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江苏

其他

她三次赴美,改变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 | 纪念吴贻芳诞辰130周年

吴贻芳从金女大出发,用一生写就了传奇。而与传奇紧密相连的,是她的三次赴美经历。1922年赴美:为金女大开辟巴伯之路1922年,吴贻芳因为获得了美国密歇根大学(The
2023年1月26日
其他

投票!精品年鉴品读最佳感言评选①

自开展“精品年鉴品读季”活动以来,全省地方志系统认真研读中指办指定推荐《连云港年鉴(2019)》《长沙年鉴(2020)》《北京朝阳年鉴(2020)》《孝义年鉴(2020)》4本年鉴以及全省历年获国家、省级精品年鉴,学习精品年鉴的特色亮点,借鉴好的经验做法。借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感触良多。为让更多关心江苏年鉴事业发展的朋友一起分享品读心得,“方志江苏”将连续分3期摘登品读感言。读者朋友可至文末进行投票,网络投票不限票数,可选多人,一个微信号限投一次,不可多次投票,不可修改投票结果。投票截止时间:12月11日
2022年12月8日
其他

你们熟悉的苏东坡,原来长这样?

狸奴小影图那么,乔仲常写的实,是什么?《后赤壁赋图》连后面的两段题跋总共长5米6,完全依据苏轼的《后赤壁赋》绘出内容,画卷上顺序录有《后赤壁赋》的九段文字,长卷可依文字切分为九段:
2022年11月30日
其他

江泽民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就提出了在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概念。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往开来,作出了一系列战略决策,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容与实践,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任务1987年,邓小平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和步骤的深入思考,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要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不断深入,江泽民在“三步走”的基础上,围绕如何实现第三步发展目标,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〇〇〇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是新“三步走”战略的主要内容。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对十五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进一步细化,更加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任务。为逐步实现“三步走”和“新三步走”战略目标,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对发展较快的东部地区,江泽民指示“要继续充分利用有利条件,进一步增强经济活力,在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素质和效益方面迈出更大步伐”。对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党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994年4月,国务院印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出用七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当时全国农村八千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200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宣布:“十二亿多中国人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新三步走”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更为具体细致的蓝图,有了更为明确清晰的方向,为全党全国人民接续奋斗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中国式现代化的体制基础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要“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大力推动科学技术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先后使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体制”等说法来表述我国的经济体制,但始终回避“市场经济”这一概念。当时有不少人认为,“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对市场经济持怀疑态度。直到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同年6月,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精神,江泽民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首次使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得到了广泛的支持。随后,在当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上,江泽民正式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起来,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在推进对内改革的同时,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也不断提高,其中标志性的事件就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江泽民指出:“从政治上看,从二十一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看,我们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到国际市场的大海中去游泳。”从1986年开始,我国一边推进多项经贸体制改革,一边推动“复关”与“入世”工作。“入世”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几度中断又几度重启。在江泽民亲自协调指挥下,中国经过艰苦谈判,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此外,江泽民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推动作用。他强调:“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惟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将祖国的发展与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1995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如今,科技创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显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体制基础,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物质保障。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柱江泽民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特别是若干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他一共列举了12个重大关系,要求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找出解决办法,从而“把我国现代化建设更好地推向前进”。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994年,江泽民在上海明确提出:“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没有改革,我们就不可能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我们的事业就不可能顺利前进;没有发展,我们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也就不可能保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没有稳定,改革和发展都无从进行。”他形象地指出:“改革、发展、稳定,好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因此,必须深化改革,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必须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必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1999年,江泽民在武汉进一步指出:“各项改革和发展,都要分清轻重缓急,统筹安排,不要一下子都铺开。要先务当务之急,不搞不急之务。”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党中央严厉打击了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各种破坏活动,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严厉打击各种严重刑事犯罪活动,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各项实践产生的重要历史经验。江泽民在大力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他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大力支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他强调:“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在这一时期,宣传舆论工作和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文艺领域百花齐放,体育事业成果斐然,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江泽民强调:“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要把十二亿多人的力量凝聚起来,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前进,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1994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上提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讲话时明确提出了“三个代表”要求,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要继续保持先进性,赢得广大人民的拥护。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正式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其他重大关系,江泽民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些科学论断,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来源: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官网审核、发布:高红强【
2022年11月29日
其他

“如果有来生,我还选择乌恰”—— 帕米尔高原上的白衣圣人吴登云 | 方志江苏

58年前,他从大运河畔的江苏扬州来到帕米尔高原上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半个多世纪,他扎根戈壁荒滩,挺拔成一棵坚韧的胡杨树。他,就是我们敬仰的英雄——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和全国“最美奋斗者”吴登云。本文系“方志江苏”独家稿件,音频特邀江苏新闻广播制作,欢迎大家关注转发作者:肖维琪
2022年11月28日
其他

千里长河展华“仪” |《仪征运河》入藏江苏省方志馆

《仪征运河》是扬州仪征学者巫晨多年研究的成果,该书系统阐述了大运河入江水道(江漕)的变迁历史,时间跨度长达两千多年。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这些资料来自《汉书》《宋史》等二十五史河渠志,来自《水经注》《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天下郡国利病书》《扬州水道记》等历史地理书,来自《扬州府志》《江都县志》《仪征县志》《甘泉县志》《两淮盐法志》《仪征水利志》等方志和专业志,还有来自《扬州古港史》《扬州运河》《扬州上下三千年》《一条大河通天下》等今人的研究书籍,资料收集丰富、详实。本书对春秋两汉、东晋、隋唐、唐、两宋、元、明初、明、清、晚清民国等十个历史时期运河入江水道的变迁,进行了归纳、小结。对东汉陈公塘、北宋真州复闸、明代五坝四闸等重要水利设施,进行了详细诠释。对运河入江水道(江漕)几次比较大的变迁,以春秋古邗沟为沿山河、东晋欧阳埭为古河(引潮河)、北宋真扬运河为今仪扬河的观点作了合理分析和推测,并以史料和遗存考定了运河入江口门在仪征市区和新城以南的变迁。展现了丰富的历史遗存,从仪征市真州、新城以北蜀冈之上的商周、两汉遗址,到仪征市区唐、宋、明、清城市历代扩张及运河河道遗存,以及新城以南珠金沙河历经隋、宋、元、明、清的河道延伸历史遗迹,并且收集一百多张照片。大运河研究的专著和文献很多,但对运河入江口水道变迁的研究尚不够深入,《仪征运河》对唐代淮南盐铁使王播开七里港河依赖古河补水的判断、对北宋发运使贾宗“开扬州古河,缭城南接运渠,凿近堰漕路”形成今入江水道(文峰塔河道、三汊河、仪扬河、瓜洲河道)的判断,推论逻辑清晰,观点新颖独到。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多年来亲身实地探访,走遍仪征城乡,以1962年航拍地图为底图,标注河道及遗迹点,制作了十多幅历代水道位置图,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支撑。(内容摘自:中国大运河研究院院长、扬州大学原党委书记姚冠新为《仪征运河》一书所作的序)《仪征运河》序文
2022年11月28日
其他

邓小平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卓越的政治智慧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一条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邓小平同志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这一历史定位,充分体现邓小平同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独特历史地位和重大历史贡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命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吹响了现代化建设的号角。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的发展战略,成为世人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这时,我国已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总体上基础薄弱,比例失调,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甚至不少地方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促使邓小平寻求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新道路。1979年3月,邓小平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委会代表团。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在谈到中国的宏观经济问题时,他根据出访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进行深入考察和反复思考的结论,认为基于当时的国情,到20世纪末实现国际标准的现代化是难以做到的。因此,他对客人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这个现代化“水平还是你们五十年代的水平。如果本世纪末能达到你们七十年代的水平,那就很了不起”。两天后,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邓小平正式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他说:“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紧接着,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他再一次诠释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从“底子薄”和“人口多,耕地少”的现实国情出发。就这样,在总结和反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教训的过程中,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重大命题。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目标随着实践的发展,邓小平逐步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阶段目标明确为小康社会。1979年12月,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回答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提出的“中国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对于要达到什么目标,他指出,到本世纪末,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根据邓小平的设想,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定了到20世纪末力争使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使全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1983年,邓小平在对江苏等发展较快的地区调研后,又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他提出六条标准,为中国人民绘制了丰衣足食、其乐融融的新生活蓝图。此后,围绕建设小康社会,他先后阐发一系列新思想,形成了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目标的较为全面的概念,初步完成小康社会理论的总体设计。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设计的宏大构想,他运用这一带有鲜明传统文化色彩的概念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目标,突出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点,极大地调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奔小康成为亿万人民的共同心愿。指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作了概括,初步提出了在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不断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他在开幕词中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作了深刻总结,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983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参加北京科学技术政策讨论会的外籍专家时明确表示,“我们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一步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进一步强调改革是稳健的、渐进的,改革道路是独立自主的、中国特色的。从1979年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对西方现代化的发展经验从“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的态度,到“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的结论,实现了在发展道路上由“中国式的现代化”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演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出,使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框架、实践活动第一次有了科学称谓和准确表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和根本指导思想,成为我们党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明确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引领了新一轮产业革命,科技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西方国家纷纷借机抢占科技制高点。面对科技革命的浪潮,邓小平深刻认识到,当代“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联系我国实际,他强调,“我们已经耽误了二十年,影响了发展,还要再耽误二十年,后果不堪设想。”我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提高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必须重视和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作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科学论断。他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邓小平审时度势,果断决定把科学技术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和突破口。到了1988年9月,邓小平更加感到,仅仅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已经远远不够了,他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的谈话中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大论断。一个月后,他又在一次视察谈话中指出,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邓小平的这些论述,确立了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事实证明,邓小平把科学技术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充分体现出他具有的深远的战略眼光,为以后党中央制定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到1984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表明小康的目标能够达到。邓小平随即把目光又投向21世纪,开始酝酿中国跨世纪的发展战略。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总书记、政府副首相格拉时,在此前多次阐述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他指出,“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穷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此后,他又不断完善这一表述。党的十三大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确定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图为党的十三大会场。半年后,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阐述这一战略,并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目标。“三步走”发展战略,对中华民族百年图强的宏伟目标作了积极而稳妥的规划,既体现了党和人民勇于进取的雄心壮志,又反映了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的科学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的重大成果。在邓小平理论的引领和推动下,我国逐渐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快车道。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的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此后,党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逐步实现了从总体小康到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式现代化从此开启了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来源: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官网审核、发布:赵阿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部分图片视频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征稿启事
2022年11月24日
其他

毛泽东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毛泽东同志毕生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成就,并为我们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条件。”毛泽东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先行探索者,他深邃的理论思考和高超的领导艺术为中国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擘画了蓝图、奠定了基础。中国现代化的前进方向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现代化是与帝国主义侵略相伴而生的,有识之士正是在“师夷长技以制夷”中逐步认识到,“现代化”是救亡图存的根本所在。现代化起源于西方,但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什么是符合我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无数志士仁人前仆后继、不懈探索,却在很长时间内都抱憾而终,农民起义、君主立宪、资产阶级共和制等种种方案都相继失败了。向西方学习,追赶世界现代化潮流的道路曲折迂回且充满悲情,“老师”为何总是打学生?对此,毛泽东一针见血的指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历来中国革命的失败,都是被帝国主义绞杀的”。在纷然杂陈的外来思潮中,经过反复比较和鉴别,毛泽东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坚定的指出“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的出路”。在深刻分析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小生产及其社会影响根深蒂固,又遭受着西方列强侵略和压迫,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特殊国情后,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经过革命斗争的实践和系统深入的思考,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系统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之问,为延续百年的现代化“道路之争”划上了圆满句号。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检验,我们党的纲领不仅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而且曾经真诚为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为“中间路线”或“第三条道路”奋斗过的大多数人,也同样转变了立场,走人民民主专政的道路,成为全国人民、各民族党派、民主人士的共同主张。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起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开始在社会主义旗帜下为“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而继续奋斗。为现代化建设夯实制度和物质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第一个历史任务的胜利完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中国人民业已有了自己的人民政府,“它将领导全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扫除旧中国留下来的贫困和愚昧,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怎样走向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现代化?早在1949年3月,在全国革命即将胜利之际,毛泽东便发出“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号召。但是,由于多年的战争破坏和帝国主义压榨摧残,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相比,建国初期我国的经济基础、技术基础和人才力量都是非常薄弱的,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必须加快完成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第二个历史任务的步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1952年,我国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财政收入更是在1953年达到222.86亿元,占整个国家收入的30.1%,不仅大大超过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任何历史时期,而且远高于同期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与此同时,我国已经具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国营经济,公私合营、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也显现出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物质财富的丰裕、财政实力的增加和生产形式的成熟,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建立有力政府、有效动员社会资源建设现代化创造了前提条件。1956年1月,上海市在中苏友好大厦举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申请公私合营大会。1953年6月,毛泽东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并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只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就成功将马克思、列宁都曾设想过的“在一定条件下对资产阶级实行赎买”的政策变为现实。这不仅避免了生产力遭到破坏、推动社会生产持续发展,而且调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积极性,使之能够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毛泽东的带领下,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使中国这个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现代化事业大踏步前进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适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随即开始。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个全新的命题,毛泽东曾号召全党注意“学习苏联”的经验。这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并且取得了积极成效。随着“苏联模式”弊端的显现,毛泽东又及时提出“以苏为鉴”,开始带领全党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他要求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1956年起,毛泽东相继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文章,系统阐述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构想。毛泽东创造性的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并据此强调:“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针对苏联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他指出,“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保障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中央的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又必须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毛泽东认为“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还指出“中央部门管的和地方各级管的企业,都在统一领导和统一计划下,具有一定的自主权”,要通过“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不断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工农群众是最根本的力量,同时也要发挥知识分子作用。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尽可能多的知识分子为它服务,他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并要求在较短的时间里造就大批的高级知识分子和更多的普通知识分子,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必须解决的问题,使他们得以积极地发挥他们的才能。1956年8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大预备会议上指出,“我们团结党内外、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目的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将完全改变过去一百多年落后的那种情况,而且会赶上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就是美国。他说,“这是一种责任”,并对此充满信心,领导制定了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规划。1964年12月,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在毛泽东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投身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热气腾腾的社会主义建设。在不长的时间里,我国社会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独立研制出“两弹一星”,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积累起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经验。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反映了党和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由于违背了经济建设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导致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出现严重失误,造成“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留下了沉痛的教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毛泽东为这条道路的开辟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付出了智慧和心血。尽管在探索中经历了弯路挫折,但“历史和实践已经并将进一步证明,这条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来源: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官网审核、发布:朱振鑫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部分图片视频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征稿启事
2022年11月17日
其他

晚清硬骨头薛福成,打赢中国近代史唯一全胜海防战 | 方志江苏

薛福成“内阁奉上谕,浙江宁绍台道员缺,著薛福成补授”。光绪十年正月初十(1884年2月6日),紫禁城里新年的爆竹声还未散去,一封加急文书便出现在了薛福成的桌上。薛福成走到桌前,缓缓打开文书,告别将近二十年的幕府生涯并没有让这位“慨然欲为经世实学,以备国家一日之用”的洋务重臣感到欣喜,反而是长叹一声:该来的终于来了。本文系“方志江苏”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和微信群,媒体及公众号转载烦请获得授权一、“衅自彼开”:山雨欲来风满楼“衅自彼开,不得已而用兵”,1884年8月26日清政府发出上谕宣布:下诏与法国开战。短短十个字的谕旨,充满了荒唐与屈辱,“不得已”三字更是凸显兵临城下被迫迎敌的无奈。实际上法国侵略者的狼子野心“山雨欲来”,一直想以越南作为跳板威胁中国腹地。1883年8月,法国海军攻占越南首都顺化,强迫越南签订《顺化条约》,规定越南承认并接受法国的保护权,越南曾两次遣使来华,请求清政府支援抵抗法国侵略。
2022年11月11日
其他

方志青年说 | 窦予然:坚守方志初心,不负青春使命

在这个秋风送爽的日子,我们即将迎来党的二十大。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举国关注、举世瞩目。作为市志办的青年力量,我们更要用饱满的政治热情、昂扬的精神状态,鼓足干劲、只争朝夕,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一代又一代的方志人,为了坚守这份热爱,在青灯黄卷中始终坚守初心,矢志不渝。1982年成立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以来,《南京市志》“三步走”战略、《南京年鉴》一年三鉴(8部)、《南京通史》8卷本出版、《南京稀见文献丛刊》和《金陵全书》《一带一路系列丛书》陆续面世、《南京史志》历经创刊改名停刊复刊、南京方志馆的拔地而起又升级改造、“方志南京”新媒体平台和“南京方志大讲堂”品牌打造、机关党委和方志文化传播处的成立发展……南京地方志40年的征途,在历代方志人的努力之下,有了累累的硕果、厚重的积淀。在这样坚实的基础上,眺望新时代,地方志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新一代的方志人,唯有把握历史机遇,树牢方志文化自信,才能担负起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立传的使命。“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新时代的方志青年,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只有大力弘扬“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方志人精神,才能在火热的青春中放飞人生梦想,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业华章。只有不忘“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的初心,才能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逃避;在成绩面前谦虚谨慎,不骄傲、不急躁;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不犹豫、不观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当我选择地方志工作时,就意味着我选择了特别的一生,平凡却值得。青春渐行远去,青春却永在我心。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生机无限的时代。使命在肩,初心所向,这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成就的事业。在自己的岗位坚守和奋斗到底为了什么?我从来没有停止过追问与思考。反复的叩问后,是时间回答了我——是执着,是使命,是不许历史的线条被岁月遗忘的执拗,亦是青丝变白发始终不悔的信念。一生仅此日,万里是行程。这一路上所有的平凡,所有的琐碎,所有的艰难与险阻,都是我们前进途中的风景。就让我们在时代的大潮中,乘风破浪,以行动证明我们无愧于时代的选择!让我们把忠诚书写在方志事业中,把青春播撒在方志征程上,把光荣镌刻在历史史册里,努力成为时间的见证者、记录者、传承者,为奋力开创新时代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奉献青春的力量!END演讲人:窦予然(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撰稿:王晓慧(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审核、发布:孙宇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部分图片视频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征稿启事
2022年10月20日
其他

省志办党员干部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盛况,热议大会报告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10月16日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职工集中收看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现场直播,认真聆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全办共有60多名同志在会议室和党员活动室参加集中收看,30名老干部同志在家中进行收看。收看现场,全体同志思想高度集中,聚精会神、认真聆听,大家都为习近平总书记报告所打动,感到心潮澎湃、备受鼓舞、备受教育,一致认为党的二十大是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二十大所作的报告主题鲜明、高屋建瓴、催人奋进,系统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站在民族复兴和百年变局的制高点,对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进行了科学谋划,是指导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献。大家纷纷表示要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报告精神为指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党的中心任务贡献力量。下一步,省地方志办公室将组织全办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展好中心组学习会议、座谈研讨、专题党课等系列学习活动,把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宣传和本单位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全办党员干部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二十大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实际工作中,增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以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站在党和政府的全局思考工作,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结合地方志工作实际,记录好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记录好新时代以来“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发展的历史,以改革精神全面创新工作理念、模式、产品,不断推动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以高质量的地方志工作服务党和政府中心工作。END来源:机关党委审核、发布:赵阿丽
2022年10月17日
其他

直播预告 | 江苏方志大讲堂:金秋十月·行走焦溪

开讲啦!江苏方志大讲堂开讲啦!焦溪地处原武进、无锡、江阴交界的舜过山麓,明清时期,这里商贸繁盛、店铺林立,后人多称其为焦店。民国时期,焦溪曾遭遇两次纵火洗劫,乡人寓“以水克火”之意将其更名为“焦溪”,希冀焦溪水火相济、诸事顺遂。焦溪现隶属于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是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距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焦溪三面环山、诸水贯通,至今还保存了几百所完整的明清建筑。经过两年多的保护修缮,焦溪的魅力与活力被重新焕发,目前正在全力参与“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当你走进这里的时候,可能不会相信,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常州东北地区还深藏着这样一座原汁原味、底蕴丰富的山水古村。讲座主题:
2022年10月10日
其他

直播预告 | 江苏方志大讲堂·张乃格:地方官与地方志

开讲啦!江苏方志大讲堂开讲啦!“昔子朱子守南康,始至,问及志书,识者谓其知所当务”,所谓“知所当务”,即为明晓地方实际事务。志书所载山川、土田、人物、货产等情况都是地方官员必须了解的基本地情知识。志书对地方各方面政事的全面记载,包含着对事物发展演变的规律性认识和施政应对之道,地方官员可从中有所参考借鉴。为政者披览志书,以为凭据,不仅仅是为了取法旧事,其根本目的在于根据志书提供的丰富信息,了解民间疾苦、政事利弊,寻找救治良方,以兴利除弊。如此才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志书正是因此而变得必不可少。方志不但是地方官员必不可少的参考,更有益于人,有益于世。讲座主题:
2022年10月8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烈士纪念日——寻访淮安镌刻英魂的红色地名 | 方志江苏

9月30日是国家设立的烈士纪念日,今天上午,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同各界代表一起,在天安门广场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在今天这个特殊日子,让我们回顾红色地名,那些在红色岁月中留下的鲜活印记。淮安是周总理的故乡,也是新四军的重点活动区域和苏皖边区政府首府所在地,发生过许多惊天动地的革命事迹,留下了数量众多的红色地名,其中有许多是以革命英烈的姓名来命名的。这些地名,承载着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凝聚着红色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淮安周恩来故居
2022年9月30日
其他

直播预告∣方志大讲堂·泰州:泰州历史文化精读

海陵隶属泰州市,地处江苏省版图的几何中心,自古就是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海陵是一座千年古城,双水环绕、文昌水秀,也是一座现代新城,工业发达、商贸繁荣、宜业宜居,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之美誉。千百年来,海陵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涌现的历史文化名人灿若星斗、熠熠生辉,积淀的人文底蕴厚重悠远、博大精深。9月30日下午,由泰州市党史方志办公室与海陵区党史方志办公室联合举办的泰州记忆讲堂,将对泰州历史文化进行精读。主讲内容:泰州历史文化精读徐同华,泰州市政协常委、海陵区政协常委、海陵区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主任,泰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文化咨询小组成员,海陵区作家协会主席,《花丛》执行主编。活动时间:2022年9月30日(星期五)15
2022年9月29日
其他

方志记载最难以置信的事是啥?太湖见底干枯了|方志江苏

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9月6日提前进入极枯水期,2022年为有记录以来由枯水位退至极枯水位最快的年份。近日,江西九江,在鄱阳湖都昌县多宝乡水域,严重干旱导致湖区持续“缩水”,水底明代石桥露出“庐山真面目”,石桥长2930米,有1100多孔,所以得名“千眼桥”。图片来源:视觉中国8月以来,受持续高温少雨和长江来水偏少共同影响,鄱阳湖水位快速下降。江西省水文监测中心表示,从12米退至8米,仅用31天,历史罕见,鄱阳湖日均退幅0.13米,日最大退幅0.33米,2022年为有记录以来由枯水位退至极枯水位最快的年份。图片来源:视觉中国相比鄱阳湖大旱,今年夏季,太湖流域降雨较常年同期偏少,太湖水位一度降至近20年同期最低。从7月16日起,水利部就自2007年以来首次在主汛期启动引江济太,有效减缓太湖水位下降趋势,保障江浙沪相关地区用水需求。引江济太调水示意图。信息来源: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江苏地处长江下游,水网密布,是我国大江、大海、大河、大湖、大运河皆备的唯一省份。尤其是长江中下游的江南地区是著名的水乡,最大的灾害往往是水灾。从大禹治水开始,苏州历代“有能耐”的地方官几乎都是治水“高手”。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春申君黄歇,因为治水留下了黄埭、黄浦江等地名;唐代苏州刺史白居易,因为治水给苏州留下了一条历史文化名街山塘街(又称白堤);清代元和县县令李超琼因为治水,给今天的苏州工业园区留下了一条李公堤。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可有谁知道,这么一个水乡,由于古代水利不发达,历史上竟然也发生过数十次旱灾,既有普通的旱灾,也有“大旱”。到底“大旱”到什么程度?据苏州历代旧志记载,号称三万六千顷的太湖,曾经干涸了七八次。有志为证:据《[崇祯]吴县志》卷十一“祥异”记载,太湖在汉代曾经“干涸”过一次:“汉惠帝五年辛亥,夏,大旱,太湖涸。冬雷,桃李花。”此事,《具区志》卷十四“灾异”也有记载云:“汉惠帝五年辛亥夏,大旱,太湖涸。”即公元前190年。这是能够查到有确切记载的太湖第一次干涸。在明代,太湖干掉的事情也发生过三次。据《太湖备考》卷十四“灾异”记载,第一次发生在嘉靖年间:“(嘉靖)二十四年,大旱,太湖涸。”第二次发生在隆庆年间:“隆庆二年正月朔,大风,太湖涸。”第三次发生在万历年间:“(万历)十七年夏,大旱,太湖涸,民饥。”这三次记载,除了“大旱”或“大风”和“太湖涸”简单记载外,没有其他描述性文字。第三次“大旱”,在《[乾]隆吴江县志》“灾变”中有米贵和赈灾的文字:“十七年六月,大旱,太湖涸。米石一两六钱,发帑金赈之。”《[崇祯]吴县志》则云:“十七年夏,大旱,赤地无青,啼号声彻昼夜,米价石一两六钱。太湖、石湖皆涸,行人竞趋足至扬尘。”说明,除了太湖,石湖在那一年也干涸了。清代,太湖至少干过三次:《[道光]苏州府志》“祥异”记载:“(乾隆)三十三年三月至八月不雨,东太湖涸。四月乙亥,雨雹。”这一次太湖干涸仅仅局限于东太湖,不过《太湖备考续编》卷二“灾异”却将这件事情记在“乾隆四十年”:“(乾隆)四十年,自三月至八月不雨,东太湖涸。”说得都是“自三月至八月”半年时间不下雨,导致的东太湖干涸。再查别的志书,显然乾隆四十年苏州没发生过旱灾。清代的另两次太湖干涸事件分别发生在乾隆五十年和“嘉庆甲戌”。有《红兰逸乘》记载为证:“乾隆五十年,大旱,太湖涸。居民得五铢钱四出者三千余,大刀泉一枚。嘉庆甲戌,又旱,太湖东涸。又得古枪戟箭头数斛,皆生青绿,盖明时物。”这两次太湖干涸,还“出土”了一些古钱币和古箭头。五铢钱的历可上溯到汉代,古箭头上还有铜绿,说是明代的东西。关于乾隆五十年那次太湖干涸,《[道光]吴门表隐》也有记载:“太康砖,乾隆五十年,太湖涸,见井,得砖数百块,其文有‘太康七年七月十七日吴贺田作’十三字。”“太康”是西晋的年号,“太康砖”就是西晋时期的古砖。除了太湖干涸,苏州古代“大旱”年份的旱情,在历代旧志上还屡有记载:据《[崇祯]吴县志》记载:唐“贞元六年庚午夏,大旱,井泉竭,人疫死者众。”宋“熙宁八年乙卯夏,大旱,太湖水退数里,内见有古丘墓、街衢、井灶,田无稼,民大饥。”“嘉定八年乙亥夏,大旱,草木枯萎,井源皆竭,担水易二百钱,贫民多渴死。”元“至正三年癸未夏,大旱,禾槁。”明“景泰五年秋,亢旱,高乡苗稿,斗米百钱。大饥大疫,饿殍相枕。”弘治“十六年五六月,大旱,禾尽槁死,斗米价银三钱,民大饥。”正德“三年戊辰,大旱,饥民死者塞道。”嘉靖“元年壬午春,旱,河渠枯涸。”“十八年己亥,春夏大旱,井泉竭。”“二十三年四月至八月,大旱,日色如火,沟洫扬尘,禾苗槁尽。米价腾贵,每石一两八钱。”“二十四年乙巳,大旱,太湖水缩,民有得轩辕镜于岸者。稻麦全荒,人食草根树皮。”崇祯“五年壬申夏秋,大旱,稼歉收,米贵。至冬,河涸,舟楫不通,井泉俱竭,贩夫担河水贸钱供爨。”“九年丙子夏,大旱大热,行人多冒暑僵死。”“井源皆竭”“河渠枯涸”“沟洫扬尘,禾苗槁尽”“太湖水缩”等词汇不绝于耳,甚至发生了河水可以卖钱的现象,还发生了热死人的事情。在崇祯年间,昆山的旱情也是很严重的。据《[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记载:“崇祯十三年庚辰六月,大旱,娄江淤断,飞蝗蔽天。”“十四年辛巳夏,大旱。至和塘、吴淞江皆涸,天雨豆,色赤而细,味苦涩,民大疫死者相枕藉,斗米银三钱。秋蝗,民屑榆皮为食,饥民相聚剽劫。”“娄江淤断”“至和塘、吴淞江皆涸”也是闻所未闻的旱情。在乾隆五十年那场“大旱”中,常熟也有“河港皆涸”的记载“乾隆五十年,大旱,河港皆涸,蝗蝻生,岁大饥。”(见《[光绪]常昭合志稿》)在清代嘉庆、咸丰、道光年间,昆山也发生过“干河事件”。《[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是这样记载的:“嘉庆十九年夏,大旱,城内外河底俱涸,地生白毛,米石钱五千六百。”“道光十四年甲午夏秋之交,久旱不雨,河水就涸,民方忧旱,早稻已熟。”“咸丰六年丙辰夏,大旱,河港多涸。阳城、傀儡诸河步行可通,农民戽水甚艰。八月,飞蝗蔽天,集田伤禾,乡人鸣锣驱逐,或争捕焚死,卒不能净。”说是咸丰六年“阳城、傀儡诸河步行可通”,也就是说今天以出产大闸蟹闻名的阳澄湖(历史上曾称“阳城”),以及现在昆山的水源地之一的傀儡湖都曾经干涸过。即使是占尽江海两便的太仓,在康熙年间,也遭遇过“井泉竭,河底尽坼”的大旱。此事见诸《宣统太仓州志》记载:“四十六年丁亥,夏秋大旱,井泉竭,河底尽坼。”END作者:陈其弟陈其弟:从事地方志工作32年,指导评审省、市、县区、乡镇志、村志、部门志各类志稿一百多部计5000多万字,撰写理论文章及地情文化的文章300多篇,出版《感知苏州》《感悟修志》等个人专著6种,整理出版《洪武苏州府志》《弘治吴江志》《嘉靖昆山县志》等20多种旧志。审核、发布:朱振鑫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部分图片视频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征稿启事
2022年9月8日
其他

人人都说江南好,最好莫过“江南茶” | 方志江苏

度左右,面临东海,正是茶树栽培生长的黄金地带,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优质的产茶区。这里有中国著名的传统名茶中的西湖龙井、太湖碧螺春、黄山毛峰、祁门红茶。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2001
2022年8月19日
其他

方寸之间再现一个民族不屈!卢沟桥邮票 | 方志江苏

强徐强:泰州市党史方志办公室方志编审处副处长、三级主任科员,热爱文学、历史、收藏。来源:泰州党史方志办审核、发布:朱振鑫美编:朱进更多精彩
2022年7月7日
其他

近代中国海军之父沈葆桢世家,为“福建舰”做了哪些伏笔?

“福建舰”下水命名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李刚摄)2012年9月25日,“辽宁舰”交付海军。中国终于圆了百年航母梦。2019年12月17日,“山东舰”威武入列。中国海军进入“双航母时代”。2022年6月17日,“福建舰”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江南造船厂举行下水命名仪式。这是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也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它的惊艳亮相,令人振奋不已。福建与海军的渊源久远,这里也诞生了许多对中国海军作出卓越贡献的海军世家与海军人才。就比如,近代中国海军之父、船政大臣沈葆桢的世家。沈家不仅对福建船政,而且对省外的江南造船厂有所贡献。今特分享本文,以期对此历史能有所认识与铭记。中国近代海军之父沈葆桢世家与江南造船厂——贺航母福建舰在江南造船厂下水海军、海防乃国之重器。孙中山于1912年元月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时任海军总长的福州人刘冠雄在孙中山解职临时大总统后,即邀请、并促成了他参观中国两大制造舰船的军工企业——江南机器制造局和马尾船政局。孙中山解职后即于4月5日与4月21日马不停蹄地造访国内两大制造舰船的军工企业,足以见得海军海防对我们国家之重要。马尾船政局是近代海军及航空事业的发源地。作为近代中国海军之父,船政大臣沈葆桢(文肃公)对造船建设海军的贡献自不用多说。始于沈葆桢(总理船政大臣)的第一代;至庆字辈的第二代(如沈瑜庆,江南水师学堂总办);至清字辈(如沈翊清,船政会办大臣、船政总稽查;沈颋清,福州船政局局长)的第三代;至觐字辈(如沈觐宸,海军中将,福州海军制造学校、海军学校校长;沈觐冕,海军总司令部秘书长;沈觐笏,海军总司令部公署候补员)的第四代;至祖字辈(如,沈祖同,福州海军学校航海专业第一届毕业生;沈祖贤、沈祖熙,省立航空机械商船职业学校学生;李舒平(配沈絪青),马尾造船厂副厂长,福建船舶工业公司经理)的第五代;沈氏船政子孙绵延数代,为中国的海军和海防事业做出了不懈、或不可替代的贡献。福州船政局马尾船厂百年前,当孙中山造访福州马尾时,负责接待孙中山的正是沈葆桢长子沈玮庆的第五子沈颋清(1876-1915)。沈颋清又名希南,字蟢男。1897年,沈希南考入福建船政后学堂第十四届驾驶班。后奉派为船政第四届出洋生(出法学船机、出英学造舰)。1903年,沈希南再次奉派赴美国留学,获得制船桥梁工程师文凭。回国后,任福州船政局副局长、工务长;民国元年兼摄局长。任船政局工务长期间,曾带领船厂工程技术人员攻坚克难,研制出马尾船政史上最先进的商船——“江船”号(船长87米,排水量2160吨,新式省煤立机,三缸功率5000马力,航速15节,全部钢胁钢壳)。这是清末船政制造的第40号船,也是最后一艘船。随后,又创造了一项中国第一:制造出中国第一艘折叠式水上飞艇。他带领员工,根据法国图纸制造出折叠式水上飞艇,以厚篷布为船底,船舷、船艏、艉皆用薄木片,轻如一叶,可坐一人;能折叠收展,改变形状,面积较少,重量轻,手提背负,开合自如。这是中国第一艘折叠式水上飞艇。4月18日孙中山在上海乘
2022年6月22日
其他

千年定论起波澜!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方志江苏

南宋建炎三年,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具舟从江宁前往芜湖,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写下了著名的《夏日绝句》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最终乌江自刎的说法长期以来深入人心。但是
2022年6月21日
其他

油炸臭干,“臭味相投”人的真爱!| 方言赏听

文章字数在1500~3500字,配相关图片。优先使用配音频、视频的稿件。文章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等以便联系。
2022年6月18日
其他

方志大讲堂直播预告 | 吴承恩:古镇走出的文学巨匠

古城淮安有个打铜巷,明代中叶,打铜巷诞生了世界闻名的文学巨匠吴承恩,打造出名贯九天、神通三界的“猴精”孙悟空,演绎了《西游记》的神话故事。在这里,人们触摸历史的搏动和心跳,感受《西游记》创作源头厚重的文学气息,臆想当时民主思想的萌动,追梦那个年代久远的醒世师魂……6月10日上午,“江苏方志大讲堂”将走进淮安,探访吴承恩的故居,讲述吴承恩屡遭困顿却傲岸不俗的一生。讲座主题吴承恩:古镇走出的文学巨匠主讲人:蔡铁鹰蔡铁鹰
2022年6月8日
其他

逆袭是每个考生的梦想吗?看看古人的故事

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今天高考愿所有考生的名字都会在心仪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上今年4月,协和医学院研究生招生考试中,一位初试331分的考生,在复试环节,一举超越初试390高分的考生,神一般地逆袭被录取。那么,在古代的科举考试时代,有没有类似的逆袭案例呢?我们不妨从千年科举史中去梳理一下,看看那些神奇的科考逆袭。1错认颜标作鲁公科举考试制度创始于隋代,到了唐代还不是十分规范,可操作的成分很大。尤其是主考官也就是权知贡举,对于状元的确定有着很大的主动权。据《唐摭言》载:唐宣宗大中八年(854)甲戌科,礼部侍郎郑熏任知贡举,这次共取进士30名。郑薰审视新进士名单,反复斟酌时,发现其中有一位姓颜名标,心想:“这一定是颜鲁公之后,就让他当状元再好不过。”于是大笔一挥,这颜标就逆袭成为了状元。颜鲁公就是颜真卿,大家都知道他不仅是个大书法家,“颜体”书法的创立者,他更是一位正直敢言、不避权贵、多次遭贬不改初衷的清官。他曾因为维持正义而遭奸臣陷害,被叛将刀架脖子上胁迫他从逆,他正言怒斥,毫无惧色,最后惨遭杀害,赢得了人们的敬重。自然郑薰也是十分钦佩他的,爱屋及乌,就对颜真卿的后代非常关心。颜真卿新科状元谢恩那天,郑薰在闲谈中胸有成竹地问及颜标的“庙院”,即供奉祖先的家庙,颜标却说:“学生出身微寒,家中不曾有庙院。”郑薰明白自己搞误会了。很快有好事者编出了打油诗,嘲笑郑薰: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正因为这样,唐代科考又容易酿成事故,而造就新的逆袭机会。据《记考》载: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乙卯科,录取25人,以张贻宪为状元,赵观文排在第八名。赵观文出榜后,有个叫李滚的考生是皇妃的远亲,得知自己被黜落,千方百计找茬攻击这次考试。事先,由于皇妃的一再吹嘘,昭宗也颇赏识李滚的文才,听说他未被录取,自然很不高兴。昭宗密令近侍们到贡院门口拦着搜考生的夹带,却什么也没搜到,侍从们回来却奏道:“今年所取的
2022年6月7日
其他

高考在即,教育部提醒“替考”违法,那没照片的古代如何防“替考” | 方志江苏

6月3日,教育部联合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部门,发布近年来高考中出现的一些典型案例,通过以案释法的形式,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要增强法律意识。刑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的”属于违法行为。还有一天就要高考了,在所有学生的备考物品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高考的“准考证”了,他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确认身份顺利考试。在现代,我们准考证上的照片能够做到很好的防伪,但是在古时候没有照片这种东西,在科考的时候,考官们又是如何验证考生的身份呢?怎么样才能防止别有用心的考生浑水摸鱼,找人代考呢?今天我们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本文系“方志江苏”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和微信群,媒体及公众号转载烦请获得授权古代,由于科举考试成绩与名利、仕途、家族兴衰直接挂钩,因此考试作弊现象尤为严重。如何确保考试公平、成绩真实,各朝都有一套相应的管理办法,其中以清朝的考试管理制度最为完备,考场纪律为“史上最严”。清朝的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通常每三年举行一次。第一级“小试”,
2022年6月6日
其他

拾味盐城:全世界最好吃的鸡蛋饼在这儿?|方言赏听

文章来源:影像盐城审核、发布:方宏有美编:张一哲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部分图片视频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征稿启事
2022年6月5日
其他

苏“蔬”熟,天下足!吃菜江湖,谁与争锋?

“散装”江苏,中国数一数二的经济强省,也是中国花式种菜、吃菜第一大省!江苏“十三太保”——南京、苏州、无锡、南通、扬州、徐州、常州、泰州、盐城、镇江、宿迁、淮安、连云港(排名不分先后),谁都不服谁。从南尝到北,从北种到南,江苏人躲不掉一场从舌尖到田间的“蔬菜战争”:扬州宝应县,广阔的平原上大白菜收获。图/视觉中国最南边太湖畔,“苏锡常”把“不时不食”这四个字阐释到极致,丝瓜、香青菜、苏州青等一众青色入菜,晕染绿意江南;特色水生蔬菜莼菜、茨菇、鸡头米等“水八仙”接连出水,一个比一个鲜美;苏州车坊澄湖的芡实田。摄影/缪克强再稍往北,长江南岸的南京与镇江,春天的“七头一脑”——马兰头、荠菜头、菊花脑等野菜吃遍,此时盛夏,土丝瓜和苋菜是当地人的心头至福;跨过长江来到北岸,遍地的河湖鲜蔬,成就了清淡柔和的淮扬菜。莲藕、蒲菜、菱角.....洪泽湖、高邮湖里的鲜嫩宝藏乡野风情十足,滋味不输苏南。“水八仙”之一的菱角,水生蔬菜的代表。图/视觉中国苏南、苏中富庶,湖鲜时蔬里满满的精致与悠然,再往北,经常被黑的苏北,种菜实力直接拉满,堪称江“蔬”门面,苏北蔬菜产区,与山东、河南等省共同组成中国最大的菜篮子。“散装”的江苏,蔬菜应有尽有。制图/孙璐江苏人会吃菜,是因为这里最适宜种菜——广阔的平原、众多的河湖、温润的气候,让江苏产不尽丰盛鲜蔬。四季流转只会变换口味,却从不会让江苏人的舌尖寂寞。苏锡菜、淮扬菜里的水生蔬菜,塑造别具一格的江南饮食文化,一望无垠的苏北蔬菜大棚,则诉说着江苏作为蔬菜大省的能耐与担当。🥬苏南的菜,到底有多“水灵灵”?江苏传统的划分是苏南、苏北,按照江苏省政府经济带的产业规划,可划分为苏北、苏中、苏南。长江以南,就是苏南。除了常常抱团出现的“苏锡常”(苏州、无锡、常州),南京与镇江的主体,也在苏南。苏南人吃菜,把“不时不食”四个字玩到了极致。苏州吴中区甪直水八仙文化园。摄影/瀚羽对于”苏锡常“的人来说,一年吃菜的清单早就排好了,甚至写到了黄历上。所谓“不时不食”,用俗话说就是什么季节该吃啥就吃啥,追求的正是自然赐予的鲜嫩滋味。碧绿的新韭是春天的开端,绯红的苋菜是夏天的到来,浅青的扁豆是秋天的兆头,雪白的萝卜则是冬天的开始。不过,塑造江南饮食文化的,还是这里的特色水生蔬菜——“水八仙”。苏州太仓市的“水八仙”蔬菜基地,农人在采摘芡实。图/视觉中国春季荸荠夏时藕,秋末茨菇冬水芹,三到十月茭白鲜,还有鲜艳的红菱,又糯又白的鸡头米,以及太湖莼菜,这就是著名的“水八仙”。水乡多水产,一众水灵灵的水生蔬菜,错过就要等一整年,所以最招人稀罕。👈向左滑动太湖莼菜、新鲜马蹄、太仓菱角。图1-3/视觉中国盛夏时节,苏州阿姨坐在街头卖莲蓬,夏末秋初,无锡姑娘划着菱桶采红菱,都是经典的江南水乡美景。一到中秋前后,江南市井巷弄里的婆婆们一起,吴侬软语话着家常,巧手飞指剥出一粒粒嫩白的鸡头米。“最是江南秋八月,鸡头米赛蚌珠圆”。摄影/陶源苏南人善吃菜的另一面,是会给蔬菜起文雅的名字。雪里蕻,简而化之为“雪菜”,茄子雅名为“落苏”,菠菜是“鹦鹉菜”,苋菜是“千菜谷”。来自苏州的青菜尖,叫做苏州青;来自常熟董浜镇的香丝瓜,因为长得像江南民间纺纱用的筒管,所以叫筒管玉丝瓜。太湖沿岸的香青菜,是苏南人冬日的舌尖美味。摄影/孙晓东苏南人,总能找到与蔬菜打交道的最佳方式——冬天吃香青菜(也叫矮脚青)做成的咸肉菜饭,夏天吃薄皮净素菜包,春末夏初,无锡的蒜苗和蚕豆正鲜;还有常州的溧阳白芹,清炒一盘如白玉一般……视线离开“苏锡常”往北,南京人不仅爱吃鸭,肚子里还住着一匹爱吃草的马。传统名菜是炖菜核。一碗砂锅里,可以同时看到油菜心、菜头、青菜叶、冬笋、香菇等多种蔬菜,吃起来菜叶鲜嫩、菜心柔软、味美鲜香。咸肉菜饭,菜是太湖畔的香青菜,肉是农家自制的咸肉。图/图虫创意“南京人不识好,一口米饭一口草”,对野菜的爱,南京人永远排在前头。“金陵三草”(菊花脑、枸杞头、马兰头)和“早春四野”(荠菜、马兰头、芦篙、野蒜)就是南京蔬菜的代表。清炒枸杞头、香干马兰头、菊花脑鸭蛋汤、香椿炒鸡蛋……在野为草,入厨成菜。本是野草的马兰头早已被请入菜园或大棚,成为春天的应时菜蔬。香干马兰头,春时江南馆子里的必点。图/视觉中国长江北岸的南京六合区,有“长、白、细、嫩、香、脆”的六合水芹。长江南岸的栖霞区,四面环江八卦洲被称为“中国芦蒿之乡”。这一原本长在水边的野草,在八卦洲演变出鲜炒芦蒿、芦蒿干、芦蒿茶、芦蒿酒、芦蒿小菜等等江南人喜爱的美味。🥬苏中的菜,是高大上的国宴菜也是充满乡野味的平民菜江苏境内的长江北岸,依次排列三座城市:扬州、泰州、南通。她们被合称为“苏中”。身居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之间,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穿流而过,比起苏南,苏中人的菜南北皆宜,咸甜适中,同样,苏中蔬菜南北通吃,更具乡野风情。大运河穿过高邮市,两岸是广袤的鱼塘与农田。摄影/张卓君扬州,淮扬菜的发源地之一。高邮人汪曾祺先生在小说《金冬心》里,这样写扬州菜:“随饭的炒菜也极素净:素炒蒌蒿薹、素炒金花菜、素炒豌豆苗、素炒紫芽姜、素炒马兰头、素炒凤尾——只有三片叶子的嫩莴苣尖、素烧黄芽白……
2022年6月4日
其他

《万历应天府志》:珍贵史料弥补明史缺失

介电视剧《山河月明》《大明风华》热播,故事都以明成祖朱棣登基前后为背景展开,引起了很多网友对这段历史的好奇。洪武三十一年(1398)
2022年6月2日
其他

几代青少年的座右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何来历?

作为雄才大略的革命领袖,毛泽东极其重视儿童教育工作,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曾经多次就儿童事业题词,发出倡导。1942年4月,毛泽东为纪念当时的儿童节这样题词:儿童们团结起来,学习做新中国的新主人。1950年的6月1日,毛泽东欣然挥毫为《人民日报》题词:“庆祝儿童节。”最著名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更是家喻户晓,多年来一直激励、鼓舞着一代一代中小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那么,这个题词是怎么来的呢?毛泽东早期题写的“好好学习”和“天天向上”是分开的,而且最早题写的是“天天向上,但题写“好好学习”又多于“天天向上”。新中国成立前,陕甘宁边区沿袭国民政府1931年起实行的4月4日为儿童节的规定。1940年儿童节时,毛泽东特地题词“天天向上”,发表在当年4月12日延安《新中华报》上。1940年4月,毛泽东特地为儿童节题词“天天向上”。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9月,《中国儿童》杂志在北平创刊,毛泽东题词“好好学习”。据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回忆,1949年住进中南海不久,毛泽东就为她题写过“好好学习”。1951年11月5日,《中国少年报》创刊,毛泽东也题词“好好学习”。1949年9月,毛泽东为《中国儿童》杂志创刊号题词“好好学习”。1951年5月3日下午,在苏州市金阊小学,因为学校老师政治学习,学生放假。8岁的陈永康正与同学在学校外边玩耍。一个打扮入时的青年拿出一包糖给他吃,又给他一些钱和一包黄粉,说是精制的面粉,要他放到老师的办公桌上。陈永康想起老师曾多次讲过,刚刚解放,天下还不太平,面前的人鬼鬼祟祟,肯定不是好人,便假意答应带他一起去。迎面走来巡逻的解放军,他一下子抱住青年的腿大声喊道:“解放军叔叔,快来抓坏蛋。”青年急于逃跑,用拳头猛打陈永康的头和脸。他鲜血直流,仍然死不放手。解放军迅速赶到制服了青年,并将受伤的陈永康送往医院。事后查验那包黄粉是炸药,证明青年是一个特务。陈永康的英雄事迹在当地迅速传开。5月9日,苏州市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小英雄”的光荣称号。毛泽东获悉小学生陈永康抓特务被打伤的事迹后,亲笔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制成锦旗赠给陈永康小朋友。5月28日,第46期《革大改造报》发表了这个题词。这是关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题词最早的公开报道。陈永康在苏州市学士中心小学上校外辅导。同年9月底,毛泽东接见安徽省参加国庆观礼的代表团,成员中有渡江小英雄马三姐。那时她才15岁,排行老三,她就是电影《渡江侦察记》中女英雄刘四姐的原型。毛泽东亲切地对她说:“你姓马,我姓毛,你就叫马毛姐吧。”小英雄激动地向毛泽东深深鞠了一躬。接着毛泽东关切地问她念书情况,还送她一个精美的笔记本,在扉页上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是这一题词的第二次公开报道。年轻时的马毛姐。值得一提的是,1952年5月,毛泽东曾赠送给中直育英小学“好好学习,好好学习”的题词,作为向六一儿童节献礼的礼物。根据当时教职员工的细致回忆以及包括笔者在内的育英校友会同仁的论证,毛泽东题写“好好学习,好好学习”的经过应该是这样的:1952年5月,学校领导对老师们说,六一国际儿童节快要到了,学校号召全校同学以实际行动向节日献礼。中直育英小学最高年级五(2)班高而恮老师传达了学校的决定,在班会上做了动员,希望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可以同学们自己制作,也可以结合成小组共同制作,还可以请家长帮助,但是一定不要花钱,不然就失去了意义。星期六下午,住校的同学纷纷回家度周末。李讷同学回到家里,向毛泽东谈起向六一儿童节献礼的事。毛泽东很高兴,题写了条幅。1948年11月7日,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供给部育英学校创办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下东峪村。1949年4月22日,随中共中央进京,校址定在现万寿路西街,正式更名为“中共中央直属机关育英小学”。1956年,学校改称"北京育英小学",划归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局管辖。1958年,为适应学校的发展增设了中学部,改名为“北京育英学校”。这是当年的校园场景。育英小学每周一早上的第一节课是周会。先是校领导通过广播布置全校工作,然后班主任主持自己的班会。高老师很自然地问起大家向节日献礼做得怎样了。李讷拿出了一张条幅,交给班主任说:“我让爸爸写了几个字”。高老师把纸展开,全班同学都看见上面写着“好好学习,好好学习”8个字。高老师清楚地记得毛主席手书宣纸的尺寸是35cm×11cm。全班同学为得到毛主席的题词而异常兴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该怎么办。1952年5月底,毛泽东为育英小学题写“好好学习,好好学习”。高老师说:“应该做一个镜框把它镶起来保护好,而且要高高地悬挂起来,让我们天天都能看到它。”这个提议得到全班同学的一致拥护,大家顾不得正在上课,簇拥着高老师走出教室找到教劳作课的潘仲贤老师,请求他精心制作一个玻璃镜框。潘老师当然也是激动不已,格外用心。下课了,潘老师的玻璃镜框也做好了。同学们像过节一样,兴高采烈地举着镶嵌着毛主席题词的镜框,涌向韩作黎校长的办公室。韩校长代表校领导收下了这个珍贵的礼物。后来这个相框高高悬挂在校部外大厅的墙上。图为现在位于海淀区万寿路西街北京育英学校。2007年,中直育英同学会编辑的《在育英,我们走过童年》问世。其中第二篇文章是丁力老师撰写的《师生之间》。文章在第二节中首次披露,1950年至1951年间,毛泽东主席曾经为李讷同学题写过一个“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条幅,原件在丁老师手中保存了大约一年,后被上级单位收走。如果把丁力老师为李讷同学保存的题词也算进去,毛泽东主席题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有三次。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毛泽东主席是1950年至1951年5月之间把“好好学习”和“天天向上”融合在一起的。丁力老师文章证明这个融合比两次公开报道的更早,但是融合并不等于定型。因为以后毛泽东主席又两次题写过“好好学习”。宣传海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公开报道以后,每年国庆节和劳动节举行盛大群众游行,少年儿童方阵都以毛主席赠送陈永康锦旗上写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作前导成为惯例。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对他们挥手致意,“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个融合也就固定下来。(摘编自《人民政协报》,刘功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由来》)来源:青运春秋审核、发布:赵阿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部分图片视频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征稿启事
2022年6月1日
其他

如果有天国,张謇研究第一人章开沅会向张謇求证什么?| 方志江苏

南通应当感谢一个人,那就是长期远在江城武汉工作的章开沅。或许很多南通人并不知道他,更不了解他,但是都知道有个张謇,而章开沅就是研究张謇的一面旗帜。因为他不断挖掘了张謇,不断扩大了张謇在国内外的影响,使南通这座城市近代历史地位更高、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更大。他研究张謇时间之漫长,成果之丰硕,即使不用“最”也早己令专家学者赞叹,也令南通热爱张謇研究的人敬佩。2021年5月28日章开沅先生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章开沅先生生前曾经说过:“历史是画上句号的过去,史学是永无止境的远航。”今天是他逝世一周年的忌日,让我们和您一同追思他与南通的不解之缘,以示纪念。本文系“方志江苏”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和微信群,媒体及公众号转载烦请获得授权以上音频技术来自:讯飞配音1926年7月8日出生的章开沅,1946年10月入南京金陵大学历史系,后于该校肄业。1948年12月赴中原解放区,在中原大学政治研究室当研究生。1949年7月随校南下武汉,在教育学院历史系任助教、教员。1951年9月入今华中师范大学,在历史系先后任教员、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1985年8月~1991年3月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2015年任南通人金国华创办的原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现武昌首义学院荣誉校长。2018年12月获颁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早年就在武汉工作,章开沅自然把辛亥革命作为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在近代史中研究孙中山及辛亥革命史,使章开沅有了更加宏阔的视野,漫漫数十年,不断深入,硕果累累。1961年关于辛亥革命的研讨中有一篇有关张謇的论文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于是1962年春,36岁的章开沅第一次径上海来到南通,踏上了张謇家乡的土地。应当说,当时关于张謇的研究,还有相当的时代局限性,也远未引起相应的重视,然而,章开沅有着高度的学术敏感。从此,他把张謇纳入了自己的学术视野,在坐冷板凳的漫长过程中不断积累着张謇研究的素材。学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61年第一次关注张謇,章开沅1962年第一次来南通,1963年他第一次在《历史研究》上发表长篇论文《论张謇的矛盾性格》,学术生涯中关注张謇整整有60年,发表论著早已超过百万字。期间,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期,研究中断了近20年,还因为“为资本家树碑立传”受到批判和不公正对待,然而,他的学习、积累、思考却一直没有中断过。在关于张謇的一系列著述中,章开沅非常珍惜自己的《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一书。尽管出版多遇挫折,然而,厚积而薄发,这当是他奉献给中国社会,也是奉献给张謇家乡的第一部著作。2013年,南通市举办纪念张謇诞辰160周年座谈会,章开沅出席▲▼资料
2022年5月28日
其他

用青春诗行邀约未来,“马克思主义·青年说”在168党建联盟扬帆起航

“我们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在盛世中肩负重任!”5月26日下午,第六届“马克思主义·青年说”开幕式暨168党建联盟专场活动举行。来自群众杂志社、省医保局、省社科院、省地方志、省工商联、省妇联、省社科联、江苏党的生活杂志社八家168党建联盟单位的青年代表们现场立下青春誓言,以实际行动共同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启动仪式作为江苏省理论创新宣传品牌活动,由省委宣传部、省委省级机关工委、省委教育工委、团省委、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共同主办,中国江苏网·新江苏客户端、“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承办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说”活动自2017年启动以来,举办“‘我读马列经典’大型微朗读活动”“信仰的味道”高校思辨PK赛等线上活动,参与人次达1.2亿;走进高校、机关单位、基层社区,举办55场线下沙龙,现场参与人数达3.8万,系列活动浏览量突破3亿。今年,第六届“马克思主义·青年说”系列活动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把迎接党的二十大、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贯穿全年活动的重大政治任务,认真做好青年群体的思想引导。活动以“踔厉奋发,我们一起向未来”为主题,面向全省开展“强国青年开讲啦!”演讲大赛、“我是革命文物守护人—百件革命文物青年说”视频展播活动、“唱响青春
2022年5月27日
其他

当文徵明遇到君山,古代江南就不再遥不可及|方志江苏

嘉靖三十年(1551年)春,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八十二岁的文徵明(1470-1559)在六十五岁张衮(1487-1564)的陪同下,再一次登上了江阴君山,挥笔写下这首《春日同水南登君山》。这座因山麓春申君衣冠冢而得名的江边小山,自宋代以来,就是江阴的形胜所在。站在君山顶,北望江水汤汤,南眺城邑万家,“此水自当十万兵”的雄浑,“昔人曾有客三千”的悲怆,一齐涌上心头。江阴君山图本文系“方志江苏”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和微信群,媒体及公众号转载烦请获得授权以上音频技术来自:讯飞配音文徵明生平登临君山,都是他年登花甲之后的事情。在六十岁之后,每隔十年左右,他都会前来登览君山,前后一共三次,此外尚有一次因为风雨阻碍,未能成功登山。虽说君山不高,可是在如此的年纪还能登山,江阴君山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魅力?让文徵明在耄耋之年,能在应付得了一路舟船劳顿之后的石径曲折、登高望远呢?文徵明,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初名璧,后更征仲,号衡山、衡山居士。斋名停云馆。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多才艺,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桢,学画于沈周,名声日益显赫,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三人,人称“吴中四才子”。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其诗、文、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文征明初名璧,后更征仲,号衡山、衡山居士。江阴,杏花烟雨穿过,海韵江风走进,是一个充满故事的江南小城。文徵明有一幅专为江阴创作的名画《登君山图卷》,图卷后附有行草纸本手卷《同江阴李令君登君山二首》:明
2022年5月26日
其他

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关于赠送《江苏历代方志全书》的公告

文章字数在1500~3500字,配相关图片。优先使用配音频、视频的稿件。文章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等以便联系。
2022年5月23日
其他

《江苏历代方志全书》新闻发布会实录

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发布会。江苏是著名的“方志之乡”。去年年底,530多册的《江苏历代方志全书》出版,这是江苏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江苏方志工作的一件大事。经省政府领导批准,今天我们召开新闻发布会,请有关负责人和专家学者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省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参事室主任谢润盛先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左健伟先生,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凤凰传媒有限公司总编辑徐海先生,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博士生导师莫砺锋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江庆柏教授,省地方志学会顾问、《江苏历代方志全书》执行主编张乃格先生。此外,省新闻出版局(省版权局)副局长李贞强先生,凤凰出版社社长倪培翔先生也来到发布会现场,并在前排就座。我是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魏赟。首先,请省政府谢润盛副秘书长介绍情况。谢润盛(省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参事室主任):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这是指导新时代我国古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为展现江苏在古籍工作方面的重大成果,今天省政府在这里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大家推介刚刚完成出版的《江苏历代方志全书》。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保留下来数量庞大的古代典籍,其中地方志是最具代表性的文献之一,是中华文化的巨大瑰宝,与国史等一起构成中华民族延绵五千年的共同历史记忆。梁启超说:“最古之史,实为方志。”地方志既是“一方之全史”,也是一地之“百科全书”,是全面系统记述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方志编修。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具有浓厚的方志情怀,喜欢读志、善于用志、重视修志。据统计,1949年前纂修的历代方志逾万种,占古籍文献总数的1/10。江苏具有汇编古籍的传统,明代在南京完成的《永乐大典》、清代在扬州完成的《全唐诗》,都是这其中的杰出代表。20世纪80年代后期,江苏古籍出版社(今凤凰出版社)就主持参与了《中国地方志集成》项目,整理完成我国覆盖区域最广的一套旧志影印丛书。对历代编修的方志进行集中整理出版,将历史与现实链接起来,不仅为今天留存了古代历史文献,更向世人展示了中华辉煌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文化得以绵延不绝、始终传承、历千百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让人们在百年大变局的当下从历史变迁中汲取奋进的力量,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历史自信。江苏素有“方志之乡”的美誉,编修地方志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江苏地域共编纂各种志书约1200种,流传到现在的也有近千种,占全国的1/10左右。由于方志古籍成书较早,少则近百年,多则上千年,有的纸张老化,破损严重,有的已经成了孤本、残本,面临毁损、失传的危险。为了挽救江苏丰富的方志资源,展现江苏独特灿烂的地域文化,经过认真研究和论证,2008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启动《江苏历代方志全书》编纂整理工程,由省地方志办公室具体实施,历经13年的不懈努力和辛勤劳动,这套鸿篇巨制终于向世人呈现了全貌。《江苏历代方志全书》是江苏目前已经完成的规模最大的古籍整理项目,也是全国体量最大的省域旧志整理工程。《全书》以清末行政区划为标准,同时参照现行行政区划,分设省部、府部、小志部和附录4大板块,共530多册,收录了唐代至民国期间各种方志古籍650多种,总计影印图版约80万幅,其中不乏名志良志。比如省部的《南畿志》“开各省通志之先河”,省部的乾隆《江南通志》被《四库全书提要》誉为“名作”,省部的民国《江苏备志稿》是第一次出版。府部设江宁府、苏州府等8个部分,收录历代府志及其所属各州县的州县志。小志部选收部分乡镇村志和盐漕水利、官署、书院等专志。《全书》所收方志古籍种类之多、数量之大、范围之广,堪称江苏历代方志文化的集大成之作。整理出版方志古籍是一项规模宏大、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门听取汇报,进行专题研究,历任省委书记、省长、常委宣传部长、分管副省长都对《全书》的编纂给予了直接关心指导。省地方志办公室汇集各类社会资源,聘请最高学术水准的方志专家,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制作,精心策划,精心组织,精心编纂,高质量完成了编纂出版任务。《全书》在经费保障、底本搜集等方面得到了省财政厅、省档案馆、南京图书馆、中科院地理和湖泊研究所等有关单位以及相关专家学者的鼎力相助和全程指导。具有丰富的古籍旧志整理出版经验的凤凰出版社精心编校、精美印制,也为《全书》锦上添花、增色不少。特别是,以张乃格为牵头人的编纂团队,从前期的目录普查、调研论证、底本搜集,到最后影印出版,青灯黄卷,孜孜不倦,付出了巨大努力和辛勤劳动。在此,向省地方志办公室、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表示祝贺,向全体编纂出版人员表示衷心感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江苏历代方志全书》的正式出版,仅仅是江苏古籍工作的一个良好开端。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坚持修志为用,在文献整理出版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对旧志文献进行深度开发和研究,深入挖掘古籍的时代价值,展示江苏深厚的文化底蕴,努力营造全社会读志用志的良好氛围,用历史的智慧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谢谢大家!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感谢谢润盛副秘书长。下面,请莫砺锋教授介绍情况。莫砺锋(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各位领导,各位记者朋友,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古代文化研究的学人,我经常要从历代方志中收集相关研究资料。今天能参加《江苏历代方志全书》新闻发布会,亲眼见证这部巨著问世,我感到非常荣幸。下面谈三点粗浅的看法。第一,在光辉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史学的发达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民族特色。孔子亲自编撰《春秋》,是为了“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其目的就是为后人提供明白治道、辨别是非的标准。唐太宗说得好:“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唐太宗治下的贞观成为太平盛世,当时的朝廷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史学发达的标志之一,是史书体裁之异常丰富。如果说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历代正史的记叙内容有三个缺点,即重视帝王将相而忽视普通人民,重视朝廷中央而忽视各级地方,重视政治军事而轻视社会经济,那么杂史、别史以及记载典章制度的各种专门史则成功弥补了这些不足。方志的重要性正是体现在这里。方志以地区为主,综合记录该地自然和社会方面有关历史与现状。方志在史学传统分类法中属于地理门,其实那只是方志的早期形态。随着时代的推进,方志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试看唐宋以后的方志,既包括地理方面的政区沿革及疆域、面积、分野,又包括政治方面的建置、职官、兵备、大事记,还有经济方面的户口、田赋、物产、关税,社会方面的风俗、方言、寺观、祥异,以及文献方面的人物、艺文、金石、遗址等,几乎就是一部地方历史文化百科全书。中国的方志,不但数量庞大,而且种类繁多,其中综合全国情况的总志有唐代的《元和郡县志》和清代的《大清一统志》等,数目众多的则是地区性方志,例如省志、府志、州志乃至县志、镇志、乡志、村志乃至里志、坊志。还有像山水禅林、寺庙、书院、游览胜迹、人物、风土方面的各种专志。《周礼•春官》中记载了外史“掌四方之志”的说法,所谓“四方之志”主要指地区性方志,这些方志数量巨大,形态丰富,记录的内容更加详细切实,对各地的经济、文化等事业具有更加具体、直接的借鉴作用。第二,江苏素称人文荟萃之乡,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方志文化也极为发达,截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全省累计编纂各种志书约1200种,流传至今近千种,约占全国现存旧志的1/10左右,江苏是名符其实的“方志之乡”。值得注意的是,江苏的各种方志在历史上都经历了不断重修的过程,每隔一段时期重修一次,不断将新情况、新资料补充到新修的志书中去。例如苏南常熟的县志,仅在明代就重修七次,在清代更是重修十三次,保证了其内容的及时更新。由于文教发达,江苏方志修纂质量也居于上游,首先是内容详尽,例如明代弘治年间的《句容县志》,内容细达124目,其详细程度在全国的县志中独占鳌头。此外,江苏历代修志者修纂态度严肃,能坚持实地采访并“述而不作”的修纂原则,从而保证了原始性与可靠性。正因如此,系统梳理、编辑出版江苏历代方志,是对江苏地域文明的重要溯源,是江苏建设文化大省的标志性成果,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文化工程。早在2008年,经省委、省政府批准,省地方志办公室组织实施《江苏历代方志全书》编纂工程。2016年,项目被列入江苏省重大文化工程“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组成部分。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工作,此项重大工程终于胜利完成,真是可喜可贺!第三,古籍整理出版,需要经过文献调查、版本收集、善本甄别、考定存佚、编写书目、配补缺漏、装帧设计等很多步骤,缺一不可。无论在哪个环节出了差错,都会影响全书质量。有些步骤貌似简单,其实都是困难重重。比如版本收集。由于江苏的历代方志并非都是收藏在本省,有些孤本、善本偏偏收藏在外省市各个单位,我们无法直接调用。又由于这些珍本古籍往往被收藏单位视为奇货可居,即使访到了收藏的确实信息,要想利用仍是困难重重。还记得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到各地图书馆去访书,即使是按图索骥,即使是手持各种官方介绍信,还是经常会吃闭门羹,有时远道而至却空手而归。所以我后来治学时尽量回避太珍贵的版本而只读常见书,采取惹不起躲得起的消极态度。编纂《江苏历代方志全书》必须求全,当然不能采取这样的态度。现在的社会状态也许有所改进,但我相信从事搜求珍本、善本的同仁肯定也是吃尽苦头才能如愿。至于编纂出版工作的其他环节,大家付出的艰辛更是可想而知。今天放在大家眼前的这部皇皇巨著,真是十年辛苦不寻常!我一向认为,江苏古籍整理工作有一个突出的优势,就是从事学术研究的高校及科研机构中有一支力量雄厚的学术队伍,从事出版发行的出版单位有一支力量雄厚的编辑队伍,而且两者长期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以我所在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为例,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全国首批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一共11人,江苏省即有4位,三分天下有其一。而凤凰出版社(即江苏古籍出版社)所出版的古籍整理及研究著作,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在全国稳居前三位。正是在如此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中,《江苏历代方志全书》的编纂出版得以顺利进行。总之,我认为《江苏历代方志全书》的问世,是江苏文化强省、社科强省建设进程中的大喜事。对于延续地方文脉,弘扬优秀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谢谢大家!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谢谢莫砺锋教授。下面,请江庆柏教授介绍情况。江庆柏(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各位领导,各位记者朋友,非常高兴参加《江苏历代方志全书》新闻发布会。江苏是著名的“方志之乡”,江苏的方志成就,我想从一个方志使用者的角度,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方志纂修江苏拥有丰富的地方志,全面反映了江苏各地情况,培养了江苏学者深厚的方志基础理论素养,积累了丰富的方志编纂经验。江苏学人还积极参与全国各地的方志纂修。据我们初步统计,除西藏外,全国各地都有江苏学人主持或参与编纂的地方志。上元(今南京)人蒋师辙(1847-1904),光绪十八年还应台湾巡抚邵友濂聘请,参与编纂《台湾通志》。虽然因各种原因,蒋师辙最终未能直接纂修这部方志,但留下了一部极有价值的《台游日记》,里面提到了拟订“采访凡例”“修志八议”等事。一些方志纂修者,在编纂地方志的同时,还会收集相关地方文献,撰写相关著作。例如蒋师辙,写有《治台八要》一稿,提出固民心、储人材、兴文教、防外侮等八项措施。二、方志影响江苏的方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得到社会高度评价。以《四库全书》收录的图书而言,其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收录宋元明方志26部,其中江苏方志有6部。四库提要对《吴郡图经续记》《景定建康志》等方志给予了很高评价。同样,江苏学人纂修的方志也被高度认可。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十五讲《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三)》,通常被认为是对清代方志纂修成就的一个总体评价。其所列举的方志,是一代“名志”的代表,其中有不少江苏学人纂修的方志。仪征阮元修《广东通志》,“其价值久为学界所公认”。梁启超列举的23部府州县志中,江苏人纂修的就有12部,其中常州人董佑诚的《长安》《咸宁》二志,梁启超称“论者推为冠绝今古”。三、方志理论凭藉自身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纂修经验,江苏的方志学者还在方志理论方面进行了多方面探讨。一般认为,方志理论包括方志基础理论和方志编纂理论两大部分。江苏方志学者在这两方面都有深入的探究。阳湖孙星衍认为:“地理之学,通于政事。”在《呈安徽初抚部书》中又论及方志最终作用:“为政者使车所至,按图考究,可以知地方关隘、河渠、风俗、都会、古今异宜,缓急所先之处,施之有政,厥有旧章。”孙星衍将地理与施政治民联系起来,是清代乾嘉学派经世济民思想和严谨朴实治学风格的体现。常州洪亮吉的修志思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重现实资料的收集。他说:“不可尽泥于古。”强调要“筹议现行各条”。常州张惠言《富阳县修志书告(代)》附“志例”写道:“郡县志之体当用史法,不当仿郡国图经。盖国家政治礼乐度法,贤臣良士之行,具在国史。”所谓“仿郡图经”,就是注重历史沿革及地理方面的内容。而张惠言更注重方志记述有关地方的方针大计、典章制度。仪征刘师培对编写乡土教科书极为重视,其所写《编辑乡土志序例》指出:“非惟备国史之采也,且以供本邑教民之用。”“以激发其爱土之心。”对编写乡土教科书的“教民”“爱土”意义作了深入阐述。南京蒋师辙则特别重视采访。他重视采访的原因之一是:“贵有私家之言,以雪公牍诬饰。”也就是通过采访,了解最真实的情况,以保证方志“实录”的可靠性。江苏学人的方志思想,值得深入总结。这是江苏学人重要的思想成果。四、方志收藏及方志编目我国古代历史上有不少著名藏书家,但宜兴任凤苞(1876-1953)是唯一一位专门收藏地方志的藏书家。任凤苞天春园以独家之力收藏2500余种地方志,他同时将个人收藏的地方志无条件地为社会提供服务,最后完整地捐献给了国家,入藏天津图书馆。在方志编目方面,江苏方志学界的贡献非常突出。宣统年间,京师图书馆正监督、江阴缪荃孙编成了《清学部图书馆方志目》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地方志专科书目。民国年间无锡朱士嘉编著的《中国地方志综录》共收入全国各地方志5832种。1958年再版《增订本》。1976年,中国科学院天文台即在《中国地方志综录》增订本的基础上编著而成《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同时在民国二十五年,任凤苞根据自己收藏的地方志编写并出版《天春园方志目》。书中著录了大量清末各省所编的乡土志及江苏、浙江等省的乡镇志。这是近代最重要的三部方志目录,为调查方志收藏、规范方志编目作出了积极贡献。五、方志出版方志要发挥作用,出版是关键。江苏是方志编纂大省,方志收藏大省,也是方志出版大省。早在宋元时期,江苏各级官府,就出版了一批地方志。明清时期,毛氏汲古阁等一大批坊间、私人刻书家,积极参与地方志刻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扬州古旧书店还抄写了一大批地方志。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方志出版又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成立不到十年的江苏古籍出版社,和其他两家出版社联合出版《中国地方志集成》。这是一套收录最为完整、实用性最强、内容最丰富的方志丛书,成为社会、尤其是高校使用最广泛的图书之一。这次凤凰出版社出版《江苏历代方志全书》,显示了三十年来出版社为江苏的方志出版事业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江苏方志全面记载了江苏自然与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江苏方志见证了江苏人开拓、奋斗的历程,是江苏重要的资源,也是江苏重要的财富。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作为全省地方志修纂、整理的领导部门,近年来推出不少新的举措,让方志走出深阁、走向社会。《江苏历代方志全书》的出版必将为读者的使用带来更多的便利。六、一点期待值此《江苏历代方志全书》全部出版之际,期待江苏方志的数字化工作能够取得更好成绩,能够给江苏人民和广大读者提供一个内容丰富、体例完备、文本准确同时检索便捷的江苏方志数据库。谢谢大家!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谢谢江庆柏教授。接下来,我们进入提问环节,各位记者朋友可以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提问前请说明供职于哪家媒体。下面可以提问。江苏交通广播网记者:请问,《江苏历代方志全书》在立项及编辑出版过程中,是否顺利,有无艰辛?古籍出版工作是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工作,怎样适应新时代发展?促进古籍出版资源转化利用,也就是说怎么让更多群众喜爱和接受并得以传承?徐海(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凤凰传媒有限公司总编辑):谢谢。《江苏历代方志全书》的出版经过和工作难度,刚才谢润盛副秘书长和两位教授都已提到。《全书》经过十三年的努力才能到今天,且作为江苏文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终于能够大功告成。《全书》的立项非常不易,2008年参与这部《全书》立项,也有在座的莫教授和江教授,还有罗教授,他们共同参与了论证。我想莫教授、江教授他们在十三年之前参加论证,到现在终于看到出版,会感慨这非常艰辛的过程。在编纂过程当中,有省地方志办公室的三任主任,从当时的第一任主任,到今天的左健伟主任,三任主任坚韧不拔地接力。出版社经过了两任社长姜小青和倪培翔,他们都是古籍出版专家。经过三任主任、两任社长、十三年努力,这部530余册的《全书》最终得以出版,实属不易。等于一年要出版50本左右的书,一个出版社一年也不过出一两百种而已。他们每年大量精力放在此书出版上,有5个编辑投入,其中2个博士3个硕士。十年艰辛不寻常,更何况十三年。他们搜集海内外版本,还有很多孤本。《全书》创造了中国方志出版史上的一个记录,更是江苏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工程。关于如何在新时代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我们说爱祖国不是空洞的。首先是爱自己的家乡,爱自己的省。每一个人生下来先是知道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乡里。爱身边的一人一物,爱家乡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全书》出版和推广,有利于培养一个人的爱家乡之情。为江苏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才华,客观上也就为国家做了贡献。关于如何充分使用《全书》,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数字化。现在很少有人跑到图书馆去查阅或者翻拣500多卷的卷帙浩繁的著作,必须通过数字化、网络化上传《全书》上的知识,便于大家使用,这很重要。我们正在着手做这个事情。二是要把《全书》变成“爱土”和“教民”的教材。这部分古籍是影印版的,有的还看不懂,没法充分利用,有待江苏乃至全国各位学人,能够在庞大的丰富的体系里面去进一步挖掘它的精神和精髓,编写出一些乡土教材。我上个礼拜看江苏社科联“十四五”规划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编写江苏乡土教材。凤凰出版社做好了这个准备,也有这个长远打算,使它从繁复的冗长的浩大的古籍中,变成现今儿童能读、学生能读、使用便捷的乡土教材。三是要加强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刚才江庆柏教授叙述非常感人。江苏在做志、做史方面,在全国做得那么优秀,江苏人编的志,包括阮元他们编的《广东通志》,那么好。今天的江苏学人更有条件把这么好的《江苏历代方志全书》进行研究、阐释、发扬,为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贡献出江苏学人的力量。谢谢!中国青年报记者:请问《江苏历代方志全书》的张乃格主编,全书在选编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你们是如何克服的?编选的标准突出了什么,怎样保证它的高质量高水平?张乃格(省地方志学会顾问、《江苏历代方志全书》执行主编):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省地方志办公室选编的《江苏历代方志全书》,可以说是“既无米”也没有“巧媳妇”。省地方志办公室成立于1986年,全省其他修志机构基本上都成立于1980年以后,而旧方志是1949年前成书的。所以早期大家连一本原版地方志也没有,各修志机构也没有配备专职旧志整理人员。面对这样的困难,省地方志办公室主要在四个方面下了功夫。一是上借势。近年来,国家和省委省政府连续出台一系列关于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文件。办公室历任领导抓住机遇,推动《全书》列入省委省政府“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省政府年度重点工作。这为《全书》的顺利推进注入了强大力量。二是外借宝。我省地方志系统没有旧志底本,但是江苏是藏书大省,好多图书馆都藏有古代地方志,数量非常庞大。除了刚才谢润盛副秘书长讲到的省档案馆、南京图书馆等,还有一些小馆。比如淮安市淮安区图书馆、沭阳县档案馆,因为这些馆“不起眼”,反而藏书品相很好。这为我们《江苏历代方志全书》选编和出版奠定了版本基础。三是再借脑。我省地方志办公室和全省方志系统虽然没有配备专职旧志整理人员,但是江苏名校多、名出版社多、名学者多。我们主动向有关单位、有关专家学者求教。多年来,得到莫砺锋先生、江庆柏先生,以及南京大学程章灿教授、南京图书馆全勤副馆长,凤凰出版社姜小青社长、倪培翔社长、吴葆勤总编,以及凤凰出版社多名责任编辑的指导。他们不但提供了热情指导,还付出了辛勤劳动,为我们这部书提供了质量保障。四是内聚力。就是在省地方志办公室负责同志的直接领导下,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省地方志办公室三任领导,都为这部书的立项、选编、出版、宣传推广付出大量心血。先后参加这项工作的省地方志办公室好几位处长、省方志馆多位同志没有报酬,不计名利,默默奉献。参加提要撰写的数十位专家,多年来辛勤笔耕、孜孜不倦。早期有的同志开着自己的私家车,带着方志馆的同志奔走于各大藏书单位之间,寻访旧志,扫描底本。十几年来,有的同志年复一年,从来也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甚至连春节也不休息,老花镜从100度变成了200度、300度、350度、400度,唯一不变的是每天四五点钟就起床,长期埋头故纸堆。正是这些老师的热心指导,出版社责任编辑的精心编校,团队几十位同志的辛勤付出,这部书才得以成功完成。第二个问题,选编的标准,我们主要把握了这几个方面。一是尽可能选择唐宋元早期方志,努力突出地方悠久的方志历史。二是尽可能选择晚清或者民国期间成书的方志。因为方志有个传统,往往后面的志书覆盖前面志书的内容,后出转精、资料更加丰富。三是史料价值较高,确保名志良志入选。四是名人编撰的志书,我们尽可能收录进来。比如说张謇,清末状元,近代实业家,他早年不得志时曾经做过赣榆县教谕,类似于现在赣榆县教育局局长,他就编了一部光绪《赣榆县志》。名人修志有利于提升方志形象、扩大方志社会影响。五是力求选择版面清晰的志书影印,以确保影印出版的志书美观、耐读。《江苏备志稿》稿本为了保证《江苏历代方志全书》质量,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我这里强调两条。第一条,力求写好旧志题要,就是每一本书的前面写一篇题要,每个县、每个府、每个州前面写一篇本地方志发展简史,力求读者不通过阅读原书也能够基本了解这部书的大体面貌,这个地方的方志发展大势大略。第二条,因为古代的志书和现代一样,有时候也会有缺页,也会有倒页,甚至漏页、缺卷,有的文字被虫蛀了,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我们就力求寻访不同藏书单位同一种志书的同一种版本,把相应的一卷、一页扫描来,这叫“补配”。经过“补配”的志书,它的精善程度往往超过图书馆原来收藏的版本。谢谢!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记者朋友们,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开到这里。谢谢大家!END来源:江苏省人民政府网站审核、发布:方宏有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部分图片视频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征稿启事
2022年5月18日
其他

一千年很遥远!《吴地记》却告诉你那时的苏州模样!

文章字数在1500~3500字,配相关图片。优先使用配音频、视频的稿件。文章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等以便联系。
2022年5月5日
其他

百年多前的今天,陈独秀振臂高呼:世界上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方志江苏

劳动节1920年5月1日,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劳动节。发起此次节日纪念活动的“南陈北李”认为这是“中国工人阶级觉醒的日子”,并称赞“社会上各项人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世界上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能工作的人,方才有高尚的人格,方才不负此生”。《新青年》开始“由美国思想变为俄国思想”1920年5月1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第七卷第六号,“隆重”推出版面扩大一倍以上、篇幅达400页的《劳动节纪念号》。该纪念号的发刊词是李大钊撰写的《“五一”运动史》,文中呼吁:“希望中国工人把它(1920年5月1日)看成是觉醒的日子。”1920年4月29日《时事新报》在显著位置刊发“《新青年》杂志第七卷第六号
2022年5月1日
其他

精心选编与创造保护相结合,充分挖掘方志古籍的时代价值

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是江苏省委、省政府在2016年启动的大型文化工程,被纳入省委、省政府“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最终成果呈现为《江苏文库》。《江苏文库》分设书目、文献、史料等六编,《方志编》是六编之一,由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承编。根据《江苏文库》编纂方案与总体布局的要求,《方志编》计划从全省现存历代各级各类志书中,特别是省志、府州县志,以及盐漕、衙署等官修志书中,精选250种左右影印出版,成果总规模约300册。全编共分省部、府州县部、专志部及附录四个部分,原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完成。5年来,《江苏文库·方志编》选编工作一直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政府连年将《江苏文库·方志编》选编工作列入年度十大主要任务百项重点工作。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省志办历任领导亲自挂帅,组织精兵强将,展开工作。2016年受领任务当年严密制定选编方案,2017年广泛搜集旧志底本,2018年第一批出版成果问世,2019年、2020年、2021年分别出版第二、第三、第四批旧志。五年五大步,目前取得阶段性成果。累计出版省部、江宁府部、苏州府部、常州府部、镇江府部五个部分,及扬州府部的一部分,累计出版旧志115种,出版成果214册。《方志编》选编工作面临的困难极多。如,江苏是全国方志大省,修志历史长、传世志书多,影印选目难;大部分府州县志记事统合古今,上下千百年,纵横全境域,收录对象囊括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物等各个方面,有古今通史、一方百科全书之称,提要撰写难等等。但最大的难题是旧志底本的缺乏。第一,顾名思义,旧方志是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成书的志书。而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成立于1986年,全省各市、县(市、区)修志机构也大都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就全省修志机构而言,早在单位成立之前数十年,旧方志就已经退出了出版的历史舞台,因而全省没有一个修志机构藏有原版旧志。第二,旧方志属于古籍,收藏单位主要集中在国家与省级、著名高校大型图书馆,以及部分文化较为发达地区市一级中型图书馆,县(市、区)级图书馆、文化馆等基层单位极少藏有本地的志书。第三,就大中型图书馆而言,旧志收藏也极为分散。根据我们对《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藏书单位的统计,全国现存旧方志主要分散藏在全国200多家图书馆、博物馆。有的还流失海外,藏在日本国会图书馆、内阁文库、尊经阁文库、静嘉堂文库、东洋文库、上野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等处。第四,现存旧志孤本、珍稀本较多,藏家视为拱璧,不肯轻易示人。在《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的江苏现存旧志中,孤本志书接近1/4,另有大量存世少于三四种的珍稀方志。如,靖江是江苏最年轻的县之一,始建于明代成化七年(1471),到民国八年(1919)的400多年间共编修县志11次。其中已经亡佚的志书4种,现存7种。现存志书中,孤本县志就有嘉靖、崇祯、康熙、民国4种;珍本1种,即咸丰《靖江县志稿》;真正的普本实际上只有光绪《靖江县志》1种。面对影印选目难、底本搜集难、提要撰写难等窘境,《方志编》选编人员本着“为国存史”的初心,坚定文化自信,以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沉稳务实的工作精神,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截至2021年底,《江苏文库》出版总量740册,其中《方志编》占28.9%,在六编之中成果量最大。树立新思维,开辟新天地。从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单位搜集到超过一半的旧志底本(扫描件,下同)。与此同时,一些偏僻地区往往处于古籍寻访的“盲区”,所藏古籍罕有人问津,志书的品相反而更好,有的甚至藏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珍本、孤本。在人们认知中,档案馆是收藏当代档案的所在,所以《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普查旧志收藏单位时,全国档案系统只列入国家档案馆一家。我们却从省档案馆和全省档案系统,搜集到江苏历代旧志一百多种。这成为各大图书馆所藏江苏旧志的重要补充,大大丰富了我们旧志底本的积累。努力夯实基础,坚持质量第一。《江苏文库》的选编与出版,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须牢牢树立质量意识,努力打造精品力作,要经得起“时间冲刷”,经得起历史检验。为确保《方志编》质量,省志办超前谋划,积极从事《江苏历代方志全书》的编纂。《江苏历代方志全书》从全省现存志书中选出五六百种旧志影印出版,目前已基本出齐,累计出书530册。此其一。其二,精心选书。同一府州厅县历史上纂修的志书数量庞大,必须精选书目。入选的标准一是成书较早,以较好地突出悠久的方志历史;二是成书较晚,以保证志书积累的资料最为丰富;三是质量较好,以确保入选志书代表当地的较高水准;四是品相较好,努力争取志书卷帙完整、页面清晰。其三,精心选择版本。大部分旧志都有不同版本,存在缺字、缺页、缺卷等现象,我们尽可能寻访不同藏书单位同一种志书的同一个版本,对残缺的部分进行补配。策应“文脉工程”,放大“溢出效应”。在做好选编《方志编》的同时,我们还积极策应“文脉工程”,先后选编出版《长江历史图谱》《江南大运河历史图谱》,组织点校《江南通志》、修订《江苏艺文志》,在《江苏地方志》刊物上开辟“江苏文脉”专栏。其中点校本《江南通志》被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并荣获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三届江苏新闻出版政府奖一等奖;修订本《江苏艺文志》也荣获第三届江苏新闻出版政府奖一等奖;《长江历史图谱》则被评为“2020苏版好书”。旧方志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成书的,由于历代战争、自然灾害、自然老化等因素影响,不少旧志已经成了残本。《江苏文脉·方志编》通过旧志“克隆”,实现了文献的“复活”。这既是一项文化抢救工程、文献再造工程,同时也是一项文脉传承工程、文明延续工程。在此之前,这些旧志分藏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现在通过原样扫描、影印,将原本分散在各地的志书汇于一处,出版后分发全省各地,从而实现了方志的“回乡”。通过《方志编》的选编与出版,一批“新”的旧志、“新”的旧志版本、“新”的旧志收藏单位被陆续发现,涌现出旧志再世、“孤本”不孤等一个个奇迹。如,编纂过程中,我们发现万历《扬州府图说》,为明写本,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崇祯《吴江志》,为清抄本,藏于南京图书馆;道光《泗州新旧志》,为清稿本,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通过补配,不少原本少卷缺页、残破不堪的旧志一举成为完璧,其历史价值与文献价值常常比原版旧志还要高。
2022年4月21日
其他

怎样一个奇女子?这个城市的道路、河流和景区以她的名字命名|方志江苏

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城区有一条“清韵路”,旁边有条河叫清韵河;在位于该县“南大门”的钱集镇人民政府门前也有一条“清韵路”,钱集镇还有一个“清韵公园”……这些道路、景区的命名都源于一个传奇人物——晚清女文学家、戏曲作家刘清韵。本文系“方志江苏”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和微信群,媒体及公众号转载烦请获得授权以上音频技术来自:讯飞配音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中,才女是一个容易让人产生无限遐思的群体。从六朝“咏絮”的谢道韫到宋代“赌茶”的李清照,她们个性鲜明、才貌双全,生活中不让须眉、刚柔并济,而她们的爱情生活与文学创作一样让后人津津乐道乃至传唱不休。江苏,自古是鱼米之乡,人杰地灵,尤其在明清以后,丰裕的物质基础塑造了人们相对包容的思想观念,从而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女性文学家。她们大多出身于官商家庭,在开明的家庭环境以及崇儒尚文的地域文化影响下,积极地参与到文学创作的队伍中来,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近代女性生活记录,这其中就有江苏的刘清韵。与同时代女性相比,刘清韵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近乎完美。身为二品封鹺商的父亲刘蕴堂性情豁达、思想开明,尽管在清韵出生前一直膝下无子,但是对这个三女儿不仅没有厌恶,反而将其视作掌上明珠,万般疼爱。据说母亲在生产前曾经梦到观音“手梅花一枝”,这不免让刘清韵的身上平添了几分传奇的色彩,而她也确乎自幼就表现出不同于常人的天分:“幼慧甚,甫四龄,即辨四声,父钟爱异他女。一日抱而戏于庭,值南枝初放,曰:‘梅为花第一’,即应声曰:‘人是玉无双’。由此益大奇之。六龄,遂延师教之读。子史百家,靡不淹贯,尤工诗词,兼擅书画。”[1]在父母的精心栽培之下,天赋异禀的刘清韵在名师指点下成就了自己的“才女”之名。十八岁,芳华正茂的刘清韵怀揣着美好的期冀和梦想嫁与沭阳人钱梅坡。钱梅坡也是一位才子,人言其“沭之王谢、癖耽风雅,具郑虔三绝之才。”[2]二人的联姻可谓是沭阳文坛轰动一时的佳话。新婚之日,应丈夫文友之请,刘清韵当众写下一首《洞房诗》,诙谐幽默地向朋友们表达感谢,也让众人为其才华折服。刘钱二人的结合虽是父母之命的安排,却是志同道合、恩爱非常,这样的婚姻在旧时代里算得上是一种幸运了吧。婚后二人终日浸淫在琴棋书画、吟诗作赋之中,并将居所起名为“双隐轩”(现在沭阳县沂涛乡二圩村)。此时的刘清韵感到无比幸福:“来归外子梅坡,又以笔墨相怜重,人生遭际,可云无憾。”她兴奋地为丈夫的画作题诗,也乐于让钱梅坡为她的作品进行校订,又随丈夫同入怀文书院拜地方名人、建陵老人王诩为师。然而这琴瑟和谐、分外圆满的生活中终究出现了一丝缺憾,因为刘清韵体弱多病,婚后一直没有生育,“无后”的罪名成为了他们婚姻生活中的阴影。尽管钱梅坡算得上是一位君子,并没有因此休妻别娶,但在强大的传统观念面前,刘清韵尽管才华卓绝,却逃脱不了旧时代女性的生育压力。她深深地依恋着丈夫,祈祷上苍能够给她一个传承子嗣的机会,因此常常夜不能寐、愁肠百转:“莲漏正迢迢,灯影红绡,东风时送雨潇潇,若使愁人当此际,争不魂销。滴柳眉梢,又扑窗绡,棋秤闲对破无聊。冷逼绣衾慵入梦,辜负良宵。”(《卖花声•春夜同外子梅坡听雨》)四十八岁的时候,刘清韵终于臣服于世俗的压力,倾其嫁奁,为钱梅坡娶妾,后有二子。卸下了心头重担的才女在文章中自叙云:“生平缺陷,皆有人代补。”但老师王诩却敏锐地感触到她在这场闹剧中所经历的屈辱:“闺中三绝书画诗,障有青绫鬓有丝。簇锦门楣争汝羨,典钗心事少人知。”恩爱的夫妻,难得的伴侣,却囿于世俗的观念,无法自由地呼吸和生活,这不仅伤害了一段本来圆满的婚姻,同样也是对一个知识女性自信和自尊的严重打击。《移居》一首陈述了自己在丈夫纳妾之际被迫收拾行囊、搬离旧居时的悲凉与无奈:“画匣诗囊取次收,登堂一拜尚迟留。代桃谁解怜僵李,巢鹊何妨效拙鸠。才输道蕴应焚砚,世有钟期肯碎琴?一晌东帏怜闭置,又从尘海觅山林。”失落与愤懑之中,刘清韵走进了新居并取名为“小蓬莱仙馆”,而她的文学创作也因此拥有了更加深沉多元的底色。刘清韵早年的作品走的是清丽优雅的“易安风”,偏重于书写浪漫温馨的生活细节以及少女多愁善感的个体情愫。这些作品一方面体现出刘清韵敏锐的感知力以及娴熟的艺术表达技巧,另一方面也呈现了女性生活空间有限性造成的题材单一性,不过后者在生活的磨砺之下逐渐发生了变化。在倾其所有为夫纳妾之后,刘清韵开始面对和儿时无法同日而语的残酷现实,家庭经济状况日渐窘迫,亲人也相继离世,作品中开始流露出一种人世沧桑和参悟离合的哀愁。情感的挫折、生计的压力,困扰着这个早年成名、体弱多病的才女。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刘清韵却表现出了一种惊人的创作力,尤其是在戏曲创作领域,成为中国晚清最为高产的女作家。现存的资料显示,刘清韵一生共计创造了二十四部传奇剧本,但令人遗憾的是因为一场水灾,目前只留有其中的十二种,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聊斋》故事新编,如《丹青副》《天风引》《飞虹啸》;二是女性婚姻爱情主题,如《镜中圆》《氤氲钏》《英雄配》《鸳鸯梦》《千秋泪》;三是所谓的“现代戏”,如《黄碧签》《炎凉券》《拈花悟》《望洋叹》。对这些作品,清代著名学者俞樾给予了高度评价:“时出新意,关目节拍,皆极灵动。至其词,则不以涂泽为工,而以自然为美,颇得元人三昧,视《李笠翁十种曲》,才气不及,而雅洁转似过之。”[3]从现有这些剧本来看,刘清韵的创作特色不仅体现在对历史和现实事件的翻陈出新以及文辞的流畅优美,还在于其中所流露出的对女性命运、社会身份的强烈关注,这些女性形象多姿多彩,往往令人过目难忘。比如《英雄配》中的杜宪英,是一个堪比花木兰的巾帼英雄,她与丈夫周又侯不仅能够以诗文相唱和,也能在外敌入侵国家的时候共同征战沙场;《鸳鸯梦》里的张灵和崔莹坚守爱情的承诺,不惧权贵的胁迫,以生命作为代价谱写了对美的追求与坚守;《镜中圆》则讲述了薛氏在丈夫南楚材背叛自己的情况下,巧施妙计促使丈夫回归,但最终还是接受了南楚材再娶新妇的行为;《拈花悟》述说的是小姐刘三妹悼念丫鬟芒儿的一片深情。女性为主的题材数量之多,当然是刘清韵基于个体经历和社会观察之后倾注了大量心血、精心创作的结果。在她的笔下,才德兼备的女性囿于种种原因,常常难以拥有圆满幸福的现实人生,令人不禁为之扼腕叹息。这些作品中其实折射着刘清韵自己的心路历程,在故事结尾,有情人往往会在仙界获得团圆,成为相伴终身的“仙侣”,自然是作者的理想寄托了。身为女性的痛苦,刘清韵有着无比真切的体会。通过传奇剧本的创作过程,刘清韵书写着女性的美好与世道的不公,宣泄着人生的无奈和痛苦,也激发了读者对于女性生存的同情和理解。对刘清韵的文学创作活动,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和接受,为此她的师长、东海散人周丹原辩解道:“论曰,离为中女有文明之象,进士不栉固其宜也,独怪冬烘先生泥于女子无才便是德之俚语,遂以摛藻扬华为闺闱之戒。彼运五色之奇光,灵胎娲石,殿十人成数,瑞衍姜黄,又何为者也?”这段文字可谓是掷地有声,为才女文化证明了合理性。其实除却传奇剧本创作中对于女性身份的肯定与赞美,刘清韵的诗词作品里也有大量体现。她在《南歌子•观李易安小像》中云:“一代词人冠,三生慧业编。吞云嚼雪思清妍。恰怪柔情,幽绪太缠绵。雾轻笼体,嫦娥淡扫烟。红尘无计挽神仙。幸有丹青,留住影蹁跹。”还有凭吊才女庄兰佩的《罗敷媚•读紫薇轩词钞吊庄兰佩》:“批词想见人如玉,低鬓鬟鸦,静掩窗纱。万缕幽怀寄管花,红尘小谪应难住。梦也仙耶,一现昙华,恰怪天公太忍些。”除却女性题材,刘清韵还有一份强烈的家国情怀,这与她婚后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喜好有关。她师从王诩,又拜师周丹原,并且还曾与钱梅坡一起前往苏州、杭州,得到了学者俞樾的欣赏和推荐。正是这些社会活动,一方面为她的作品流传于后世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增长了她的见闻,开阔了视野。在游历的各地过程中,她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国事的衰败和民族精神的委顿,《念奴娇》三首其一云:“凭栏遥望,尽山川城郭,迂回盘折。屈指几多兴废事,都付烟云明灭。未缺金欧,屡倾铜柱,此恨心空切。西征慷慨,何时重见豪杰。回首海上,哀鸿飞来无迹,到耳声凄咽。触起茫茫真实感,也叹关山难涉。故国波涛,异乡风雨,厄我无分别。等高题壁,萧声吴氏吹彻。”传奇《望洋叹》更是基于对沭阳本地文化名人生存危机的书写表达了她对于时事的关切。经历了为夫纳妾、家乡水灾,晚年的刘清韵生活日渐潦倒,钱梅坡离世后只能依靠养女小香和内侄刘沛生活。她“排闷托湘毫”,却也知“煮字饥难疗”,只能在“瓶浆涸竭,炊烟寂寥”中盼望着“否极还生泰”。然而岁月没有再给她这样的机会,1915年,74岁的刘清韵于困顿中病逝于沭阳家中。沭阳钱集清韵公园才女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中宝贵的财富,它体现着中国女性的聪明智慧,也表达了人类对于自由平等的天然追求。这些女性文学作品充实了中国文学长廊,以边缘化的视角展示着不输于男性的勇气与力量。她们的悲剧人生将促使后人不断思考生命的本质,以至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2022年4月20日
其他

注意!本周上班时间有变

最近听说有小伙伴已经安排了周末计划小编提醒大家:4月24日(星期日)要!上!班!要!上!班!要!上!班!(重要的话说三遍)虽然清明小长假刚刚过去不久但是!这月末就要迎来五一小长假啦!1
2022年4月18日
其他

晚清第一“情种”,却一生不爱财不惜命不恋官|方志江苏

彭玉麟画像本文系“方志江苏”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和微信群,媒体及公众号转载烦请获得授权以上音频技术来自:讯飞配音创建水师
2022年4月13日
其他

志说江南·2022苏州圆桌会议论文征稿通知

志说江南·2022苏州圆桌会议论文征稿通知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协办,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承办的志说江南·2022苏州圆桌会议将于2022年9月在苏州召开。为充分挖掘方志里的江南文化资源,审视和探讨江南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提炼江南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文化精髓,促进新时代江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本次圆桌会议将邀请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研究江南文化的知名专家共同研讨,在此热忱欢迎专家学者积极投稿。
2022年3月25日
其他

“三生不幸,知县附郭”,一个“附”字让古代这些县好尴尬 | 方志江苏

现代我国行政区划体系中有一个“设区市”的概念,也就是俗称的地级市,网络上常讲的江苏“十三太保”就是指江苏有13个设区市,所谓“设区”就是城市的城区划为若干个市辖区管理。但作为行政区划概念的“市”其实是民国之后才出现的,明清时期省以下的二级行政区主要是“府”,府管理县,并没有“区”的概念,那当时的“江宁”“苏州”等城市的城区事务是怎么管理的呢?这就涉及到“附郭县”的概念。本文系“方志江苏”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和微信群,媒体及公众号转载烦请获得授权以上音频技术来自:讯飞配音附郭县之最在江苏“郭”的本意是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后来就用“城郭”代指“城池”,也就是城市。附郭是指县级治所与上级政府机构治所设置于同一城内的特殊形态,附郭县的县城就是传统的府城(甚至省城、京城),在一城之内,既有府衙,也有县衙,知府和知县同城办公,并有各自的配套机构。古代城市一般不大,所以一个府通常只有一个附郭县,但在京城、省城等大城市,或者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赋税繁重的城市,一个县管不过来,就设置多个县管理,于是就有了双附郭县。历史上甚至出现了极为罕见的三附郭县,也就是一个府城由三个县的县城共同组成。有趣的是,这三种形态在清代的江苏省都存在。江苏省域清时期政区图清代江苏省共设有8府(宁淮扬徐苏松常镇)、3直隶州(海州通州太仓州)、1直隶厅(海门),下辖
2022年3月24日
其他

关于江苏省方志馆暂停开放的公告

告尊敬的市民、观众:根据南京市《关于全面强化全市疫情防控工作的通告(第6号)》要求,江苏省方志馆即日起暂停馆藏志鉴查阅等服务,恢复时间另行通知。请留意江苏省情网(http://
2022年3月17日
其他

编纂不停,创新不止,《江苏年鉴(2021)》究竟“新”在哪里?

《江苏年鉴》是由江苏省政府办公厅主管、省地方志办公室主办、江苏年鉴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年度资料性文献,旨在为社会各界和海内外人士了解江苏提供基本信息、为推介江苏提供基本资料、为研究江苏提供基本素材。2021年12月出版的《江苏年鉴(2021)》,是自1986年创刊以来的第36卷,全刊共210万字,卷首设专题图片、特载、大事记、省情概览,卷末设附录、索引,设置30个类目,使用随文图片291幅,系统记述和全面反映了“十三五”收官之年“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重大成果和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成就。《江苏年鉴》始终以创新理念引领编纂工作,充分反映年度特点、江苏特色、时代特征,2021卷主要体现在四个“新”:一是专题图片新。设置“年度要闻”“抗疫表情”“防汛抗洪”“东西部扶贫协作”“图说全面小康”五组专题图片,全面展现在2020年的特殊年份里,江苏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付出的努力,在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作出的贡献。特别是“东西部扶贫协作”“图说全面小康”,通过文字、数据、图片、图表的组合,反映了20多年间江苏对口支援、对口帮扶兄弟省市的责任担当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体现历史的纵深感。抗疫表情东西部扶贫协作二是框架设计新。聚焦大事要事,在卷首特载中收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江苏“十三五”成就回顾》三篇专文。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平衡性”原则,在保持相对稳定基础上对框架结构进行创新性调整。与时俱进,增设“数字江苏建设”类目,全面反映江苏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建设等领域的发展成就;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和特点,调整设置商贸流通、金融业、旅游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居民生活服务业、收入与分配等类目。三是记载形式新。除使用相关厅局部门供稿内容外,在各类目中充分运用权威媒体资料设置延伸阅读、拓展资料等板块,充分运用省统计局提供的相关统计表格,并附参考文献,进一步提高年鉴的权威性、可读性。采用全媒体技术,以二维码形式集成《江苏年鉴》中英文版、《江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江苏记录》《江苏微记录》的内容,进一步强化年鉴的资料性、便携性。四是装帧设计新。《江苏年鉴(2021)》在装帧设计上进行了全新改版。封面采用典雅的灰色艺术纸,综合运用烫银、印银、压凹工艺,全新设计“苏”字logo,注重凸显地方特色,装帧风格既庄重典雅又时尚现代;内芯版式设计与封面呼应,各类目前加入辑封,使层次更加分明;分目名称采用中英文结合的形式,更富开放性;聘请专业美编对图片和内容编排进行设计,不断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图说全面小康
2022年1月31日
其他

触目惊心的《日寇暴行实录》,一本源自日军的侵华铁证!|方志江苏

1937年12月13日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至暗时刻。这一天,侵华日军侵入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接着实施了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中国军民惨遭杀戮。历史,早就把日本军国主义的这一暴行钉在耻辱柱上。在艰苦卓绝的抗战期间,中国军人从日军俘虏身上搜出了很多南京大屠杀的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日寇在侵华战争中的种种暴行,为了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国民政府决定编印一部《日寇暴行实录》的画册。1938年《日寇暴行实录》印成运抵长沙后未及全部分发即遭遇大火,仅有数本得以幸免留存后世。今天,在第八个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我们与您一起翻开这本珍贵的历史文献,走近那段被尘封的历史,共同寄托哀思……本文系“方志江苏”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和微信群,媒体及公众号转载烦请获得授权以上音频技术来自:讯飞配音一、缘起第三厅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寻求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首次提出红军准备在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1937年8月,洛川会议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1937年8月25日,中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间,新四军开赴华中抗日前线;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我党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南京沦陷前夕,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机关大部西迁武汉。1937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在武汉组织长江局,统一领导南方各省党的工作,发展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抗日运动。武汉一时成为全国抗日运动的中心。为了巩固国共两党在军事上以及政治上的联合,于1938年初在武汉成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陈诚任政治部部长,周恩来任政治部副部长。4月1日,主管抗战文化宣传的机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正式成立,周恩来推荐郭沫若任厅长。第三厅是抗战初期国共第二次合作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名义上它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所属的一个部门,但由于是我党积极从事第三厅的筹建工作,实际上由中共长江局和周恩来直接领导。第三厅坚持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汇集了阳翰笙、胡愈之、田汉、洪深、冼星海等一大批文化精英。正因为是人心所系,人才荟萃,第三厅成为国统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个战斗堡垒。1938年,周恩来(前排左四)和郭沫若(前排左五)及第三厅部分工作人员的合影第三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抗日宣传活动,首先是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战扩大宣传周。周恩来就“怎样进行二期抗战宣传周工作”进行了精辟论述。他指出,抗战扩大宣传周的任务是“揭露敌寇的残暴和弱点,庆祝我们在二期抗战中的初步胜利,鼓励和慰劳前方抗战将士,尊敬和优待抗战受伤军人及抗战将士家属,动员全国民众实行参战和拥护抗战建国纲领,巩固国共两党及其他抗日党派的团结,以保证和争取更大的胜利”。正如周恩来所指出的,第三厅的任务之一是要有效地“揭露敌寇的残暴”。日寇暴行罄竹难书,必须要让全世界爱好和平的正义人士明了日本军国主义反人类的滔天罪恶。为进一步开展抗日救亡宣传,使日寇南京大屠杀事实真相广为世人所知,政治部决定编印一本画册向国内外人民揭露这一惨无人道的滔天罪行。“这个任务交给了三厅;由六、七两处派冯乃超、史东山、马彦祥、叶浅予等五人紧急投入工作”。刚好,我东南前线部队从日寇俘虏身上搜到不少日军自摄的反映其暴行的照片,汇集到政治部,于是第三厅的工作人员以这些照片为主体,适当选用日本和外国报刊已发表过的同类照片作为补充,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画册的编辑工作,并定名为《日寇暴行实录》。全面抗战初期,大后方的印刷条件极为有限,便由叶浅予“携带原稿专程赶赴香港,委托商务印书馆印刷厂代印。将近一个月,印成一万册,交广州铁路局急运武汉”。(
2021年12月12日
其他

见证新旧社会光明与黑暗的中国最早近代监狱——老虎桥监狱|方志江苏

南京市玄武区珠江路北,有一条南北向的路叫进香河,进香河路的南端有一条小巷,东西横向,巷名为“老虎桥”。提到这条小巷,很多老南京人都熟悉,因为这里曾有一座历史悠久的监狱——老虎桥监狱。江苏第一监狱北洋政府时期江苏有三大监狱:第三监狱在苏州,第二监狱在上海,第一监狱在南京,即老虎桥监狱。老虎桥监狱从清末(1905年)创建至上世纪末(1999年)被拆除,在近一个世纪中,面对满清、北洋、民国、新中国几朝兴衰,名称屡次更替,沧桑尽显其中。本文系“方志江苏”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和微信群,媒体及公众号转载烦请获得授权以上音频技术来自:讯飞配音1老虎桥监狱在清朝光绪创建时,叫“江宁罪犯习艺所”,仅收容江宁府的犯人。宣统即位后改为“江南模范监狱”,规模进一步增加,犯人扩大到江苏全省,还收容安徽、浙江等地的犯人。辛亥革命爆发后,监狱更名为“江苏江宁监狱”,到了北洋时期又改为“江苏第一监狱”,民国政府定都南京后沿袭此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国民党政府白色恐怖下,老虎桥监狱关押了陈独秀等许多著名的革命志士和爱国人士。何宝珍是刘少奇的夫人,1933年不幸被捕,一番辗转后,被押入老虎桥监狱。当时,狱中已关押着郭纲琳、帅孟奇、夏之栩、钱英等一批共产党员和其他同志,何宝珍与她们一起,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后来被绑缚雨花台壮烈就义。丁玲女士也曾在这里关押过一段时间,是后来才另择地方被看管的。敌人的暴行逆施,摧毁不了革命者的斗志。身陷老虎桥监狱的中共党员们,始终与敌人作适度的斗争,曾在3年中进行了五次绝食斗争。何宝珍烈士陈独秀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1932年10月,陈独秀遭国民党逮捕被解往南京,先拘押在江宁地方法院看守所,后转押到江苏第一监狱。在陈独秀一入狱,狱方就向陈独秀宣布了“三不准”规矩——不准探监、不准看书、不准看报。倔强的陈独秀双眼暴突,拍床板对典狱长大骂一通,并马上宣布绝食,这让监狱方傻了眼,终于取消“三不准”。就这样,陈独秀靠自己的斗争,换来了他以往入狱时将“监狱变成研究室”的“特殊”待遇。他的牢房里搬进了两个大书架,上面的书籍摆放得满满当当,酷似一间研究室。其时蒋梦麟、胡适之都不断地送书来。朋友的支援资助他照单全收,但敌人送来的钱物施舍,他都统统拒绝。1937年春,在南京老虎桥监狱的陈独秀上海闸北区团委书记郭纲林,因叛徒告密于1934年1月12日不幸被捕,也被关押在老虎桥监狱。在漫长的牢狱生涯中,郭纲琳始终保持着顽强的斗志和乐观精神。敌人将她作为重点惩处对象,对她施以种种酷刑,都未能使她屈服。1937年7月,敌人把郭纲琳押往雨花台刑场。面对死亡,郭纲琳怒斥敌人:“我一个手无寸铁的女子,凭了真理,凭了对人民的忠贞,凭了党给我的教育,我将你们费了不少狗气力想出来的一切阴谋诡计打得粉碎,可见我是胜利了……”郭纲琳烈士2抗战胜利后,大汉奸陈公博、周佛海、李士群、丁默邨等人也关押在老虎桥监狱。陈公博被枪毙,李士群被周佛海设局一命呜呼似乎较少议论,大特务丁默邨饮弹而亡也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而周佛海之死却是颇费周章了。周佛海曾经有功于当时的国民政府而被特赦,但特赦之后的周佛海在老虎桥监狱内却突发重病,据说是夜夜难眠,嚎叫不止,最终不治而亡,死的时候,也就51岁而已。1946年周作人因为担任日本占领北平时期教育总署督办,被作为汉奸关押于此。当时还算年轻的记者黄裳,去采访周作人,写过一篇《老虎桥头看知堂》。他这样写到:“走过延龄巷,穿过国府路,看见了那座朱红剥落了的国民大会的大牌楼,再走过去,翻开地图一看,已经到了洪武路。向左一转即是老虎桥,也就是“模范监狱”了。心想何不就去看看周作人呢?于是就又穿过了几湾臭水坑,远远有一座红墙的大院落,走过去看,很多人在那里等候探监。”从黄裳先生的文字中,也只是知道老虎桥只是地名而已。3那为什么叫老虎桥监狱呢?据说是因为清光绪年间,一位叫林森茂的人在此修建了两座园林——“集园”和“蔚园”。“蔚园”中有一处景点,名为“老虎刺”,正对该桥,借景得名。其实监狱的正式名称不叫老虎桥监狱,不同历史时期,监狱有不同的名称。1905年,清廷政治改革,监狱改良运动是其中的一项。史料记载,当年清廷拨库银10万两,派江宁知府许星壁参考国内外先进监狱,在此建造“江宁罪犯习艺所”1907年建成,1909年改称“江南模范监狱”。辛亥革命中,监狱在战火中成为一片废墟,1914年重修,后改名“江宁监狱”,1917年改为“江苏第一监狱”,抗战胜利后更名为“首都监狱”。老虎桥监狱则是民间的别称。老虎桥监狱旧貌老虎桥监狱从1905年建设到1999年3月搬迁,走过了近百年的岁月。其实,早在1936年的时候,国民政府就计划将老虎桥监狱迁到郊外,后来由于抗战全面爆发,搬迁计划被搁浅。据史料记载,1936年1月24日,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以第66号文将《拟建筑首都监狱计划大纲》呈报司法院,司法院酌加修正后,报送国民政府备案。国民政府于1936年3月19日发出第624号指令,准予备案。《修正建筑首都监狱计划大纲》主要内容是:将江苏第一监狱更名为首都监狱,建成后由司法行政部直属。搬迁计划主要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国民政府备案文件一是建设地点。计划在南京郊外收买民地五百亩为监狱建设地点;二是监狱关押容量。设计关押4000名罪犯,其中男犯3000人,女犯300人,少年犯500人,病犯200人;三是监狱建设施工。计划全部由罪犯完成;四是建筑式样。监房全部采用最新式建筑,作为实验监狱,多筹设工场农场;五是特殊单元建设。少年监采用学校模式,病监采用医院模式;六是建筑风格。监狱内办公室及监房的建筑,以坚固朴实清洁为主,不宜与一般贫民住所相差太远;七是建设费用。建筑费预算为120万元,其中将江苏第一监狱售卖约可得24万元,其余96万元由司法行政筹款,每年筹拨16万元,以6年为期。八是建设周期和管理。监狱建设分作六年实施,具体建设步骤和进度由建筑委员会确定并管理。江苏第一监狱假释犯人江苏第一监狱运动场老虎桥监狱搬迁计划确定后还没有来得及实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政府西迁重庆,老虎桥监狱搬迁计划搁浅。抗战胜利后,因战争耗费过大,国库亏损,经济困难,搬迁计划无人提起。1945年10月,国民政府将江苏第一监狱改为首都监狱,由司法行政部直辖,在原来江苏第一监狱的基础上适当进行了改扩建。1946年1月,司法行政部将位于南京郊区晓庄的原首都反省院划给首都监狱,开办窑厂和农场,扩大监狱收押规模。老虎桥巷口老虎桥监狱搬迁计划没能实施原因是多方面的,战争和经费紧缺是外部原因,计划脱离实际才是最根本的原因。根据司法统计,1929年全国有新式监狱(含分监)54所,1930年制定的《训政时期司法行政工作大纲》计划六年内筹设新式监狱309所,然而到了1936年,全国实际有新式监狱(含分监)80所,六年间实际筹设新监26所,离筹设计划相去甚远,最终搬迁计划成了“纸上谈兵”和“空中楼阁”。现在的铁心桥监狱1949年南京解放后,这座古老监狱回到人民手中,成为一批批刑事犯罪分子改过自新、荡涤灵魂的再生之地。老虎桥监狱先后更名为“南京市人民法院监狱”和“江苏省第一监狱”。1994年,监狱正式定名为“南京监狱”。1999年3月,监狱从南京老虎桥迁建至雨花台区铁心桥镇,从此,这座见证了新旧社会光明与黑暗的中国最早的近代监狱从喧嚣市井消失了。END作者:杨木高现任江苏省监狱管理局二级调研员,江苏省监狱工作协会秘书长,系统工会副主席,副研究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江苏省监狱管理局监狱理论研究首席专家。长期以来,从事犯罪学、心理学、监狱学的理论研究,2011年入选中国监狱工作协会“监狱理论研究专家库”。曾参与2005年度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罪犯改造理论研究”和2010年度全国司法行政系统理论研究规划课题“监狱囚犯论”、2013年全国司法行政系统研究规划课题《中国罪犯循证矫正模式研究》等部级法学课题研究,独立完成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黄丝带”二级研究课题5项,参与20余部教材和专著的编写。出版著作情况:2012年10月出版个人专著《中国女犯矫正制度研究》,该书于2015年6月被全国妇联、中国妇女研究会评为第三届中国妇女研究优秀成果专著类三等奖;2014年5月出版个人学术论文集《监狱矫正新视野》,2015年出版个人专著《中国老年犯矫正制度研究》,该书被中国老年学会评为优秀学术成果奖,中国监狱工作协会评为优秀立项课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专业论文14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20余篇,论文多次获奖。审核、发布:朱振鑫
2021年11月26日
其他

一个人、一本书,导演了80年前那场“水上剿匪记”!

文章字数在1500~3500字,配相关图片。优先使用配音频、视频的稿件。文章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等以便联系。
2021年6月28日
其他

活动报名|省方志馆四月主题活动来啦,全都免费!

9:30-11:30报名条件:9-14岁左右中小学生招募人数:30人费用:免费备注:报名人数不满20人,活动取消,如活动取消,另行通知02
2021年4月7日
其他

关于雨花茶的“冷知识”,有多少出乎你的意料?

“杯杯雨花茶,巍巍英烈魂”!雨花茶因产于南京,状如松针,既象征雨花台牺牲的革命烈士的铮铮铁骨,又能寓意英烈精神万古长青而得名,与安化松针、恩施玉菡一起,被称为“中国三针”,可以说,形似松针、挺秀紧直的雨花茶,是雨花台的一朵奇葩,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今天,让我们品尝这象征着“雨花英烈"的雨花茶,了解那些关于雨花茶的一些冷知识,从雨花茶中领略另一番“学史明理、学史崇德、学史增信、学史力行”的味道。本文系“方志江苏”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和微信群,媒体及公众号转载烦请获得授权以上音频技术来自:讯飞配音问题一:雨花茶是不是在雨花台产的?网上很多人说,雨花茶是因为原产于雨花台,所以得名雨花茶。其实这个说法是错的,雨花茶可以说与雨花台没有多大关系。江南植茶公所遗址20
2021年3月16日
其他

省方志馆周末开放啦!三月主题活动速来报名

9:30-11:30报名条件:9-14岁左右中小学生招募人数:30人费用:免费备注:报名人数不满10人,活动取消活动一览表:拟稿:
2021年3月1日
其他

有一种诗情画意叫“南京的柳”

百度百科谓南京柳:“枝暗紫褐色;小枝赤褐色,近光滑,幼时被柔毛。芽卵形,褐色,被毛。主产地南京。”此柳并非名贵树种,但因生在南京而与众不同,文人们赋予她种种不同的含义。于是,柳因人贵,人因柳思。不论是“台城柳”“秦淮柳”“白门柳”,㧕或是“白门秋柳”“北湖烟柳”,在历史上都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或缠绵悱恻、道别相思,或人生多艰、沧海桑田,浩浩乎沉浸在历史文学作品之中,已然成为金陵文化一种特有的符号。本文系“方志江苏”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和微信群,媒体及公众号转载烦请获得授权以上音频技术来自:讯飞配音别名丹阳因柳色“丹阳”之名源于赤柳。《晋书·志第五·地理下》记载丹杨郡:“丹杨,丹杨山多赤柳,在西也”。《辞海》注丹阳为古县名。“阳”一作“杨”。秦置。传说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东巡时,过丹阳前往钱塘,见此地山野、水边皆生赤柳,故置县,并命县名“丹杨”。《江宁县志》(1989年出版)亦载,秦始皇东巡“曾经此,见山多赤柳,定名丹杨。‘杨’通‘阳’,后世称丹阳”。宋人马光祖著《景定建康志》谓:“郡国有赭山,其山丹赤。”对《晋书》所言进行考证并质疑,但终究不影响“因赤柳得名”这一美丽的传说。今南京市江宁县有“小丹阳”、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亦有丹阳镇,均在秦时丹阳县界。汉初,丹阳县为侯国。三国吴时期,置丹阳郡,建安二十六年(221)移郡治于建业,于是,南京便有了“丹阳”这一美好的别称。金城泣柳倍感伤《世说新语》载:“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炫然流泪。”桓公即桓温(312~373),字元子,谯国龙亢县(今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人。东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权臣,晋明帝司马绍女婿,宣城太守桓彝长子。后累迁大司马,册封南郡公。咸康元年(335),桓温任琅琊内史(相当于太守),出镇金城,在山川、路旁广植杨柳。《金陵世纪》载:“金城:即上元县金陵乡,晋成康中,桓温镇江东之金城,种柳。”后来,桓温升迁,出镇荆州。永和十二年(356)七月,桓温第二次北伐时,途经金城,看见自己早年栽种的柳树已经十围之粗壮,他攀着树枝,捉住柳条,不禁潸然泪下。叹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2021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