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改善区域发展不平衡:对口造血帮扶新模式 | 社会科学报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一直以来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不仅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存在着发展梯度差距,即便是江苏、广东、浙江等一些经济发达省份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且在我国结构转型、技术进步、全球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不断加重的趋势。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已成为新时代的主要任务之一。
原文 :《旅游改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新模式》
作者 |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王莹/教授 孙阳杨/硕士研究生
图片 | 网络
对口造血帮扶的新模式——山海协作
面对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2001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全省扶贫暨欠发达地区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山海协作工程。浙江省山海协作工程重点对丽水、衢州等26个欠发达县进行结对帮扶,在近20年的实施过程中,对目标任务、组织管理、协作内容与平台建设等进行了不断的创新与拓展,突破了长期以来以输血帮扶为主的传统扶贫模式,探索建立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对口造血帮扶为主的新模式。
不断增加旅游的综合效益
从鼓励发展农家乐、民宿,引入乡村旅游项目,不断创新“旅游+”产业链,到全面整合欠发达地区的生态优势,将旅游打造为优势支柱产业,旅游综合效益与溢出效应不断增加,工程充分发挥了造血功能,成为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第一,提升山海协作工程合作平台的产业发展、区域开放、绿色发展能级,旅游使欠发达地区不再只是被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而是以“旅游+”打造的优势产业推动欠发达地区实现由资源到资本再到能力的重大转变,让欠发达地区能够以优势产业直接对接区域战略和“长三角一体化”“浙皖闽赣协作区”、“一带一路”建设,提升对外开放能级,并通过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文化创意等旅游产品开发,建设绿色生态旅游产业集聚区,培育生态文明,提升绿色发展能级;
第二,有助于山海协作工程直接渗透到乡村基层,乡村扶贫是山海协作工程结对双方的工作重点,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加速乡村地区生产要素的流入,提升乡村文化、生态隐形资源的市场价值,均衡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促进青年返乡创业,缓解乡村养老压力,缓和乡村社会矛盾,带动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
第三,提供新的区域交流合作平台,利用旅游产业的流动性、融合性、整合性特征,构建以旅游发展逻辑为主体的区域联系网络,拓展区域协调发展合作内容,推动旅游综合服务发展、旅游产业信息共享。
生产要素市场体制形成
从政府强力推进到引入市场机制,欠发达地区的优势生产要素被市场捕捉,旅游成为市场机制下欠发达地区寻求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套。
第一,通过要素融合升级传统产业,创新“旅游+”产业链。市场的开放性与竞争性使生产要素得到更好的融合,衢州开化就是通过编制一个美食标准、打响十道吸引游客的开化菜、培养百个食材基地、发展千家美食门店、培养万名厨师,系统推进美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出“旅游+美食”产业链创新模式。
第二,推动乡村产业集聚区创建,提升市场竞争力。尊重市场规律,引导乡村旅游空间集聚发展,丽水古堰画乡就是依托“旅游+油画”模式,塑造独特的文旅IP,围绕写生基地、艺术创作基地、油画生产基地、休闲度假中心的打造引进投资项目,实现规模化发展。
第三,针对不同资源条件,探索差异化发展模式。在充分尊重消费者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创新市场需求,形成多元化产品,丽水莲都区探索传统村落整体开发的“联众模式”,松阳则在拯救老屋行动中创新了“民宿+文创+老屋”的模式。
市场化运作助力可持续旅游扶贫
市场化运作是旅游帮扶的主要方式,尊重市场规律,尊重旅游产品开发的资源条件,创新产品开发与运营模式,政府通过精准施策,优化制度供给,营造公平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
构建共建共享共赢的利益共同体
区域发展不平衡中,不仅欠发达地区需要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与能力,发达地区也需要规避极化发展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因此,结对双方不仅要转变观念,以双方协作互利的角度共商区域协调发展问题,而且要转变方式,摆脱固定结对的行政式帮扶模式,依照旅游市场规律推进要素自由流动,形成合理分工,构建共建共享共赢的利益共同体。
1.以利益为纽带开发线性旅游产品。旅游资源因发生发展受地域自然、文化条件的影响,在空间上存在跨越行政区划的线性分布现象,充分利用这一特征,联合开发线性旅游产品,使沿线各地成为利益共同体。不仅线性旅游产品是区域间要素流通的重要通道,为整合区域资源提供了机遇,同时沿线各地通过共享开放的市场,形成共同的品牌形象,实现双方更大的收益。探索线性旅游产品市场化运作模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共同参股、合作开发与运营,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形成互补。通过有机连接双方旅游发展空间,共同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联手整顿旅游市场秩序,联合开展旅游营销活动,共建旅游信息交流平台。
2.在产业价值链分工体系下提升旅游竞争力。传统的梯度转移是转移不具备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使得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在区域合作中处在相对不公平的交易地位,因此,依照市场规律,实现要素成本、资源优势、成本导向的产业转移,才能使得欠发达地区能够因地制宜地承接与自身优势产业相关的产业转移。探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旅游产业价值链,利用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对要素条件需要的差异性,利用双方由不同区位条件所决定的优势进行价值链分工,形成更为紧密的生产网络,各参与主体在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中提高劳动生产率,利用双方旅游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具有差异性与梯度的特征,使参与价值链分工的旅游企业获得知识溢出收益,促进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优化整体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在交通等基础公共设施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特别是实现全面脱贫后,欠发达地区面临着脱贫后的软实力提升,其中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成为吸引资金与人才、获得持续发展动力的关键。
1.培育优质市场环境,制定针对性政策措施。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的市场环境主要面临三大问题,一是融资渠道不畅、成本过高,旅游企业大多为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一直是欠发达地区中小微企业参与发展旅游的主要壁垒,并导致生产经营成本上升;二是欠发达地区发展旅游还面临市场需求不足等问题,没有充足稳定的客源,就没有旅游经营企业稳定的收入保障;三是随着生态保护要求的提升,欠发达地区的土地供应成为旅游投资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特别是随着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乡村度假产品、旅居养老产品的开发,土地成为制约因素。因此,要探索解决三大问题的实质性政策措施,特别是对于符合欠发达地区资源优势的新型旅游业态,要做出快速与针对性的政策响应。
2.强化政府服务意识,构建公平的营商环境。欠发达地区旅游开发需要各类企业与社会团体的参与,特别需要当地居民的参与,因此政策制度与政府的服务需要体现公平性,在当地与外来投资者之间、当地投资者之间以及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都要体现公平性,使其产生获得感,避免剥夺感的产生。针对性地制定激励和评价机制,对于外来旅游企业建立约束性机制,形成公平竞争监督机制,避免出现行政性垄断、政府寻租等现象;促进行政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建立政企智慧服务平台,促进政务数据共享;跨区域项目落地应在审批、税收、管理上享有同等的待遇,形成统一的市场环境,实现要素的市场化流通;配套交通、通信、水电设施建设,推动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58期第2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