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江苏

其他

投票!精品年鉴品读最佳感言评选①

自开展“精品年鉴品读季”活动以来,全省地方志系统认真研读中指办指定推荐《连云港年鉴(2019)》《长沙年鉴(2020)》《北京朝阳年鉴(2020)》《孝义年鉴(2020)》4本年鉴以及全省历年获国家、省级精品年鉴,学习精品年鉴的特色亮点,借鉴好的经验做法。借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感触良多。为让更多关心江苏年鉴事业发展的朋友一起分享品读心得,“方志江苏”将连续分3期摘登品读感言。读者朋友可至文末进行投票,网络投票不限票数,可选多人,一个微信号限投一次,不可多次投票,不可修改投票结果。投票截止时间:12月11日
2022年12月8日
其他

你们熟悉的苏东坡,原来长这样?

狸奴小影图那么,乔仲常写的实,是什么?《后赤壁赋图》连后面的两段题跋总共长5米6,完全依据苏轼的《后赤壁赋》绘出内容,画卷上顺序录有《后赤壁赋》的九段文字,长卷可依文字切分为九段:
2022年11月30日
其他

千里长河展华“仪” |《仪征运河》入藏江苏省方志馆

《仪征运河》是扬州仪征学者巫晨多年研究的成果,该书系统阐述了大运河入江水道(江漕)的变迁历史,时间跨度长达两千多年。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这些资料来自《汉书》《宋史》等二十五史河渠志,来自《水经注》《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天下郡国利病书》《扬州水道记》等历史地理书,来自《扬州府志》《江都县志》《仪征县志》《甘泉县志》《两淮盐法志》《仪征水利志》等方志和专业志,还有来自《扬州古港史》《扬州运河》《扬州上下三千年》《一条大河通天下》等今人的研究书籍,资料收集丰富、详实。本书对春秋两汉、东晋、隋唐、唐、两宋、元、明初、明、清、晚清民国等十个历史时期运河入江水道的变迁,进行了归纳、小结。对东汉陈公塘、北宋真州复闸、明代五坝四闸等重要水利设施,进行了详细诠释。对运河入江水道(江漕)几次比较大的变迁,以春秋古邗沟为沿山河、东晋欧阳埭为古河(引潮河)、北宋真扬运河为今仪扬河的观点作了合理分析和推测,并以史料和遗存考定了运河入江口门在仪征市区和新城以南的变迁。展现了丰富的历史遗存,从仪征市真州、新城以北蜀冈之上的商周、两汉遗址,到仪征市区唐、宋、明、清城市历代扩张及运河河道遗存,以及新城以南珠金沙河历经隋、宋、元、明、清的河道延伸历史遗迹,并且收集一百多张照片。大运河研究的专著和文献很多,但对运河入江口水道变迁的研究尚不够深入,《仪征运河》对唐代淮南盐铁使王播开七里港河依赖古河补水的判断、对北宋发运使贾宗“开扬州古河,缭城南接运渠,凿近堰漕路”形成今入江水道(文峰塔河道、三汊河、仪扬河、瓜洲河道)的判断,推论逻辑清晰,观点新颖独到。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多年来亲身实地探访,走遍仪征城乡,以1962年航拍地图为底图,标注河道及遗迹点,制作了十多幅历代水道位置图,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支撑。(内容摘自:中国大运河研究院院长、扬州大学原党委书记姚冠新为《仪征运河》一书所作的序)《仪征运河》序文
2022年11月28日
其他

“如果有来生,我还选择乌恰”—— 帕米尔高原上的白衣圣人吴登云 | 方志江苏

58年前,他从大运河畔的江苏扬州来到帕米尔高原上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半个多世纪,他扎根戈壁荒滩,挺拔成一棵坚韧的胡杨树。他,就是我们敬仰的英雄——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和全国“最美奋斗者”吴登云。本文系“方志江苏”独家稿件,音频特邀江苏新闻广播制作,欢迎大家关注转发作者:肖维琪
2022年11月28日
其他

晚清硬骨头薛福成,打赢中国近代史唯一全胜海防战 | 方志江苏

薛福成“内阁奉上谕,浙江宁绍台道员缺,著薛福成补授”。光绪十年正月初十(1884年2月6日),紫禁城里新年的爆竹声还未散去,一封加急文书便出现在了薛福成的桌上。薛福成走到桌前,缓缓打开文书,告别将近二十年的幕府生涯并没有让这位“慨然欲为经世实学,以备国家一日之用”的洋务重臣感到欣喜,反而是长叹一声:该来的终于来了。本文系“方志江苏”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和微信群,媒体及公众号转载烦请获得授权一、“衅自彼开”:山雨欲来风满楼“衅自彼开,不得已而用兵”,1884年8月26日清政府发出上谕宣布:下诏与法国开战。短短十个字的谕旨,充满了荒唐与屈辱,“不得已”三字更是凸显兵临城下被迫迎敌的无奈。实际上法国侵略者的狼子野心“山雨欲来”,一直想以越南作为跳板威胁中国腹地。1883年8月,法国海军攻占越南首都顺化,强迫越南签订《顺化条约》,规定越南承认并接受法国的保护权,越南曾两次遣使来华,请求清政府支援抵抗法国侵略。
2022年11月11日
其他

方志青年说 | 窦予然:坚守方志初心,不负青春使命

在这个秋风送爽的日子,我们即将迎来党的二十大。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举国关注、举世瞩目。作为市志办的青年力量,我们更要用饱满的政治热情、昂扬的精神状态,鼓足干劲、只争朝夕,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一代又一代的方志人,为了坚守这份热爱,在青灯黄卷中始终坚守初心,矢志不渝。1982年成立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以来,《南京市志》“三步走”战略、《南京年鉴》一年三鉴(8部)、《南京通史》8卷本出版、《南京稀见文献丛刊》和《金陵全书》《一带一路系列丛书》陆续面世、《南京史志》历经创刊改名停刊复刊、南京方志馆的拔地而起又升级改造、“方志南京”新媒体平台和“南京方志大讲堂”品牌打造、机关党委和方志文化传播处的成立发展……南京地方志40年的征途,在历代方志人的努力之下,有了累累的硕果、厚重的积淀。在这样坚实的基础上,眺望新时代,地方志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新一代的方志人,唯有把握历史机遇,树牢方志文化自信,才能担负起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立传的使命。“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新时代的方志青年,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只有大力弘扬“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方志人精神,才能在火热的青春中放飞人生梦想,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业华章。只有不忘“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的初心,才能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逃避;在成绩面前谦虚谨慎,不骄傲、不急躁;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不犹豫、不观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当我选择地方志工作时,就意味着我选择了特别的一生,平凡却值得。青春渐行远去,青春却永在我心。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生机无限的时代。使命在肩,初心所向,这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成就的事业。在自己的岗位坚守和奋斗到底为了什么?我从来没有停止过追问与思考。反复的叩问后,是时间回答了我——是执着,是使命,是不许历史的线条被岁月遗忘的执拗,亦是青丝变白发始终不悔的信念。一生仅此日,万里是行程。这一路上所有的平凡,所有的琐碎,所有的艰难与险阻,都是我们前进途中的风景。就让我们在时代的大潮中,乘风破浪,以行动证明我们无愧于时代的选择!让我们把忠诚书写在方志事业中,把青春播撒在方志征程上,把光荣镌刻在历史史册里,努力成为时间的见证者、记录者、传承者,为奋力开创新时代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奉献青春的力量!END演讲人:窦予然(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撰稿:王晓慧(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审核、发布:孙宇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部分图片视频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征稿启事
2022年10月20日
其他

省志办党员干部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盛况,热议大会报告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10月16日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职工集中收看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现场直播,认真聆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全办共有60多名同志在会议室和党员活动室参加集中收看,30名老干部同志在家中进行收看。收看现场,全体同志思想高度集中,聚精会神、认真聆听,大家都为习近平总书记报告所打动,感到心潮澎湃、备受鼓舞、备受教育,一致认为党的二十大是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二十大所作的报告主题鲜明、高屋建瓴、催人奋进,系统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站在民族复兴和百年变局的制高点,对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进行了科学谋划,是指导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献。大家纷纷表示要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报告精神为指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党的中心任务贡献力量。下一步,省地方志办公室将组织全办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展好中心组学习会议、座谈研讨、专题党课等系列学习活动,把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宣传和本单位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全办党员干部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二十大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实际工作中,增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以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站在党和政府的全局思考工作,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结合地方志工作实际,记录好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记录好新时代以来“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发展的历史,以改革精神全面创新工作理念、模式、产品,不断推动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以高质量的地方志工作服务党和政府中心工作。END来源:机关党委审核、发布:赵阿丽
2022年10月17日
其他

直播预告 | 江苏方志大讲堂:金秋十月·行走焦溪

开讲啦!江苏方志大讲堂开讲啦!焦溪地处原武进、无锡、江阴交界的舜过山麓,明清时期,这里商贸繁盛、店铺林立,后人多称其为焦店。民国时期,焦溪曾遭遇两次纵火洗劫,乡人寓“以水克火”之意将其更名为“焦溪”,希冀焦溪水火相济、诸事顺遂。焦溪现隶属于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是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距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焦溪三面环山、诸水贯通,至今还保存了几百所完整的明清建筑。经过两年多的保护修缮,焦溪的魅力与活力被重新焕发,目前正在全力参与“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当你走进这里的时候,可能不会相信,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常州东北地区还深藏着这样一座原汁原味、底蕴丰富的山水古村。讲座主题:
2022年10月10日
其他

直播预告 | 江苏方志大讲堂·张乃格:地方官与地方志

开讲啦!江苏方志大讲堂开讲啦!“昔子朱子守南康,始至,问及志书,识者谓其知所当务”,所谓“知所当务”,即为明晓地方实际事务。志书所载山川、土田、人物、货产等情况都是地方官员必须了解的基本地情知识。志书对地方各方面政事的全面记载,包含着对事物发展演变的规律性认识和施政应对之道,地方官员可从中有所参考借鉴。为政者披览志书,以为凭据,不仅仅是为了取法旧事,其根本目的在于根据志书提供的丰富信息,了解民间疾苦、政事利弊,寻找救治良方,以兴利除弊。如此才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志书正是因此而变得必不可少。方志不但是地方官员必不可少的参考,更有益于人,有益于世。讲座主题:
2022年10月8日
其他

烈士纪念日——寻访淮安镌刻英魂的红色地名 | 方志江苏

9月30日是国家设立的烈士纪念日,今天上午,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同各界代表一起,在天安门广场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在今天这个特殊日子,让我们回顾红色地名,那些在红色岁月中留下的鲜活印记。淮安是周总理的故乡,也是新四军的重点活动区域和苏皖边区政府首府所在地,发生过许多惊天动地的革命事迹,留下了数量众多的红色地名,其中有许多是以革命英烈的姓名来命名的。这些地名,承载着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凝聚着红色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淮安周恩来故居
2022年9月30日
其他

直播预告∣方志大讲堂·泰州:泰州历史文化精读

海陵隶属泰州市,地处江苏省版图的几何中心,自古就是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海陵是一座千年古城,双水环绕、文昌水秀,也是一座现代新城,工业发达、商贸繁荣、宜业宜居,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之美誉。千百年来,海陵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涌现的历史文化名人灿若星斗、熠熠生辉,积淀的人文底蕴厚重悠远、博大精深。9月30日下午,由泰州市党史方志办公室与海陵区党史方志办公室联合举办的泰州记忆讲堂,将对泰州历史文化进行精读。主讲内容:泰州历史文化精读徐同华,泰州市政协常委、海陵区政协常委、海陵区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主任,泰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文化咨询小组成员,海陵区作家协会主席,《花丛》执行主编。活动时间:2022年9月30日(星期五)15
2022年9月29日
其他

人人都说江南好,最好莫过“江南茶” | 方志江苏

度左右,面临东海,正是茶树栽培生长的黄金地带,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优质的产茶区。这里有中国著名的传统名茶中的西湖龙井、太湖碧螺春、黄山毛峰、祁门红茶。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2001
2022年8月19日
其他

方寸之间再现一个民族不屈!卢沟桥邮票 | 方志江苏

强徐强:泰州市党史方志办公室方志编审处副处长、三级主任科员,热爱文学、历史、收藏。来源:泰州党史方志办审核、发布:朱振鑫美编:朱进更多精彩
2022年7月7日
其他

近代中国海军之父沈葆桢世家,为“福建舰”做了哪些伏笔?

“福建舰”下水命名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李刚摄)2012年9月25日,“辽宁舰”交付海军。中国终于圆了百年航母梦。2019年12月17日,“山东舰”威武入列。中国海军进入“双航母时代”。2022年6月17日,“福建舰”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江南造船厂举行下水命名仪式。这是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也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它的惊艳亮相,令人振奋不已。福建与海军的渊源久远,这里也诞生了许多对中国海军作出卓越贡献的海军世家与海军人才。就比如,近代中国海军之父、船政大臣沈葆桢的世家。沈家不仅对福建船政,而且对省外的江南造船厂有所贡献。今特分享本文,以期对此历史能有所认识与铭记。中国近代海军之父沈葆桢世家与江南造船厂——贺航母福建舰在江南造船厂下水海军、海防乃国之重器。孙中山于1912年元月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时任海军总长的福州人刘冠雄在孙中山解职临时大总统后,即邀请、并促成了他参观中国两大制造舰船的军工企业——江南机器制造局和马尾船政局。孙中山解职后即于4月5日与4月21日马不停蹄地造访国内两大制造舰船的军工企业,足以见得海军海防对我们国家之重要。马尾船政局是近代海军及航空事业的发源地。作为近代中国海军之父,船政大臣沈葆桢(文肃公)对造船建设海军的贡献自不用多说。始于沈葆桢(总理船政大臣)的第一代;至庆字辈的第二代(如沈瑜庆,江南水师学堂总办);至清字辈(如沈翊清,船政会办大臣、船政总稽查;沈颋清,福州船政局局长)的第三代;至觐字辈(如沈觐宸,海军中将,福州海军制造学校、海军学校校长;沈觐冕,海军总司令部秘书长;沈觐笏,海军总司令部公署候补员)的第四代;至祖字辈(如,沈祖同,福州海军学校航海专业第一届毕业生;沈祖贤、沈祖熙,省立航空机械商船职业学校学生;李舒平(配沈絪青),马尾造船厂副厂长,福建船舶工业公司经理)的第五代;沈氏船政子孙绵延数代,为中国的海军和海防事业做出了不懈、或不可替代的贡献。福州船政局马尾船厂百年前,当孙中山造访福州马尾时,负责接待孙中山的正是沈葆桢长子沈玮庆的第五子沈颋清(1876-1915)。沈颋清又名希南,字蟢男。1897年,沈希南考入福建船政后学堂第十四届驾驶班。后奉派为船政第四届出洋生(出法学船机、出英学造舰)。1903年,沈希南再次奉派赴美国留学,获得制船桥梁工程师文凭。回国后,任福州船政局副局长、工务长;民国元年兼摄局长。任船政局工务长期间,曾带领船厂工程技术人员攻坚克难,研制出马尾船政史上最先进的商船——“江船”号(船长87米,排水量2160吨,新式省煤立机,三缸功率5000马力,航速15节,全部钢胁钢壳)。这是清末船政制造的第40号船,也是最后一艘船。随后,又创造了一项中国第一:制造出中国第一艘折叠式水上飞艇。他带领员工,根据法国图纸制造出折叠式水上飞艇,以厚篷布为船底,船舷、船艏、艉皆用薄木片,轻如一叶,可坐一人;能折叠收展,改变形状,面积较少,重量轻,手提背负,开合自如。这是中国第一艘折叠式水上飞艇。4月18日孙中山在上海乘
2022年6月22日
其他

千年定论起波澜!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方志江苏

南宋建炎三年,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具舟从江宁前往芜湖,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写下了著名的《夏日绝句》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最终乌江自刎的说法长期以来深入人心。但是
2022年6月21日
其他

油炸臭干,“臭味相投”人的真爱!| 方言赏听

文章字数在1500~3500字,配相关图片。优先使用配音频、视频的稿件。文章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等以便联系。
2022年6月18日
其他

方志大讲堂直播预告 | 吴承恩:古镇走出的文学巨匠

古城淮安有个打铜巷,明代中叶,打铜巷诞生了世界闻名的文学巨匠吴承恩,打造出名贯九天、神通三界的“猴精”孙悟空,演绎了《西游记》的神话故事。在这里,人们触摸历史的搏动和心跳,感受《西游记》创作源头厚重的文学气息,臆想当时民主思想的萌动,追梦那个年代久远的醒世师魂……6月10日上午,“江苏方志大讲堂”将走进淮安,探访吴承恩的故居,讲述吴承恩屡遭困顿却傲岸不俗的一生。讲座主题吴承恩:古镇走出的文学巨匠主讲人:蔡铁鹰蔡铁鹰
2022年6月8日
其他

逆袭是每个考生的梦想吗?看看古人的故事

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今天高考愿所有考生的名字都会在心仪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上今年4月,协和医学院研究生招生考试中,一位初试331分的考生,在复试环节,一举超越初试390高分的考生,神一般地逆袭被录取。那么,在古代的科举考试时代,有没有类似的逆袭案例呢?我们不妨从千年科举史中去梳理一下,看看那些神奇的科考逆袭。1错认颜标作鲁公科举考试制度创始于隋代,到了唐代还不是十分规范,可操作的成分很大。尤其是主考官也就是权知贡举,对于状元的确定有着很大的主动权。据《唐摭言》载:唐宣宗大中八年(854)甲戌科,礼部侍郎郑熏任知贡举,这次共取进士30名。郑薰审视新进士名单,反复斟酌时,发现其中有一位姓颜名标,心想:“这一定是颜鲁公之后,就让他当状元再好不过。”于是大笔一挥,这颜标就逆袭成为了状元。颜鲁公就是颜真卿,大家都知道他不仅是个大书法家,“颜体”书法的创立者,他更是一位正直敢言、不避权贵、多次遭贬不改初衷的清官。他曾因为维持正义而遭奸臣陷害,被叛将刀架脖子上胁迫他从逆,他正言怒斥,毫无惧色,最后惨遭杀害,赢得了人们的敬重。自然郑薰也是十分钦佩他的,爱屋及乌,就对颜真卿的后代非常关心。颜真卿新科状元谢恩那天,郑薰在闲谈中胸有成竹地问及颜标的“庙院”,即供奉祖先的家庙,颜标却说:“学生出身微寒,家中不曾有庙院。”郑薰明白自己搞误会了。很快有好事者编出了打油诗,嘲笑郑薰: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正因为这样,唐代科考又容易酿成事故,而造就新的逆袭机会。据《记考》载: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乙卯科,录取25人,以张贻宪为状元,赵观文排在第八名。赵观文出榜后,有个叫李滚的考生是皇妃的远亲,得知自己被黜落,千方百计找茬攻击这次考试。事先,由于皇妃的一再吹嘘,昭宗也颇赏识李滚的文才,听说他未被录取,自然很不高兴。昭宗密令近侍们到贡院门口拦着搜考生的夹带,却什么也没搜到,侍从们回来却奏道:“今年所取的
2022年6月7日
其他

高考在即,教育部提醒“替考”违法,那没照片的古代如何防“替考” | 方志江苏

6月3日,教育部联合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部门,发布近年来高考中出现的一些典型案例,通过以案释法的形式,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要增强法律意识。刑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的”属于违法行为。还有一天就要高考了,在所有学生的备考物品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高考的“准考证”了,他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确认身份顺利考试。在现代,我们准考证上的照片能够做到很好的防伪,但是在古时候没有照片这种东西,在科考的时候,考官们又是如何验证考生的身份呢?怎么样才能防止别有用心的考生浑水摸鱼,找人代考呢?今天我们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本文系“方志江苏”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和微信群,媒体及公众号转载烦请获得授权古代,由于科举考试成绩与名利、仕途、家族兴衰直接挂钩,因此考试作弊现象尤为严重。如何确保考试公平、成绩真实,各朝都有一套相应的管理办法,其中以清朝的考试管理制度最为完备,考场纪律为“史上最严”。清朝的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通常每三年举行一次。第一级“小试”,
2022年6月6日
其他

拾味盐城:全世界最好吃的鸡蛋饼在这儿?|方言赏听

文章来源:影像盐城审核、发布:方宏有美编:张一哲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部分图片视频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征稿启事
2022年6月5日
其他

苏“蔬”熟,天下足!吃菜江湖,谁与争锋?

“散装”江苏,中国数一数二的经济强省,也是中国花式种菜、吃菜第一大省!江苏“十三太保”——南京、苏州、无锡、南通、扬州、徐州、常州、泰州、盐城、镇江、宿迁、淮安、连云港(排名不分先后),谁都不服谁。从南尝到北,从北种到南,江苏人躲不掉一场从舌尖到田间的“蔬菜战争”:扬州宝应县,广阔的平原上大白菜收获。图/视觉中国最南边太湖畔,“苏锡常”把“不时不食”这四个字阐释到极致,丝瓜、香青菜、苏州青等一众青色入菜,晕染绿意江南;特色水生蔬菜莼菜、茨菇、鸡头米等“水八仙”接连出水,一个比一个鲜美;苏州车坊澄湖的芡实田。摄影/缪克强再稍往北,长江南岸的南京与镇江,春天的“七头一脑”——马兰头、荠菜头、菊花脑等野菜吃遍,此时盛夏,土丝瓜和苋菜是当地人的心头至福;跨过长江来到北岸,遍地的河湖鲜蔬,成就了清淡柔和的淮扬菜。莲藕、蒲菜、菱角.....洪泽湖、高邮湖里的鲜嫩宝藏乡野风情十足,滋味不输苏南。“水八仙”之一的菱角,水生蔬菜的代表。图/视觉中国苏南、苏中富庶,湖鲜时蔬里满满的精致与悠然,再往北,经常被黑的苏北,种菜实力直接拉满,堪称江“蔬”门面,苏北蔬菜产区,与山东、河南等省共同组成中国最大的菜篮子。“散装”的江苏,蔬菜应有尽有。制图/孙璐江苏人会吃菜,是因为这里最适宜种菜——广阔的平原、众多的河湖、温润的气候,让江苏产不尽丰盛鲜蔬。四季流转只会变换口味,却从不会让江苏人的舌尖寂寞。苏锡菜、淮扬菜里的水生蔬菜,塑造别具一格的江南饮食文化,一望无垠的苏北蔬菜大棚,则诉说着江苏作为蔬菜大省的能耐与担当。🥬苏南的菜,到底有多“水灵灵”?江苏传统的划分是苏南、苏北,按照江苏省政府经济带的产业规划,可划分为苏北、苏中、苏南。长江以南,就是苏南。除了常常抱团出现的“苏锡常”(苏州、无锡、常州),南京与镇江的主体,也在苏南。苏南人吃菜,把“不时不食”四个字玩到了极致。苏州吴中区甪直水八仙文化园。摄影/瀚羽对于”苏锡常“的人来说,一年吃菜的清单早就排好了,甚至写到了黄历上。所谓“不时不食”,用俗话说就是什么季节该吃啥就吃啥,追求的正是自然赐予的鲜嫩滋味。碧绿的新韭是春天的开端,绯红的苋菜是夏天的到来,浅青的扁豆是秋天的兆头,雪白的萝卜则是冬天的开始。不过,塑造江南饮食文化的,还是这里的特色水生蔬菜——“水八仙”。苏州太仓市的“水八仙”蔬菜基地,农人在采摘芡实。图/视觉中国春季荸荠夏时藕,秋末茨菇冬水芹,三到十月茭白鲜,还有鲜艳的红菱,又糯又白的鸡头米,以及太湖莼菜,这就是著名的“水八仙”。水乡多水产,一众水灵灵的水生蔬菜,错过就要等一整年,所以最招人稀罕。👈向左滑动太湖莼菜、新鲜马蹄、太仓菱角。图1-3/视觉中国盛夏时节,苏州阿姨坐在街头卖莲蓬,夏末秋初,无锡姑娘划着菱桶采红菱,都是经典的江南水乡美景。一到中秋前后,江南市井巷弄里的婆婆们一起,吴侬软语话着家常,巧手飞指剥出一粒粒嫩白的鸡头米。“最是江南秋八月,鸡头米赛蚌珠圆”。摄影/陶源苏南人善吃菜的另一面,是会给蔬菜起文雅的名字。雪里蕻,简而化之为“雪菜”,茄子雅名为“落苏”,菠菜是“鹦鹉菜”,苋菜是“千菜谷”。来自苏州的青菜尖,叫做苏州青;来自常熟董浜镇的香丝瓜,因为长得像江南民间纺纱用的筒管,所以叫筒管玉丝瓜。太湖沿岸的香青菜,是苏南人冬日的舌尖美味。摄影/孙晓东苏南人,总能找到与蔬菜打交道的最佳方式——冬天吃香青菜(也叫矮脚青)做成的咸肉菜饭,夏天吃薄皮净素菜包,春末夏初,无锡的蒜苗和蚕豆正鲜;还有常州的溧阳白芹,清炒一盘如白玉一般……视线离开“苏锡常”往北,南京人不仅爱吃鸭,肚子里还住着一匹爱吃草的马。传统名菜是炖菜核。一碗砂锅里,可以同时看到油菜心、菜头、青菜叶、冬笋、香菇等多种蔬菜,吃起来菜叶鲜嫩、菜心柔软、味美鲜香。咸肉菜饭,菜是太湖畔的香青菜,肉是农家自制的咸肉。图/图虫创意“南京人不识好,一口米饭一口草”,对野菜的爱,南京人永远排在前头。“金陵三草”(菊花脑、枸杞头、马兰头)和“早春四野”(荠菜、马兰头、芦篙、野蒜)就是南京蔬菜的代表。清炒枸杞头、香干马兰头、菊花脑鸭蛋汤、香椿炒鸡蛋……在野为草,入厨成菜。本是野草的马兰头早已被请入菜园或大棚,成为春天的应时菜蔬。香干马兰头,春时江南馆子里的必点。图/视觉中国长江北岸的南京六合区,有“长、白、细、嫩、香、脆”的六合水芹。长江南岸的栖霞区,四面环江八卦洲被称为“中国芦蒿之乡”。这一原本长在水边的野草,在八卦洲演变出鲜炒芦蒿、芦蒿干、芦蒿茶、芦蒿酒、芦蒿小菜等等江南人喜爱的美味。🥬苏中的菜,是高大上的国宴菜也是充满乡野味的平民菜江苏境内的长江北岸,依次排列三座城市:扬州、泰州、南通。她们被合称为“苏中”。身居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之间,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穿流而过,比起苏南,苏中人的菜南北皆宜,咸甜适中,同样,苏中蔬菜南北通吃,更具乡野风情。大运河穿过高邮市,两岸是广袤的鱼塘与农田。摄影/张卓君扬州,淮扬菜的发源地之一。高邮人汪曾祺先生在小说《金冬心》里,这样写扬州菜:“随饭的炒菜也极素净:素炒蒌蒿薹、素炒金花菜、素炒豌豆苗、素炒紫芽姜、素炒马兰头、素炒凤尾——只有三片叶子的嫩莴苣尖、素烧黄芽白……
2022年6月4日
其他

《万历应天府志》:珍贵史料弥补明史缺失

介电视剧《山河月明》《大明风华》热播,故事都以明成祖朱棣登基前后为背景展开,引起了很多网友对这段历史的好奇。洪武三十一年(1398)
2022年6月2日
其他

几代青少年的座右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何来历?

作为雄才大略的革命领袖,毛泽东极其重视儿童教育工作,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曾经多次就儿童事业题词,发出倡导。1942年4月,毛泽东为纪念当时的儿童节这样题词:儿童们团结起来,学习做新中国的新主人。1950年的6月1日,毛泽东欣然挥毫为《人民日报》题词:“庆祝儿童节。”最著名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更是家喻户晓,多年来一直激励、鼓舞着一代一代中小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那么,这个题词是怎么来的呢?毛泽东早期题写的“好好学习”和“天天向上”是分开的,而且最早题写的是“天天向上,但题写“好好学习”又多于“天天向上”。新中国成立前,陕甘宁边区沿袭国民政府1931年起实行的4月4日为儿童节的规定。1940年儿童节时,毛泽东特地题词“天天向上”,发表在当年4月12日延安《新中华报》上。1940年4月,毛泽东特地为儿童节题词“天天向上”。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9月,《中国儿童》杂志在北平创刊,毛泽东题词“好好学习”。据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回忆,1949年住进中南海不久,毛泽东就为她题写过“好好学习”。1951年11月5日,《中国少年报》创刊,毛泽东也题词“好好学习”。1949年9月,毛泽东为《中国儿童》杂志创刊号题词“好好学习”。1951年5月3日下午,在苏州市金阊小学,因为学校老师政治学习,学生放假。8岁的陈永康正与同学在学校外边玩耍。一个打扮入时的青年拿出一包糖给他吃,又给他一些钱和一包黄粉,说是精制的面粉,要他放到老师的办公桌上。陈永康想起老师曾多次讲过,刚刚解放,天下还不太平,面前的人鬼鬼祟祟,肯定不是好人,便假意答应带他一起去。迎面走来巡逻的解放军,他一下子抱住青年的腿大声喊道:“解放军叔叔,快来抓坏蛋。”青年急于逃跑,用拳头猛打陈永康的头和脸。他鲜血直流,仍然死不放手。解放军迅速赶到制服了青年,并将受伤的陈永康送往医院。事后查验那包黄粉是炸药,证明青年是一个特务。陈永康的英雄事迹在当地迅速传开。5月9日,苏州市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小英雄”的光荣称号。毛泽东获悉小学生陈永康抓特务被打伤的事迹后,亲笔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制成锦旗赠给陈永康小朋友。5月28日,第46期《革大改造报》发表了这个题词。这是关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题词最早的公开报道。陈永康在苏州市学士中心小学上校外辅导。同年9月底,毛泽东接见安徽省参加国庆观礼的代表团,成员中有渡江小英雄马三姐。那时她才15岁,排行老三,她就是电影《渡江侦察记》中女英雄刘四姐的原型。毛泽东亲切地对她说:“你姓马,我姓毛,你就叫马毛姐吧。”小英雄激动地向毛泽东深深鞠了一躬。接着毛泽东关切地问她念书情况,还送她一个精美的笔记本,在扉页上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是这一题词的第二次公开报道。年轻时的马毛姐。值得一提的是,1952年5月,毛泽东曾赠送给中直育英小学“好好学习,好好学习”的题词,作为向六一儿童节献礼的礼物。根据当时教职员工的细致回忆以及包括笔者在内的育英校友会同仁的论证,毛泽东题写“好好学习,好好学习”的经过应该是这样的:1952年5月,学校领导对老师们说,六一国际儿童节快要到了,学校号召全校同学以实际行动向节日献礼。中直育英小学最高年级五(2)班高而恮老师传达了学校的决定,在班会上做了动员,希望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可以同学们自己制作,也可以结合成小组共同制作,还可以请家长帮助,但是一定不要花钱,不然就失去了意义。星期六下午,住校的同学纷纷回家度周末。李讷同学回到家里,向毛泽东谈起向六一儿童节献礼的事。毛泽东很高兴,题写了条幅。1948年11月7日,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供给部育英学校创办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下东峪村。1949年4月22日,随中共中央进京,校址定在现万寿路西街,正式更名为“中共中央直属机关育英小学”。1956年,学校改称"北京育英小学",划归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局管辖。1958年,为适应学校的发展增设了中学部,改名为“北京育英学校”。这是当年的校园场景。育英小学每周一早上的第一节课是周会。先是校领导通过广播布置全校工作,然后班主任主持自己的班会。高老师很自然地问起大家向节日献礼做得怎样了。李讷拿出了一张条幅,交给班主任说:“我让爸爸写了几个字”。高老师把纸展开,全班同学都看见上面写着“好好学习,好好学习”8个字。高老师清楚地记得毛主席手书宣纸的尺寸是35cm×11cm。全班同学为得到毛主席的题词而异常兴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该怎么办。1952年5月底,毛泽东为育英小学题写“好好学习,好好学习”。高老师说:“应该做一个镜框把它镶起来保护好,而且要高高地悬挂起来,让我们天天都能看到它。”这个提议得到全班同学的一致拥护,大家顾不得正在上课,簇拥着高老师走出教室找到教劳作课的潘仲贤老师,请求他精心制作一个玻璃镜框。潘老师当然也是激动不已,格外用心。下课了,潘老师的玻璃镜框也做好了。同学们像过节一样,兴高采烈地举着镶嵌着毛主席题词的镜框,涌向韩作黎校长的办公室。韩校长代表校领导收下了这个珍贵的礼物。后来这个相框高高悬挂在校部外大厅的墙上。图为现在位于海淀区万寿路西街北京育英学校。2007年,中直育英同学会编辑的《在育英,我们走过童年》问世。其中第二篇文章是丁力老师撰写的《师生之间》。文章在第二节中首次披露,1950年至1951年间,毛泽东主席曾经为李讷同学题写过一个“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条幅,原件在丁老师手中保存了大约一年,后被上级单位收走。如果把丁力老师为李讷同学保存的题词也算进去,毛泽东主席题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有三次。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毛泽东主席是1950年至1951年5月之间把“好好学习”和“天天向上”融合在一起的。丁力老师文章证明这个融合比两次公开报道的更早,但是融合并不等于定型。因为以后毛泽东主席又两次题写过“好好学习”。宣传海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公开报道以后,每年国庆节和劳动节举行盛大群众游行,少年儿童方阵都以毛主席赠送陈永康锦旗上写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作前导成为惯例。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对他们挥手致意,“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个融合也就固定下来。(摘编自《人民政协报》,刘功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由来》)来源:青运春秋审核、发布:赵阿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部分图片视频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征稿启事
2022年6月1日
其他

如果有天国,张謇研究第一人章开沅会向张謇求证什么?| 方志江苏

南通应当感谢一个人,那就是长期远在江城武汉工作的章开沅。或许很多南通人并不知道他,更不了解他,但是都知道有个张謇,而章开沅就是研究张謇的一面旗帜。因为他不断挖掘了张謇,不断扩大了张謇在国内外的影响,使南通这座城市近代历史地位更高、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更大。他研究张謇时间之漫长,成果之丰硕,即使不用“最”也早己令专家学者赞叹,也令南通热爱张謇研究的人敬佩。2021年5月28日章开沅先生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章开沅先生生前曾经说过:“历史是画上句号的过去,史学是永无止境的远航。”今天是他逝世一周年的忌日,让我们和您一同追思他与南通的不解之缘,以示纪念。本文系“方志江苏”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和微信群,媒体及公众号转载烦请获得授权以上音频技术来自:讯飞配音1926年7月8日出生的章开沅,1946年10月入南京金陵大学历史系,后于该校肄业。1948年12月赴中原解放区,在中原大学政治研究室当研究生。1949年7月随校南下武汉,在教育学院历史系任助教、教员。1951年9月入今华中师范大学,在历史系先后任教员、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1985年8月~1991年3月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2015年任南通人金国华创办的原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现武昌首义学院荣誉校长。2018年12月获颁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早年就在武汉工作,章开沅自然把辛亥革命作为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在近代史中研究孙中山及辛亥革命史,使章开沅有了更加宏阔的视野,漫漫数十年,不断深入,硕果累累。1961年关于辛亥革命的研讨中有一篇有关张謇的论文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于是1962年春,36岁的章开沅第一次径上海来到南通,踏上了张謇家乡的土地。应当说,当时关于张謇的研究,还有相当的时代局限性,也远未引起相应的重视,然而,章开沅有着高度的学术敏感。从此,他把张謇纳入了自己的学术视野,在坐冷板凳的漫长过程中不断积累着张謇研究的素材。学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61年第一次关注张謇,章开沅1962年第一次来南通,1963年他第一次在《历史研究》上发表长篇论文《论张謇的矛盾性格》,学术生涯中关注张謇整整有60年,发表论著早已超过百万字。期间,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期,研究中断了近20年,还因为“为资本家树碑立传”受到批判和不公正对待,然而,他的学习、积累、思考却一直没有中断过。在关于张謇的一系列著述中,章开沅非常珍惜自己的《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一书。尽管出版多遇挫折,然而,厚积而薄发,这当是他奉献给中国社会,也是奉献给张謇家乡的第一部著作。2013年,南通市举办纪念张謇诞辰160周年座谈会,章开沅出席▲▼资料
2022年5月28日
其他

用青春诗行邀约未来,“马克思主义·青年说”在168党建联盟扬帆起航

“我们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在盛世中肩负重任!”5月26日下午,第六届“马克思主义·青年说”开幕式暨168党建联盟专场活动举行。来自群众杂志社、省医保局、省社科院、省地方志、省工商联、省妇联、省社科联、江苏党的生活杂志社八家168党建联盟单位的青年代表们现场立下青春誓言,以实际行动共同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启动仪式作为江苏省理论创新宣传品牌活动,由省委宣传部、省委省级机关工委、省委教育工委、团省委、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共同主办,中国江苏网·新江苏客户端、“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承办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说”活动自2017年启动以来,举办“‘我读马列经典’大型微朗读活动”“信仰的味道”高校思辨PK赛等线上活动,参与人次达1.2亿;走进高校、机关单位、基层社区,举办55场线下沙龙,现场参与人数达3.8万,系列活动浏览量突破3亿。今年,第六届“马克思主义·青年说”系列活动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把迎接党的二十大、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贯穿全年活动的重大政治任务,认真做好青年群体的思想引导。活动以“踔厉奋发,我们一起向未来”为主题,面向全省开展“强国青年开讲啦!”演讲大赛、“我是革命文物守护人—百件革命文物青年说”视频展播活动、“唱响青春
2022年5月27日
其他

当文徵明遇到君山,古代江南就不再遥不可及|方志江苏

嘉靖三十年(1551年)春,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八十二岁的文徵明(1470-1559)在六十五岁张衮(1487-1564)的陪同下,再一次登上了江阴君山,挥笔写下这首《春日同水南登君山》。这座因山麓春申君衣冠冢而得名的江边小山,自宋代以来,就是江阴的形胜所在。站在君山顶,北望江水汤汤,南眺城邑万家,“此水自当十万兵”的雄浑,“昔人曾有客三千”的悲怆,一齐涌上心头。江阴君山图本文系“方志江苏”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和微信群,媒体及公众号转载烦请获得授权以上音频技术来自:讯飞配音文徵明生平登临君山,都是他年登花甲之后的事情。在六十岁之后,每隔十年左右,他都会前来登览君山,前后一共三次,此外尚有一次因为风雨阻碍,未能成功登山。虽说君山不高,可是在如此的年纪还能登山,江阴君山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魅力?让文徵明在耄耋之年,能在应付得了一路舟船劳顿之后的石径曲折、登高望远呢?文徵明,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初名璧,后更征仲,号衡山、衡山居士。斋名停云馆。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多才艺,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桢,学画于沈周,名声日益显赫,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三人,人称“吴中四才子”。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其诗、文、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文征明初名璧,后更征仲,号衡山、衡山居士。江阴,杏花烟雨穿过,海韵江风走进,是一个充满故事的江南小城。文徵明有一幅专为江阴创作的名画《登君山图卷》,图卷后附有行草纸本手卷《同江阴李令君登君山二首》:明
2022年5月26日
其他

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关于赠送《江苏历代方志全书》的公告

文章字数在1500~3500字,配相关图片。优先使用配音频、视频的稿件。文章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等以便联系。
2022年5月23日
其他

《江苏历代方志全书》新闻发布会实录

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发布会。江苏是著名的“方志之乡”。去年年底,530多册的《江苏历代方志全书》出版,这是江苏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江苏方志工作的一件大事。经省政府领导批准,今天我们召开新闻发布会,请有关负责人和专家学者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省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参事室主任谢润盛先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左健伟先生,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凤凰传媒有限公司总编辑徐海先生,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博士生导师莫砺锋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江庆柏教授,省地方志学会顾问、《江苏历代方志全书》执行主编张乃格先生。此外,省新闻出版局(省版权局)副局长李贞强先生,凤凰出版社社长倪培翔先生也来到发布会现场,并在前排就座。我是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魏赟。首先,请省政府谢润盛副秘书长介绍情况。谢润盛(省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参事室主任):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这是指导新时代我国古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为展现江苏在古籍工作方面的重大成果,今天省政府在这里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大家推介刚刚完成出版的《江苏历代方志全书》。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保留下来数量庞大的古代典籍,其中地方志是最具代表性的文献之一,是中华文化的巨大瑰宝,与国史等一起构成中华民族延绵五千年的共同历史记忆。梁启超说:“最古之史,实为方志。”地方志既是“一方之全史”,也是一地之“百科全书”,是全面系统记述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方志编修。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具有浓厚的方志情怀,喜欢读志、善于用志、重视修志。据统计,1949年前纂修的历代方志逾万种,占古籍文献总数的1/10。江苏具有汇编古籍的传统,明代在南京完成的《永乐大典》、清代在扬州完成的《全唐诗》,都是这其中的杰出代表。20世纪80年代后期,江苏古籍出版社(今凤凰出版社)就主持参与了《中国地方志集成》项目,整理完成我国覆盖区域最广的一套旧志影印丛书。对历代编修的方志进行集中整理出版,将历史与现实链接起来,不仅为今天留存了古代历史文献,更向世人展示了中华辉煌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文化得以绵延不绝、始终传承、历千百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让人们在百年大变局的当下从历史变迁中汲取奋进的力量,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历史自信。江苏素有“方志之乡”的美誉,编修地方志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江苏地域共编纂各种志书约1200种,流传到现在的也有近千种,占全国的1/10左右。由于方志古籍成书较早,少则近百年,多则上千年,有的纸张老化,破损严重,有的已经成了孤本、残本,面临毁损、失传的危险。为了挽救江苏丰富的方志资源,展现江苏独特灿烂的地域文化,经过认真研究和论证,2008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启动《江苏历代方志全书》编纂整理工程,由省地方志办公室具体实施,历经13年的不懈努力和辛勤劳动,这套鸿篇巨制终于向世人呈现了全貌。《江苏历代方志全书》是江苏目前已经完成的规模最大的古籍整理项目,也是全国体量最大的省域旧志整理工程。《全书》以清末行政区划为标准,同时参照现行行政区划,分设省部、府部、小志部和附录4大板块,共530多册,收录了唐代至民国期间各种方志古籍650多种,总计影印图版约80万幅,其中不乏名志良志。比如省部的《南畿志》“开各省通志之先河”,省部的乾隆《江南通志》被《四库全书提要》誉为“名作”,省部的民国《江苏备志稿》是第一次出版。府部设江宁府、苏州府等8个部分,收录历代府志及其所属各州县的州县志。小志部选收部分乡镇村志和盐漕水利、官署、书院等专志。《全书》所收方志古籍种类之多、数量之大、范围之广,堪称江苏历代方志文化的集大成之作。整理出版方志古籍是一项规模宏大、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门听取汇报,进行专题研究,历任省委书记、省长、常委宣传部长、分管副省长都对《全书》的编纂给予了直接关心指导。省地方志办公室汇集各类社会资源,聘请最高学术水准的方志专家,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制作,精心策划,精心组织,精心编纂,高质量完成了编纂出版任务。《全书》在经费保障、底本搜集等方面得到了省财政厅、省档案馆、南京图书馆、中科院地理和湖泊研究所等有关单位以及相关专家学者的鼎力相助和全程指导。具有丰富的古籍旧志整理出版经验的凤凰出版社精心编校、精美印制,也为《全书》锦上添花、增色不少。特别是,以张乃格为牵头人的编纂团队,从前期的目录普查、调研论证、底本搜集,到最后影印出版,青灯黄卷,孜孜不倦,付出了巨大努力和辛勤劳动。在此,向省地方志办公室、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表示祝贺,向全体编纂出版人员表示衷心感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江苏历代方志全书》的正式出版,仅仅是江苏古籍工作的一个良好开端。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坚持修志为用,在文献整理出版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对旧志文献进行深度开发和研究,深入挖掘古籍的时代价值,展示江苏深厚的文化底蕴,努力营造全社会读志用志的良好氛围,用历史的智慧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谢谢大家!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感谢谢润盛副秘书长。下面,请莫砺锋教授介绍情况。莫砺锋(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各位领导,各位记者朋友,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古代文化研究的学人,我经常要从历代方志中收集相关研究资料。今天能参加《江苏历代方志全书》新闻发布会,亲眼见证这部巨著问世,我感到非常荣幸。下面谈三点粗浅的看法。第一,在光辉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史学的发达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民族特色。孔子亲自编撰《春秋》,是为了“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其目的就是为后人提供明白治道、辨别是非的标准。唐太宗说得好:“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唐太宗治下的贞观成为太平盛世,当时的朝廷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史学发达的标志之一,是史书体裁之异常丰富。如果说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历代正史的记叙内容有三个缺点,即重视帝王将相而忽视普通人民,重视朝廷中央而忽视各级地方,重视政治军事而轻视社会经济,那么杂史、别史以及记载典章制度的各种专门史则成功弥补了这些不足。方志的重要性正是体现在这里。方志以地区为主,综合记录该地自然和社会方面有关历史与现状。方志在史学传统分类法中属于地理门,其实那只是方志的早期形态。随着时代的推进,方志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试看唐宋以后的方志,既包括地理方面的政区沿革及疆域、面积、分野,又包括政治方面的建置、职官、兵备、大事记,还有经济方面的户口、田赋、物产、关税,社会方面的风俗、方言、寺观、祥异,以及文献方面的人物、艺文、金石、遗址等,几乎就是一部地方历史文化百科全书。中国的方志,不但数量庞大,而且种类繁多,其中综合全国情况的总志有唐代的《元和郡县志》和清代的《大清一统志》等,数目众多的则是地区性方志,例如省志、府志、州志乃至县志、镇志、乡志、村志乃至里志、坊志。还有像山水禅林、寺庙、书院、游览胜迹、人物、风土方面的各种专志。《周礼•春官》中记载了外史“掌四方之志”的说法,所谓“四方之志”主要指地区性方志,这些方志数量巨大,形态丰富,记录的内容更加详细切实,对各地的经济、文化等事业具有更加具体、直接的借鉴作用。第二,江苏素称人文荟萃之乡,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方志文化也极为发达,截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全省累计编纂各种志书约1200种,流传至今近千种,约占全国现存旧志的1/10左右,江苏是名符其实的“方志之乡”。值得注意的是,江苏的各种方志在历史上都经历了不断重修的过程,每隔一段时期重修一次,不断将新情况、新资料补充到新修的志书中去。例如苏南常熟的县志,仅在明代就重修七次,在清代更是重修十三次,保证了其内容的及时更新。由于文教发达,江苏方志修纂质量也居于上游,首先是内容详尽,例如明代弘治年间的《句容县志》,内容细达124目,其详细程度在全国的县志中独占鳌头。此外,江苏历代修志者修纂态度严肃,能坚持实地采访并“述而不作”的修纂原则,从而保证了原始性与可靠性。正因如此,系统梳理、编辑出版江苏历代方志,是对江苏地域文明的重要溯源,是江苏建设文化大省的标志性成果,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文化工程。早在2008年,经省委、省政府批准,省地方志办公室组织实施《江苏历代方志全书》编纂工程。2016年,项目被列入江苏省重大文化工程“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组成部分。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工作,此项重大工程终于胜利完成,真是可喜可贺!第三,古籍整理出版,需要经过文献调查、版本收集、善本甄别、考定存佚、编写书目、配补缺漏、装帧设计等很多步骤,缺一不可。无论在哪个环节出了差错,都会影响全书质量。有些步骤貌似简单,其实都是困难重重。比如版本收集。由于江苏的历代方志并非都是收藏在本省,有些孤本、善本偏偏收藏在外省市各个单位,我们无法直接调用。又由于这些珍本古籍往往被收藏单位视为奇货可居,即使访到了收藏的确实信息,要想利用仍是困难重重。还记得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到各地图书馆去访书,即使是按图索骥,即使是手持各种官方介绍信,还是经常会吃闭门羹,有时远道而至却空手而归。所以我后来治学时尽量回避太珍贵的版本而只读常见书,采取惹不起躲得起的消极态度。编纂《江苏历代方志全书》必须求全,当然不能采取这样的态度。现在的社会状态也许有所改进,但我相信从事搜求珍本、善本的同仁肯定也是吃尽苦头才能如愿。至于编纂出版工作的其他环节,大家付出的艰辛更是可想而知。今天放在大家眼前的这部皇皇巨著,真是十年辛苦不寻常!我一向认为,江苏古籍整理工作有一个突出的优势,就是从事学术研究的高校及科研机构中有一支力量雄厚的学术队伍,从事出版发行的出版单位有一支力量雄厚的编辑队伍,而且两者长期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以我所在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为例,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全国首批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一共11人,江苏省即有4位,三分天下有其一。而凤凰出版社(即江苏古籍出版社)所出版的古籍整理及研究著作,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在全国稳居前三位。正是在如此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中,《江苏历代方志全书》的编纂出版得以顺利进行。总之,我认为《江苏历代方志全书》的问世,是江苏文化强省、社科强省建设进程中的大喜事。对于延续地方文脉,弘扬优秀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谢谢大家!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谢谢莫砺锋教授。下面,请江庆柏教授介绍情况。江庆柏(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各位领导,各位记者朋友,非常高兴参加《江苏历代方志全书》新闻发布会。江苏是著名的“方志之乡”,江苏的方志成就,我想从一个方志使用者的角度,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方志纂修江苏拥有丰富的地方志,全面反映了江苏各地情况,培养了江苏学者深厚的方志基础理论素养,积累了丰富的方志编纂经验。江苏学人还积极参与全国各地的方志纂修。据我们初步统计,除西藏外,全国各地都有江苏学人主持或参与编纂的地方志。上元(今南京)人蒋师辙(1847-1904),光绪十八年还应台湾巡抚邵友濂聘请,参与编纂《台湾通志》。虽然因各种原因,蒋师辙最终未能直接纂修这部方志,但留下了一部极有价值的《台游日记》,里面提到了拟订“采访凡例”“修志八议”等事。一些方志纂修者,在编纂地方志的同时,还会收集相关地方文献,撰写相关著作。例如蒋师辙,写有《治台八要》一稿,提出固民心、储人材、兴文教、防外侮等八项措施。二、方志影响江苏的方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得到社会高度评价。以《四库全书》收录的图书而言,其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收录宋元明方志26部,其中江苏方志有6部。四库提要对《吴郡图经续记》《景定建康志》等方志给予了很高评价。同样,江苏学人纂修的方志也被高度认可。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十五讲《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三)》,通常被认为是对清代方志纂修成就的一个总体评价。其所列举的方志,是一代“名志”的代表,其中有不少江苏学人纂修的方志。仪征阮元修《广东通志》,“其价值久为学界所公认”。梁启超列举的23部府州县志中,江苏人纂修的就有12部,其中常州人董佑诚的《长安》《咸宁》二志,梁启超称“论者推为冠绝今古”。三、方志理论凭藉自身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纂修经验,江苏的方志学者还在方志理论方面进行了多方面探讨。一般认为,方志理论包括方志基础理论和方志编纂理论两大部分。江苏方志学者在这两方面都有深入的探究。阳湖孙星衍认为:“地理之学,通于政事。”在《呈安徽初抚部书》中又论及方志最终作用:“为政者使车所至,按图考究,可以知地方关隘、河渠、风俗、都会、古今异宜,缓急所先之处,施之有政,厥有旧章。”孙星衍将地理与施政治民联系起来,是清代乾嘉学派经世济民思想和严谨朴实治学风格的体现。常州洪亮吉的修志思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重现实资料的收集。他说:“不可尽泥于古。”强调要“筹议现行各条”。常州张惠言《富阳县修志书告(代)》附“志例”写道:“郡县志之体当用史法,不当仿郡国图经。盖国家政治礼乐度法,贤臣良士之行,具在国史。”所谓“仿郡图经”,就是注重历史沿革及地理方面的内容。而张惠言更注重方志记述有关地方的方针大计、典章制度。仪征刘师培对编写乡土教科书极为重视,其所写《编辑乡土志序例》指出:“非惟备国史之采也,且以供本邑教民之用。”“以激发其爱土之心。”对编写乡土教科书的“教民”“爱土”意义作了深入阐述。南京蒋师辙则特别重视采访。他重视采访的原因之一是:“贵有私家之言,以雪公牍诬饰。”也就是通过采访,了解最真实的情况,以保证方志“实录”的可靠性。江苏学人的方志思想,值得深入总结。这是江苏学人重要的思想成果。四、方志收藏及方志编目我国古代历史上有不少著名藏书家,但宜兴任凤苞(1876-1953)是唯一一位专门收藏地方志的藏书家。任凤苞天春园以独家之力收藏2500余种地方志,他同时将个人收藏的地方志无条件地为社会提供服务,最后完整地捐献给了国家,入藏天津图书馆。在方志编目方面,江苏方志学界的贡献非常突出。宣统年间,京师图书馆正监督、江阴缪荃孙编成了《清学部图书馆方志目》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地方志专科书目。民国年间无锡朱士嘉编著的《中国地方志综录》共收入全国各地方志5832种。1958年再版《增订本》。1976年,中国科学院天文台即在《中国地方志综录》增订本的基础上编著而成《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同时在民国二十五年,任凤苞根据自己收藏的地方志编写并出版《天春园方志目》。书中著录了大量清末各省所编的乡土志及江苏、浙江等省的乡镇志。这是近代最重要的三部方志目录,为调查方志收藏、规范方志编目作出了积极贡献。五、方志出版方志要发挥作用,出版是关键。江苏是方志编纂大省,方志收藏大省,也是方志出版大省。早在宋元时期,江苏各级官府,就出版了一批地方志。明清时期,毛氏汲古阁等一大批坊间、私人刻书家,积极参与地方志刻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扬州古旧书店还抄写了一大批地方志。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方志出版又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成立不到十年的江苏古籍出版社,和其他两家出版社联合出版《中国地方志集成》。这是一套收录最为完整、实用性最强、内容最丰富的方志丛书,成为社会、尤其是高校使用最广泛的图书之一。这次凤凰出版社出版《江苏历代方志全书》,显示了三十年来出版社为江苏的方志出版事业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江苏方志全面记载了江苏自然与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江苏方志见证了江苏人开拓、奋斗的历程,是江苏重要的资源,也是江苏重要的财富。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作为全省地方志修纂、整理的领导部门,近年来推出不少新的举措,让方志走出深阁、走向社会。《江苏历代方志全书》的出版必将为读者的使用带来更多的便利。六、一点期待值此《江苏历代方志全书》全部出版之际,期待江苏方志的数字化工作能够取得更好成绩,能够给江苏人民和广大读者提供一个内容丰富、体例完备、文本准确同时检索便捷的江苏方志数据库。谢谢大家!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谢谢江庆柏教授。接下来,我们进入提问环节,各位记者朋友可以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提问前请说明供职于哪家媒体。下面可以提问。江苏交通广播网记者:请问,《江苏历代方志全书》在立项及编辑出版过程中,是否顺利,有无艰辛?古籍出版工作是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工作,怎样适应新时代发展?促进古籍出版资源转化利用,也就是说怎么让更多群众喜爱和接受并得以传承?徐海(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凤凰传媒有限公司总编辑):谢谢。《江苏历代方志全书》的出版经过和工作难度,刚才谢润盛副秘书长和两位教授都已提到。《全书》经过十三年的努力才能到今天,且作为江苏文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终于能够大功告成。《全书》的立项非常不易,2008年参与这部《全书》立项,也有在座的莫教授和江教授,还有罗教授,他们共同参与了论证。我想莫教授、江教授他们在十三年之前参加论证,到现在终于看到出版,会感慨这非常艰辛的过程。在编纂过程当中,有省地方志办公室的三任主任,从当时的第一任主任,到今天的左健伟主任,三任主任坚韧不拔地接力。出版社经过了两任社长姜小青和倪培翔,他们都是古籍出版专家。经过三任主任、两任社长、十三年努力,这部530余册的《全书》最终得以出版,实属不易。等于一年要出版50本左右的书,一个出版社一年也不过出一两百种而已。他们每年大量精力放在此书出版上,有5个编辑投入,其中2个博士3个硕士。十年艰辛不寻常,更何况十三年。他们搜集海内外版本,还有很多孤本。《全书》创造了中国方志出版史上的一个记录,更是江苏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工程。关于如何在新时代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我们说爱祖国不是空洞的。首先是爱自己的家乡,爱自己的省。每一个人生下来先是知道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乡里。爱身边的一人一物,爱家乡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全书》出版和推广,有利于培养一个人的爱家乡之情。为江苏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才华,客观上也就为国家做了贡献。关于如何充分使用《全书》,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数字化。现在很少有人跑到图书馆去查阅或者翻拣500多卷的卷帙浩繁的著作,必须通过数字化、网络化上传《全书》上的知识,便于大家使用,这很重要。我们正在着手做这个事情。二是要把《全书》变成“爱土”和“教民”的教材。这部分古籍是影印版的,有的还看不懂,没法充分利用,有待江苏乃至全国各位学人,能够在庞大的丰富的体系里面去进一步挖掘它的精神和精髓,编写出一些乡土教材。我上个礼拜看江苏社科联“十四五”规划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编写江苏乡土教材。凤凰出版社做好了这个准备,也有这个长远打算,使它从繁复的冗长的浩大的古籍中,变成现今儿童能读、学生能读、使用便捷的乡土教材。三是要加强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刚才江庆柏教授叙述非常感人。江苏在做志、做史方面,在全国做得那么优秀,江苏人编的志,包括阮元他们编的《广东通志》,那么好。今天的江苏学人更有条件把这么好的《江苏历代方志全书》进行研究、阐释、发扬,为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贡献出江苏学人的力量。谢谢!中国青年报记者:请问《江苏历代方志全书》的张乃格主编,全书在选编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你们是如何克服的?编选的标准突出了什么,怎样保证它的高质量高水平?张乃格(省地方志学会顾问、《江苏历代方志全书》执行主编):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省地方志办公室选编的《江苏历代方志全书》,可以说是“既无米”也没有“巧媳妇”。省地方志办公室成立于1986年,全省其他修志机构基本上都成立于1980年以后,而旧方志是1949年前成书的。所以早期大家连一本原版地方志也没有,各修志机构也没有配备专职旧志整理人员。面对这样的困难,省地方志办公室主要在四个方面下了功夫。一是上借势。近年来,国家和省委省政府连续出台一系列关于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文件。办公室历任领导抓住机遇,推动《全书》列入省委省政府“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省政府年度重点工作。这为《全书》的顺利推进注入了强大力量。二是外借宝。我省地方志系统没有旧志底本,但是江苏是藏书大省,好多图书馆都藏有古代地方志,数量非常庞大。除了刚才谢润盛副秘书长讲到的省档案馆、南京图书馆等,还有一些小馆。比如淮安市淮安区图书馆、沭阳县档案馆,因为这些馆“不起眼”,反而藏书品相很好。这为我们《江苏历代方志全书》选编和出版奠定了版本基础。三是再借脑。我省地方志办公室和全省方志系统虽然没有配备专职旧志整理人员,但是江苏名校多、名出版社多、名学者多。我们主动向有关单位、有关专家学者求教。多年来,得到莫砺锋先生、江庆柏先生,以及南京大学程章灿教授、南京图书馆全勤副馆长,凤凰出版社姜小青社长、倪培翔社长、吴葆勤总编,以及凤凰出版社多名责任编辑的指导。他们不但提供了热情指导,还付出了辛勤劳动,为我们这部书提供了质量保障。四是内聚力。就是在省地方志办公室负责同志的直接领导下,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省地方志办公室三任领导,都为这部书的立项、选编、出版、宣传推广付出大量心血。先后参加这项工作的省地方志办公室好几位处长、省方志馆多位同志没有报酬,不计名利,默默奉献。参加提要撰写的数十位专家,多年来辛勤笔耕、孜孜不倦。早期有的同志开着自己的私家车,带着方志馆的同志奔走于各大藏书单位之间,寻访旧志,扫描底本。十几年来,有的同志年复一年,从来也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甚至连春节也不休息,老花镜从100度变成了200度、300度、350度、400度,唯一不变的是每天四五点钟就起床,长期埋头故纸堆。正是这些老师的热心指导,出版社责任编辑的精心编校,团队几十位同志的辛勤付出,这部书才得以成功完成。第二个问题,选编的标准,我们主要把握了这几个方面。一是尽可能选择唐宋元早期方志,努力突出地方悠久的方志历史。二是尽可能选择晚清或者民国期间成书的方志。因为方志有个传统,往往后面的志书覆盖前面志书的内容,后出转精、资料更加丰富。三是史料价值较高,确保名志良志入选。四是名人编撰的志书,我们尽可能收录进来。比如说张謇,清末状元,近代实业家,他早年不得志时曾经做过赣榆县教谕,类似于现在赣榆县教育局局长,他就编了一部光绪《赣榆县志》。名人修志有利于提升方志形象、扩大方志社会影响。五是力求选择版面清晰的志书影印,以确保影印出版的志书美观、耐读。《江苏备志稿》稿本为了保证《江苏历代方志全书》质量,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我这里强调两条。第一条,力求写好旧志题要,就是每一本书的前面写一篇题要,每个县、每个府、每个州前面写一篇本地方志发展简史,力求读者不通过阅读原书也能够基本了解这部书的大体面貌,这个地方的方志发展大势大略。第二条,因为古代的志书和现代一样,有时候也会有缺页,也会有倒页,甚至漏页、缺卷,有的文字被虫蛀了,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我们就力求寻访不同藏书单位同一种志书的同一种版本,把相应的一卷、一页扫描来,这叫“补配”。经过“补配”的志书,它的精善程度往往超过图书馆原来收藏的版本。谢谢!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记者朋友们,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开到这里。谢谢大家!END来源:江苏省人民政府网站审核、发布:方宏有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部分图片视频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征稿启事
2022年5月18日
其他

一千年很遥远!《吴地记》却告诉你那时的苏州模样!

文章字数在1500~3500字,配相关图片。优先使用配音频、视频的稿件。文章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等以便联系。
2022年5月5日
其他

百年多前的今天,陈独秀振臂高呼:世界上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方志江苏

劳动节1920年5月1日,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劳动节。发起此次节日纪念活动的“南陈北李”认为这是“中国工人阶级觉醒的日子”,并称赞“社会上各项人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世界上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能工作的人,方才有高尚的人格,方才不负此生”。《新青年》开始“由美国思想变为俄国思想”1920年5月1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第七卷第六号,“隆重”推出版面扩大一倍以上、篇幅达400页的《劳动节纪念号》。该纪念号的发刊词是李大钊撰写的《“五一”运动史》,文中呼吁:“希望中国工人把它(1920年5月1日)看成是觉醒的日子。”1920年4月29日《时事新报》在显著位置刊发“《新青年》杂志第七卷第六号
2022年5月1日
其他

精心选编与创造保护相结合,充分挖掘方志古籍的时代价值

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是江苏省委、省政府在2016年启动的大型文化工程,被纳入省委、省政府“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最终成果呈现为《江苏文库》。《江苏文库》分设书目、文献、史料等六编,《方志编》是六编之一,由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承编。根据《江苏文库》编纂方案与总体布局的要求,《方志编》计划从全省现存历代各级各类志书中,特别是省志、府州县志,以及盐漕、衙署等官修志书中,精选250种左右影印出版,成果总规模约300册。全编共分省部、府州县部、专志部及附录四个部分,原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完成。5年来,《江苏文库·方志编》选编工作一直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政府连年将《江苏文库·方志编》选编工作列入年度十大主要任务百项重点工作。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省志办历任领导亲自挂帅,组织精兵强将,展开工作。2016年受领任务当年严密制定选编方案,2017年广泛搜集旧志底本,2018年第一批出版成果问世,2019年、2020年、2021年分别出版第二、第三、第四批旧志。五年五大步,目前取得阶段性成果。累计出版省部、江宁府部、苏州府部、常州府部、镇江府部五个部分,及扬州府部的一部分,累计出版旧志115种,出版成果214册。《方志编》选编工作面临的困难极多。如,江苏是全国方志大省,修志历史长、传世志书多,影印选目难;大部分府州县志记事统合古今,上下千百年,纵横全境域,收录对象囊括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物等各个方面,有古今通史、一方百科全书之称,提要撰写难等等。但最大的难题是旧志底本的缺乏。第一,顾名思义,旧方志是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成书的志书。而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成立于1986年,全省各市、县(市、区)修志机构也大都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就全省修志机构而言,早在单位成立之前数十年,旧方志就已经退出了出版的历史舞台,因而全省没有一个修志机构藏有原版旧志。第二,旧方志属于古籍,收藏单位主要集中在国家与省级、著名高校大型图书馆,以及部分文化较为发达地区市一级中型图书馆,县(市、区)级图书馆、文化馆等基层单位极少藏有本地的志书。第三,就大中型图书馆而言,旧志收藏也极为分散。根据我们对《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藏书单位的统计,全国现存旧方志主要分散藏在全国200多家图书馆、博物馆。有的还流失海外,藏在日本国会图书馆、内阁文库、尊经阁文库、静嘉堂文库、东洋文库、上野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等处。第四,现存旧志孤本、珍稀本较多,藏家视为拱璧,不肯轻易示人。在《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的江苏现存旧志中,孤本志书接近1/4,另有大量存世少于三四种的珍稀方志。如,靖江是江苏最年轻的县之一,始建于明代成化七年(1471),到民国八年(1919)的400多年间共编修县志11次。其中已经亡佚的志书4种,现存7种。现存志书中,孤本县志就有嘉靖、崇祯、康熙、民国4种;珍本1种,即咸丰《靖江县志稿》;真正的普本实际上只有光绪《靖江县志》1种。面对影印选目难、底本搜集难、提要撰写难等窘境,《方志编》选编人员本着“为国存史”的初心,坚定文化自信,以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沉稳务实的工作精神,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截至2021年底,《江苏文库》出版总量740册,其中《方志编》占28.9%,在六编之中成果量最大。树立新思维,开辟新天地。从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单位搜集到超过一半的旧志底本(扫描件,下同)。与此同时,一些偏僻地区往往处于古籍寻访的“盲区”,所藏古籍罕有人问津,志书的品相反而更好,有的甚至藏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珍本、孤本。在人们认知中,档案馆是收藏当代档案的所在,所以《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普查旧志收藏单位时,全国档案系统只列入国家档案馆一家。我们却从省档案馆和全省档案系统,搜集到江苏历代旧志一百多种。这成为各大图书馆所藏江苏旧志的重要补充,大大丰富了我们旧志底本的积累。努力夯实基础,坚持质量第一。《江苏文库》的选编与出版,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须牢牢树立质量意识,努力打造精品力作,要经得起“时间冲刷”,经得起历史检验。为确保《方志编》质量,省志办超前谋划,积极从事《江苏历代方志全书》的编纂。《江苏历代方志全书》从全省现存志书中选出五六百种旧志影印出版,目前已基本出齐,累计出书530册。此其一。其二,精心选书。同一府州厅县历史上纂修的志书数量庞大,必须精选书目。入选的标准一是成书较早,以较好地突出悠久的方志历史;二是成书较晚,以保证志书积累的资料最为丰富;三是质量较好,以确保入选志书代表当地的较高水准;四是品相较好,努力争取志书卷帙完整、页面清晰。其三,精心选择版本。大部分旧志都有不同版本,存在缺字、缺页、缺卷等现象,我们尽可能寻访不同藏书单位同一种志书的同一个版本,对残缺的部分进行补配。策应“文脉工程”,放大“溢出效应”。在做好选编《方志编》的同时,我们还积极策应“文脉工程”,先后选编出版《长江历史图谱》《江南大运河历史图谱》,组织点校《江南通志》、修订《江苏艺文志》,在《江苏地方志》刊物上开辟“江苏文脉”专栏。其中点校本《江南通志》被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并荣获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三届江苏新闻出版政府奖一等奖;修订本《江苏艺文志》也荣获第三届江苏新闻出版政府奖一等奖;《长江历史图谱》则被评为“2020苏版好书”。旧方志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成书的,由于历代战争、自然灾害、自然老化等因素影响,不少旧志已经成了残本。《江苏文脉·方志编》通过旧志“克隆”,实现了文献的“复活”。这既是一项文化抢救工程、文献再造工程,同时也是一项文脉传承工程、文明延续工程。在此之前,这些旧志分藏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现在通过原样扫描、影印,将原本分散在各地的志书汇于一处,出版后分发全省各地,从而实现了方志的“回乡”。通过《方志编》的选编与出版,一批“新”的旧志、“新”的旧志版本、“新”的旧志收藏单位被陆续发现,涌现出旧志再世、“孤本”不孤等一个个奇迹。如,编纂过程中,我们发现万历《扬州府图说》,为明写本,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崇祯《吴江志》,为清抄本,藏于南京图书馆;道光《泗州新旧志》,为清稿本,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通过补配,不少原本少卷缺页、残破不堪的旧志一举成为完璧,其历史价值与文献价值常常比原版旧志还要高。
2022年4月21日
其他

怎样一个奇女子?这个城市的道路、河流和景区以她的名字命名|方志江苏

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城区有一条“清韵路”,旁边有条河叫清韵河;在位于该县“南大门”的钱集镇人民政府门前也有一条“清韵路”,钱集镇还有一个“清韵公园”……这些道路、景区的命名都源于一个传奇人物——晚清女文学家、戏曲作家刘清韵。本文系“方志江苏”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和微信群,媒体及公众号转载烦请获得授权以上音频技术来自:讯飞配音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中,才女是一个容易让人产生无限遐思的群体。从六朝“咏絮”的谢道韫到宋代“赌茶”的李清照,她们个性鲜明、才貌双全,生活中不让须眉、刚柔并济,而她们的爱情生活与文学创作一样让后人津津乐道乃至传唱不休。江苏,自古是鱼米之乡,人杰地灵,尤其在明清以后,丰裕的物质基础塑造了人们相对包容的思想观念,从而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女性文学家。她们大多出身于官商家庭,在开明的家庭环境以及崇儒尚文的地域文化影响下,积极地参与到文学创作的队伍中来,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近代女性生活记录,这其中就有江苏的刘清韵。与同时代女性相比,刘清韵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近乎完美。身为二品封鹺商的父亲刘蕴堂性情豁达、思想开明,尽管在清韵出生前一直膝下无子,但是对这个三女儿不仅没有厌恶,反而将其视作掌上明珠,万般疼爱。据说母亲在生产前曾经梦到观音“手梅花一枝”,这不免让刘清韵的身上平添了几分传奇的色彩,而她也确乎自幼就表现出不同于常人的天分:“幼慧甚,甫四龄,即辨四声,父钟爱异他女。一日抱而戏于庭,值南枝初放,曰:‘梅为花第一’,即应声曰:‘人是玉无双’。由此益大奇之。六龄,遂延师教之读。子史百家,靡不淹贯,尤工诗词,兼擅书画。”[1]在父母的精心栽培之下,天赋异禀的刘清韵在名师指点下成就了自己的“才女”之名。十八岁,芳华正茂的刘清韵怀揣着美好的期冀和梦想嫁与沭阳人钱梅坡。钱梅坡也是一位才子,人言其“沭之王谢、癖耽风雅,具郑虔三绝之才。”[2]二人的联姻可谓是沭阳文坛轰动一时的佳话。新婚之日,应丈夫文友之请,刘清韵当众写下一首《洞房诗》,诙谐幽默地向朋友们表达感谢,也让众人为其才华折服。刘钱二人的结合虽是父母之命的安排,却是志同道合、恩爱非常,这样的婚姻在旧时代里算得上是一种幸运了吧。婚后二人终日浸淫在琴棋书画、吟诗作赋之中,并将居所起名为“双隐轩”(现在沭阳县沂涛乡二圩村)。此时的刘清韵感到无比幸福:“来归外子梅坡,又以笔墨相怜重,人生遭际,可云无憾。”她兴奋地为丈夫的画作题诗,也乐于让钱梅坡为她的作品进行校订,又随丈夫同入怀文书院拜地方名人、建陵老人王诩为师。然而这琴瑟和谐、分外圆满的生活中终究出现了一丝缺憾,因为刘清韵体弱多病,婚后一直没有生育,“无后”的罪名成为了他们婚姻生活中的阴影。尽管钱梅坡算得上是一位君子,并没有因此休妻别娶,但在强大的传统观念面前,刘清韵尽管才华卓绝,却逃脱不了旧时代女性的生育压力。她深深地依恋着丈夫,祈祷上苍能够给她一个传承子嗣的机会,因此常常夜不能寐、愁肠百转:“莲漏正迢迢,灯影红绡,东风时送雨潇潇,若使愁人当此际,争不魂销。滴柳眉梢,又扑窗绡,棋秤闲对破无聊。冷逼绣衾慵入梦,辜负良宵。”(《卖花声•春夜同外子梅坡听雨》)四十八岁的时候,刘清韵终于臣服于世俗的压力,倾其嫁奁,为钱梅坡娶妾,后有二子。卸下了心头重担的才女在文章中自叙云:“生平缺陷,皆有人代补。”但老师王诩却敏锐地感触到她在这场闹剧中所经历的屈辱:“闺中三绝书画诗,障有青绫鬓有丝。簇锦门楣争汝羨,典钗心事少人知。”恩爱的夫妻,难得的伴侣,却囿于世俗的观念,无法自由地呼吸和生活,这不仅伤害了一段本来圆满的婚姻,同样也是对一个知识女性自信和自尊的严重打击。《移居》一首陈述了自己在丈夫纳妾之际被迫收拾行囊、搬离旧居时的悲凉与无奈:“画匣诗囊取次收,登堂一拜尚迟留。代桃谁解怜僵李,巢鹊何妨效拙鸠。才输道蕴应焚砚,世有钟期肯碎琴?一晌东帏怜闭置,又从尘海觅山林。”失落与愤懑之中,刘清韵走进了新居并取名为“小蓬莱仙馆”,而她的文学创作也因此拥有了更加深沉多元的底色。刘清韵早年的作品走的是清丽优雅的“易安风”,偏重于书写浪漫温馨的生活细节以及少女多愁善感的个体情愫。这些作品一方面体现出刘清韵敏锐的感知力以及娴熟的艺术表达技巧,另一方面也呈现了女性生活空间有限性造成的题材单一性,不过后者在生活的磨砺之下逐渐发生了变化。在倾其所有为夫纳妾之后,刘清韵开始面对和儿时无法同日而语的残酷现实,家庭经济状况日渐窘迫,亲人也相继离世,作品中开始流露出一种人世沧桑和参悟离合的哀愁。情感的挫折、生计的压力,困扰着这个早年成名、体弱多病的才女。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刘清韵却表现出了一种惊人的创作力,尤其是在戏曲创作领域,成为中国晚清最为高产的女作家。现存的资料显示,刘清韵一生共计创造了二十四部传奇剧本,但令人遗憾的是因为一场水灾,目前只留有其中的十二种,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聊斋》故事新编,如《丹青副》《天风引》《飞虹啸》;二是女性婚姻爱情主题,如《镜中圆》《氤氲钏》《英雄配》《鸳鸯梦》《千秋泪》;三是所谓的“现代戏”,如《黄碧签》《炎凉券》《拈花悟》《望洋叹》。对这些作品,清代著名学者俞樾给予了高度评价:“时出新意,关目节拍,皆极灵动。至其词,则不以涂泽为工,而以自然为美,颇得元人三昧,视《李笠翁十种曲》,才气不及,而雅洁转似过之。”[3]从现有这些剧本来看,刘清韵的创作特色不仅体现在对历史和现实事件的翻陈出新以及文辞的流畅优美,还在于其中所流露出的对女性命运、社会身份的强烈关注,这些女性形象多姿多彩,往往令人过目难忘。比如《英雄配》中的杜宪英,是一个堪比花木兰的巾帼英雄,她与丈夫周又侯不仅能够以诗文相唱和,也能在外敌入侵国家的时候共同征战沙场;《鸳鸯梦》里的张灵和崔莹坚守爱情的承诺,不惧权贵的胁迫,以生命作为代价谱写了对美的追求与坚守;《镜中圆》则讲述了薛氏在丈夫南楚材背叛自己的情况下,巧施妙计促使丈夫回归,但最终还是接受了南楚材再娶新妇的行为;《拈花悟》述说的是小姐刘三妹悼念丫鬟芒儿的一片深情。女性为主的题材数量之多,当然是刘清韵基于个体经历和社会观察之后倾注了大量心血、精心创作的结果。在她的笔下,才德兼备的女性囿于种种原因,常常难以拥有圆满幸福的现实人生,令人不禁为之扼腕叹息。这些作品中其实折射着刘清韵自己的心路历程,在故事结尾,有情人往往会在仙界获得团圆,成为相伴终身的“仙侣”,自然是作者的理想寄托了。身为女性的痛苦,刘清韵有着无比真切的体会。通过传奇剧本的创作过程,刘清韵书写着女性的美好与世道的不公,宣泄着人生的无奈和痛苦,也激发了读者对于女性生存的同情和理解。对刘清韵的文学创作活动,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和接受,为此她的师长、东海散人周丹原辩解道:“论曰,离为中女有文明之象,进士不栉固其宜也,独怪冬烘先生泥于女子无才便是德之俚语,遂以摛藻扬华为闺闱之戒。彼运五色之奇光,灵胎娲石,殿十人成数,瑞衍姜黄,又何为者也?”这段文字可谓是掷地有声,为才女文化证明了合理性。其实除却传奇剧本创作中对于女性身份的肯定与赞美,刘清韵的诗词作品里也有大量体现。她在《南歌子•观李易安小像》中云:“一代词人冠,三生慧业编。吞云嚼雪思清妍。恰怪柔情,幽绪太缠绵。雾轻笼体,嫦娥淡扫烟。红尘无计挽神仙。幸有丹青,留住影蹁跹。”还有凭吊才女庄兰佩的《罗敷媚•读紫薇轩词钞吊庄兰佩》:“批词想见人如玉,低鬓鬟鸦,静掩窗纱。万缕幽怀寄管花,红尘小谪应难住。梦也仙耶,一现昙华,恰怪天公太忍些。”除却女性题材,刘清韵还有一份强烈的家国情怀,这与她婚后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喜好有关。她师从王诩,又拜师周丹原,并且还曾与钱梅坡一起前往苏州、杭州,得到了学者俞樾的欣赏和推荐。正是这些社会活动,一方面为她的作品流传于后世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增长了她的见闻,开阔了视野。在游历的各地过程中,她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国事的衰败和民族精神的委顿,《念奴娇》三首其一云:“凭栏遥望,尽山川城郭,迂回盘折。屈指几多兴废事,都付烟云明灭。未缺金欧,屡倾铜柱,此恨心空切。西征慷慨,何时重见豪杰。回首海上,哀鸿飞来无迹,到耳声凄咽。触起茫茫真实感,也叹关山难涉。故国波涛,异乡风雨,厄我无分别。等高题壁,萧声吴氏吹彻。”传奇《望洋叹》更是基于对沭阳本地文化名人生存危机的书写表达了她对于时事的关切。经历了为夫纳妾、家乡水灾,晚年的刘清韵生活日渐潦倒,钱梅坡离世后只能依靠养女小香和内侄刘沛生活。她“排闷托湘毫”,却也知“煮字饥难疗”,只能在“瓶浆涸竭,炊烟寂寥”中盼望着“否极还生泰”。然而岁月没有再给她这样的机会,1915年,74岁的刘清韵于困顿中病逝于沭阳家中。沭阳钱集清韵公园才女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中宝贵的财富,它体现着中国女性的聪明智慧,也表达了人类对于自由平等的天然追求。这些女性文学作品充实了中国文学长廊,以边缘化的视角展示着不输于男性的勇气与力量。她们的悲剧人生将促使后人不断思考生命的本质,以至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2022年4月20日
其他

注意!本周上班时间有变

最近听说有小伙伴已经安排了周末计划小编提醒大家:4月24日(星期日)要!上!班!要!上!班!要!上!班!(重要的话说三遍)虽然清明小长假刚刚过去不久但是!这月末就要迎来五一小长假啦!1
2022年4月18日
其他

晚清第一“情种”,却一生不爱财不惜命不恋官|方志江苏

彭玉麟画像本文系“方志江苏”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和微信群,媒体及公众号转载烦请获得授权以上音频技术来自:讯飞配音创建水师
2022年4月13日
其他

志说江南·2022苏州圆桌会议论文征稿通知

志说江南·2022苏州圆桌会议论文征稿通知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协办,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承办的志说江南·2022苏州圆桌会议将于2022年9月在苏州召开。为充分挖掘方志里的江南文化资源,审视和探讨江南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提炼江南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文化精髓,促进新时代江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本次圆桌会议将邀请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研究江南文化的知名专家共同研讨,在此热忱欢迎专家学者积极投稿。
2022年3月25日
其他

“三生不幸,知县附郭”,一个“附”字让古代这些县好尴尬 | 方志江苏

现代我国行政区划体系中有一个“设区市”的概念,也就是俗称的地级市,网络上常讲的江苏“十三太保”就是指江苏有13个设区市,所谓“设区”就是城市的城区划为若干个市辖区管理。但作为行政区划概念的“市”其实是民国之后才出现的,明清时期省以下的二级行政区主要是“府”,府管理县,并没有“区”的概念,那当时的“江宁”“苏州”等城市的城区事务是怎么管理的呢?这就涉及到“附郭县”的概念。本文系“方志江苏”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和微信群,媒体及公众号转载烦请获得授权以上音频技术来自:讯飞配音附郭县之最在江苏“郭”的本意是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后来就用“城郭”代指“城池”,也就是城市。附郭是指县级治所与上级政府机构治所设置于同一城内的特殊形态,附郭县的县城就是传统的府城(甚至省城、京城),在一城之内,既有府衙,也有县衙,知府和知县同城办公,并有各自的配套机构。古代城市一般不大,所以一个府通常只有一个附郭县,但在京城、省城等大城市,或者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赋税繁重的城市,一个县管不过来,就设置多个县管理,于是就有了双附郭县。历史上甚至出现了极为罕见的三附郭县,也就是一个府城由三个县的县城共同组成。有趣的是,这三种形态在清代的江苏省都存在。江苏省域清时期政区图清代江苏省共设有8府(宁淮扬徐苏松常镇)、3直隶州(海州通州太仓州)、1直隶厅(海门),下辖
2022年3月24日
其他

关于江苏省方志馆暂停开放的公告

告尊敬的市民、观众:根据南京市《关于全面强化全市疫情防控工作的通告(第6号)》要求,江苏省方志馆即日起暂停馆藏志鉴查阅等服务,恢复时间另行通知。请留意江苏省情网(http://
2022年3月17日
其他

编纂不停,创新不止,《江苏年鉴(2021)》究竟“新”在哪里?

《江苏年鉴》是由江苏省政府办公厅主管、省地方志办公室主办、江苏年鉴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年度资料性文献,旨在为社会各界和海内外人士了解江苏提供基本信息、为推介江苏提供基本资料、为研究江苏提供基本素材。2021年12月出版的《江苏年鉴(2021)》,是自1986年创刊以来的第36卷,全刊共210万字,卷首设专题图片、特载、大事记、省情概览,卷末设附录、索引,设置30个类目,使用随文图片291幅,系统记述和全面反映了“十三五”收官之年“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重大成果和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成就。《江苏年鉴》始终以创新理念引领编纂工作,充分反映年度特点、江苏特色、时代特征,2021卷主要体现在四个“新”:一是专题图片新。设置“年度要闻”“抗疫表情”“防汛抗洪”“东西部扶贫协作”“图说全面小康”五组专题图片,全面展现在2020年的特殊年份里,江苏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付出的努力,在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作出的贡献。特别是“东西部扶贫协作”“图说全面小康”,通过文字、数据、图片、图表的组合,反映了20多年间江苏对口支援、对口帮扶兄弟省市的责任担当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体现历史的纵深感。抗疫表情东西部扶贫协作二是框架设计新。聚焦大事要事,在卷首特载中收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江苏“十三五”成就回顾》三篇专文。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平衡性”原则,在保持相对稳定基础上对框架结构进行创新性调整。与时俱进,增设“数字江苏建设”类目,全面反映江苏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建设等领域的发展成就;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和特点,调整设置商贸流通、金融业、旅游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居民生活服务业、收入与分配等类目。三是记载形式新。除使用相关厅局部门供稿内容外,在各类目中充分运用权威媒体资料设置延伸阅读、拓展资料等板块,充分运用省统计局提供的相关统计表格,并附参考文献,进一步提高年鉴的权威性、可读性。采用全媒体技术,以二维码形式集成《江苏年鉴》中英文版、《江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江苏记录》《江苏微记录》的内容,进一步强化年鉴的资料性、便携性。四是装帧设计新。《江苏年鉴(2021)》在装帧设计上进行了全新改版。封面采用典雅的灰色艺术纸,综合运用烫银、印银、压凹工艺,全新设计“苏”字logo,注重凸显地方特色,装帧风格既庄重典雅又时尚现代;内芯版式设计与封面呼应,各类目前加入辑封,使层次更加分明;分目名称采用中英文结合的形式,更富开放性;聘请专业美编对图片和内容编排进行设计,不断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图说全面小康
2022年1月31日
其他

提起“苏中”只知道“扬泰通”,那你就out了!

在网络上,“散装江苏”“大内斗省”等称号一向不绝于耳,虽然存在娱乐的成分,但江苏的内部区分也是一直存在的。江苏省陆地面积全国倒数,但划分区域方式五花八门,其中最主流的则属苏南、苏中、苏北的“三分法”。一般来说,“苏南”“苏北”的知名度较大,人们对“苏中”的认知度偏低,甚至有观点认为“苏中”是2000年左右为通泰扬凭空创造出来的称呼。关于苏中的前世今生,值得我们去了解一番。海门海太汽渡建筑上有“崛起苏中
2020年12月30日
其他

欢迎订阅《江苏地方志》杂志

投稿方式本刊设作者投稿电子邮箱:jsdfz@vip.163.com订阅方式单位名称: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发行单位:江苏省地方志学会地
2020年12月24日
其他

垃圾处理极简史

本文系“方志江苏”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载朋友圈和微信群根据住建部发布的城市垃圾统计数据,每年,我国城市垃圾产生量已经大于两亿吨,还有1500多个县城产生了接近0.7亿吨的垃圾,总体来看,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在四亿吨以上。据《人民日报》报道,北京日产垃圾1.84万吨,如果用装载量为2.5吨的卡车来运输,长度接近50公里,能够排满三环路一圈;上海每天生活垃圾清运量高达2万吨,每16天的生活垃圾就可以堆出一幢金茂大厦。不断增多的垃圾,对中国城市的垃圾处理能力是很大的挑战。《中国统计年鉴2016》显示,2015年,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9141.9万吨,无害化处理量18013万吨。这意味着,仅2015年一年,就有1000余万吨垃圾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因此,如何更科学更有效的处理垃圾是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款新型分类垃圾回收站近日亮相南京河西金沙江东街。陈俨摄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垃圾分类工作。2016年12月,他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研究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随着上海从7月1日起正式实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步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垃圾分类”成为了2019年的热词。我们回望历史,在古代的中国,人们是怎样处理垃圾呢?是否也有垃圾分类呢?先秦时期先秦时期,城市已经颇具规模,人口密度逐步增加。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大量的生活垃圾。当时的统治者制定了相当严格的法令。‖《汉书·五行志》:“商君之法,弃灰于道者,黥。”灰即垃圾,黥是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为上古五刑之一。如今随地乱扔垃圾,不过就是遭受几个路人的白眼,交一些罚款,但在商鞅的时代,乱扔垃圾可是要在脸上刺字,告诉所有人“此人不讲文明”的。上古五刑《韩非子·内储说上》中也提到:‖“殷之法,弃灰于道者断其手。”也就是说,在路上扔垃圾,要被处以剁手的刑罚。即便制定了如此残酷的律条,也还是很难保证道路完全整洁,故而当时还设置了“条狼氏”一职。《周礼·秋官》中记载:‖“条狼氏下士六人,胥六人,徒六十人。”“掌执鞭以趋辟,王出入则八人夹道,公则六人,侯、伯则四人,男、子则二人。”可谓历史上最早的垃圾分类监管人员。商代后期安阳殷墟陶制下水管道先秦时期已有下水道用于排污水和雨水。那要是下水道的污水排不出去,臭了怎么办?这事儿还真发生过。汉长安城在历经八百年之后,由于人烟辐凑,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垃圾和粪便污染严重,导致“水皆咸卤,不甚宜人”。直到隋开皇初年,迁都到地势较高的大兴城,放弃了污水排放问题难以处理的旧长安城。据《隋书》记载:‖“且汉营此城,将八百岁,水皆咸卤,不甚宜人。愿陛下协天人之心,为迁徙之计。”唐宋时期唐朝时期的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居住人口达到几百万。这样一个巨大的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数量肯定也不容小觑。为了处理垃圾问题,唐朝颁布了相应的法规,其严格程度不逊于先秦。据《唐律疏议》记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在街道上扔垃圾的人,会被处罚六十大板,倒水则不受惩罚。如果执法者纵容市民乱扔垃圾的行为,也会被一起处罚。为了管理城市中的垃圾,杜绝污染现象,唐朝甚至设置的专门的机构对城市垃圾进行管理,成吨的垃圾还催生出了一类特殊的以回收垃圾、处理粪便为职业的人,还有人因此走向发家致富之路,成为百万富翁。据《朝野佥载》记载:‖“长安富民罗会,以剔粪为业。”据《太平广记》记载:‖“河东人裴明礼,善于理业,收人间所弃物,积而鬻之”为了管理城市的环境卫生,宋朝设置了专门的机构:街道司。街道司下有专职的环卫工人,其职责包括洒扫街道、疏导积水、整顿市容。像开封、临安这样的大城市,每天早上都会有几百个环卫工人打扫街道,处理垃圾。除据《梦梁录》的记载,‖“人家甘泔浆,自有日掠者来讨去。杭城户口繁夥,街巷小民之家,多无坑厕,只用马桶,每日自有出粪人瀽去,谓之‘倾脚头。”城市居民每日产生的生活垃圾、粪溺,也有专人处理。每逢春天,官府还会定期安排工人疏通沟渠,以免城市积水。《梦梁录》载:‖“遇新春,街道巷陌,官府差雇淘渠人沿门通渠;道路污泥,差雇船只搬载乡落空闲处。”原来在宋时期就已经用上了洒水车来缓解粉尘四溢的问题。《清波杂志·凉衫》载:‖“旧见说汴都细车,前列数人持水罐子,旋洒路过车,以免埃蓬勃。”明清时期明人笔记《万历野获编》对汴梁(今开封)的记载道:‖“雨后则中皆粪壤,泥溅腰腹,久晴则风起尘扬,颠面不识。”雨天时,全是粪便泥浆,还会溅到身上;晴天时,风一吹,灰尘全糊在脸上。这就是明朝的城市环境。当然,为了改善环境,明人还是付出了很多努力的。明朝时期的京城有先进的排水管道,城市和乡村垃圾处理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以垃圾粪便为例,有专人负责在城市回收垃圾粪便,再运到乡村出售,用于耕作。除此之外,城市的垃圾会进行分类,各种生活垃圾都有专人回收。清朝官府将唐律中的“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改成了笞四十。不过其执行状况非常可疑,因为清朝的城市街道卫生状况似乎比明朝更为糟糕。‖《燕京杂记》:“人家扫除之物,悉倾于门外,灶烬炉灰,瓷碎瓦屑,堆积如山,街道高于屋者至有丈余,人们则循级而下,如落坑谷。”人们直接把家里的垃圾扫到路上,最后导致城市路面比两旁的房子还高。这或许有夸张的成分,但当时的垃圾污染状况也可见一斑。清末的北京城,由于排水系统过于陈旧,每年二三月间都得开沟,把里面的脏东西挖出来晾晒,即便是平日里,京城也总有一股尿骚味,人们把生活废品和煤炭渣子都往街上倒。到了光绪末年,政府设置了清道夫,配合有司一起管理环境卫生,情况才有所好转。古人为了处理垃圾颁布了严刑峻法和相关的管理措施,在千年间不断地与垃圾作斗争,也未能解决垃圾污染问题,在当代社会,我们发现从垃圾的源头进行减量和分类利用是解决垃圾问题真正出路。归根结底,垃圾分类才是破解“垃圾围城”困境的最佳途径,一起行动起来进行垃圾分类吧!2017年3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决定在46个重点城市开展垃圾分类的先行先试,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这46个重点城市包括江苏的南京和苏州。目前,《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已于2013年6月1日起施行,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其他垃圾四类。《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已是苏州市人大常委会2019年立法计划正式项目,9月即将举行《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草案)》的网上立法听证会,此《条例》拟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其他设区市、县(市、区)也在不同程度的试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生活垃圾分类表垃圾分类宣传图7月4日,江苏师范大学志愿者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蒯创摄
2019年8月21日
其他

西游圣境话来历|连云港及6个县市区

张言华摄连岛是拥有江苏面积最大、沙质最好的海滨浴场。连接海岛与陆地的拦海大堤全长6700米,被誉为“神州第一堤”。五代十国时,市境隶属多变。北宋时,海州先后属淮南路、淮南东路;南宋隆兴
2019年8月20日
其他

学习时报:像习副市长这样对地方志感兴趣的领导真不多见——习近平在厦门

来源:《学习时报》往期精彩回顾01.一条东关街,十里扬州路02.苏州园林03.“国花”评选引关注,你家乡的市花会被评上吗?04.
2019年8月19日
其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中国6500万年沧桑巨变

Cressey)所说“中国景观上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土壤、植物或气候,而是人民”(转引自《中国环境史》)Ⅱ4-6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智人(Homo
2019年8月18日
其他

范小青:感悟江南

文章字数在2500~5000字,配相关图片。优先使用配音频、视频的稿件。文章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等以便联系。
2019年8月17日
其他

听箍桶巷老人讲那老门东的事情|话说南京

箍桶巷箍桶匠人雕像南京箍桶巷有一尊箍桶老人的雕像那塑造的就是我当年的模样,别嫌我名字土,别嫌我名字俗,我呀,北连闻名海内外的夫子庙,南接世界知名的明城墙,我就是老门东的一条古巷。听祖辈说,到2019年我的巷龄大约有650岁了。传说明初江南首富沈万三住在这块儿,他让一帮木匠来此箍桶,再用木桶装上我身旁白酒坊生产的酒料,销往各地。所以我“箍桶巷”的乳名由此而来,而且一直沿用至今。周处读书台大门其实,我周边的老门东一带很有年头,也更有来头。三国时吴国重臣张昭在此筑“娄湖”;西晋周处除了“三害”,在“娄湖”边上发愤学习,至今还有纪念他的读书台;读书台边上有座石观音寺,南朝梁武帝就出生在这块儿;石观音寺边上,清初文化巨匠李渔建了座芥子园;而芥子园边上,坐落着清末被称为“蒋半城”的蒋百万故居。可惜到了近现代,这些文化遗存有的早已废圮,有的已经惨不忍睹了。李渔芥子园蒋百万故居高大的马头墙记得1949年的春天特别明媚,那年南京解放了,老门东许许多多的街巷坊间,忽地焕发了青春。随后的年月,众多穿堂式的民居热闹起来,住满了外来的人家。那时候,虽说七十二家房客居住拥挤,但邻里和睦,夜不闭户,用句老话说,叫做“邻居好,赛金宝”。可是那时居住条件真是差得一塌糊涂,上千户人家才合用一个公厕。每天大清早,家家开门第一件事,就是倒马桶、刷马桶、晒马桶。老南京曾有“十大怪”的说法,其中就有“马桶迎街晒”一说。说的是刷了马桶还要晒干,户户门前排成一长溜,像是放在地上的红灯笼,竟成了一道民俗风景线。规划设计前的老门东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为解决城区市民就业问题,市区组织生产自救,老门东也建起了织布厂、塑料厂、木器厂、阳伞厂、豆制品厂,还有一些手工作坊。居民区和厂区混杂,给本来人口就稠密的地方带来了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难题,也让我箍桶巷这条古巷残破不堪,两旁老式房屋逐渐失修,变得古不古新不新的,那个年代我心里真有说不出的滋味。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以后,这一带小工厂逐渐外迁,街巷面貌才有所改善。要说我身边变化最快的,还是近十几年的事情。2010年前,老门东揭开了保护更新的序幕,并且着手规划设计历史文化街区。这后来让我想不到的是,这块儿还真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老门东景色现在的我,每天看见老老少少、远远近近的游客来此游览,别说多开心了!令我高兴的是,新的世纪恢复了我传统文化身份,古色古香的样子,就像回到了从前似的。你瞧,石板路旁处处是青砖、黛瓦、马头墙、天井和花格窗,就像给我换上了带有乡土风的衣裳;到了春天,矮墙上爬满了一层又一层的蔷薇花、木香花和紫藤花,又像是给我身上戴了配饰。无边春色关不住时尚门东秀自从五六年前老门东开街以来,我不仅成了老南京人怀旧的好地方,也成了年轻人逛街的好去处。尤其是一年四季,我这块儿成了南京拍摄婚纱照的最佳取景地,每天都有一对对将要步入婚姻殿堂的男女,来我身旁摆拍:他们眼里和嘴角的甜蜜笑意流淌进了镜头,他们相拥和轻吻的柔美情态定格了永恒。这让我经历数百年沧桑的老街,也沾染着时代喜气,洋溢着幸福气息。我每天都听到许多人赞美我呢。有人说:“呀,这里才是原汁原味的老南京啊,真有味道!”也有人说:“这里才是传统和时尚兼具的老街区哇!”老门东牌坊拍婚纱照还令我高兴的是,今天的我变得更有人文书卷气了。路过箍桶巷的老人小孩、男人女人,都爱到文化氛围浓的地方转一转。比如年岁大些的,一般爱到修缮一新的蒋百万故居、越剧博物馆、老字号博物馆、芥子园这些地方,来感受历史文化。年纪轻些的,大多爱到金陵美术馆、骏慧书屋、德云社和影城这些场所,来体验文娱趣味。还有牌坊、水榭、亭阁、门楣等处的匾额和楹联,成天引得游客端着手机,纷纷留影;那些“踢毽子”“放鞭炮”“刷陀螺”雕塑的孩子头顶和面颊,被游客抚摸得光亮亮的。南京越剧博物馆骏慧书屋暗香浮动德云社积善亭边春潮涌在青铜雕塑里,有一尊刻上了老城南童谣,孩子们看了,都会朗诵几句:“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音lu)丈高。骑大马,带把刀,从你家门前绕一绕,问你吃橘子吃香蕉?”熟悉的句子,往往会把人带到爷爷辈的童年时光…女孩踢毽子雕塑孩童放鞭炮雕塑男孩刷陀螺雕塑更令我高兴地是,老秦淮的慢生活又回到了我身边。你瞧,酒馆、菜馆、茶馆、咖啡吧鳞次栉比,人们走累了,进去歇歇,一啜一饮,一觞一咏,好不闲适!假如在金陵戏坊用餐,可以观赏到京昆越扬戏曲表演;假如在问柳菜馆小聚,还能欣赏到南京白局等传统曲艺,好不自在!金陵戏坊三条营积善里问柳菜馆我身边还有三条营、张家衙、上江考棚不少巷子,这些小巷好似老门东的枝枝蔓蔓,上面结满了老字号果实,比如冠生园、桃源村、韩复兴、六风居、蒋有记等不少店家;横来竖去的枝蔓上,还结了许多特色小吃的鲜果,比如小郑烧饼、豆腐王朝、鸡鸣汤包、蓝老大糖粥藕等店家。这成群的网红小吃店,常常是座无虚席,有的食客找不到座位,索性端着碗站着吃,哪里还管吃相好不好看!在这些店家之间游走的,大多是三三两两的青年男女,“逛吃逛吃”让他们演绎成一种休闲模式,老门东自然也成了吃货们的乐园。每天排长队的小郑烧饼花迹酒店隐南客栈除了吃喝玩乐,在我箍桶巷左右的长街短巷里,自古还是隐逸的佳处。而今的隐南客栈、花迹客栈和芥子园酒店,就隐藏在“结庐市隐轩”附近,给人享受着尘市熙攘里难得的宁静,真是门东一宵值千金啊!箍桶巷有一尊箍桶老人的雕像,那塑造的就是我。不要说我只是尊金属雕塑,其实在青铜铸造的躯体里,我也有温度和情感。有时天刚蒙蒙亮,小麻雀就飞到我头上、肩膀上木桶上蹦来蹦去,叽叽喳喳,七嘴八舌,争相把它们快乐的心情告诉我;夜幕降临后,我会悄悄放下手里的活,看看城墙3D秀,听听路人爽朗的笑声,以及月色下情侣们的细语……我呀,就是箍桶巷和老门东沧桑变迁的见证人。结庐市隐轩韩复兴桃源村如今啊~游人走在老门东,个个脸上写着轻松和惬意。这不正是新时代里老秦淮,再现出来的品质生活的滋味么?(经“秦淮发布”授权转载)本文作者高安宁,江苏省地方志学会理事、原秦淮区文化局局长、南京音乐文学学会主席,江苏省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秦淮区社科联副主席、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南京楹联家协会副主席、南京秦淮老城南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往期精彩回顾01.方志名家|周新国:现代口述史与新编地方志02.五大名楼今安在|话说徐州03.甘醇之乡|高沟镇04.一条东关街,十里扬州路05.苏州园林06.“国花”评选引关注,你家乡的市花会被评上吗?07.
2019年8月16日
其他

个个来历不凡|大美盐城及9个县市区

茆贵鸣摄▲为有效开发利用沿海滩涂资源,东台市在全国首创“风光渔”立体开发模式并持续推进,形成了上有风力发电、中有光伏利用、下有水面养殖的壮观景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凸显。-
2019年8月15日
其他

《康熙南巡图》背后的南京故事

本文系“方志江苏”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载朋友圈明末清初,战事不断,大量土地荒芜,经济持续萧条。清朝入主中原以后,励精图治的康熙皇帝从稳定社会和发展生产力等战略需要出发,先后六次巡幸江南,均至江宁(今南京)。第二次南巡回銮后,康熙皇帝决定以宏大的绘画叙事方法记述此行盛典,具体绘事由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宋骏业主持,《康熙南巡图》绘画长卷遂由“清初四王”之一王翚等人,历时6年数易其稿绘制完成。其中,描绘南京的画面分布于第十卷和第十一卷。(宋骏业、王翠均为江苏人)《康熙南巡图》第十、十一卷,堪称清初南京的《清明上河图》。在该画卷的背后,留下了不少康熙皇帝此次巡幸南京时的逸闻轶事。康熙第二次南巡路线南京作为大明王朝的开国京师、留都,到了清代仍然是中国南方的“首善之区”。戏剧大家孔尚任在《郭匡山广陵赠言序》中言:“天下有五大都会,为士大夫必游地,曰燕台、曰金陵、曰维扬、曰吴门、曰武林。”江南城市独占三席,从侧面反映出东南大地对满清朝廷来说,确实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康熙南巡图》由通济门进入南京城内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行走线路与首次南巡相似,沿着京杭大运河线路而行,途径济南、淮阴、苏州、杭州、绍兴后折返;然后巡幸江宁,当年三月十九日回京。据《康熙起居注》等载:玄烨帝于二月二十五日抵达南京,驻跸临时行宫“江宁织造署”。三月一日离宁返回。巡幸江宁的日程则为:莅临当天接见当地军政要员;次日谒祭明孝陵,返回江宁行宫后接受当地士民的盛情奏请等;二十七日赴江宁教场巡阅驻军、再赴鸡鸣山观象台巡视;二十八日继续接见官员,诫勉并予以赏赐等;二十九日于秦淮河畔体察当地世风民情。三月一日坐船启程由大运河返回京师。《康熙南巡图》第十卷:江宁府较场(局部)《康熙南巡图》第十卷所绘图景始于江苏句容,途经金陵南郊秣陵关,通过通济门进入城内,沿着“十里秦淮”河(亦称“内秦淮河”)畔再经三山街、内桥等地,抵达演武场,又经鸡鸣山直至后湖(今玄武湖)结束;而《康熙南巡图》第十一卷所绘图景则始于金陵城南大报恩寺,沿着城西外秦淮河,途径水西门、旱西门、清凉山等地,随后入江顺流而下,经过燕子矶、仪征等地直至镇江金山为止。画家还在图中相继标有各处不同的地名文字。第十卷中就依次标有“秣陵关、通济门、秦淮河、钞库街、贡院、文庙、三山街、旧王府、内桥、通贤桥、较场、关帝庙、鸡鸣山、钟山、观星台、版籍库、后湖”等南京老地名,在第十一卷中亦依次标有“报恩寺、水西门、旱西门、石头城、弘济寺、观音门、关帝阁、燕子矶、大江”等南京老地名。《康熙南巡图》第十卷:江宁府三山街(局部)勉就舆情两日留玄烨皇帝这次再巡江宁,所到之处呈现一派节日盛况,民众途中相迎,悬挂灯彩。当数万南京百姓得知皇上将于二月二十八日返銮后,在二十六日纷纷前来奉献谷物、鲜果等特产,并且叩请皇上再暂留数日,藉以满足群情之愿。玄烨答曰:“国家之用,虽尽出于百姓,朕兹南巡,民间之物,秋毫无扰”“至朕时巡事毕,已奏闻皇太后矣。明日发驾,不必勉留”。民众相迎,悬挂彩灯因此,他只是象征性地留下一撮米和一个水果,藉以安慰黎民殷勤来贡之意,其余物品皆如数退还。然而百姓依然在行宫外围聚,再三涕泣叩请,久久不愿离开。康熙皇帝见状“心则恻然”,这才决定“再逗二日,于(三月)初一启行”。从康熙皇帝六次南巡情况来看,类似的现象在其它地方也并不少见。然而他能决定在南京多逗留几天,足见其对该地的重视程度。他还在《江宁驻跸并序》中诗咏:“心勤民隐独谘诹,不为江山作胜游。白下回銮期已近,黔黎拥道欲何求?多怜野老堆盘献,勉就舆情两日留。二十八年宵旴意,岂图远迩慕怀柔。”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心境。拜孝陵,游后湖二月二十六日,天气放晴。康熙皇帝率领文武大臣前往东郊参谒明太祖孝陵。他来到明孝陵步行至享殿,先行三跪九叩顶礼,接着又到陵前行三奠酒礼,祭祀完毕后“赐守陵人白金百两”,以示慰劳。康熙皇帝六下江南,除了第四次南巡时让大学士马齐代为祭拜明孝陵外,其它五次皆亲临祭祀。《康熙南巡图》第十卷:玄武湖(局部)原来满清入主中原之后,视其为“异族”的江南民众“反清复明”思想颇为强烈。改朝换代在不少明代遗民文人心中,还可用“天崩地坼”等词汇来形容。孝陵作为朱明江山的重要象征之一,清初之际时常有人前来“哭陵”、或通过诗画咏叹,不断抒发内心忧郁、缅怀故国家山之情。而康熙皇帝南巡每次谒陵时,路上皆围观了不少老百姓。此举自然亦包含消弭满汉民族矛盾,以及进一步笼络江南民众尤其是汉族知识分子之用意。参谒孝陵后康熙前往玄武湖,因为看见当地官吏用装饰良好的御船供其乘载,当场予以拒绝,而只肯坐一小舟泛湖。不过山光水色的大自然风光,还是给他留下了颇为美好的印象:“淼淼长湖水,春来发绿波。飞鸣下凫雁,朝暮集渔蓑。”接着巡察了明成祖朱棣敕建的金陵大报恩寺,他先是在该寺主持的陪同下,再度登上被誉为“中世纪七大奇观”之一的琉璃佛塔。环顾浮屠四周,眺览古都金陵的山川形胜,心情旷然欣悦,不仅咏道:“涌地千寻起,摩霄九级悬。琉璃垂法相,翡翠结香烟。缔造人功巧,流传世代迁。旷然弥远望,万象拱诸天。”《康熙南巡图》第十一卷:报恩寺(局部)值得一提的是,康熙皇帝六顾金陵,除了首次驻跸江宁将军署外,此后五次均居住江宁织造署。其中第三、四、五、六次南巡,皆由清代文学大家曹雪芹的祖父、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接驾。康熙、雍正二帝与曹氏家族结下了不解之缘。“十里秦淮”察民情据《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及南巡沿途的地方志等文献记载,康熙皇帝南巡时规定沿途所用经费皆由朝廷承担,同时时常下令蠲免当地本年度应交纳的钱粮或者上年度的积欠、甚至下年度的钱粮。又据《乾隆上元县志》等述:康熙这次巡幸金陵时,两江总督傅臘塔因为当地百姓苦于住房困难,向皇上“奏免房税”,离宁当天获旨恩准,当时手下官员“欢呼动地”。以此可见康熙南巡以体察明情为主,而非奢华享乐。二月二十九日,康熙皇帝来到南京秦淮河畔巡察民情。但见“十里秦淮”一带彩坊绵延,张旗结彩,画舫凌波,万人围观,呈现出十分繁华茂盛的景象。人们亦可从《康熙南巡图》中,窥见到这一情形。随行的官吏纷纷奏请玄烨乘坐河中御船,观览这一久负盛名的江南人文胜境。《康熙南巡图》第十卷:秦淮河(局部)康熙皇帝面对这些铺张浪费的热闹排场,并不开心,便责问道:“朕自出京来,凡经过地方,民间之物一毫不用。前曾谕禁止结彩及预备船只,今此处为何又结彩、预备船只?”旁边几位官吏见状,立马感到有些不妙,于是灵机一动,赶忙打起了圆场:此现象乃金陵当地一贯的民风所在,过去每逢春夏之时,不少民众便常乘小船在秦淮河上游观;这次皇上幸巡前,官府已向百姓传达过谕旨,要求一切从俭、不得铺张浪费,但民众为了表达感恩皇上心愿,就是不肯听从,非要这么迎驾不可,不过这样的花费也并不多。数人一席话,总算才把玄烨给糊弄了过去。来源:《江苏地方志》往期精彩回顾01.心静自然凉!让我们在静雅的诗词画赋中找寻那片独享的清凉02.一巷出三杰
2019年8月14日
其他

盛极一时的钵池山,为何现在踪迹全无|话说淮安

本文系“方志江苏”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载朋友圈作为一座与“水”结下不解之缘的城市,淮安的历史文脉充满水韵。古淮河静静流淌,淮水安澜,城市名称由此而来;大运河通衢南北,千年不息,带来“运河之都”的繁华与传奇;洪泽湖浩渺万顷,高堰捍卫,守护着江淮大地的万千生民……这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唯一欠缺的恐怕就是山的钟灵毓秀吧!然而,历史上,淮安城却有一座历史文化名山,传说仙人在此得道,千年名城因此得名,还由此引出一部名山专志,然而一夜之间,这座名山却又烟消云散,到今天踪迹全无。这座淮安城唯一的一座山到底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且听笔者慢慢道来。请横屏欣赏钵池山公园全景道教子乔升仙淮安位于古淮河畔。古代淮河从盱眙过古洪泽浦、淮阴县,在今天淮安市区东古淮河湿地公园附近折向东南,一直蜿蜒到淮安市淮安区古末口再折向东北,经涟水从云梯关入海。古淮河在淮安市区绕的这个U形大湾,便将一座冈阜如钵盂,沙土皆红色、四周高而中间略低的山丘包在其中,这座小山便因山型得名钵池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钵池山得名于魏晋,出名于唐代。唐代皇帝姓李,认先秦时期道家始祖老子为祖先,认道教为国教,于是全国名山大川道教烟火缭绕。晚唐有位著名道士叫杜光庭,他编了一本《洞天福地记》,遍列天下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洞天便是道教神仙修炼的仙洞,福地乃是道教真人得道之所。洞天福地的说法诞生于东晋时期,到了杜光庭《洞天福地记》成为集大成之作。在这本道教书中,楚州钵池山名列七十二福地第四十。所谓“福地”,乃是在钵池山得道的神仙,乃是王子乔。今淮安市钵池山公园中的道家老子像王子乔为东周时期周灵王的太子,姓姬,名晋,才华横溢,博学多识,被后世奉为王氏始祖。传说中的王子乔,自幼即具仙骨,常游历于伊、洛之间,尤善吹玉笙,声音酷似凤凰鸣唱,后仙人浮丘生将他带往嵩山修炼。王子乔道成后下山,欲觅一块风水宝地炼丹,游历至淮河下游时,看中了古淮安城边幽远闲旷的钵池山,便在山上筑起百尺炼丹台,台下挖了一口丹井,终日炼丹不止。丹成,丹台下的井水变成三种颜色,鸡化凤凰,狗变成了麒麟,王子乔遂驾凤凰、携麒麟成仙而去。有了王子乔成仙的传说,钵池山身价倍增。唐代大诗人李白遍访各地名山大川,在游历淮安时,豪迈飘逸的“诗仙”
2019年8月13日
其他

方志名家|王健:吴文化开启并孕育了江南文明

我们常用“吴韵汉风、南秀北雄”来代表江苏文化,吴文化与汉文化作为江苏省南北区域不同特质的区域文化,在江苏大地上神奇地碰撞与融合。由于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两种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区域内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文化内核,呈现出“秀美”与“雄豪”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特质,并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精神支撑。何为吴文化?何为汉文化?听江苏著名文化专家细细阐述。7月31日,已为读者推送了汉文化文章,今天为大家推出王健研究员主编的《江苏吴文化志》概述,一起来探讨吴文化的来龙去脉。本文系“方志江苏”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载朋友圈吴文化的空间范围吴文化地区,即通常所称的“吴地”,是中国区域文化研究中一个具有独特历史文化内涵的区域概念。吴地的空间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吴地,其空间范围应以春秋时期吴国稳定的疆域为基础。大致包括今长江三角洲以南、钱塘江以北的大部及皖南部分地区和江苏长江北岸到淮河流域,有些区域与楚、越两国犬牙交错,范围要比现在的“吴地”大得多。狭义的吴地,即今天的吴地,从自然环境、历史渊源、经济社会和文化特征等多方面综合考察,应以太湖为中心,大致包括今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3市,浙江省的嘉兴、湖州市的全部,一共5个地级市以及镇江、杭州的个别县区。长三角区域图古代的江南,所指地域因时代而异,空间范围多有不同。明清以下,在文人士大夫的笔下,多指太湖流域,即苏常松杭嘉湖地区。这个范围,应指长江在今江苏境内东流入海的约400千米黄金岸线以南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江苏省的苏南、上海市全部、浙江省东北部。吴地正是江南的主体和核心地区。无论从人口、面积、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总量、耕地面积、财政收入、对外贸易等)、历史文化源流、人才分布与数量、对周边文化的影响等各方面考察,吴地都是江南的核心。吴地的发展历程先吴文化是吴文化的滥觞或孕育时期,最早应当从距今30万年前的南京汤山猿人算起。太湖地区发现的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三山文化大约距今1万年,是迄今发现于吴地核心地区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址。吴地新石器文化序列比较清楚,太湖流域有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吴地以玉器文化、稻作文化在中华早期文化中独领风骚。新石器时代,吴地文化曾经达到历史上的第一个文化发展台阶,成为长江流域文化的重要代表。良渚文化玉器鸿山墓出土文物玉凤商末周人南下,在吴地建立了吴国,中原文化与吴地土著文化融合,使吴地进入了国家文明时期。七百年吴国的发展,奠定了吴地文化发展的基石。太伯奔吴,创造了句吴文化,开启了江南文明,使无锡成为最早的吴文化中心。后来吴地中心扩展到宁镇地区,到阖闾时期迁往苏州,确定了以太湖为吴地中心的历史地位。吴国的政治疆域奠定了吴地的区域空间范围,吴国独特的青铜冶炼技术独树一帜,并较早开始铸铁。春秋后期,吴国打败强楚,开凿邗沟等运河,北上争霸,极盛一时。位于无锡的中国吴文化博物馆、鸿山遗址博物馆吴国被越国灭亡之后,吴地先属越后入楚,吴国历史中断,吴地文化一度衰落。秦统一后成为中央王朝的直辖郡县,历史进入吴地文化时期,两汉之后缓慢发展。六朝经隋唐五代至两宋,是吴地文化融合发展期,六朝时期是吴地文化极为重要的转折阶段,永嘉之乱后,北方人民大举南迁,政治中心转移到吴地,吴地得到初步开发。隋唐十国宋元时期,吴地得到全面开发,特别是大运河的开通,沟通了吴地与中原的联系,安史之乱、靖康之难两次北方衰落,人民南迁,给吴地带来发展契机,吴地得到完全开发,水利事业得到大力发展,水患解除,吴地已经成为肥田沃土,“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常熟,天下足”,经济全面发展,城市发达,中国经济文化重心完成了由北方向东南,主要是向太湖流域的吴地转移。吴地已经成为中央政权赋税的主要供给地区。太湖春色明清时期,是吴地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吴地经济、文化的全面繁盛,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近代以后,吴地文化进入转型时期,吴地在中外文化冲突中适时应变,顺应时代发展,特别是在近代工业化方面走在前列,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取得了新的辉煌。吴文化的发展特点吴地文化当之无愧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它代表了中华文化中物质与精神文化发展的高峰。吴地经济、文化发展特别显著从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看,吴地文化有一个由“尚武”向“崇文”,由重政治文化,争全国中心地位向重经济、文化、教育等物质、精神文化的发展流变过程。现在人们讲吴地文化的文气、柔性、水文化、重实业等,但相当长的时期内并非如此,至少还是十分重视政治、军事性的,民风是尚武好斗、勇敢豪气。吴地文化多次积极北上中原,采取积极的进攻态势。徘徊在早期国家门槛前的良渚文化的突然消失,恐怕与北上中原竞争失败有关,今天中原文化,特别是商文化中有许多良渚文化的影响。吴文化博物馆内的包孕吴越雕像吴地文化的转变,一方面是由于在多次主动、积极地向北方进攻,“逐鹿中原”,希望入主中原失败之后,逐步扬长避短,趋向于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形成了后来的“崇文”。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在长期南北政治、军事斗争中,都是中原取得胜利。中原最高统治者从来没有放松对吴地文化的镇压,如秦始皇对南方的巡游,所谓开秦淮河通长江断金陵王气的传说,实际上是对吴地政治压迫的折射。历朝历代对吴地的严厉打压和控制,极大地削弱了吴地的政治力量和政治进取精神。此后,吴地基本上只能作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而存在。吴地范围狭小,政治、行政与经济、文化、教育的地位严重失衡。政治上的弱势文化,经济、精神上的强势文化,使其文化特征向“崇文”方面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这种发展状态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吴文化博物馆的孙武雕像六朝以前,吴地一直属于边缘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一直属于边缘化状况。自唐中期安史之乱后直到明清,吴地经济、文化得到飞跃发展,从此成为中国经济、文化重心地区,经济、文化赶上并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但是中国的政治、军事中心一直在北方,政治、军事中心与经济中心在空间上长期处于分离状态,且距离遥远。南北政治、经济实力对比的此消彼长造成吴地政治文化不发达,甚受压制,民风被迫由武转文,由争夺政权转向积极与中央王朝合作,参加政权。人才的状况充分说明吴地文化的发展状况。从吴地的人才结构看,除了早期有一些军事人才外,吴地的人才绝大多数是经济、文化类人才。吴地政治人才多是通过考试踏上仕途的科举人才,作为全国政权的参与者加入到国家政治活动中去。参政议政者多当幕僚、师爷、军师。大政治家、军事家稀少。政治上的献身、闯天下、打天下的意识淡漠,小富即安。吴地文人或独善其身,埋头著书立说;或明哲保身,隐退逸居。集江河湖海水文化之大成吴地处在长江下游冲积平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体核心部分,集江、河、湖、海及运河于一体,呈典型的水生态文化特征,水是吴地文化发展的自然基础。她孕育和滋养了吴地的鱼文化、稻文化、船文化、桥文化、井文化、茶文化、蚕桑文化、丝绸文化、陶器文化、园林文化等物质文化;也孕育和滋养了吴语文化、吴歌文化、吴俗文化、吴派经学、吴门医派、吴门画派、昆曲评弹等精神文化。昆曲,评弹水利是吴地发展的命脉。历史上的吴地并非天然的鱼米之乡,“锦绣江南”、“太湖明珠”、“人间天堂”和“苏湖熟,天下足”等赞美之词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千百年来吴地人民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来的结果。吴地曾多次遭遇海侵水扰,外灌内涝,造成汪洋泽国、地毁人亡和沧海桑田的变换。由此,能否兴修水利、趋利避害就成为吴地命脉所系的大事。面对太湖流域的洪涝灾害,勤劳勇敢的吴地人民不怕困难,不畏艰险,自发地组织和行动起来,不断开展水利事业。著名者如连接太湖和长江的胥溪,沟通江淮的邗沟,贯穿太湖平原的江南运河,连接苏州和周边地区的常熟塘、吴江塘,常州的孟渎等。这些水利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吴地的生存环境和生产条件,提高了吴地的经济地位,为吴地文化的崛起打下了坚实基础。太湖在吴地,无论是人们的生产劳动还是日常生活起居,似乎一切的一切都跟水有关系。主要的农事活动是种植水稻,从下稻种、拔秧苗到莳秧、耥稻,每道工序都离不开水。养鱼、捕鱼、卖鱼以及养鸭、养鹅、采菱、采莲、种藕等与水有关的活动则成了农民的主要副业。这里的饮食基本上还是以传统的“饭稻羹鱼”为主,围绕着稻米和鱼虾。居住方面,无论城乡,房屋大多临水而建,呈现出江南特有的“小桥、流水、人家”景象;出行方面,开门就见水,逢河就有桥,在现代交通工具尚未面世以前,这里的人们多以舟代步。于是,“桥”和“船”就成了江南水乡的特色象征。吴地的桥特别多,“三步一小桥,五步一大桥”,仅苏州一地,据清末民初编撰的《吴县志》记载的桥梁就达1
2019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