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域 | 技术日渐入侵生活,人类应该如何面对?
近日,由南京师范大学数字与人文研究中心主办的“大数据的挑战与数字人文”学术研讨会暨南京师范大学“数字与人文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成立仪式在江苏南京顺利举行。如南京大学唐正东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所言,当今世界已经处在一个数据化生存的语境中,数据的中介使个体联系在一起,也使主客体世界延伸。但在数据的世界里存在着算法歧视、数据的资本化运作等难题,敦促学者们保持明确的研究方法论自觉,不简单地做经验主义的描述与概括或外在性的人本性批判。
原文 :《在数据化生存语境中保持明确的自觉》
整理 |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邓玉龙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陈其宇
图片 | 网络
技术治理:当代社会运行的突出特点
当代与其说是科学时代,不如说是技术时代。因此,技术治理与技治社会的兴起是当代社会运行最突出的特点。中国人民大学刘永谋教授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指出,智能技术的出现可以让治理技术在智能平台上相互综合、协调。因此,智能革命也推动着社会向智能治理社会发展。
于是,怎样认识和适应技术社会以及技术社会的生存成为学者讨论的焦点。复旦大学邹诗鹏教授从现代化进程的角度进行剖析,认为19世纪哲学家们把技术当作外化物来看待,到20世纪海德格尔对技术进行存在论的思考,21世纪,激进社会政治理论则从意识形态角度反思技术。中国社会科学院段伟文研究员强调了作为知识与行动结晶体的技科(Technoscience),梳理了信息搜索与数字方法的兴起以及作为“认知—干预”的社会计算,并分析了数字方法与社会计算的认识论以及社会计算的认知政治考量。
保持明确的研究方法论自觉
技术日渐入侵我们的生活,人类应该如何面对?大连理工大学李伦教授以自动驾驶为例,讨论智能时代人技应然关系以及人应当如何智能地栖居。他从技术道德风险的视角思考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认为人类之手不能离开驶向未来的方向盘,人类应当把握自己的命运。华东师范大学吴冠军教授指出从科技到技科的典范转移,他认为,今天我们理解数字和人文,可能是最后一代在人文意义上来理解,两三代以后,这个主题可能改变成数字与后人文、数字与后人类。在计算性的意义上,我们还有人文吗?我们还有人类吗?他非常赞同贝尔纳·斯蒂格勒关于普遍无产阶级的论述,以及琼·罗宾逊关于剥削的观点和阿甘本的生命政治学。
南京大学蓝江教授追溯了“主体”概念词源学发展,认为其在现代哲学中被泛化。而在数字时代,主体有一部分可以流溢出去,同时流溢出去的部分反作用于主体。南京师范大学徐强教授认为数字化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将一切都变成了资本的同谋,人的主体地位岌岌可危,传统意义上具有统一性的人格失去了尊崇地位,而碎片式的人设却成为数字时代制造出的虚假镜像。清华大学夏莹教授则从马克思资本概念出发,分析当代资本的平台化趋势是垄断资本的最终形态,平台资本的起点不再是商品,而是货币,资本、商品和货币构成了三位一体的关系。
本次会议的讨论凝聚了对数字化现象和数字人文研究的关注,与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数字时代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促进了跨学科的交流与融合。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56期第6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