为7.8万美元(2011年不变价美元)。日本在步入重度老龄化之前,劳动生产率依然实现了明显增长,进入重度老龄化后,劳动生产率增长明显放缓。这表明需要把握老龄化程度还不是很严重的重要机遇期,积极推动制度改革、科技创新以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努力促进老龄社会经济持续增长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2019年出台《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表明我国正在开创一条中国特色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强化老龄问题是重大经济问题的认识,深刻把握老龄社会蕴含的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促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与科技创新、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相衔接,实现老龄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

  

积极探索一条发展中国家以科技创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道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人口进入新阶段,经济增长更加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和深化改革的新动能,时不我待。加快推进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谋划,促进科技创新融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尤其在与健康、养老领域相关的科学研究、产业应用、服务供给等方面加强科技创新布局。从新时代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健康养老需求出发,瞄准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生命健康等科技前沿,强化与人口老龄化相关的基础研究和科技产品应用研究,以实现老龄社会经济增长动力转型和满足老年人美好生活需要。

  


积极构建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人口老龄化使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引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构建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健康养老科技产品和服务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强与数字中国、健康中国相衔接,推进家庭服务机器人、老人智能移动辅助产品、老年数字产品等应用推广,培育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涉老领域的产业集群。加快发展银发经济,尤其是保健用品、营养食品、保健器具、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健康产业,以及辐射居家社区的养老服务业发展,满足未来我国老年服务、老年健康市场需求。

  

努力挖掘人口规模、教育、健康等老龄社会的综合红利。我国是14亿量级的人口大国,拥有数倍于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具备支撑细分产业的市场空间潜力,应善加利用经济内循环发展的人口有利条件。积极规划老年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开发利用,完善劳动就业法律法规,实施弹性延迟退休制度,建设年龄友好的就业环境。加强城乡基础教育与全民教育培训投入,增进全民健康,建立终生学习与教育机制。结合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等区域差异特点,积极落实劳动力、人口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改革,推行劳动密集型产业阶梯式转移,持续提高劳动生产率。

  

加强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持续增长的影响研究。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是人口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国情差异大,人口转变速度快,人口老龄化具有很多独特性。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城镇化、现代化等交织,具有十分复杂特点,需要从宏观上定量分析人口老龄化趋势,深入研究人口老龄化特点、形成机制,从微观层面认识当代和未来老年人的思想观念、经济条件变化。需要持续研究我国老年人变化、制度变革、民族文化特征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挖掘老龄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有利因素。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城市人口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对策研究”(20CRK003)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52期第2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关注 | “积极老龄化”战略:社会文明迈步向前

关注 | 养老服务,正转向“精准滴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