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的休闲旅游功能,如何全面提升? | 社会科学报

北联大课题组 社会科学报社 2022-11-22


休闲和旅游不仅是居民幸福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这种非生产性活动具有推动人类创造力再生的价值与功能。近日,《中国城市休闲和旅游竞争力报告(2020)》指出,城市休闲竞争力和旅游竞争力有关研究的开展,既有利于我国城市休闲功能和旅游功能的综合提升,又有利于实现本地居民与外来旅游者对城市环境和服务的和谐共享。



原文 :《全面提升城市休闲和旅游水平》

作者 | 北京联合大学“城市休闲和旅游竞争力绿皮书”课题组

图片 | 网络



近年我国学界的最新研究证明,休闲学科其实是立足于职工每日工作和睡眠之外的1/3时间和一年中1/3日子的关于人类生存与生活的元学科。人们的休闲构成,已经不再局限在早年单一的旅游休闲了,多元多样的文化休闲、活力四射的体育健身休闲、闲适幽静的养心休闲等也都逐渐地发展起来。休闲和旅游业作为产业集群的服务正在创造着财富,同时,人们的休闲和旅游在为其随后的生产与创造集聚着“势能”。


这些年来,在政府管理部门和业界、学界的努力下,我国旅游服务确实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在新的发展进程中,从旅游规划萌芽到政府主管部门的提倡,再到中央政府的重视,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和模式正在成为全面提升旅游服务的重要部署。我们从休闲发展的需求与供给的侧面来讨论,以期共同推动休闲和旅游竞争力的全面提升。为便于认识与思考,这里特提出四个有针对性的着力点。


从人居环境着手,增强基本要素竞争力

如要提升城市的休闲和旅游竞争力,就需要有日益优化的人居环境。在本研究基本要素驱动板块指标下,课题组设置了6类类项指标,除了城市生态环境要素城市生活环境要素是人居环境最直接的要素外,还有直接关系到休闲和旅游的城市景观资源要素城市文化资源要素城市休闲和旅游空间基础城市休闲和旅游安全保障4个维度的类项指标。应该承认,后面这4个类项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中,有的是有客观条件的,有的比如历史文化独特资源,就不只包括历史留下景观遗产,还包括后人对这些遗存的恰当保护(拥有相当数量的文保单位、文化遗址得到妥善的保护和利用、文化部门登记在册的博物馆的居民拥有量等指标在全国居前)。也就是说,基本要素竞争力的高低,也不都是“天定”,而是更在“人为”。从人居环境着手,进一步增强城市基本要素竞争力,还需各个城市的继续努力。



开拓公共空间,紧抓城市持续发展要素

鉴于城市公共空间对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的重要性,本研究对城市空间的开拓与优化,也给予了实实在在的关注。联合国2016年“人居Ⅲ”会议,联合国文件《新城市议程》(2016)及此前联合国人居署文件《城市与区域规划国际准则》(2013),已经让我们清晰地了解到,在联合国大家庭的视野里,公共空间不只是当前人居规划的一个要素,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

  

就其范围而言,城市的公共空间,大体包括了城市水体、城市水岸、城市湿地、城市绿地、绿道与步行道、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文化营业场所、商业街区、历史地段与历史街区,还有城郊的郊野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以及城郊地域的河流、湖泊、山地、旷野、峡谷、瀑布、海滨、草原、湿地、森林、果园、农家乐的田园和牧场等等,当然也包括了20世纪70—80年代国内城市发展时竞相开创的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中心商务区)和CTD(Central Tourist District,中心旅游区),以及随后提出的RBD(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休闲商业区)和TBD(Tourism Business District,旅游商业区)等建设起的建筑物的开放区域与街区。显然,对不少城市而言,这些空间都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优化,这也是各个城市地方政府可以大有作为,从而获得城市居民衷心拥护的方向。


全国不少城市都在公共空间的规划和开拓上做了不少工作,成绩也大多让老百姓感到满意。比如最为民众称道的杭州市的“还湖于民”,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这让人联想到联合国“人居Ⅲ”会议文件提出的“‘公共空间引领’(public-space led approach)的概念:为了满足城市未来的发展,城市有规划地拓展其空间时,应该采用公共空间引领开发建设的方式”,所谓的公共空间,根本属性并不是产权,而是在于主要功能。很显然,杭州坚持公益性、大众化、可进入原则,将其应用于各种公共服务的安排,是与国际进步理念完全接轨的。这种不拘泥于产权的对公共空间的开拓,或者把已有固定使用方向的空间适度地向公众开放,在北京也有一些很好的实例。如北京市旅游委2012年公布的105个“旅游开放日开放单位”中,既有一批包括中国航空博物馆在内的专业博物馆,也有一批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高等学府,还有一批研究机构和公用事业管理部门,以及许许多多公私企业,如荣宝斋、珐琅厂、内联升、王致和腐乳科普馆、600多岁的老字号鹤年堂等,这都是无论北京市民还是外来游客一听名称就想去的地方。



除了现成空间对大众的开放外,公共服务空间的新开辟也是非常重要的。仍以杭州为例,西溪、湘湖等的开拓,都是很有说服力的好事例。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开拓方面,不仅杭州有多处,全国的不少城市,如北京、天津、青岛、济南、南京、上海、福州、厦门、广州、深圳、成都、重庆、西安、长沙、武汉、桂林等,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开拓也都成效显著。不可否认,也有一些城市的工作成效目前还没有鲜明地显现出来。在继续前进的路上,各个城市不仅可以不断地总结自己的经验,也可以努力地相互借鉴学习。公共空间的开拓也可以是不拘一格的。


发展公共服务,坚持为民办实事

人们的休闲和旅游活动,除了休闲群体(或旅游群体)内部的互动和群体间的互动外,也离不开社会的供给。这些供给有的是通过市场从商家那里单独购买的稀有品;有的虽然也需要付费,但提供者提供的却是没有排他性的某种类型的公共服务;有的甚至是社会免费提供的。有时候,即使是商家提供的稀有品,也离不开对公共环境或政府服务的依存。


鉴于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在中央的指示和全国“十二五”规划的指导下,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旅游休闲的健康发展,国家旅游局在《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完成后,又于2011年底补充发布了《中国旅游公共服务“十二五”专项规划》。近年来,北京市旅游公共服务的建设是走在全国前面的。北京市在旅游公共服务的拓展、休闲和旅游的辅导与公共教育、对弱势群体的关爱等多个维度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


如果休闲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要比此前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更完善,那么最需要增强的,应该是对本地居民休闲的关注,其中最为突出的应该是居民居住社区的休闲安排,如社区的休闲空间拓展、设施的建设,社区休闲生活的多元化安排与辅导,社区人际关系的改善,对短时段休闲方式的开拓性探索等。如果在地方政府每年征求“为民办实事”项目名单时,人民群众或地方旅游休闲主管部门能够主动推荐几个休闲和旅游公共服务项目进去,只需不多的几年,城市的休闲和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就会有更大的改观。



增强休闲和旅游的供给,落实造福民众

从休闲发展的新趋势来看,近年来运动健身休闲也与文化休闲一样,正在成为人们选择的热点。在老百姓选择和享受的各种传统休闲方式中,已经有着休闲、旅游、健身融合的内容,但是在涉及民众的休闲,尤其是节假日休闲和现代休闲时,社会舆论的关注、社会的公共服务、商家的服务供给仍存在着一些不足。节假日期间旅游交通和旅游景区出现的大拥堵现象,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一部分老百姓并不熟悉多样化的休闲(尤其是现代休闲),同时社会的休闲服务供给还存在着旅游服务的单一性,也就是社会层面的多元化休闲供给还没有很好地成长起来。这确实需要全社会予以关注。


发挥“供给侧改革”的动能。在当前国家考虑如何纾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时候,关于城市居民的休闲要求与休闲供给不足的问题,也需要得到相应的重视。


简单归纳起来,可以把我国休闲供求的现状概括为这样三种状态。第一种状态,表现在旅游休闲的供求方面。目前,我国居民休闲时选择外出旅游的最多,旅游服务供应量相对较为充足,而且旅游形式也日趋多样;但是假日期间的消费过于集中,从而出现了供不应求的一时紧张。第二种状态,表现在文化休闲的供求方面。目前,居民对文化休闲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可是其潜能尚未得到充分释放,同时供给也不够充分;另外,居民的文化休闲方式还需要有更多的变化,现在人们文化休闲活动较多的还是偏于单一的文化欣赏。第三种状态,表现在健身体育休闲的供求方面。目前,居民的健身体育休闲需求正在开始被满足,不过大多局限于传统项目,除了供给不平衡外,现代健身体育项目还未能真正成长起来。



因此,在当前有关供给需要增量响应的时候,还必须有更具针对性的策划与措施。在旅游供给上,应该更加注意它的多元化,注意提升其品位和内涵,并适度引导旅游者错峰消费和多样休闲选择的分流。而对于文化休闲和运动体育健身休闲,则需要更多的“供给侧改革”的思路,以期用开创性理念逐渐开发出更加多元化的项目和产品,从而唤醒更多消费者的消费愿望,用产品引导并创造出源源不断的需求,以产品的发明和优化创造市场。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55期第2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城市更新,助力“国内经济大循环” | 社会科学报

旧城复兴:如何突破城市的发展瓶颈?| 社会科学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