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域 | Web2.0时代的模因(meme):小表达,大意义

曹进 社会科学报社 2022-11-22


理查德·道金斯(R.Dawkins)于1976年将模因(meme)定义为小的文化传播单位,类似于基因,通过复制或模仿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模因论认为,模因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文化信息模式,可以在脑海中传递。它们直接或间接塑造和传播社会群体的关键行动与心态。在任何特定时刻,许多模因都在争夺宿主的注意力。然而,只有适合其社会文化环境的模因才能传播成功,而其他模因则灭绝(Shifman,201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10.07亿,可见,网络为模因的传播和扩散提供了理想的媒介与载体。Web 2.0时代的模因被模仿得更快,传播得更广,采纳的人更多。在模因的趋势下,网络模因的生成逻辑与扩散在当代数字文化中大行其道。



原文 :《Web2.0时代的模因》

作者 |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    曹进

图片 | 网络


具有重大意义的小表达


在网民的话语体系中,“互联网模因”是一个常用术语,用于描述一个人通过互联网向其他人传播笑话、谣言、视频或网站等内容项目。它用于捕获多模态文本,通常是带有文本的图像或短视频,这些文本常包含一些幽默诙谐或反讽的意图,并通过计算机媒介的交流在人与人之间广泛传播。因此,Shifman指出:“从表面上看,模因是流行文化的微不足道的部分;然而,更深入的研究表明,它们在21世纪的一些决定性事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自从理查德·道金斯创造了“模因” 这个词以来,模因的概念一直是学术界不断争论、嘲笑甚至彻底反驳的主题。Shifman在《数字文化中的模因》一书中批评了道金斯对模因的定义及其在模因论学术传统中的发展。她指出,道金斯的理论采用了传播的流行病学模型,这种模型剥夺了人类行为者在文化生产过程中的能动性。斯波伯更是称整个模因论的概念是“误导性”的。但Shifman又说明,模因的概念不必被弃用,因为网络模因就是传播网络文化单元的很好例证。可见,虽然模因及模因论饱受争议,但反对的观点至少又无法彻底推翻模因论假设。当下,这个曾被许多学者拒绝的术语,正在通过互联网用户使用的Windows系统或其他操作系统日渐回归。互联网被证明是传播模因的有效媒介或理想载体,仍然为“网络模因”的科学界定提供了现实基础。依据道金斯的观点,成功传播的模因包含了三个基本属性:长寿性、繁殖力以及复制性。模因的这三种属性都通过网络得到了强化和增殖。Burgess从文化角度看待互联网模因,认为网络模因作为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媒介发挥着作用,成为联结广泛的在线参与者开展进一步创造性活动的枢纽。这表明,网络模因包含嵌入在线空间的自身文化,即网络模因有自己的文化空间和模因生成及传播逻辑。正如Denisova指出的,“网络模因与网络和社交媒体的逻辑和节奏以及社会表达和思考自身的方式有着内在的联系。”

  


Shifman将“互联网模因”定义为一组具有共同内容、形式和/或立场特征的数字信息,它们在彼此了解的情况下创建出来,并且通过许多人经由互联网传播、模仿和/或转换。这种定义体现了模因与当代数字文化的兼容性。就这种兼容性的原因而言,Shifman提出了理解网络模因的三个逻辑:经济驱动逻辑、参与的社会逻辑和参与的文化与审美逻辑,这些逻辑揭示了互联网模因生成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根源。总之,Shifman认为,模因概念不仅有助于理解文化趋势,而且集中体现了所谓的Web2.0时代的本质。虽然模因看似微不足道,抑或是平凡的人工制品,但它们实际上反映了深刻的社会和文化结构。正如Milner所说,它们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小表达。


网络模因的三种生成方法


Shifman认为,网络模因通常通过三种生成方法来实现:1.模因是人与人之间传递的文化信息,但逐渐扩展为一种共享的社会现象;2.模因通过各种重新包装或模仿的方式进行复制;3.在数字环境中被放大的模因通过竞争和选择来传播。


首先,在Web2.0时代,共享已成为一种核心生成方法,涵盖了亲密关系中的“共享经济”“共享情感”等领域。在数字时代,当一个流行语在微博或微信上发布并获得足够的关注时,就会在网民中迅速传播。网民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总有一种求新求异的潜意识。越是时髦的语言,越多人愿意使用。更多网民具有相同的行为“分享内容或传播模因”,这成为目前数字领域体验者的基本动力。


其次,在Web2.0时代,模因经常被“重新包装或模仿”复制。在繁殖的过程中,模因激增。网民通过模仿、重新混合生成模因,使用“复制粘贴”工具加速模因传播。Shifman指出,模因的两种重新包装机制——模仿和混合——很重要。在Web2.0时代,日常的模仿行为已成为公共领域的一种高度可见的现象。在微博和微信上,几乎任何超过一定浏览量阈值的用户生成的话语都会激发一连串的效仿。流行语一旦被发现,就很容易扩散到虚拟社会中。


最后,在Web2.0时代,模因通过竞争和选择被放大。关于竞争和选择过程的元信息正日益成为过程本身的一个可见和有影响力的部分。人们在决定下载专辑、重新制作视频甚至参加街头活动之前都会考虑到这一点。



Shifman宣称,新的数字环境由超级模因逻辑主导。这里的“超级”不仅意味着模因比互联网可用之前传播得更广泛和更迅速,而且表明“它们的演变是一种新的风格,渗透到了数字和非数字表达的许多领域”。网络模因不仅使网民通过简单的文字、图像、想象的组合表达思想,更作为一种独特的交流手段,构成了网络文化知识的共享空间。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76期第5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视域 | “赶时髦”的网络语言模因,是如何被催生的?

趣谈 | 2019年第一个流行语“盘”,到底是什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