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文化社团:在实践中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 社会科学报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而延安文化社团作为当时中国共产党管理和组织文艺及科技工作者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的特殊组织机构,承担起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为党在文化领域牢固建立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主导地位,以及赢得政治合法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延安鲁艺在延安演出《白毛女》
原文 :《在实践中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作者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曾荣
图片 | 网络
延安文化社团的创建,源于中国共产党在文化领域建立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根本宗旨,其理论基础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阐述。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构建历程也由此开启,话语方式的创新、话语内涵的扩展、话语能力的提升即是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表征。以中国革命发展和抗战形势演变为线索,延安文化社团大致经历了抗战全面爆发前后的兴起、战略相持阶段的兴盛、战略反攻阶段及战后的转变三个时期。
促进了党对抗战文化领导权的掌握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抗日救亡成为时代主题。至 “卢沟桥事变”爆发之时,延安各文化社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发动下,将工作重心转向揭露侵华日军残暴行径,以及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旨在推动形成团结抗战、一致对外的局面,并通过提出抗战话语主题、表达抗战话语内容、传播抗战话语观念来不断增强党的影响力。尤其是人民抗日剧社、抗战剧团、抗战文艺工作团、西北战地服务团、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抗日救亡协会、边区音乐界救亡协会、边区抗敌电影社、边区文艺界抗战联合会、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陕甘宁边区分会、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等直接以抗战命名的文化团体,有力推动了文化社团在抗战宣传和民众动员方面功能的发挥,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对抗战文化领导权的掌握。
1938年3月,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政治意义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而当抗战文化成为延安文化的主流,文化本身便承担了宣传抗战和发动群众的双重使命,“文化大众化”的历史命题由此应运而生。随着延安文化社团的发展壮大,以抗战为主题的文化活动相继开展,尤其是抗战戏剧的巡回演出、抗战音乐的广泛传唱等,逐渐成为延安文化界的主流与特色,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高度称赞,以及延安军民的热烈欢迎。抗战文化队伍的壮大、延安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则进一步推动了抗战宣传与民众动员工作的深入开展。
伴随着中国抗战与革命形势的不断演进,尤其是战略反攻阶段的到来,“抗战建国”已经成为时代主题,毛泽东适时地提出建设为政治、经济和军事服务的新文化的要求,这反映出中共中央对文化建设在抗战建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揭示出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构面临的新任务。
不断创造抗战的民族大众的新文化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如何通过话语权的构建转“危”为“机”,成为中国共产党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随着抗战向战略相持阶段过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形势与新任务,并且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需要,在1938年10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主题。与此同时,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从改革鲁艺教育方针和解决文化发展问题入手,推动延安文化社团的中国化运动实践。各文化社团以形成中国作风和彰显中国气派为旨归,不断创造抗战的民族大众的新文化。冼星海先后创作《军民进行曲》《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是在实现音乐艺术中国化的追求中“建立中国新音乐”的真实写照。伴随着以实验剧团为代表的戏剧中国化运动、以鲁艺为代表的音乐中国化运动、以延安木刻工作团为代表的美术中国化运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对延安文化社团的宗旨、理念及实践的影响不断彰显,话语理论与建构实践相互演进的历史格局由此形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提出后,延安新哲学会以“为抗战建国而服务”为口号,广泛组织了延安各机关、学校、团体中的哲学研究小组,并通过编著各类哲学著作、进行学术研讨、举办学术讲演等方式,推动延安各级党员干部将理论与工作实际相结合,促使延安文化界人士围绕党的政治任务开展文化工作,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良好风气。毛泽东、朱德、张闻天、艾思奇等中共领导人及学者亲自参与新哲学会的相关活动。青年哲学家和培元则根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根本原则,在梳理新哲学特性的实践中,系统阐述了“新哲学的中国化”观点,并通过对新哲学中国化本质的深入探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对接,从而构建起抗战建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民主主义的内在逻辑与理论系谱。
1940年1月提出的新民主主义话语,植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斗争实践,内蕴着民族、科学、大众三个重要话语因子,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中国具体实际的高度理论概括,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性质、任务等问题艰辛探索的理论成果,它为延安文化社团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构建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在此背景下,边区文协、边区新文字协会、延安作曲者协会、延安平剧团、抗大文艺小组,以及鲁艺下属的实验剧团、文工团、音工团、美术工场等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这进一步深化了新民主主义话语的基本内涵,促使新民主主义话语不断向基层民众渗透,从而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构建。
延安文化社团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生动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理论,这不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而且彰显出中国共产党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理论逻辑。
将“群众路线”运用于传播的实践之中
开展诸如文化大众化运动、思想政治教育运动、整风运动等大规模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延安文化社团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重要举措,而将“群众路线”运用于话语表达与传播的实践之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实践逻辑。这一时期抗战话语向广大民众传播的必要性与抗战时期局势变动不居的客观性形成了剧烈矛盾,中国共产党以延安文化社团为话语载体,推动“大众化话语”的构建。随着抗战全面爆发后延安文化运动的广泛开展,人民抗日剧社、抗战剧团、战歌社、新文字促进会、世界语学会、民众娱乐改进会、抗战文艺工作团、边区文协、边区国防科学社、鲁艺及其下属文艺团体等,逐渐掀起以抗战动员为主旨的诗歌大众化、朗诵大众化、戏剧大众化、国防科学知识大众化等“文化大众化”运动,这不仅使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化生死存亡挑战为话语权构建的新契机,还促进了大众化话语与抗战话语的融合,从而为中国共产党掌握抗战话语权奠定了重要基础。
作为一场广泛而又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延安整风运动自1941年5月启动后,就在整个文艺界形成了思想政治观念的革新浪潮。延安文化社团则根据中共中央有关文件要求,大力开展整顿“三风”运动,旨在解决文化“为什么人服务的这个首要问题”,彻底清除文化脱离大众、脱离现实的弊端,真正确立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党的政治服务的宗旨。1942年整风运动进入第二阶段,延安文化社团以“整顿三风”为抓手,掀起以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构为目标的学习热潮。尤其是鲁迅艺术文学院及其下属文艺团体,根据中共中央整顿“三风”的要求,制定了鲁艺整顿“三风”工作方案,旨在通过一场全面而深刻的整顿“三风”运动,逐渐形成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话语主体,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1943年10月整风运动进入第三阶段,延安文化社团以“思想改造”为核心,以话语模式建设为根本任务,深入推动与工农兵相结合、与党的政治相结合,借以推动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构以及巩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
基于全民族抗战背景下群众发动工作的客观需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和推动延安文化社团开展话语权构建工作之时,将“群众路线”运用于话语表达与传播的实践之中,由此推动民众剧团、西北战地服务团、人民抗日剧社、鲁艺木刻工作团、鲁艺实验剧团、鲁艺工作团等举行了旨在走进工农兵群众的巡回演出、大型展览、文艺宣传等活动。其中,1937年丁玲率领西北战地服务团赴抗战前线开展历时5个多月的文艺宣传工作,服务团的足迹遍布16座县城、60余个村镇,演出113场,观众达20余万。1938年杨醉乡率领的人民抗日剧社在陕北各地巡回演出,仅在安定县就表演了3次,在延川县表演4次,剧社还利用休息时间教当地妇女、儿童唱革命歌曲,使革命思想和抗战理念在广大群众中间广泛传播。1939年柯仲平率领的民众剧团以展现“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为旗帜,开展下乡演出活动,剧团下乡演出活动历时4个多月,行程2500余里,途经10余个县(镇),得到中共有关部门以及边区民众的广泛称赞,此次长途下乡演出还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小长征”。此外,鲁艺实验剧团、八路军军委政治部抗敌演剧队、烽火剧团等文艺团体纷纷以“文化下乡”“文化入伍”为号召,展开了内容丰富、精彩纷呈的文艺宣传活动。尤其是鲁艺实验剧团,自1938年成立至1940年初,共举办演出143场,上演节目47个,观众达93600余人。
可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已经在延安文化社团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实践中得到了生动体现和广泛运用。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文艺为工农兵群众服务、文艺工作与广大群众相结合的要求,既是基于抗战宣传和民众动员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延安文化社团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基本原则,这反映了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构建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历史场景,折射出中国共产党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实践逻辑。
[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延安文化社团与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构研究”(19BDJ032)阶段性成果]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66期第6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