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域 | 气候正义:现代环境意识是如何觉醒的?
应对包括全球气候变暖在内的全球生态危机,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之一。而新冠疫情及其带来的国际关系变局更是增加了全球环保合作的不确定性。5月18日,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通进在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伦理与技术伦理名家讲座”中,作了题为“全球生态危机与全球环境伦理:以气候正义为例”的专题讲座。
”原文 :《杨通进:全球生态危机与全球环境伦理》
作者 | 特约记者 王海星
图片 | 网络
杨通进教授把全球生态危机分为三类: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失衡。例如,就环境污染而言,20世纪40年代初期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是大气污染的一个典例;近期北京频繁发生的沙尘暴也说明了环境污染无国界。此外,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资源短缺以及生态失衡更让人类和其他物种的生存岌岌可危。
现代环境意识的觉醒历程
对全球环境保护运动以及现代环境意识的觉醒历程作了梳理。1962年蕾切尔·卡逊发表《寂静的春天》,详述了DDT等杀虫剂滥用对环境带来的严重危害,掀起了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环境保护运动;由民间学者组成的罗马俱乐部1972年发表了《增长的极限》,报告了全球人口面临着爆炸性增长的局面。1973年的世界第一次石油危机促进了现代环境意识的觉醒。此外,世界地球日活动和绿色和平(Green Peace)都是民间的环境主义运动的代表。官方的环境主义运动则以一系列国际环境会议为代表,如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等。
环境主义运动和环境主义思潮并不仅仅在20世纪才出现,其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8、19世纪的动物保护伦理和运动,以及以梭罗、缪尔等人为代表的美国19世纪自然保护主义运动。西方当代的环境保护与18、19世纪的环境保护有显著差别。当代西方的环保主要是一种功利性质和民间性质,因人类的生活和经济的发展受到约束而关注环境。而18、19世纪参与环保活动的多是社会精英分子,他们出于一种理念而关注环境问题,比如人与自然该如何相处的问题。
全球气候正义如何实现
杨通进以21世纪最严重的挑战——全球气候变暖为例,阐释了气候正义的含义和要求。全球气温升高主要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人类有义务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各个国家怎么承担减排义务,这一问题涉及到分配温室气体排放权的几个主要原则,例如,历史基数原则、历史责任原则、功利主义原则和平等主义原则等。他认为,这几条原则都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不同层面的局限性。因此,应倡导一种以平等分配与特殊关切相结合的综合性的气候正义原则。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57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