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党百年 | 觉悟社旧址:“觉悟”的声浪在新潮流中澎湃

东野 社会科学报社 2022-11-22

点击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


《觉悟》以及觉悟社勾勒出了20世纪初叶中国最早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的激昂人生,记录了他们的奋斗业绩和求索真理的过程。



原文 :《走进觉悟社旧址》

作者 | 湖南    东野

图片 | 网络




觉悟社是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天津青年学生的进步社团,觉悟社旧址又称觉悟社纪念馆,位于天津市河北区三马路的三戒里,四周幽静,行道树郁郁葱葱,门楼上面题写的“天津觉悟社纪念馆”几个大字是邓颖超的手迹。穿过门楼,右边是用灰色砖墙围起的一个广场,约有一个足球场大小,名为觉悟广场。广场北面便是纪念馆正门,正门是灰砖带有拱形上额的墙门,门楣上方也是邓颖超题写的匾额。觉悟社旧址修缮保存得很好。虽然当年的觉悟社从酝酿成立到结束活动仅一年时间,但其影响至今犹存。


1919年9月2日,周恩来和郭隆真、张若茗、谌小岑等七人在由京返津的火车车厢里,商讨在天津学联和女界联合会的基础上联合成立一个学生运动核心组织。9月16日,他们在草场庵的天津学联办公室召开成立大会,当时有男女社员各10人,定名为觉悟社,周恩来被推举为会议主持人并负责起草觉悟社宣言。会议决定出版一本不定期的小册子,由周恩来担任主编,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觉悟》。1920年1月20日《觉悟》第一期出版,共100余页,近10万字,发表了周恩来撰写的3篇文章和5首白话诗,卷首的“觉悟”二字和刊中的《觉悟宣言》一文都出自周恩来的手笔:


“觉悟”的声浪,在二十世纪的新潮流中澎湃得很厉害。我们中国自去岁受欧战媾和的影响,一般稍具普通常识的人也随着生了一种很深刻的“觉悟”,即凡是不合于现代进化的军国主义、资产阶级、党阀官僚、男女不平等界限、顽固思想、旧道德、旧伦常……全部是应该铲除、应该改革的。有了这种“觉悟”遂酿成这次全国的学潮,冲动了全国的学生,使得人人向着“觉悟”的方向走。



觉悟社成立后紧接着开展了多项活动,先是请李大钊等多位名人来社里讲演,然后又组织了多次学习研讨活动,并集体撰写了《学生的根本觉悟》和《工读主义》两篇长文发表在《觉悟》上。《觉悟》出刊后受到各界热烈欢迎,当时的上海《新人》杂志这样评价:“《觉悟》内讨论的问题全是长篇而有秩序,为现在各出版物中所未有。”


在1919年12月21日的觉悟社会议上,觉悟社20个社员一致同意周恩来为负责人,当时周恩来化名“伍豪”。1920年1月29日,周恩来等学生代表因请愿被天津警察当局拘捕,直到7月17日才被天津地方审判厅宣布释放。《觉悟》第二期组稿40余篇,原拟于2月20日出版,因周恩来等人被捕而没有付梓。周恩来出狱后,觉悟社的活动才逐渐恢复:8月10日觉悟社在法租界普爱里21号召开年会;8月16日觉悟社在北京陶然亭召开茶话会,邀请中国少年会等四团体讨论“改造联合”的主张,李大钊提出“主义不明,对内不足以齐全体之心志,对外不足以与他人之联合行动”的观点;8月18日五团体代表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召开筹备会,决定成立一个名为“改造联合”的组织,并起草通过了《宣言》和《约章》。


此后,觉悟社成员或升学或就业或离津,渐渐停止了集体活动,周恩来也在11月7日乘波尔多斯号邮轮赴法勤工俭学。



《觉悟》以及觉悟社勾勒出了20世纪初叶中国最早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的激昂人生,记录了他们的奋斗业绩和求索真理的过程。1919年4月5日周恩来在日本回国前所作的《雨中岚山——日本京都》发表于《觉悟》上,诗中最后一句抒发了他对真理的不懈探求:


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


这首诗的全文现已镌刻在觉悟社旧址的院墙上,鼓舞和警醒着来此参观的后世。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1761期第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觉醒年代》,用什么力量赢得了观众?| 社会科学报

建党百年 | 革命时期的监察实践:为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