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 社会科学报

王小林 社会科学报社 2022-11-22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对于经济活动甚至比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三大生产要素更为重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决定,各地正在按照乡村振兴“20字方针”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以数字技术、要素和平台等为标志的互联网+思维,通过电商扶贫、消费扶贫等方式给脱贫攻坚注入了新动能。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以数字乡村发展战略为指导,制定新政策、实施新举措。



原文 :《以数字乡村发展战略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作者 | 复旦大学六次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王小林

图片 | 网络


以新基建夯实区域城乡均衡发展的根基

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一直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面临的巨大障碍。以云、网(5G、6G、低轨卫星网络)、端、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基础设施,是人类社会进入数字文明时代的新基建,为解决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的区域、城乡不均衡问题提供了新机遇。“要想富,先修路”将步入“要振兴,先建网”的新局面。数字基础设施因其覆盖面更广、跨越物理空间的性能更好,可以突破长期以来制约乡村基础设施薄弱的困境,实现区域间、城乡间更好的连通和均衡。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树立新基建思维,超越水、电、路、气等传统的基础设施范畴。以乡村普遍获得数字基础设施为目标,以优先补齐欠发达地区数字基础设施短板为突破口,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辟新的基础设施投资方向。


以新要素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

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成为新的生产要素,这个新的生产要素不同于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本,数据作为新要素,具有非排他性、共享性、零边际成本和多次经营性。每个人都是数据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新要素赋能是新经济的典型特征,因此乡村振兴不能缺失数据要素。



数据要素赋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可从以下三个方向推进:


一是乡村产业数字化,把原有的脱贫攻坚一二三产业进行数字化,在种植、养殖、加工、营销、物流等方面全面提升数字化水平。生产环节实现水、肥、温、光、病虫害等智能化管理;加工环节逐步迈向精准化、定制化、个性化、柔性化制造;在营销和物流环节实现消费者需求导向、食品全程可追溯、物流全程可感知。


二是数字产业乡村化,把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服务和应用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产业渗透到脱贫地区乡村产业振兴中。以流媒体和参与互动为主的内容营销正在源源不断地形成新的消费业态,脱贫地区的农特产品种植、生态、民俗、文化、传统手工艺等都具备搭载内容营销平台,培育出乡村振兴新业态的潜力。内容营销将是数字产业乡村化的新业态之一。


三是以数据要素驱动欠发达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客户数据画像和消费者行为驱动乡村第三产业,再把需求传导到二产,渗透到一产,改变“接二连三”以供给为导向的产业融合路径,将是未来乡村产业融合的重要方向。



以新技术推动乡村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

教育、健康、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防止脱贫人口返贫,实现乡村振兴的长效措施。“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实现之后,“医教养”将是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重大民生领域。在城市,数字教育、互联网+医疗健康正在蓬勃发展,依托大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的数字技术、平台优势,加大新技术在脱贫地区的技术创新、应用场景拓展和平台建设力度,通过数字技术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的普惠、普及。


特别是在健康扶贫领域,要把脱贫攻坚期间的“治已病”为主,转向巩固拓展期的“治未病”,通过互联网+医疗健康技术和服务平台,把疾病诊治、健康管理、公共卫生、健康养老有效递送到每个脱贫村、脱贫户。在脱贫地区全面推行“一卡通办”,并优先解决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数字鸿沟”问题。



把平台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组织模式

工业文明时代的产业组织中,企业家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不断进行纵向一体化兼并、重组,以降低边际成本,追求创新的规模效益。在数字文明时代,平台作为产业组织的新模式出现,企业的边界及产业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合作和联盟成为新的产业组织模式。平台上的企业追求的是网络效应,即无数个供应者和需求者组成的双边市场、多边市场,通过搜索和匹配产生网络效益。平台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出现,甚至将成为产业组织的主流模式。


在这种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可能在平台之外独善其身。这就要求脱贫地区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贫机制、利益联结机制与平台产业组织模式有效衔接。扶贫产业园作为聚合各类资源的产业平台,需连接在大数据平台,使得一个个单独的扶贫产业园成为大数据产业平台上的一个个有效节点。星星点火的贫困村扶贫车间,也需插上大数据的翅膀,搭上平台的渠道,有效匹配订单,解决因订单不连续而造成的产产停停问题。同样,劳动力就业更要连接大数据平台。有效监管平台垄断和技术排斥,发挥平台市场配置资源优势,推行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建立平台利贫带贫机制,使平台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产业组织模式。



培育脱贫地区非物质消费“新服务”

数字文明时代,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从而转向追求情感、梦想、价值、自由、快乐等非物质消费,或者称为“新服务”。因而,乡村也就承载了传承农耕文明、生态文明,培育美好生活方式等新的价值。这些新服务和新的价值实现,需要新业态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和人类发展的需要,而脱贫地区具备培育这种新业态的潜力。这些新服务以非物质性消费为标志,它不同于传统的农产品生产、消费和流通。因此,各地可以结合内容营销、创意乡村、文旅融合、产城融合等,引入新服务创新主体,探索乡村振兴的新业态。

  

总之,在五年过渡期,需要充分利用新基建、新要素、新技术、新平台和新服务的优势,以数字乡村振兴战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9ZDA051)的研究成果。]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65期第3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老年人数字融入,如何探寻“中国方案”? | 社会科学报

新型支农政策组合:打造“三赢”局面,推进乡村振兴 | 社会科学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