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迎接《毛选》第四卷出版的日子里 | 社会科学报
赶考还在路上。前一个百年考试成绩优秀,受到考官——人民群众的赞颂。未来的一百年,只要不忘初心,一定会从辉煌走向辉煌!
原文 :在迎接《毛选》第四卷出版的日子里
作者 | 上海大学 邓伟志
图片 | 网络
毛主席著作学习室
1960年3月30日,我突然被通知登上解放牌大客车,跟随一批老师和同学去延安西路33号。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杨永直在市委宣传部小会议室里宣布,把我们近二十人分配在新成立的毛主席著作学习室。我大喜过望,兴奋异常。
为什么成立毛主席著作学习室?杨院长告诉大家,《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将于10月1日公开出版发行。为了迎接《毛选》第四卷的出版,要写文章。北京提出成立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毛主席不同意。因此,上海就成立学习室,不叫研究所,我们学习室是全国第一家毛主席著作学习室。室主任由上海社科院庞季云副院长兼任,战争年代他在延安中央研究室和东北局等好几个学习室工作过,很内行,还曾任中宣部理论处副处长,当过胡乔木的秘书。杨院长又说:“学习室的工作地点在瑞金花园。你们住集体宿舍的年轻人,今天就搬到瑞金花园住。”
当时距离《毛选》第四卷的出版还有半年时间,大家都不知道《毛选》第四卷的内容,连目录也不知道,领导只告诉我们《毛选》第四卷是收录毛主席解放战争时期的著作。于是庞副院长就交给我们两项任务:一是自编《解放战争大事记》,二是自编《毛选》第四卷(都不对外,仅供室内用),以及编写毛文的背景,有点类似题解,只是比题解更详细。我们十几个人的阅读对象,也可以认为是参考资料,主要是延安《解放日报》、重庆《新华日报》、晋察冀《人民日报》、山东《大众日报》,还有《大公报》以及国民党的《中央日报》和一些刊物。
日以继夜、夜以继日,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我们只找到三四十篇毛主席著作。从几家报上看到署“毛泽东”名字的文章只有二十来篇,还有些虽未署名,杨永直、庞季云认为可能是毛主席的作品,如新华社评白皮书的几篇也收了进来。我们明白,肯定不会只有这么三四十篇,比如毛主席的内部讲话和电报,我们无法找到。曾被陆定一称为“小马克思”的李培南同志在延安多次听毛主席报告,他虽然认为有可能把这些报告收入第四卷,但是他手中没有文字资料,我们至多是根据他的口述临时起个题目待考。
正在忧愁苦闷的时候,1960年6月聂荣臻来沪与柯庆施讨论造原子弹问题,他同时带来了《毛选》第四卷目录。我们如获至宝,两个目录一对比,发现我们不仅编的不全,而且把不是毛著的也收了进来。比如1949年新华社发了五篇评白皮书的文章我们全收了进来。实际上《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别了,司徒雷登》两篇是毛主席执笔为新华社写的,后三篇是别的领导人写的,所以我们自编的目录实际上只有三十来篇。再按照聂荣臻带来的目录去搜集,也只不过增加了三五篇,如以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李涛名义就英国紫石英号事件发的声明,我们才知道还有上级替下级起草这回事。
大约是9月20日左右,我们室提前拿到一本《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的样书,属绝密材料。听说印刷厂门口都设有岗哨,确保安全。学习室只有一本书,人人都想先睹为快,十几个人怎么读?领导说:“有家的白天读,住机关的夜里读。”当时学习室已搬迁到陕西北路182号荣家花园。那时,上海还不是真正的不夜城,马路上没现在热闹,每天晚上九点来钟,门口有人叫卖“马兰头包子”。我们平时开夜车到十一点,还不算太饿,舍不得花钱买包子,现在要通宵读《毛选》,后半夜饥肠辘辘,只得买两个马兰头包子,充充饥,提提神。
越是聚精会神地阅读,越觉得毛主席了不起。庞副院长问我读后感,我说了四点学习体会:一、目光敏锐。抗战一结束,毛主席就看穿蒋介石会“下山摘桃子”。二、气势恢宏。他一个声明,结束了外国的坚船利炮在中国横行了几百年的历史,扭转了乾坤。三、知识渊博。历史、文学、各类故事、民间歇后语,信手拈来,旁征博引,生动感人。四、文笔犀利而又风趣。“别了,司徒雷登!”既尖锐又有分寸。庞副院长笑了笑,教导我:“看到好句子,要背得出。”是的,六十一年过去了,我现在还能背出《毛选》中的几段。
“《毛选》不厌百遍读”
我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毛泽东当初发表的原文收入正式出版的《毛选》第四卷时个别地方有所改动,有的连题目也有改动。比方说,《人民日报》在1948年12月刊发时写的是《对杜聿明邱清泉李弥诸国民党将领的劝降书》,《毛选》第四卷写为《敦促杜聿明投降书》。再比如,正式出版的《毛选》第四卷目录比聂荣臻带给柯庆施的目录少了一篇《蒋介石李宗仁优劣论》。这是为什么?请教庞副院长,他不回答,至今我也不知道他是不了解还是对我保密。直到1964年冬的一个夜晚,与时任华东局第二书记的曾希圣同志在谈别的事情时,我顺便提起、问起这个问题,他回答得很干脆:“这还不好理解嘛,拉关系呗!”我听了明白了三分,还有七分不懂。几个月后,李宗仁回到了北京,我才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在《毛选》第四卷出版后的一些日子,我们才听说中央编辑出版《毛选》第四卷的过程。记得是1960年3月,也就是在我们学习室成立时,中央才初步定下第四卷的篇目,交毛主席审定。毛主席同意收入选集的,不到他全部著作的一半。到6月,也就是聂帅来沪那时,才定题注,开始征求方方面面的意见。传达中说,毛主席喜欢亲自动笔,但是很多文章看不到毛主席的笔迹,至多能看到毛主席修改的痕迹。这是因为毛主席写出初稿后,总要在上面改来改去,有增有删,担心送出去发表,编辑看不清楚,请身边的人抄写誊清。抄写清楚以后,送毛主席再看,他有时还会再改动。毛主席“为求一字稳”,常常是“耐得半宵寒”。如果改动很大,毛主席还会请人重新抄写。抄写后,他说不定还会在第二次誊写的稿子上继续改。大家听了,都对毛主席这种字斟句酌、精雕细镂的精神表示钦佩。毛主席“文章不厌百回改”,我们呢?要做到“《毛选》不厌百遍读”。
赶考还在路上
六十一年后,在庆祝建党百年时我重温《毛选》第四卷,读了“进京赶考”前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几篇讲话,把其中的“两个务必”放声念了两遍:“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再联想起毛泽东同志在会上强调的“六不规范”: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深感“六不”是对两个“务必”的落实,是把两个“务必”具体化,同时也是解放战争时期朝气蓬勃的共产党与兵败如山倒的国民党的根本区别,共产党的“六不”,恰是国民党的“六多”。
记得上海本来有条以蒋介石名字命名的“中正路”。上海解放后有些不了解“六不规范”的人提出改名为“毛泽东路”,市政府不同意,最后决定更名为“人民路”,即七十多年来人们常常走的那条位于城隍庙附近的人民路。1963年冬,有几个民主党派提出为毛主席庆祝七十大寿。报告送上去,毛主席批示:“今年不做(寿),明年不做,永远不做。”二十多年前,我到革命圣地西柏坡以及东柏坡参观学习,看到展览厅内赫然写有“六不”的三十多个大字,久久不忍离开。联系今天的实际,我由衷地认识到“两个务必”和“六不规范”就是初心,是永远不应该忘记的初心。列宁讲:“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里肯定包含有“忘记初心就意味着变质”。
赶考还在路上。前一个百年考试成绩优秀,受到考官——人民群众的赞颂。未来的一百年,只要不忘初心,一定会从辉煌走向辉煌!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66期第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建党百年 |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正式党章,是如何起草通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