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纪念日——寻访淮安镌刻英魂的红色地名 | 方志江苏
9月30日是国家设立的烈士纪念日,今天上午,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同各界代表一起,在天安门广场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在今天这个特殊日子,让我们回顾红色地名,那些在红色岁月中留下的鲜活印记。
淮安是周总理的故乡,也是新四军的重点活动区域和苏皖边区政府首府所在地,发生过许多惊天动地的革命事迹,留下了数量众多的红色地名,其中有许多是以革命英烈的姓名来命名的。这些地名,承载着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凝聚着红色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
淮安周恩来故居 图源:文旅中国
本文系“方志江苏”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和微信群,媒体及公众号转载烦请获得授权
桂五镇
HONGSEDIMING
位于盱眙县,原名西高庙乡,为纪念革命烈士李桂五而更名。
李桂五(1905—1932),于1905年出生在盱眙的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但他追求进步,于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受党组织派遣,回到家乡盱眙,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组织“工农革命互济会”,开展向地主豪绅抗捐抗税斗争。
李桂五烈士像
1931年夏天起,他先后创建西高庙和谢家港党支部。1931年9月,成立了中共盱眙县委员会,任书记。1932年4月,遵照中共长淮特委的决定组织了西高庙农民武装起义,取得成功后,成立“盱眙县红军游击队”。至7月,红军游击队发展到700多人,扩编为4个中队,14个分队。盱眙的红军活动,惊动了国民党中央政府。8月中旬,国民党调集大批军队“围剿”红军游击队。8月30日,李桂五突围时不幸被捕。面对敌人软硬兼施,威武不屈、慷慨就义,时年27岁。
新中国成立后,盱眙县人民政府为纪念英烈,将李桂五家乡西高庙乡改为桂五乡。2000年,桂五乡更名为桂五镇。
叶园
HONGSEDIMING
叶园坐落于清江浦区清晏园内,是一个园中园,为纪念叶挺将军而命名。清晏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曾是河道总督署的附属花园,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江淮第一名园”。
位于清晏园内的叶园
民国时期,清晏园被改名为“城南公园”。1946年4月,首府设在清江浦的苏皖边区政府为纪念在山西黑茶山空难中遇难牺牲的叶挺将军,将城南公园更名为叶挺公园。1948年,在淮阴第二次解放后,叶挺公园又更名为城南公园,在其间辟出其中一个三合院加以修缮,定名为叶园,一直保留至今。
叶园内的叶挺将军事迹展示
佳标门
HONGSEDIMING
佳标门原是淮阴城的南门,为纪念解放淮阴城(今清江浦区)的战斗英雄徐佳标而命名。
徐佳标烈士舍身堵抢眼
1945年9月,新四军三师发起攻取淮阴城的战斗。在战斗中,三师特务团三营七连五班班长徐佳标以云梯攻城,在从云梯攀上城垛边缘时被敌人砍掉双手。为了给后面的战友们清除威胁,为了战斗的最后胜利,徐佳标以罕见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用失去双手、热血直流的双臂艰难地移动身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堵住了敌人的枪眼,壮烈牺牲。9月6日,我军攻占了全城,击毙伪师长潘干臣,歼灭伪军近9000人。淮阴城解放后,第三师兼苏北军区追认徐佳标为“淮阴战斗英雄”。同时,第三师党委和地方党委将徐佳标英勇牺牲之地——淮阴城南门命名为“佳标门”。
淮阴攻城阵亡将士纪念亭
佳标门后在城市建设中被拆除。1985年,淮阴市人民政府在原佳标门旧址,即人民南路与环城西路的交叉点处,重新修建“淮阴攻城阵亡将士纪念亭”,勒石立“淮阴攻城阵亡将士纪念碑”于亭内,以纪念战斗中英勇牺牲的烈士英雄。
朱苑
HONGSEDIMING
朱苑(朱慕萍烈士墓)位于清晏园内北部,是为纪念朱慕萍烈士在清晏园内设的园中园。
朱慕萍(1912-1949),原名朱裕厚,1912年出生于涟水县,1932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在上海转为中共党员。在上海,他曾两度被捕入狱,在敌人严刑拷打面前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出狱后,朱慕萍设法找党未果,回到涟水办学。
朱慕萍烈士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慕萍在家乡宣传抗日、组织抗日同盟会,又北上继续寻找党组织。1939年2月,朱慕萍与战友成功将党组织派来的干部带到家乡。从此,淮涟地区的抗日斗争有了党的直接领导。抗日战争期间,朱慕萍转战涟水、淮阴、淮安及周边等县,与敌人殊死战斗,令日伪顽匪闻风丧胆,是当时妇孺皆知的传奇英雄。
解放战争期间,朱慕萍率领部队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顽强斗争,有力地打击和震慑了敌人,并参加了了解放淮阴城(今清江浦区)和连云港的战斗。1949年春,朱慕萍领导的独立团被编为第三野战军30军90师270团,他任团长,南下参加渡江战役。同年4月,朱慕萍在安徽和县攻占西凉山的战斗中深入前沿,中敌炮弹,壮烈牺牲,时年37岁。
朱慕萍牺牲的噩耗传到家乡,家乡人民悲痛不已。1949年11月,淮阴地区党政军领导联合决定,在当时的城南公园(现清晏园)为英雄烈士建墓并举行公祭,以铭记朱慕萍烈士为革命事业所作出的牺牲和贡献。1958年,重立墓碑增刻烈士生平。2009年,朱慕萍被评选为5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江苏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若飞桥
HONGSEDIMING
若飞桥位于淮安市清江浦区的里运河清江闸上。清江闸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是千里大运河上的著名船闸,201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重要遗产点。
王若飞烈士塑像
若飞桥
1946年4月,首府设在清江浦的苏皖边区政府为纪念在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不幸遇难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烈士,决定将清江闸上的木桥改名为若飞桥。桥名由苏皖边区政府部门理事长张凯帆题写并立碑石立于桥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江市人民政府将木桥改为钢筋混凝土板梁桥。1987年,若飞桥被淮阴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若飞桥已经成为红色文化和运河文化相融的一处著名景点。
杰勋村、杰勋河
HONGSEDIMING
位于涟水县成集镇,是革命烈士朱启勋和朱启杰的故乡,原名朱南荡。成集位于涟水县西部,在抗战时期是淮涟地方党的政治、文化中心,被称为“苏北小延安”,是远近闻名的革命老区。革命战争年代,成集先后有1000余人参军参战,300余人英勇献身,朱启勋和朱启杰兄妹就是其中的代表。
朱启勋(1909—1942),1909年出生于成集的地主家庭,但心向革命,学生时代就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抗战全面爆发后,他参加涟水县抗日同盟会。1939年,加入涟水县民众抗日独立营。同年6月,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八团成立,他先后任连长、营长。
朱启勋烈士像
1942年6月,时任新四军独立第五旅三团二营营长的朱启勋,在奉命拔除日军中心据点的战斗中,不幸右腹连中数弹,肠子从伤口流出体外。他忍着剧痛,捂着流出的肚肠,以惊人的毅力继续指挥战斗,最终壮烈牺牲,时年33岁。朱启勋“盘肠大战”的英雄事迹,传遍了淮海大地。
时任淮海行署主任的李一氓在悼词中对朱启勋给予高度评价:“血膏淮海之原野,魂厉万夫而为雄,诚吾党之健者……其年英,其战果,其死烈,虽太行山上左将军殆相同。”
李一氓对朱启勋的悼词
朱启杰(1919-1940),是朱启勋的堂妹,别名朱比莎,出生于1919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南京读书的朱启杰弃学回到家乡,先后参加涟水抗日同盟会、涟水民众抗日独立营、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八团宣传队。1939年6月,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涟水县第一位女党员。
朱启杰烈士像
1940年5月,朱启杰率工作队到袁圩建立基层政权、开展减租减息工作。由于地主告密,5月28日,日军突袭袁圩,朱启杰和工作队员突围不及,不幸被俘。面对酷刑,她一言不发,在“自白书”上奋笔疾书:“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恼羞成怒的日寇挥刀剁掉了她的手指,下令立即处决她。朱启杰牺牲时,年仅21岁,被人们誉为“涟水的刘胡兰”。
为纪念朱启勋、朱启杰兄妹毁家纾难,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当地政府将他们的故乡朱南荡更名为“杰勋村”,将穿镇而过的小洋河改名为“杰勋河”。
朱启杰碑文
纪念杰勋兄妹的纪念碑
芳久路
HONGSEDIMING
位于淮阴区长江路街道,是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期重建淮涟地方党组织的奠基人——张芳久烈士而命名的道路。
张芳久(1913-1939),又名万春,陕西西安人,1933年参加革命,1937年8月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军事大队学习。1938年初,张芳久到中共苏鲁豫皖特委工作。
张芳久烈士
1935年后,淮安地区的党组织由于敌人的破坏和斗争环境的残酷险恶,暂时停止活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淮安人民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并外出寻找党组织。1939年初,终于实现寻找党组织的夙愿。当年2月,苏皖特委派张芳久等到淮(阴)涟(水)地区重建党组织,张芳久历任淮属中心县委书记、苏皖第三地委副书记、淮阴抗日义勇队参谋长等职,致力于对淮涟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人民抗日武装的创建。特别在1939年3月,张芳久等组织成立了淮阴人民抗日义勇队,在渔沟东五条路发起对日寇的伏击战,打响了淮阴人民武装抗日的第一枪。
1939年7月,张芳久赴涟水检查工作,途经淮阴县渔沟北小潘庄,夜宿于农户家中,遭顽匪暗害,牺牲时年仅26岁。张芳久烈士在淮属地区工作时间虽然只有5个月,却为淮属地区党的组织恢复与重建、淮涟抗日武装的创立与发展及将抗日武装引向中共旗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87年,江苏省人民政府追认张芳久为革命烈士。1989年,中共淮阴县委、淮阴县人民政府在刘老庄烈士陵园为张芳久建树纪念碑。2021年,淮阴区人民政府将长江路街道的一条新建道路命名为“芳久路”,以纪念这位淮涟党组织的奠基人。
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张芳久烈士纪念碑就树立在该园内
其虎村、其虎桥
HONGSEDIMING
位于洪泽区岔河镇,是纪念革命烈士魏其虎而得名。
魏其虎(1914-1947),泗阳县李口乡人,194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他作战勇敢,犹如猛虎一般,屡立战功,被群众称为“魏老虎”。抗战胜利后,他于1945年10月任淮宝县副县长兼独立大队总队长。1947年1月,魏其虎在白马湖畔的小兴圩,与国民党反动派激战中负伤,不能行走。他让战士们转移,自己留下掩护。第二天,被敌人搜查发现,魏其虎大义凛然地面对敌人说:“告诉你们吧!我就是共产党的副县长魏其虎。共产党员是好汉,革命到底志不移。”敌人气急败坏地向他开枪,魏其虎英勇献身。时年33岁。
魏其虎烈士像
为悼念英烈,中共淮宝县委、县政府决定,将烈士牺牲地的岔河区柘兴乡改名为其虎乡。后建置几经变易,但“其虎”的名字一直没变,成为今天的洪泽区岔河镇其虎村,村中的一座桥也被命名为其虎桥。值得一提的是,魏其虎烈士的故乡也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地名,是为泗阳县李口镇其虎社区。
其虎桥
除上述有代表性的烈士地名外,淮安这片红色热土还现存很多英烈地名,如秉同村(纪念王秉同烈士)、朱前村(纪念朱前烈士)、绍武陵园(纪念李绍武烈士)、云鹏路(纪念李云鹏烈士)等等。这一个个烈士地名,如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让淮安人民讴歌先烈、铭记历史,传承红色精神,赓续百年红色血脉。
- END -
李想,江苏滨海人,目前任职于淮安市志办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在读,主要从事淮安运河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研究。
李静华,山西吕梁人,南京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目前任职于淮安市志办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主要从事淮安运河文化和美食文化的研究。曾在《中国农史》《农业考古》等杂志期刊上发表文章。
文章来源:淮安市地方志办公室
审核、发布:李建勋
美编:张一哲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部分图片视频来自互联网
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征稿启事
征稿文章以弘扬传统文化、宣传省情地情、展示地域风貌、讲述江苏故事为主。来稿一经采用,即根据相关规定支付稿酬。
文章字数在1500~3500字,配相关图片。优先使用配音频、视频的稿件。文章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等以便联系。
投稿邮箱:jssdfzwxxz@163.com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