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花育人 策展有道——访研究设计院院长忻歌

2017-06-27 科普先锋

编者按责任是信念之基,担当是力量之源。如何落实工作、补好短板、提升效能,各部门负责人必须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处长访谈录》专栏通过采访对话的形式,直击问题、直面困难、直达效果,深入了解各部门工作重点及状态,从而以更积极姿态、更丰硕的成果迎接十九大、馆第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Q

A

小编

科普先锋

忻歌

研究设计院院长


“青出于蓝”青花瓷展开幕式结束的那个下午,小编见到了略显疲惫、却又有些兴奋的忻歌。她带着团队加班加点奋战一个月,终于看到一个美轮美奂的青花瓷展成功亮相,我们的访谈就从这里开始……


:听说这次青花瓷展你大胆启用刚招进来的新人,是这样吗?锻炼队伍的目标是否实现了? 


:的确是的,但又不完全是。这次要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完成青花瓷展,确实是时间紧、任务重,参与展览项目的研究设计院“十姐妹”5个老员工、4个新员工、1个实习生,只能老带新、传帮带。


这既是一种锻炼新人的探索,也有不得已的苦衷。现在整个研究设计院团队被分成三大块:4人参与天文馆建设,4人借调更新改造指挥部,剩下的4人继续承担研究设计院负责的临展、品牌规划等部门职能。


这次青花瓷展主题内容很综合,涉及市科委、上海博物馆、中科院硅酸盐所、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等近20家合作单位,又涉及文物对安保的特殊要求,工作难度和工作量可想而知。像这样重要的临时性项目需要大量人力投入,我们的人员安排就显得非常困难。


所以这次青花瓷展,还是由我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新老员工的组合编队,一起来完成这个挑战。我在整个项目过程中有意识地把培养新人放在和完成任务同样重要的位置,希望她们能够更多地实践体验、快速成长,甚至在出错和纠错中得到更多历练。


这次项目因为在很多方面超越了我们之前的临展项目,所以不论对于新员工,还是老员工,都是一次成长和蜕变。回想我自己的成长道路,也是这样一步步走来。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我想“青花十姐妹”都会怀念这段日子、感谢这段经历。



:上海天文馆是你经历的第三个重大工程了,有没有新的挑战?


:我很幸运,能够在有限的职业生涯中参与三个博物馆的建设。从担任上海天文馆展示工程的设计总监开始,我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馆和前两个馆的不同。



首先,天文学对我而言是一个全新学科,充满神秘和未知,引人无限遐想,比起科技馆和自然博物馆,我觉得它更富思想性和开放性,由于内容本身的艰深和抽象,展览语言的转化和艺术化的表达会显得更加重要。


其次,我们要在这个时代建设一座世界顶级的天文馆,不论是学科研究的支撑、内容的取舍和转化,还是技术手段的突破和项目的实施落地,都与之前的两馆建设有较大差别,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第三,天文馆建设团队是一支年轻的队伍,没有经历过工程建设,甚至连一般的展览都没有经历过,需要磨合、更需要磨练。这个过程可能会很长,不像一个临展那样短平快,马上可以见到实效。每个人都需要有更久的耐力、更坚定的目标和决心,耐得住长期的考验,永葆初心、永葆热情。对于团队管理者而言,也会是一个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再回到研究设计院本身的发展,你对未来有什么思考?


:一直以来,各任馆领导对研究设计院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就我本人而言,从工作一开始就在研究设计院的平台上成长,对它也有着深厚的感情。


从研究设计院的过去来看,工程建设和展览研发一直是最主体的工作,可以说“做展览”已经融入研究设计院每个人的血液,也是最能得到内部认同的核心职能。


从当下来看,虽然研究设计院团队兵分三路,但每支队伍的核心工作还是在“做展览”,这可以说是一种人才输出,也可以看作是难得的实战培养机会。


从未来发展来看,展览是博物馆面向公众实现教育功能最主要的途径,拥有一支具有综合原创能力的展览策划队伍,是科技馆引领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研究设计院承担着全馆展览研发的任务,它的定位和发展必然会直接影响到馆的未来发展。



研究设计院拥有辉煌的历史和赫赫的战绩,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天然就比别人站得更高、做得更好,这样的成绩和公认的行业地位是一代代领导和同事努力付出而来。


如今,学科发展越来越综合、博物馆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公众需求在变化,科学传播的理念和策展办展的理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如果局限于过往的思路和方法将无法适应这个时代。同时,国内科技馆行业发展迅速,优秀的科普场馆层出不穷,他们也在培育自己的策展团队,也在不断努力做出一流的展览。


想要继续站在时代的前沿、成为行业的先锋,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成长和创新,用自己的实力和最好的展览来说话,我们的目标不但要保持国内领先,更要向国际水平靠拢。研究设计院是一个品牌、一面旗帜、一个平台,令人自豪的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今天的我们或许需要一个全新的出发。


:研究设计院未来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保障条件?


:首先是人,现在研究设计院很缺人才,我们很期待有梦想、有能力的新成员加入。我们也要有能够留住人才的方法和措施,让每一位努力工作、辛勤付出的员工得到尊重和肯定,让他们能在这里成长自我、发展事业,真正做到乐业、专业、敬业。


同时,从这次青花瓷项目也给我们一个启示,一个优秀的团队不仅要求每个人有个人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在科学的管理下,形成共同的战斗力。


其次是科技馆的内部环境,这方面我认为需要从馆领导层到每位员工对展览研发工作的重视和参与。比如说,在“策展人项目制”的推广实施上,很多文博类博物馆都已走在我们的前面。在这些博物馆,有能力的员工不论隶属于哪个部门,都有机会成为策展人领衔展览策划工作,全馆各部门相关人员配合,共同组成项目团队。展览的开发连接着博物馆的收藏、研究、教育、运营,串起了博物馆业务的所有环节。


当然,科学中心和博物馆有着很大的不同,我们不可能照搬文博类博物馆的“策展人制”,需要构建适合科技馆的以“项目”为核心的展览开发全流程工作链,但我们同样需要全馆对展览工作的重视、关注和支持。


此外,专业研究和业务能力提升也很重要。目前我们对于博物馆展览行业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仍然不够,对于国际优秀策展经验和做法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我们拥有的大量实践经验也缺乏总结和提升,无法形成相关的思考和理论输出。同时,我们的策展团队一直处于繁忙的工程建设和项目工作中,员工能够得到学习与培训的机会太少,一直在吃老本,容易导致缺乏后劲。


在这些方面,也希望得到足够的重视,安排策展团队成员轮换参加各种针对性强、实践理论相结合的专业培训,比如安排到优秀的博物馆同行处进行短期交流和项目锻炼。


处长访谈录

往期回顾

1、做实运行 做强教育——访展教服务处处长顾洁燕

2、建筑之美 工程之难——访天文馆建设指挥部建安部部长徐晓红

3、观星问天  探秘宇宙——访天文馆管理处处长林清


科普先锋

微信:sstm02


上海科技馆党建微信号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