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055下饺子看全球造舰竞赛高潮

潮思 新潮沉思录 2018-11-14

文 | 杨爱红


近期文章导读:

  姬喵:讲一讲贸易战问题

  北京成为首都的前世今生

  货车司机要革命


对后冷战时代的世界造舰史尤其是驱逐舰建造史而言,2018年的7月算是一个难得的高潮:在这短短的一个月里,接连有3艘万吨大驱和1艘准万吨大驱出坞/下水:7月3日,大连船舶重工为中国海军建造的2艘055型驱逐舰出坞;7月13日,英格尔斯造船厂为美国建造的1艘“阿利·伯克”级Flight IIA型驱逐舰“弗兰克·彼得森”号下水;7月30日,JMU集团为日本海上自卫队建造的27DDG型驱逐舰出坞并被命名为“摩耶”号。



这4艘驱逐舰中,除了“弗兰克·彼得森”号满载排水量略低于10000吨,剩下3艘满载排水量均达到10000吨。再把美国正在建造和改装的“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阿利·伯克”级Flight III型驱逐舰和据传将要续建的韩国“世宗大王”级驱逐舰算进来,全世界目前共有中美日韩四国已经建成/正在建造/将要建造万吨大驱。“巧合”的是,这几个国家均位于太平洋沿岸。(尽管俄罗斯也位于太平洋岸边,并且也屡屡宣称要建造万吨大驱,不过严肃的海军观察者一般不会将其考虑在内。)接下来,本文就从中美日韩四国万吨大驱建造方式入手,聊聊后冷战时代的这波万吨大驱下水高潮。


 红圈处即世界在建万吨大驱最密集的区域:东亚怪物房



四个国家,三大流派


从宏观的流程而言,四国万吨大驱的建造过程并无本质区别,均为现代造船业普遍采用的“搭积木”式的分段/总段建造法,建造过程主要分为1)制作分段/总段、2)总组、3)码头舾装这三个阶段,并且都在制作分段/总段阶段和总组阶段就对管系、线路等进行了预舾装作业,大大减少了码头舾装阶段作业量和所需时间。


但在总组阶段,依据场所之不同,四国建造万吨大驱的方式分成了三大流派:


·纵向倾斜船台总组 


分段/总段建造法取代整体建造法之前,纵向倾斜船台是建造大型军舰的最主要场所。伴随着香槟酒瓶碎裂后迸发的泡沫,无数名舰从纵向倾斜船台上滑入水中。二战后,分段/总段建造法逐渐取代整体建造法,仍有很多大型舰船在纵向倾斜船台上进行总组。之前承建过日本海上自卫队“金刚”“爱宕”两型准万吨驱逐舰的三菱重工长崎造船厂就采用过此法。


·干船坞总组 


二战及之前的整体建造法时代,干船坞主要用于舰船维修(目前这也仍是干船坞的重要用途之一),就经济性而言,长期占用干船坞进行造船作业是非常浪费的。但纵向倾斜船台自带倾斜角度、不便于某些对精度要求较高的部件(如螺旋桨轴系)的安装,舰船从纵向倾斜船台上下水之时还伴随有较大的冲击震动,所以需要在下水后移入干船坞中安装螺旋桨轴系、声纳等部件。分段/总段建造法出现后,大量工程量前置到分段车间内完成,直接在干船坞中进行总组也就成了经济上可行的选项。承建日本海上自卫队27DDG“摩耶”号的JMU集团(及其前身、承建“金刚”级4号舰“鸟海”号的石川岛播磨重工),承建韩国海军“世宗大王”级驱逐舰的大宇造船海洋、现代重工两家巨头,承建中国海军055型驱逐舰的大连船舶重工均采用了干船坞总组法。


日本三菱重工长崎造船厂并不缺大型干船坞,此前“金刚”级驱逐舰的维护升级就在其干船坞中进行。采用纵向倾斜船台而非干船坞进行总组,主要还是为了充分利用现有场地。


·水平船台总组


 纵向倾斜船台一头高于地面、一头伸入水中,干船坞整个坞底均低于水面,而水平船台则完全与地面平齐,便于车辆、设备和人员进出场地,可进一步提高总组效率。舰船在水平船台完成总组后移入浮船坞中,然后浮船坞压载水舱注水下沉,实现舰船下水。承建美国海军“朱姆沃尔特”级和“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英格尔斯造船厂和巴斯铁工厂,以及承建中国海军055型驱逐舰的江南造船集团,目前均采用水平船台总组法。


就舰船总组效率而言,可以粗糙地认为上述三种方式效率递增,分别代表了造船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当然这只是不考虑其它因素影响的理想结论。在实际生产中,通过对劳动力、场地和设备等的合理安排与调配,管理水平较高的世界一流造船企业可以很好地控制工期。于是我们看到,无论是总工期、还是各个阶段的工期,中美日韩四国万吨大驱所耗时间均相差不大,制作分段/总段、总组、码头舾装三个阶段各需要1年左右,从开工到竣工共需要3~4年。


如果同型号订单足够多、多到可以维持生产线不间断地进行“流水线”式造舰,不同阶段、不同进度的多艘舰船并行建造,工期还可以进一步压缩。这一点在美国两家船厂建造“阿利·伯克”级驱逐舰时表现得尤为明显。作为整个“阿利·伯克”家族的第71个成员,“弗兰克·彼得森”号于2017年2月底首个分段上船台开始总组、今年本月(2018年7月)即告下水。——在工会较为强势、劳动力成本较高的美国,能把工期控制到与以高效管理著称的日本造船企业相当(“摩耶”号2017年4月底首个分段入坞开始总组,略晚于“弗兰克·彼得森”号,出坞日期也略晚于“弗兰克·彼得森”号,但出坞时的完整度不如下水时的“弗兰克·彼得森”号),充分体现出“流水线”连续造舰的优势。



造舰竞赛开始了吗?


美国海军“弗兰克·彼得森”号下水没有引起中国媒体太多关注,相比之下,日本海上自卫队“摩耶”号则备受中国媒体追捧。中国不少媒体纷纷拿她跟055型驱逐舰做起了比较,比垂发、比雷达、比动力、比吨位……仿佛日本海上自卫队真要拿这条“摩耶”二代目跟中国海军的055型驱逐舰较劲一样,字里行间都透露着“造舰竞赛”的气息。那么,今年7月的这波万吨大驱下水高潮,真的意味着造舰竞赛开始了吗?


说起“造舰竞赛”,不能不提历史上的“无畏舰竞赛”。1905年,英国划时代的“无畏”号战列舰下水,让之前的以及在建的所有战列舰和装甲巡洋舰一夜之间沦为过时货。德国、意大利、日本、美国、法国、奥匈帝国、沙俄等纷纷跟进,短短十余年间,火炮越来越大、装甲越来越厚、航速越来越快(当然吨位和造价也越来越高)的数十艘巨舰纷纷下水。一战结束后,德国、奥匈帝国、沙俄三国海军随帝国一道瓦解,剩余的英、美、日、法、意大利五强则继续着竞赛。直到1922年,财政不堪重负的五强在华盛顿签署《限制海军军备条约》,才为这场愈演愈烈的竞赛暂时画上了句号。


回顾这段历史,关键词有两个:一是“划时代”,二是“财政”。所谓“划时代”,是指无畏舰在技术上确立了全新的标杆、之前的军舰无法与之匹敌,不但大幅改变了海战的形态,更重要的是达到了“全体清零”的效果,让先前各国海军巨大的存量差距不再那么重要、让后进海军看到了追上乃至超越老牌海军的希望,促成了造舰竞赛的迅速爆发和升级。但在“财政”的限制之下,这种不断升级加码的游戏不能无限地玩下去。以日本为例,其海军军费常年占到政府预算的三成甚至更多,倘若规模空前的“八八舰队”扩军计划真的得以实施,其政府破产也指日可待。


造舰竞赛始于划时代的技术创新,终结于沉重的财政压力。相似的故事还发生在冷战期间:导弹和核技术的出现,让美苏双方水面火炮舰艇数量鸿沟的重要性骤降(当然航母的差距依然很重要),美苏两国在水面的导弹化舰艇和水下的核潜艇这两个领域近乎同步地“从零开始”展开激烈角逐,又一次刷新了海战甚至整个战争的模式(国家战略安全从此系于战略核潜艇),同时也对参与造舰竞赛游戏的玩家设置了高耸入云的财政门槛。最终,苏联经济、政治先行崩溃,美苏造舰竞赛随之结束。


 吞噬了苏联无数资源的“台风”级战略核潜艇


比照历史经验,中美日韩等国在万吨大驱等领域的“竞争”很难与历史上的“造舰竞赛”相提并论。就技术而言,四国万吨大驱在技术上的进步仍然是对既有技术的线性发展、是量的积累,而非颠覆性的、质的改变(航母依然是水面力量的核心、战略核潜艇依然是国家安全的柱石),存量上的巨大差距依然难以撼动。同时,各国海军军费占财政比重依然很低,即便是花掉全球一半军费的美国,其海军造舰费用如今也并未占到财政预算的大头。美国联邦政府2018财年预算总额40930亿美元,军费6390亿美元(包括海外应急行动经费650亿美元),海军分到了1715亿美元,其中用于海军装备采购的经费仅仅495亿美元(这还包括了海军航空兵和海军陆战队装备采购费用)。至于中日韩三国,花在海军装备上的钱更是不能与之相比。——这压根就不是“造舰竞赛”的节奏啊!


当然,“造舰竞赛”并没有权威定义。作为一种渲染气氛、吸引眼球的修辞,把如今的局面称作“造舰竞赛”似乎也没什么大错。笔者所要强调的是:眼下的几艘万吨大驱竞相下水的小小高潮,远不能与历史上的列强无畏舰竞赛或者美苏核潜艇竞赛相提并论。过分渲染紧张气氛,动辄“日本建造巨舰挑战055”“日本处心积虑针对中国”,就颇有些小题大做了。



未来的造舰竞赛,中国准备好了吗?


如上文所述,笔者认为目前的万吨大驱下水高潮还很“温柔”,离“造舰竞赛”尚有一段距离。但如果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尤其考虑到中国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后(无论这一过程是否和平),美国主导的旧的西太平洋“安全体系”链条破裂,势必增加日本等仆从国的不安全感,美国也必然对此进行强硬回应,这就很可能从财政上为造舰竞赛“松绑”。另一方面,随着综合电力、电磁炮/电磁弹射、信息化/智能化、电磁隐身、反舰弹道导弹、无人机/无人船/无人艇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融合,改变海战模式的、划时代的颠覆性技术创新与整合,将在足够的经费支持下喷薄而出。新一轮造舰竞赛,或许就会在未来的太平洋两岸上演。那么,未来的造舰竞赛,中国准备好了吗?


就舰艇发展史而言,以江南造船集团和大连船舶重工同期建造多艘055型驱逐舰为代表,中国海军近年来进入了“下饺子”的快车道。但是,这种“快速发展”本质上仍然是在为过去的欠账“还债”。就舰艇功能而言,舰队防空、编队指挥、反舰、反潜、反导……每个领域都有大量历史遗留问题有待解决。约十年前立项确定总体思路的055型驱逐舰,给出了这些问题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体现的是中国海军偿还历史欠账、补齐功能短板的客观需求,与中国目前的财政状况和综合国力相符。但对未来的造舰竞赛而言,约十年前立项确定总体思路的055型驱逐舰未必就能应对全新的挑战了。——中国海军和中国舰船工业不应满足于055型驱逐舰,仍需探索新的可能性、研发下一代目标舰。


相比于研发,建造似乎要更简单一些。中美日韩现有的万吨大驱均采用双厂商建造体制:中国有江南造船集团和大连船舶重工,美国有英格尔斯造船厂和巴斯铁工厂,日本有三菱重工和JMU集团,韩国有现代重工和大宇造船海洋。——除此之外,再无第三家。


在现有的造舰节奏下,江南造船集团和大连船舶重工可以轻易满足中国海军对航母和万吨大驱等舰种的需求,甚至需要大量民用船舶订单来填满生产线。日韩两国的厂商同样面临产能过剩的局面,而美国两家船厂则早已放弃参与民用船舶的市场竞争、全心全意造舰。换言之,如果造舰竞赛真的来临,美国是最难通过“民转军”迅速扩充产能的——根本就无“民”可转,其历史上许多赫赫有名的造船厂如今已化身为海景房地产。


 DDG1000“朱姆沃尔特”号在巴斯铁工厂下水时使用的浮船坞来自中国


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就必定在造舰竞赛中落败。新建一座现代化造船厂并不是特别复杂的事情(当然,离开了中国提供的物美价廉的浮船坞等设备之后,美国新建造船厂的成本会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日韩两国庞大的造船产能可以轻易为美国所用。众所周知,作为美国的仆从国(说好听点就是“盟国”),日韩两国与美国在军事工业领域深度融合,其现有的万吨大驱,无论是日本的“金刚”级、“爱宕”级和“摩耶”级,还是韩国的“世宗大王”级,均脱胎于美国“阿利·伯克”家族,其动力、雷达、作战系统、防空导弹等关键子系统均仰赖于美国。同时,作为发达工业国,日韩两国也能为美国的军事工业提供包括相控阵雷达所需氮化镓元件等关键零部件。


尽管美国海军受限于“国舰国造”的法案而不能直接在日韩采购军舰,日韩两国的造船产能同样可以为美国所用:只要日本海上自卫队和韩国海军扩充实力、牵制中国海军,就等效于美国海军凭空变出了舰队。受限于“专守防卫”立场,日本海上自卫队舰艇的反舰和对陆火力较为贫弱,而韩国海军舰艇的出动率和可靠性也值得怀疑。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但在执行牵制中国海军的任务(或者叫充当消耗中国海军实力的炮灰)时,这些问题都无足轻重。


“上兵伐谋”,对未来的中国而言,最理想的策略是拆散美国与其仆从国之间的同盟关系、避免出现多处受敌的不利局面。——实现此策略的最低要求是中国能够为日韩提供安全保证,然而这在中国海军能够压倒美国海军之前又是不可能的,于是陷入死循环。笔者认为,破局的根本之道还是在于中国的“军民融合”战略和造船业产业升级:要让更多的民用船舶建造企业(无论是国有的还是民营的)参与到包括万吨大驱在内的高端军用舰艇的建造中来,提升中国造船业的整体水平,拓宽中国海军的选择面,让中国海军不惧任何造舰竞赛。



PS:欢迎大家光临爱红同学的多炮塔舰队,搜索公众号:多炮塔舰队



 作者简介   

杨爱红    炮塔越多越革命 

 船舶工程师,信仰多炮塔主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