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设”:让城市成为会呼吸的有机体 | 社会科学报

胡钰 社会科学报社 2022-11-22



从当代中国与世界具有广泛吸引力与好评度的城市来看,它们都是有青春度与生活气的,前者体现了城市的活力,后者体现了城市的舒适。在这些城市里,街道是可以用脚步丈量的,空间是可以被自由使用的,其味道是可以被长久记忆的。因此,对于当代“城设”来说,要有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视角,要有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考量。



原文 :《“城设”:让城市成为会呼吸的有机体》

作者 | 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胡钰

图片 | 网络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从古雅典城到古长安城,从巴黎到北京,城市成为古今中外人类文明创造的集中展示,举凡城市建筑、经济活动、文化设施等聚集在城市空间,使得城市成为展示人类文明的鲜活载体。在学术界,关于确认人类文明社会形成的标准上,不论是文字、金属、城市的三要素,还是城市、阶级、国家的三要素,城市都是极其重要的标志。


情感需求成为“城设”新考量


城市具有物质性空间和精神性空间的双重空间属性。物质性空间指的是其提供的居住条件、生活条件、经济条件等,这些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条件与内在动力,之所以大量人口愿意集聚到城市,好的居住环境、经济收益等是根本性的因素。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在物质需求得到不断满足乃至极大满足的前提下,人们对城市的精神需求愈发突出。这种需求体现在城市提供给人的舒适度、宽松度、愉悦度等感受上。如果说物质性空间解决的是城市的实用性问题,那么精神性空间解决的就是城市的情感性问题。


但在中国城市发展的很长时间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我们更多把城市作为一种物质性空间,当作经济机器,以解决城市中人口的生存、就业等为主要考量,这就出现了当代城市建设中的“千城一面”的工业化景象,出现了对城市历史文化遗存的破坏现象,出现了对文化需求、生活便利等需求的忽视现象。而当中国整体经济水平极大提升、物质极大丰富后,城市作为精神性空间的意义便越来越突出,能否更加关注人的情感需求成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新考量。要很好地把握这种新变化,就要突出对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设计感,设计好城市的结构、形象与气质,避免无序的、随意的、机械的行为对城市的破坏。这便是“城设”提出的时代背景。



城市是人类幸福感的来源,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城市化进程的紧密伴随,人口,特别是活跃的人口日益向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聚集。从当代中国来看,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有7座,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特大城市有14座,城市已经聚集了多数的人口,且聚集度越来越高。城市能否给其中的居住者带来归属感与快乐感,成为全社会幸福指数的重要体现。可以说,建设什么样的城市,如何建设城市,已经成为当代发展命题中的突出内容,需要细思而广谋,谋定而后动。


不仅要整齐与漂亮,更要活力与舒适


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以物为本”,体现在追求城市的整齐感、漂亮感上,一种是“以人为本”,体现在追求城市的活力感、舒适感上。前一种思路在相当长时间里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与城市发展起步时物质贫乏的历史阶段是相适应的,而当今天城市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就应该更加重视后一种思路,力争能够将两种思路更好地结合起来。


“城设”不仅要“整齐”,更要“活力”。人是城市文明的创造者,是城市生命力的来源,能否激发城市中的人的活力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根本要义。换言之,对城市来说,有了具有活力的人,就有了城市发展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内在动力。仅仅追求“城设”的“整齐”,不论是道路、房屋的规整,还是城市治理的刚性、严苛,会让城市的精密性、机器感更强,而丧失了城市的多样性、人文感。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里,城市是全社会创新的核心力量,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动力,只有提升城市的活力,才能提升城市的竞争力与创造力。城市的活力来自人的活力,来自有自由度与灵活度的氛围,有“活力”的“城设”才能吸引有活力的人。



“城设”不仅要“漂亮”,更要“舒适”。城市形象是城市的外在呈现,城市感受是城市的内在体验。好的城市形象展现了城市的气质,提升了城市的吸引力,但是对当代城市来说,仅仅有颜值是不够的,仅仅让人拍照是不够的,还应让生活其间的人感到亲切、便利与融入。许多有味道的城市让人长期居住或反复访问,是因为它们对不同人群产生的粘性,因为其内在的温度。换言之,真正有魅力的城市,不仅要“好看”而且要“好用”,不仅要“有型”而且要“有情”。


“城设”确立要慎重、专业与大众


“城设”体现了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方向,对“城设”的确立,应该是慎重的,不应该是草率的;应该是专业的,不应该是行政的;应该是大众的,不应该是小众的。


“城设”的确立要体现人文主义的视角,而不是以工具主义的视角来看待城市。从当代中国与世界具有广泛吸引力与好评度的城市来看,它们都是有青春度与生活气的,前者体现了城市的活力,后者体现了城市的舒适。在这些城市里,街道是可以用脚步丈量的,空间是可以被自由使用的,其味道是可以被长久记忆的。因此,对于当代“城设”来说,要有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视角,要有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考量。最重要的,要把城市作为会呼吸的有机体来看待,而不是无生命的无机物。


“城设”的确立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而不是“精英主义”的理念。城市是为最广大市民服务的,因此,“城设”应该满足最广大人民的需求,反映最广大人民的参与度。相反,如果仅仅按照“精英主义者”的想法,就会出现所谓“长官意志”或“精英视角”,就会以所谓“国际风格”“大师个性”的名义给城市带来一些奇奇怪怪的建筑,这些建筑不但会干扰城市的公共景观,更无法体现“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中国城市展示中华文化的追求。



城市是当代人栖居的重要场所,直接影响人们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也是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展现,直接影响世界对中国的印象与看法。对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要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认识其内在价值与长久目标,以更加富有开放性与人文感的态度来设计,如此,则中国的城市会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蓬勃动力,也会成为中华文化的集中展现,更会成为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载体。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15期第6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城市更新的新趋势:片区统筹更新 | 社会科学报

万象 | 城市改造背后,撼不动的是文化认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