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应 | 张一兵:死的概念与活的话语格式塔——兼答角田史幸先生

张一兵 社会科学报社
2024-09-03


遗憾的是,角田先生无法辨识的方面,是《1844年手稿》中人本主义话语构境中的劳动异化批判构式I-II与后来马克思在中晚期经济学研究中重建的劳动异化批判构式III,是马克思基于不同信息编码的话语格式塔整体中生成的异质性批判构境。


原文 :《死的概念与活的话语格式塔——兼答角田史幸先生》

作者 | 南京大学    张一兵

图片 | 网络


真的非常感谢角田先生,因为他至少深入《回到马克思》一书的理论逻辑内部,捕捉到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这样一个重大理论问题的争论前沿。其实,青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1844年手稿》)1932年第一次公开出版以来,关于马克思思想前后期发展,特别是对劳动异化理论的评价问题,就始终是一个存在不同声音的论域。一方面,以阿尔都塞为代表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1844年手稿》中的劳动异化理论简单指认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问题式;而弗罗姆等人本学的马克思主义则主张只有一个人道主义的马克思,因而直接肯定《1844年手稿》中的劳动异化理论,并以此解读马克思的《资本论》等晚期论著。角田先生的观点,显然接近后一种判断。


劳动异化批判构式I-II


在我看来,同一个Entfremdung(异化)概念,在不同的话语格式塔运用中,会生成完全异质的思想构境。这是我们在进入具体异化问题讨论时必须前置的方法论自觉。青年马克思在1843年底前后,从赫斯处获得了经济异化范畴,进而在1844年写下的《巴黎笔记》之《穆勒笔记》中,生成他性的人本学话语构境中交往关系/共同社会本质异化观点和自己原创性的劳动异化批判构式I。而在《1844年手稿》中,虽然马克思的批判话语运行表层的他性镜像为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但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劳动辩证法构境的启发下,他才创立了人本主义劳动异化批判构式II。在我看来,青年马克思《1844年手稿》中人本主义劳动异化批判构式II的话语构序基础,并非表层话语中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异化构式,而是作为理论赋型原型中更深层级他性镜像的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劳动外化与对象性定在所造成的自我异化,以及扬弃异化复归主体的否定辩证法。


然而,在1845年的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论诞生之际,马克思彻底否定了人本主义异化史观,同时在生产话语构序场境中暂时放弃了异化构式,一直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再一次在历史唯物主义主体向度上重启科学的异化概念,以说明以资本关系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中,劳动交换关系事物化(Versachlichung,即角田先生所说的“物象化”)颠倒后发生的交换价值异化、货币权力异化、资本关系异化和和劳动异化现象。



首先,角田先生没有透视的深一层构境为:这里的异化分析虽然仍然使用了Entfremdung一词,但已经没有了人本学中那个Sollen(应该)与Sein(是)悖反逻辑,而是现实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本身的物事化颠倒的异化。


其次,在马克思那里,异化与事物化是两种不同层面上的批判关系:如果说异化概念是从主体向度观察资产阶级社会经济关系中,传统社会赋型中在场的人与人的直接依赖关系和主体性劳动在商品交换活动中发生的自反性悖结,事物化理论则是从客体向度观察人与人的关系在同一个商品交换过程中颠倒为事物与事物的关系直接经济物相化现象。不同于不可见的异化关系,事物化现象是直观可见的,或者说,相对于隐性存在的异化关系,事物化颠倒是更接近社会生活表象的,以经济事物的无序自我运动为本质的“第二自然辩证法”也是直观可见的。在一定的意义上,历史现象学中的异化构式是经济关系事物化现象的内在本质,而当人们在经济物相化迷雾中将异化-事物化中经济事物所具有的特定社会定在误认为物本身的自然属性时,这就产生了经济物相化中的物化(Verdinglichung)幻象,它在日常经验层面所塑形的意识形态话语就是经济事物拜物教。



劳动异化批判构式III


而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再一次重建了作为历史现象学核心构序的科学的劳动异化批判构式III,它除去上述流通领域中的货币-资本关系异化外,重点揭示了生产领域中作为劳动条件的资本关系异化、劳动能力本身的自我异化、简单协作和劳动分工中的社会结合力的异化、机器与科学技术的隐性异化,以及资本主义分配领域中剩余价值形式(利润、地租、利息和税收等)的多重异化。角田先生最后所引述的所谓“剩余价值理论”中的异化观点,恰恰是这一宏大劳动异化理论的一个很小的话语片段。遗憾的是,角田先生无法辨识的方面,是《1844年手稿》中人本主义话语构境中的劳动异化批判构式I-II与后来马克思在中晚期经济学研究中重建的劳动异化批判构式III,是马克思基于不同信息编码的话语格式塔整体中生成的异质性批判构境。我们一定要注意,此处马克思中晚期经济学研究中重新启用的劳动异化理论,当然不是《1844年手稿》那种人本主义价值悬设中人Sollen(应该)存在的本真性类本质的异化,而是在现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雇佣劳动关系的实际异化本质,即属于工人的劳动能力通过变卖,在它以资本的雇佣劳动性质和方式实现出来的时候,反过来成为资本生产的创造性力量。这是马克思面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复杂经济颠倒现象中重新创造出来的科学的劳动异化批判构式。我认为,那种将马克思历史现象学构境中科学的劳动异化话语不分青红皂白地等同于《1844年手稿》中的人本学劳动异化逻辑的做法,当然是错误的。

  


最后还应该指出的是,虽然马克思在作为《资本论》初稿的《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中保留了劳动异化批判构式III,但在《资本论》第一卷的正式写作中,马克思还是用比较通俗的经济拜物教话语替代了有思辨意味的劳动异化批判构式III。固然马克思也零星使用了Entfremdung概念,但并没有阐述完整的劳动异化理论。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思想实验和理论构序的转换过程。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17期第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践行马克思主义的新国际主义 | 社会科学报

辨析 | 在动态视野下,为马克思政治哲学辩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社会科学报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