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文明典范:人类文明跃升的方向 | 社会科学报

范玉刚 社会科学报社 2022-11-22


城市是文明的标志,更是文明的载体和容器。文明的实质在于精神创造,这意味着“城市文明典范”的塑造蕴含着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脉络和价值理路,其本质是对城市文明跃升方向的探索,旨在强调以一种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方式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原文 :《城市文明典范:人类文明跃升的方向》

作者 | 山东大学特聘教授    范玉刚

图片 | 网络



当下,人类文明秩序变化的种种迹象表明,我们正处于人类文明跃升的十字路口,世界向哪个方向发展,已引发越来越多国家政要和学者的深刻思考。在国际形势波诡云谲和全球治理充满诸多不确定性的当下,中国创造的“两个奇迹”引发全球瞩目,中国抗疫的有效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更是聚焦了全球目光。在有效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正在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立足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步伐更加坚实有力。随着世界秩序的“东升西降”,人类文明跃升面临方向性选择,在全球化舞台上对文明跃升的文化基础的竞争更加激烈。世界上哪一种文化能够率先实现文明突破?


国家竞争更多地体现为中心城市博弈

在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凸显在中心城市竞争的当下,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与有效治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在此境遇下,“城市文明典范”的概念进入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和中央文件,到2035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和文化强国建设的过程中,“城市文明典范”的塑造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至关重要。这意味着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世界的中国”,在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秩序变动中,需要以更多的文明城市典范为支撑点,在契合国家竞争更多地体现为中心城市博弈的趋势下,为世界进步作更多的贡献,要有能力为人类文明跃升提供方向性启示。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价值追求。就社会进步而言,文明不仅是社会个体文化素养的表征,还是国家发展的目标和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文明取得长足发展。其中,成功创办经济特区是探索社会主义制度与文明新形态、彰显社会主义文明强大感召力的重要举措之一。



2019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党和国家作出兴办经济特区重大战略部署以来,深圳经济特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已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支持深圳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意见》首次提出“城市文明典范”的概念,并在文件中做了语义明晰的阐述,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成为新时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引领者,明确将其作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之一。


从基于不同领域进步的文明城市向总体性跃升的城市文明迈进,不仅丰富了文明城市的内涵,还为城市文明前瞻未来指明了方向,并以“城市文明典范”塑造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城市发展提供样板。在前瞻未来的文明跃升指向中,无论是文化强国建设还是“城市文明典范”塑造,都把社会核心价值观建设视为聚焦点,这意味着适合中国现实国情、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的当代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完成和精练化,表征着当代中国精神道统的完成,从而构成对现代化强国建设道义上的强力支撑。



城市文明程度直接关乎人民的获得感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早在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提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更是充满激情地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不仅实现了文明进步,还以其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在人类文明跃升中担当更大的使命。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更是文明进步的尺度。随着城市化水平突飞猛进,市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其精神生活需求日益高涨。城市文化建设达到新高度,真正践行以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的“人民的城市”的理念,在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转型发展中扭转以GDP为中心的城市功能布局,在为人的城市建设中引导城市生活方式和道德秩序的文明提升,有效化解文明城市跃升中面临的道德危机、信仰危机、价值危机、心理危机等精神层面的挑战。因此,作为润泽人心、引领社会风尚的文化在“城市文明典范”塑造中有格外突出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文化兴城市兴、文化强城市强的普遍特点。随着中心城市在全球竞争格局中重要性的凸显,以及文化的核心乃是价值观的传播理念,我们强调“城市文明典范”的塑造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体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要在全球化舞台高高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旗帜。同时,要在文化开放中不断增强文明互鉴意识,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城市文明典范”。



21世纪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实践开始注重文化建设,特别是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了城市和社区的极大变化。城市成为消费社会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动能之一,创新文化导向成为促进人类文明跃升的驱动力之一。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在经济社会文化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城市发展逐步从功能型向为人的服务型升级,城市品牌、文化消费、场景塑造,特别是社区文化的下沉与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重构了城市肌理。其中,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便利化,以及服务效能的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公民文化权益的增强,社会良好风尚氛围的营造,使得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在为人的城市转型升级中,花园城市、公园城市、人文城市和文化城市的理念使城市更加宜居,“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深入人心。北京提出“宜居城市”、上海提出“文化大都市”是最好的明证,可以说以文化建设为取向已是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以保护城市文脉,增强城市人文关怀的城市文化建设蔚然成风,中国城市建设迈向物质建设和文化建设并重的新阶段。


随着城市成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的文明程度直接关乎人民的获得感,人民对优美环境、生态宜居、健康生活、文体休闲娱乐的要求日益提高。人民城市为人民,满足人民对城市文明的新期待,才能不断实现人民对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城市建设正在由注重物质财富积累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共同富裕的方向跃升,理念的变化与发展方向的选择对城市治理提出了新命题,使得“城市文明典范”的概念合乎机缘地出场,“城市文明典范”塑造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一环。市民生活方式的文明和文明生活促进了城市品位的提升,一个城市的价值追求、文明理念作为最核心的软实力影响着城市的竞争力和美誉度。城市是文明的产物,是文明的标志,更是文明的载体和容器。文明的实质在于精神创造,这意味着“城市文明典范”塑造蕴含着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脉络和价值理路,其本质是对城市文明跃升方向的探索,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现实回应,旨在强调以一种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方式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城市文明典范”本质上追求的是一种有示范性和引领性的城市品牌建构,是人类文明如何实现跃升的一种探索。城市走向“文明典范”意味着通过生机勃勃的新经济、创意驱动的新科技、温暖人心的文化场景、消费的便利化、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人才汇聚的感召力、友善包容的城市环境引领一种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当下,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家之间的博弈越来越体现为中心城市的竞争,什么样的城市能在竞争中胜出,甚至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典范?说到底,“城市文明典范”是社会生产力迈入高度发达阶段、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的产物,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提升魅力的一种新期待。在中国现代化事业总体布局中,担当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深圳市提出将“城市文明典范”作为城市文明跃升的定位之一,契合了时代机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迈入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


(本文为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研究中心2021年重大课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阶段性成果)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95期第6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视域 | 小切口大反响:博物馆如何讲好城市故事?

联合国全球环境展望:寻找绿色公平的城市解决方案 | 社会科学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