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千里长河展华“仪” |《仪征运河》入藏江苏省方志馆

方志江苏 2023-03-0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仪征事 Author 巫晨




《仪征运河》是扬州仪征学者巫晨多年研究的成果,该书系统阐述了大运河入江水道(江漕)的变迁历史,时间跨度长达两千多年。


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这些资料来自《汉书》《宋史》等二十五史河渠志,来自《水经注》《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天下郡国利病书》《扬州水道记》等历史地理书,来自《扬州府志》《江都县志》《仪征县志》《甘泉县志》《两淮盐法志》《仪征水利志》等方志和专业志,还有来自《扬州古港史》《扬州运河》《扬州上下三千年》《一条大河通天下》等今人的研究书籍,资料收集丰富、详实。


本书对春秋两汉、东晋、隋唐、唐、两宋、元、明初、明、清、晚清民国等十个历史时期运河入江水道的变迁,进行了归纳、小结。对东汉陈公塘、北宋真州复闸、明代五坝四闸等重要水利设施,进行了详细诠释。对运河入江水道(江漕)几次比较大的变迁,以春秋古邗沟为沿山河、东晋欧阳埭为古河(引潮河)、北宋真扬运河为今仪扬河的观点作了合理分析和推测,并以史料和遗存考定了运河入江口门在仪征市区和新城以南的变迁。展现了丰富的历史遗存,从仪征市真州、新城以北蜀冈之上的商周、两汉遗址,到仪征市区唐、宋、明、清城市历代扩张及运河河道遗存,以及新城以南珠金沙河历经隋、宋、元、明、清的河道延伸历史遗迹,并且收集一百多张照片。



大运河研究的专著和文献很多,但对运河入江口水道变迁的研究尚不够深入,《仪征运河》对唐代淮南盐铁使王播开七里港河依赖古河补水的判断、对北宋发运使贾宗“开扬州古河,缭城南接运渠,凿近堰漕路”形成今入江水道(文峰塔河道、三汊河、仪扬河、瓜洲河道)的判断,推论逻辑清晰,观点新颖独到。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多年来亲身实地探访,走遍仪征城乡,以1962年航拍地图为底图,标注河道及遗迹点,制作了十多幅历代水道位置图,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支撑。


(内容摘自:中国大运河研究院院长、扬州大学原党委书记姚冠新为《仪征运河》一书所作的序)




《仪征运河》序

文 | 顾风


中国的早期运河出现在春秋时期的南方。邗沟则是我国有准确历史纪年的第一条运河,在农耕文明时代生产力落后的条件下,古人利用江淮之间一些小型湖泊和自然水道以人工的方式加以连缀,沟通了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为之后我国中东部一系列运河的开凿特别是隋大运河的开凿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古邗沟的开凿是以邗城为坐标原点的,关于古邗沟具体线路和走向历史文献记载比较简略,且侧重于邗城向东向北延伸的河段,对于邗沟向南的走向和入江的具体位置没有明确的记载。所以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先确定邗城的具体位置。遗憾的是邗城的具体位置目前也尚未得到考古成果的支持。


本人曾在扬州城庆2500周年之前撰写过一篇《邗城探寻与研究》的论文,文中结合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分析了邗城所在位置的几种可能性,我的观点认为邗城不在扬州北郊的古城遗址范围内,位于今天仪征境内的概率最大。理由是仪征自古就是扬州的西南门户,也是上古时代扬州境内南北交通的重要孔道。根据考古调查发掘掌握的资料,仪征境内分布着较多的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城址和聚落遗址,如佐安城;甘草山、磨盘山、虎山、神墩、曹山、郭山等,充分反映这一历史时期仪征在江淮东部地区的重要性。而且,上世纪1929年发现的破山口西周大墓基本可以确定为某一代邗王的墓葬。按古代城池和墓葬分布的一般规律来看,邗王的墓葬应该距离邗城不远。



邗城既然在仪征境内,那么邗沟自然也是从仪征境内入江的。而且之后,东晋时期开凿的欧阳埭,隋朝开凿的山阳渎、邗沟都是从仪征境内入江的。虽然唐开元年间为缩短漕运航程,规避行船风险新开了伊娄河可以从瓜洲直接进入扬州,但来至上江的船只仍然经由仪征进入扬州。可以看出,伊娄河的开通瓜洲港并没有撼动甚至取代仪征港的地位,相反,仪征港的地位和作用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这从历代盐漕机构多设置在仪征境内就可以证明,如唐代的盐铁转运管理机构——江淮转运使、扬子巡院、诸道盐铁转运使,包括大部分造船工场,到宋代的江淮转运机构——江淮发运使,直到近现代的两淮盐务仓储转运管理机关都设在了仪征。此外,为保障这条传统的经济命脉的畅通,为解决长江不断搬运的泥沙造成港口淤塞的难题,古人常用的办法就是不断地开挖新河道开掘新的港口,所以历史上在仪征境内形成了多个运口、港镇和多条运河支流。此外,经过不断地增改建,仪征境内也形成了完整配套的水利工程系统,这类工程包括堰埭、拦潮闸、套闸等。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录的真州闸被公认为中国最早出现的复式船闸,比欧洲荷兰的复式船闸早了约400年。可以说仪征是大运河扬州段上当之无愧的璀璨明珠。



2007年9月扬州正式牵头启动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仪征作为通史式的运河城市,境内保存着大量运河遗产,以及它在漕运盐运的历史地位和突出贡献,顺理成章地进入了预备名单。本来这座与运河同生共长的历史名城在城市快速发展进程中应处理好保护与建设的关系,充分利用运河遗产做出鲜明的运河城市个性特色来,但遗憾的是由于对这方面缺少足够的认识,对工程建设过程中不断发现的运河遗迹,水工遗产有些进行了考古发掘,有些未能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及时修改调整项目,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致使仪征最终没有遗产点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期待仪征在当前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能够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做出成绩,做出亮点来。


可喜的是在仪征工作生活多年的巫晨先生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作为一位外乡人带着对第二故乡深厚的热爱之情,利用业余时间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根据古代的舆图实地探寻运河故道和水工遗迹,不辞劳苦深入建设工地对发现的运河遗迹结合史料进行研究,拍下了一大批现场照片,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历史记录。



他编写的这部《仪征运河》历时六年时间,全部约20万字,不仅历史资料搜集齐全,而且附录了100余幅图片,其中,除了少量的历史舆图外,其余地图都是亲自动手根据航拍照片制作的,他还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图上对水工遗产位置和运河故道的走向做了标注。



这部著作堪称一部仪征运河通史,为当下保护利用运河遗产,建设运河特色城市,为后人认知历史,认知运河作出了重要贡献。


END


序作者:顾风,扬州市文物局原局长、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原主任。


❖书作者:巫晨







作者简介:巫晨,生于江苏姜堰,1982年毕业于苏州大学物理系,仪征市政府办公室原四级调研员,中国商业史学会盐业史专业委员会会员、扬州大学苏中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扬州社科联阮元文化研究所会员。著《阮元与仪征》(38万字)《阮元仪征事》(27万字),参与拍摄《中国影像方志·仪征篇》(中央电视台第十套节目播出)《山高水长(阮元与金正喜)》(扬州电视台第二套节目播出)


内容来源:公众号“仪征事”

视频来源:河海大学出版社

审核、发布:赵阿丽


【 本期方志故事 】

欢迎大家点赞传播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部分图片视频来自互联网

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征稿启事

      征稿文章以弘扬传统文化、宣传省情地情、展示地域风貌、讲述江苏故事为主。来稿一经采用,即根据相关规定支付稿酬。
      文章字数在1500~3500字,配相关图片。优先使用配音频、视频的稿件。文章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等以便联系。      投稿邮箱:jssdfzwxxz@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