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调研 | “南岭走廊”:探索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模式

侯玉霞 社会科学报社 2022-11-22


南岭走廊民族特色村寨既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有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建筑、独特的民俗风情。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通过文化赋能乡村旅游,强化旅游与文化的黏性,增强旅游张力,大大激活了旅游发展的活力。



原文 :《从“南岭走廊”看中国乡村旅游发展》

作者 |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副教授    侯玉霞

图片 | 网络


2021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南岭走廊”是费孝通先生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三大民族走廊”之一,是瑶、苗、侗、壮、畲等十几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特色村寨数量庞大,但同时也属于“老、少、边、山、穷”地区,有包括湖南、广西、江西、广东4个省份及自治区11市的473个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能够保留最完整的地区民族文化基因,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也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资源。

勾蓝模式:

村委办企、村民参股、科技助力、全民受益


勾蓝瑶寨位于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兰溪瑶族乡,历史悠久,自汉代以来便有人口居住繁衍,形成了独特的村落聚居地与防御体系,至今延续了40多代。寨子面积约14.03平方公里,住着上村、黄家、大兴3个古村518户2227人,瑶族人口比例为96%。千百年来,村寨的位置、居住的家庭及民族成分都未曾改变,至今保留独具特色的古城墙、守夜屋、关厢和门楼四大防御工事,同时拥有300多栋明清时期的古民居、5座戏台、68座庙及风雨桥、凉亭、书院、水井等便民设施。瑶家武术、歌舞、传统酿酒、木雕、刺绣织染工艺及民族节庆等是勾蓝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体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宝贵的文化艺术价值。

  

勾蓝瑶寨依托秀美的山水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民俗风情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工程。



2007年,中央电视台《千里瑶乡行》摄制组到勾蓝瑶寨拍摄,发现上村欧阳家背后山的古瑶路,赞誉其为“真正的瑶路”,由此打开了勾蓝瑶寨旅游开发的大门。2014年,受周边地区旅游业繁荣发展的带动,勾蓝瑶寨村支书欧阳明俊花费1200元以个人名义注册了“勾蓝瑶寨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但并未开展具体业务。


2015年8月其将由个人注册的旅游公司变更为村集体经营性质的旅游公司。公司由村支两委负责牵头和经营管理工作,村民以土地或古民居入股,自给自足的传统生产方式变成了集体性的公司经营管理。2016年,村旅游公司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公司+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勾蓝瑶寨借助“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契机,按照“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思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电子商务迅速发展。

  

勾蓝瑶寨走出了一条“以旅脱贫,以旅富民”的乡村旅游发展道路,形成了乡村旅游扶贫的“勾蓝瑶寨模式”。依托该模式,勾蓝瑶寨目前已实现全面脱贫,并逐步探索实现全面小康,该模式已被复制推广到江永县21个贫困村,并入选国家级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平岩模式:

政府主导、公司入驻、居民参与、行业助力


平岩村位于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程阳八寨景区内,全村共950户4276人,其中90%以上的人口是侗族。平岩村传统建筑历史悠久,以清代老鼓楼为中心,再配上保存完好的吊脚楼、寨门、戏台、井亭、凉亭、寺庙、城墙、水渠、池塘、古树、古石板巷道等古建筑及自然景观,构成了具有侗族文化风韵和风情浓郁的原生态侗族古村落群。侗族大歌、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和侗戏等是其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还有侗族服饰的刺绣技艺,侗族银饰艺术品的制作技艺,侗族打油茶、传统风味腌制以及藤编、竹编、草编等日常用品的加工技术等,均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保护价值。


凭借深厚的传统文化、浓郁的侗族风情,平岩村成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首批景观村落、中国侗族文化深度体验区。2014年,平岩村的马安寨、平寨、岩寨三个村屯被列入国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16年,平岩村被评为年度“中国十大最美乡村”。2019年,平岩村荣获首批“中国最美乡村·示范村”荣誉称号。


1982年,因程阳永济桥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岩村成为中国侗族地区开发最早的一个景区。2008年程阳八寨成为4A级旅游景区后,收取60元门票,其中抽取门票总收入的15%为村民分红,平岩村占45%,程阳八寨占35%;2012年,程阳八寨由县政府接管,成立管委会。2013年,自治区把程阳八寨景区列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三年行动计划。2014年成立多耶旅游公司(国营企业)。2015年4月,旅发集团下设三江通达公司经营。依托通达公司对景区加强管理,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及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程阳八寨创五A工作稳步推进。



平岩村依据其自身条件,探索出“政府主导+公司入驻+居民参与+行业助力”的民族旅游扶贫模式,政府引导旅游扶贫发展方向,具体通过旅游公司运营、景区示范、旅行社和多媒体助力带动贫困户参与旅游增收致富。同时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产业是关键”脱贫思路,进行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扶贫。一方面,围绕“贫困户人均半亩茶叶、一亩油茶”目标,加大特色产业扶贫力度,创新发展民族旅游和休闲农业,激发旅游消费潜力。另一方面,整合民族生态文化资源,聚力优化旅游扶贫产业,大力举办民族节庆活动,加强旅游宣传营销。着力把村寨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加强景区绿色、协调、创新及智慧发展,打造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农文旅田园综合体”,最终实现旅游产业脱贫。



大寨模式:

村企共建、村民分红、三产融合、多方共赢


大寨村位于广西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村寨历史悠久,少数民族风情浓郁,旅游资源丰富。大寨红瑶梯田始建于元朝,完工于清初,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同时也是龙脊梯田国家湿地公园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久负盛誉的3个观景点分别为西山韶乐、大界千层天梯、金佛顶。大寨有280余户1227余人,其中瑶族占98%,除了延续至今的瑶族风土人情及生产生活方式,传统的酿酒、篆刻、蓄发、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建造木屋等民族技艺,还有“晒衣节”传统风俗以及锦绣非遗红瑶服饰等,都是极为珍贵的少数民族文化瑰宝。


2006年,大寨村被选定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试点村”;2008年,大寨村通过了自治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验收;2009年,大寨红瑶梯田获批为国家4A级景区;2019年,大寨村荣获“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金坑红瑶大寨于2001年正式开发旅游,逐渐出现家庭旅馆的雏形;2003年二龙桥至大寨公路通车,金坑红瑶大寨的旅游发展和系统开发走上了快车道。之后在政府等部门的不断带动下,金坑红瑶大寨依托当地的旅游资源正式开寨迎客,并与当地旅游企业签订了合作开发协议。协议中规定村民负责种植和维护梯田水稻,村民每年可以从旅游企业这里拿到7%的门票收入进行分红。2012年金坑红瑶大寨寨门至金佛顶索道开通,金坑红瑶大寨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大寨村依托龙脊梯田景观和浓厚瑶族风情文化,政府、企业、村民、科研机构多方参与当地的旅游发展建设,通过“农业梯田生产+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服务业”实现三产融合,探索出“村企共建+村民分红+三产融合+多方共赢”的民族梯田生态文化旅游扶贫模式,围绕旅游扶贫开展各项扶贫工作,通过参与旅游经营和梯田耕种分红带动贫困户参与旅游增收致富达到“产业兴、百姓富”的目标。


南岭走廊民族特色村寨既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有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建筑、独特的民俗风情。传统的生产方式、质朴而慢节奏的乡村生活、优良的生态环境给予游客深刻的体验,令人向往和怀念。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通过文化赋能乡村旅游,强化旅游与文化的黏性,增强旅游张力,大大激活了旅游发展的活力。三个村寨的乡村旅游到现在都基本经历了20年左右的发展,从单纯的观光起步,到向休闲度假转变;从简单接待,到注重产品丰富与服务质量的提升;从单一物质追求,到文化的融合与精神层面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旅游品质品位不断提升,逐渐形成一定的品牌影响力。



通过勾蓝瑶寨、平岩村和大寨三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小见大,我们总结设计出南岭走廊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与旅游富民的“共享—协作—开发—动态—创新”机制,并提出参与设计注重利益均衡、丰富营销强化旅游品牌、创新驱动激发内在动力、提质增效促进三产融合等对策建议,希望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好。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南岭走廊民族特色村寨旅游扶贫效果评估研究”(16CMZ021)成果。]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64期第2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调研 | “一网统管”基层场景应用,哪些瓶颈问题亟待解决?

旅游改善区域发展不平衡:对口造血帮扶新模式 | 社会科学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