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 | 旷继勋:为了每个穷人的一顶斗笠
点击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
“我长大后,一定要为天下没有斗笠的穷人每人买上一顶斗笠”的誓言,是天意的造赐?
不,这是民国时期阶层界限里官绅、地主与平民在社会活动中的光影留给社会大众的觉悟唤醒与良知呐喊。
原文 :《旷继勋:为了每个穷人的一顶斗笠》
作者 | 贵州省思南县委党史研究室 张绍华
图片 | 网络
旷继勋1897年6月16日出生于贵州省思南县安化街的一个清贫家庭,旷继勋姐弟七人,排行第三。一家九口全靠父亲旷广甫赶乡场行医卖药维持家计,因为家境贫寒,旷继勋少年时只读了两年的私馆便为父亲偝药背蔸往返于每5天赶邵家桥、孙家坝、赵家坝和思南4个场行医卖药,晚间在父亲的辅导下坚持自学。
他从小懂事听话,爱运动,喜弹跳,熟拳棍,善骑马,可以脱疆离鞍任马驰骋。闲暇他与少年朋友们游玩时,常被拥为首领。
在家里,他为日夜操劳的父亲装烟袋点烟,给父母添饭,照顾弟妹玩耍等,居住区域里的人都称赞说他“品行好”。在邻舍,他不欺弱小,不畏强暴。从小饱受清贫之苦的旷继勋养成了艰苦朴素,尊老爱幼好品质。
1905年盛夏,思南场天的一个下午突然下起滂沱大雨。8岁的旷继勋站在门口屋檐下,望着街上赶场的乡民急匆匆行走的样子,对母亲说:“我长大后,一定要为天下没有斗笠的穷人每人买上一顶斗笠。”
旁边人听到这句话,纷纷议论:“这娃今后一定有出息!”
1912年,15岁的旷继勋进入县城安化小学学习。在浓厚的新思想氛围里,萌生了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开始思考关于社会、人生的问题。
“社会为什么这样不平等?”
“人为什么会有贵贱尊卑之分?”
1916年农历4月,19岁的旷继勋参加了贵州省思南人罗炳坤、苏少波所招的义勇军,坐上木船,离开了思南。进入四川参加反对清政府的保路军,投身民主革命。由于他机智勇敢,连立战功,短短几年时间内就从普通士兵升任排长、连长直至旅长。这期间,也是旷继勋接受马列主义熏陶的重要时期。1923年为抗击吴佩孚侵川和四川“讨贼之役”,旷继勋的部队划归于川军刘伯承麾下。在刘伯承的指引下,他对马列主义真理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并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从而开启了他追求进步的历程。
1926年底,旷继勋由秦青川、王文鼎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是蓬溪起义的总指挥,不仅参与建立了四川省第一个红色政权,还先后参与组建了三支主力红军,他还是湘鄂西、鄂豫皖和川陕三大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创始人之一。
他所指挥的磨角楼战斗、新集战斗、双桥战斗、苏家埠战役是中国红军史上著名的战例。先后担任红四军、红六军、红二十五军军长。
1933年7月31日被张国焘以在“肃反”中以“右倾机会主义”和“国民党改组派”罪名将旷继勋秘密杀害于四川通江县洪口场,年仅36岁。
1937年2月,党中央在延安召开清算张国焘错误大会时,毛泽东指出:“旷继勋同志是好同志,被张国焘错误迫害,应作烈士待遇。”
2009年旷继勋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追求正义、光明与自由的旷继勋在革命征程里曾意识到:红军是工农的队伍,任务是解放工农,我们愿意和大家一起,为工农的利益而革命,为工农解除痛苦而牺牲。
为了“我长大后,一定要为天下没有斗笠的穷人每人买一顶斗笠”的誓言,他把深情耕织在共和国的热土里,把行动落实在军营的阵地上,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