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新型消费潜力,“锻长板”更要“补短板” | 社会科学报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充分发挥消费对内需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潜力。近年来,网络购物、线上订餐、跨境电商等新型消费快速发展,有望点燃促消费扩内需的增长引擎,成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经济企稳回升的重要支撑。
去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对发展新型消费作出全面部署。“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培育新型消费,发展信息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鼓励定制、体验、智能、时尚消费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近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28部门印发《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围绕推动服务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加快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强化新型消费发展要素保障、改善新型消费营商环境四方面部署了工作。这对于保障居民日常生活需要、全面促进消费、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原文 :《新型消费:扩容提质正当时》
作者 | 本报记者 田川
图片 | 网络
新型消费向更多消费场景延伸
当下,直播电商、无接触配送等新业态加速涌现,云购物、云展览、云音乐会,基于网络非接触式的新型消费模式不断演变。沉浸式体验、夜间光影秀等蓬勃发展,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喜爱,成为新的文化消费潮流。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我们部分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注重体验、追求个性的消费心态比以往更加突出。
多元的消费需求既是中国经济的潜力所在,也是新的消费空间之所在。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一季度主要数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9%,两年平均增长4.2%,呈现恢复性较快增长;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0.4%,两年平均增长4.8%。国家邮政局的数据显示,预计2021年全国快递业务量将超过950亿件。大众如火如荼的消费热情,折射出消费市场的旺盛活力,让人们看到了新的消费空间。
2020年,我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到9.8万亿元,同比增长14.8%,占社零总额的近四分之一。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规模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近两成。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新型消费还在向更多消费场景延伸。其中,在线教育、网络医疗、云办公等领域亮点层出不穷。2020年我国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用户规模分别为3.42亿、2.15亿,渗透率分别达到34.6%、21.7%。
在疫情来临之前,新型消费就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的消费方式。疫情发生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新型消费的行列。“新型消费依靠网络数字技术支撑,但新型消费绝不只是网络购物,更多的服务消费也可以在网络上高效完成。”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谈到,新型消费的发展正是充分利用了移动网络快速发展这一大趋势。
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从电商开始向学习、工作、生活逐步拓展。新型消费模式的出现满足了消费者的基本需要,为生活带来便利,将促进国内消费市场潜力释放。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荆林波认为,消费模式的创新也为整个社会提供了新型工作岗位,起到了稳就业的作用;新模式极大地激发了企业活力,中小微企业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直播带货等新供给方式不断提升供给效率、优化供应链。
商务部明确,推动实体商业企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近期多个部门和地方政府强化政策支持力度,加快传统消费与新型消费创新融合,面向“互联网+医疗健康”、数字智慧文旅等重点领域研究出台促进服务消费的新举措,补齐制约消费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如果说,新业态新模式驱动消费业态从传统消费走向新型消费;那么,千方百计促进新型消费加快发展,背后更大的逻辑和更高的目标,应当是逐渐适应新经济发展的社会形态之变,即从工业社会到消费社会,或者说从生产型社会转向消费型社会,这一进程正在加速之中。”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朱克力指出,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个性化定制的消费响应更加精准和及时,为新型消费培育和发展提供了更充分的现实土壤。
技术创新是核心动力
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居民非必需品、聚集性、流动性、接触式等传统消费受到严重抑制,而各种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业态加快扩容,线上消费逆势增长。成长期的新型消费还存在一些亟待补齐的短板。比如,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基础设施不足、公共服务滞后、流通网络不畅等问题凸显;行业发展不充分,部分政策制度供给与实际发展需求之间不匹配不契合;营商环境有待优化,准入限制不规范、平台垄断、不正当竞争等制约新经济健康发展。
“新型销售方式、消费方式对促进消费、吸引客流等方面产生较大促进作用。但是,不能仅以这些创新销售形式、消费形式来促进消费。”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告诉本报,从中长期看,还要是布局移动互联网、电商平台、支付、交通物流、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此基础上开发更多的新型消费场景,激发需求。
尽管当前“互联网+”各种新业态蓬勃发展,但实体商业仍然是促进新型消费的重要载体。商务部研究院步行街研究中心副主任路红艳向记者谈到,要鼓励实体商业企业运用小程序、APP、直播平台等营销平台开展数字化营销。支持实体商业企业对传统场景进行智能化改造。将商业嫁接更多跨界的元素,给予消费者人性化的关怀,形成新的商业空间和氛围。还要注重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积极鼓励企业创新,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融合,以创新赋能实体经济制造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表示,线上线下融合促进了新产业的产生,其带动的就业和相应配套,创造了全新的经济模式。
新型消费需求带动的新型消费业态、新型消费模式发展,能够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与需求链的互动耦合程度,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湖南省社会科学院财经研究所副所长刘敏强调,技术创新是推动新型消费发展的核心动力,新型消费需求的提升会引导和激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应用,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促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在日前举行的首届中国(福州)数博会上,一位受检者吞服了一颗胶囊胃镜,20分钟后就完成了一次无痛无创的胃镜检查,而操作胶囊胃镜的医生远在十几公里之外……这种磁控胶囊胃镜移动检查车既能解决大城市内镜门诊压力大的问题,又能解决偏远地区医疗设备和医师资源不足的难题。
全国各地近期也纷纷进一步促进消费升级。浙江将加大消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消费设施便利化、智能化水平,加强商贸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建设。青海要推进社区标准化菜市场、家政服务点等社区商业设施建设,打造“一刻钟便民服务商圈”。北京通州区明确支持新建和改造大型商业设施,引入主题突出、沉浸体验的消费空间场景,重点发展数字化、体验型、互动式的消费业态和项目。
多方位推动新型消费扩容提质
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一万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具有巨大增长空间。随着中央和地方各项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措施持续落地、持续见效,今年的消费市场总体上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值得期待。未来如何进一步推动新型消费扩容提质?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一是打造新型消费的网络结点。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培育建设,高质量推进步行街改造升级,培育一批标志性商圈。二是完善商贸流通的基础设施。引导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下沉农村,建设改造一批乡镇的商贸中心。三是发展流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推进线上线下更广更深的融合。四是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坚持发展和规范并重,加快完善流通领域制度规范和标准,加快商务信用体系建设。
推动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发展的步伐正在加速。多地将促进新型消费扩容提质作为扩内需的重要部署,列入2021年重点工作。天津将引育一批知名电商平台和线上商贸标杆企业,山西明确积极发展数字营销、在线商务等新模式,河南将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积极推进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线上消费……
随着疫情防控机制不断完善和疫苗接种范围不断扩大,消费环境持续改善,居民的消费信心和消费意愿将稳步回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建议,要促进消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各类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还要促进商品和服务供给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加快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为新消费潜力释放提供坚实基础支撑。
例如,在农业新消费场景方面,借用区块链技术,对实体厂家和农村土特产进行溯源,以数字技术链接消费者与源头厂商和农户,提供安全、优质的特色产品。在对生鲜食品的采购中,可追溯管理流程,可以实现产品从产地开始到卖场,甚至消费者家中全程可追溯,把这些流程进行数字化改造,让更多的商品全程可追溯。
“增强扩大消费的持续性,需要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特别是在税费、金融、物流等各方面提供便利性。”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谈到,要加快推动优质供给,支持企业提供价廉质优和有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多样化的消费升级需求,激发有效需求释放。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向本报表示,中国的消费新趋势发展,还要伴随使老百姓总体收入增长、中产阶层不断壮大的过程。要给低中收入阶层更可靠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扶助体系,支持其新型消费潜力的释放。
今年5月1日至31日期间,商务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农业部、文旅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举办2021年全国消费促进月,在全国31个省(区、市)统一部署开展促消费活动。将推广利用数字信息新技术,创新创意营销新模式,规范引导实体商家利用直播带货、达人探店、博主种草、用户点评等方式吸引线上流量转化线下客流;鼓励线上线下企业加强合作,进一步扩大新兴群体、释放新型消费潜力。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54期第1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科技引领消费变革,未来的购物方式会有什么变化?| 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