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诠释 | 语料库语言学,不只是一种“量化”手段

赵秋盈 社会科学报社 2022-06-09


目前,国内外绝大多数学者将语料库语言学视为一种方法,认为语料库语言学通过统计手段描述语言事实。这本身并无大错。然而如此一来,语料库语言学的理论分量被轻易抹杀,全然化作“量化”分析的手段,仅有关于“器”,无关于“道”,但事实并非如此。

  

作为一种利用计算机辅助语言分析方法,语料库语言学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数百万单词之间的规律性。它是对语言身体的研究,在许多情况下,涉及一个非常庞大的身体。这样一个机构可能由数百或数千篇文本组成,这些文本经过仔细抽样和筛选,以具有代表性的特定语言呈现在读者面前。在计算机出现之后,如今涉及语料库的研究,则专指借助计算机软件对电子语料库进行分析,揭示语言运作方式的研究领域。


原文 :《超越描写的语料库语言学》

作者 | 西安外国语大学博士生    赵秋盈

图片 | 网络




语料库语言学的学科身份危机



经过十几年来的发展,基于语料库开展的语言研究已渐成主流,还呈现出与其他学科交叉甚至广泛融合的局面。在跨学科和超学科层面上,这样的发展趋势固然可喜,但也存在失去语料库语言学自身学科身份的危险。正如许家金教授所言,这种将语料库语言学全然视作方法论的观点,也预示着语料库语言学的未来便是没有未来,对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本身是不利的。甚至有学者仅仅将其看作一种语料库技术,更是严重低估了语料库语言学的学科地位。整体而言,这种将语料库语言学纯粹视为一套方法、一种技术或者一组描写工具的看法是片面的,更是不科学的。


语料库语言学的基本内涵是从一定的理论视角,通过对大规模口语或书面语真实语料进行统计分析,挖掘语言在形式和意义上的典型规律。这一语言研究理念体现了描述性语言的内核,即重点关注真实的语言使用,主张语言使用中蕴含着语言的基本规律。这种以实证为特色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领域中,理论阐释似乎往往被忽略。甚至有学者误以为语料库语言学的核心就在于描写,而不是阐释。这样将描写和阐释完全对立起来的观点显然过于简单化了。




超越描写的理据



语料库语言学不仅仅关注描写,甚至可以说远远超越了描写,具体而言,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语料库语言学发展至今之所以长盛不衰,关键在于其明确的方向和长时间的理论积累。仅凭微观的描写,缺乏理论阐释是无法实现此目标的。语料库语言学领域的语义韵、多因素分析和短语学等为理论语言学的发展作出独特贡献。语料库语言学也会不断致力于新的理论建设以及研究工具的开发。许家金教授曾把语言研究中的理论问题用渔民打渔的比喻来加以说明。渔民在哪儿下网,事先都需要有一定的目标。因此,语料库语言学中的理论就像研究者头脑中的地图或导航仪,可以引导我们前往正确的方向。


第二,语料库语言学反对描写和阐释二元对立的观点。新描写主义理论提出者胡建华认为,描写之时,阐释往往如影随形,对语言事实或现象的深度刻画和描写胜过肤浅、附会的理论阐释,从某种程度上讲,有深度而又全面的描写就是阐释。语料库语言学从个别的微观事实入手,以细颗粒度的方式描写和刻画语言现象,旨在透过深度的描写和局部的刻画来勾勒整体,以此达到“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整体认知效果。其实,这种细颗粒度描写和深度刻画,完全可以被视作对语言运作机制的理论阐释。


第三,语料库语言学揭示语言规律性和创造性过程,类似于福柯笔下的“知识考古学”。考古学工作通过揭露埋葬的形式,揭开了我们所站立其上的尘封材料的神秘面纱。这些慢工细活始于表层,一步步逐渐深入到知识和实践的堆积层,将那些彼此分离的元素重新排列,会使得若隐若现的东西变得清晰可见。这种将细节组织起来,并赋予其意义的过程本身就已经超越了描写。



因此,我们认为,语料库语言学不但专注描写,更注重深度的刻画和理论阐释;不仅对语言的细节感兴趣,而且对整体意义的把握感兴趣。它旨在通过多种方式分析语言数据,帮助研究者清晰地辨别各种语言形式,将碎片化的信息整合成一幅完整的图像。这关涉描写,更涉及超越描写的阐释。当然,对以语料库语言学为基础的分析持批评态度者会争辩:研究者即使不用大的文本数据库和复杂的软件也能证明一个“显而易见”的观点,何必大费周章。的确如此。但是,一方面,语料库语言学作为实证研究的一个领域,其公正之处就在于它能为直觉上显而易见的东西找到证据;另一方面,某些“显而易见”也是在数据出来后才有所呈现的。



建构本土化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



目前,语料库语言学在国际学界的发展依然活力十足,西方基于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尤其丰硕。相比之下,我国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语料库语言学偏重词汇、短语和简单语法范畴的出现频率以及频率分布的情况仍然没有改观;部分研究过度追求高级的统计手段、忽略理论阐释的做法屡见不鲜;我国学者对国外理论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的行为值得深思。



我国学者应更多聚焦本土化语言现象,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有关汉语的语言现象研究、汉外翻译中的语言现象,中国学习者外语习得中的语言现象、外国学习者学习汉语时的语言现象以及我们母语和跨文化现象方面的研究,我们理应在解决自己的问题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还应正确处理好数据分析和理论阐释的关系,让超越描写的理论之花永不凋谢。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语料库的汉英准量词认知对比研究”(2019CYY029)阶段性成果]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1784期5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万象 | 弹幕语言,能否成为文艺批评的一种新形态?

视域 | “赶时髦”的网络语言模因,是如何被催生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