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成为首都的前世今生

潮思 新潮沉思录 2018-11-14

文 | 刘梦龙



近期文章导读:

  货车司机要革命

  文人·偶像·次元邪神

欧洲移民裂痕这口锅,厄齐尔背不动



近年来随着北京城市环境各方面问题越来越多,城市压力越来越大,使越来越多人对北京目前的情况感到不满。从中央到民间也一直有很多关于如何解决北京问题的讨论。现在网上很多人觉得北京自然条件并不好,不适合当首都了。然而北京毕竟是我国六百年来的旧都,这其中涉及了历史,地理,政治与军事的变迁,可以说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写照,也可以说是观察中国历史的一个有趣侧面。



谈到北京成为首都的历史之前,需要先谈谈一些基本的历史背景,关于我国首都的变迁。我国的首都大约经历了西安,洛阳,开封,到北京这样一个变迁,这是和中国历代王朝战略格局有非常大的关系。


关中盆地的西安地区,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的首都,整个秦汉到隋唐,长安的地位始终不曾动摇。这个时期,实际上我们国的封建王朝往往呈现出一种战略上东西对峙的态势。中央政府的根本是关中地区。关中地区的地理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八百里秦川提供了周人起家的资本,也是日后秦人取天下的根本。关中自身的地理位置牢固,有黄河之险与三晋对峙,有崤涵之固足以隔绝中原诸侯,紧靠陇西,关陇一体,可以得到骑兵的补充,近窥巴蜀,只要形成关陇巴蜀并占的局面可以说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比如汉初取三秦,就奠定了汉朝四百年江山。汉朝的七国之乱,朝廷大军出关中集结于洛阳,迅速就击败了诸侯叛军。唐朝以太原起家,直取关中,然后平定天下,唐初的府兵制号称举天下末能敌关中,这是关中本位体系的一个巅峰。



然而关中作为都城的历史也就到此为止了。实际上在关中作为中华帝国统治核心的一千多年里,也曾面临过很多挑战者,比如河北的邺城,南方的金陵,当然还有雄踞中原的洛阳。关中本身的衰退应该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但这种衰退理解成中国的发展或许才更加合理。


到了隋唐,关中平原的承载能力已经很难承受作为一个大帝国首都的负担了。从隋朝开始,统治核心经常游离于洛阳,长安之间,不如说就是庞大的统治机关和皇帝一起定期就食的做法。武则天一度迁都洛阳,根本上当然是考虑回避李唐势力残余,但经济的成分也很大。通过黄河转运物资到洛阳,然后再进入长安,随着中国气候变得更加干冷,八水绕长安的情形慢慢消失,也越来越难以实现。


事实上即使是这样,最无法承受的还是关中地区人口的迅速增加,隋朝关中据研究可能有三百万人口,已经使隋文帝开始就食洛阳,唐中期则可能增长到近五百万人,这甚至影响了黄河。关中作为上游对黄河的生态压力是很大的,而黄河越是难以控制,关中的物资供给就越困难,越不适合作为一个首都。


开封的崛起是五代战乱和运河体系交织的结果。唐末到五代战乱基本摧毁了支撑洛阳和长安的运河体系,使关中作为首都的历史差不多就此结束,而作为统治而作为转运节点的开封就迅速崛起了。但秦汉到宋最大的变化却不在这里,最大的变化应该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崛起,只有到了这个时候,北京的历史才真正开始。



虽然在先秦时期就有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但是直到秦汉,北方大草原的游牧民族才成为中华帝国的大敌。这应该和草原民族吸收了中原地区文明最终形成强大的草原帝国和骑兵的发展,比如马镫的使用,轻重骑兵战术和步兵与骑兵协同战术的迅速发展有关。历史上东汉刘秀夺取天下,依靠的是河北的军事力量,这是第一次不依靠关中而得天下。刘秀就盛赞指挥幽州突骑冲锋陷阵是人生快事。以北京为中心的幽州地区在军事上地位开始迅速上升。此后幽云地区始终作为华夏帝国和游牧民族斗争的前沿核心而存在。


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府兵制崩溃后,募兵制下大量的边军精锐都集中在北方前线的边军系统里,朔方和幽州两个系统掌握了太大的军事优势,已经胜过了中央政府所直接掌握的军事力量。唐王朝在两个鸡蛋上跳舞,搞彼此牵制,摔倒也是迟早的事情。


之所以北京能成为中国北方对抗游牧民族的核心,它的地理位置是决定性的。北京刚好位于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交汇节点上,扼守着蒙古草原和东北平原进入关内的要道,三晋守护着他的侧翼,整个河北平原作为他的腹地在支撑,守住了这里也就守住了河北,守住了作为精华的中原地区。幽云和陇西长期是中华帝国和游牧民族斗争的激烈方向,而这个重点随着关中的衰落迅速集中向幽云方向。


辽帝国的崛起是华夏和草原漫长斗争的一个关键性时刻。辽不是一个单纯的游牧帝国,他是一个游牧和农耕二元的帝国,控制着东北的农耕地区,他有着完善武备系统,有着缴纳固定赋税的农民,这使得他的力量相比匈奴,柔然,突厥都有了飞跃性的增长。


后人常说石敬瑭献幽云十六州影响了之后千年的历史,客观的说辽完成整合后是有能力和中原王朝对峙的,这条对峙线就在具有防御优势的幽云地区。决定开封作为首都命运的是失去幽云地区后,整个河北无险可守,就一定要在北方有一支庞大的野战集团,而皇帝是不会放心任何一个人掌握这支举国最强的军事力量的。宋太祖曾经希望至少能迁都到洛阳,获得一定的地理优势。不过一来是运河体系始终没有恢复,二来是太宗一系的劝阻,最终没有成功,就此宋王朝的首都始终要呆在无险可守的开封。


同样在这时期中国经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西晋崩溃开始的南北朝,南方地区的开发和关中的衰落,中国的的整个态势由东西对峙迅逐渐转为南北对峙。大运河的贯通虽然是隋炀帝一时暴政,确实有千年之利,使南北方有力的连接起来。


开封毁于北宋的灭亡,杜充掘开黄河也毁了开封的水运体系。著名的完颜亮把金国的首都从东北迁到今天的北京,开始了北京作为帝国首都的历史。


决定北京命运的是元王朝的最终征服,这可能是从宋初夺取幽云失败就埋下了祸根的。一个完全整合北方的草原王朝在中原王朝衰落的时候大举入侵,结束了中华帝国的古典时代。元朝作为一个起于草原的大一统王朝,要保持草原和中原的有机联系,北京当然是最好的选择。


元朝的统治不过百年,朱元璋从南方崛起最终统一了中国。明初的首都在南京,但为了防御北元,明初建立了一套塞王体系。虽然朱元璋的设计非常好,几个塞王之间彼此牵制,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能压服众兄弟的长子朱标早死,之后是秦王和晋王,而谷王和宁王又年幼,最终形成了燕王独强的局面。以此为资本燕王以强大边军为后盾,最后打垮了中央军,完成了靖难之役。



朱棣虽然把起家的北京变成了事实上的首都,不过实际上北京成为明朝法理上的首都是在宣宗年间。北京就近掌握着整个九边体系的核心,以漕运为基础,形成以江南之钱粮养北方之兵马的军事格局。从军事态势来说,虽然南方有几次成功的逆袭,在近代以前,北方中国在整个封建时代始终是强于南方的。


虽然明亡于农民起义军,但继承了明王朝的清王朝依旧定都于北京。一方面这是因为清王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平定南方,和南明的残余势力,郑成功集团,大西军集团往复争夺南方十数年,另一方面也自然是因为清王朝本身兼有草原之主和中原之主的双重身份,这种蒙满同盟的关系,只有在北京这个节点上才能维持和草原的联系。


民国之后,北京在北洋时代依旧是中国的首都,直到北伐战争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也是那之后才改为北平。而我们都知道新中国也是由北向南完成了中国的统一。长征和抗日战争改变了中国革命的版图,使中国革命由兴起的南方地区转向北方,也决定了未来中国首都的取向。


在新中国建立时能考虑定都的地方不多,靠近相对友善的苏联,避免海空力量强大的残敌和背后的帝国势力可能的入侵,又能和中国的广大核心区域保持有效联系的,不可能是在东北,也不能是关洛,更不会是刚刚解放的广大南方地区,北京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虽然漫长的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斗争最终造就了北京作为首都的地位,北京作为一个军政中心的首都理所当然,但北京作为一个城市却也有不少的问题。至少北京不是一个住起来太舒服的城市。


在三北防护林建立前,沙尘暴几乎是北京的家常便饭。北京的大风至少有五百年的历史,比如清王朝崛起的萨尔浒战役之后,北京就刮了一场不祥的大型沙尘暴。北京作为一个大型城市来说,六百年间,古人早就发现它太过拥挤了,而且相对脆弱了。我们前面说过了,北京的物资保障高度依赖漕运体系,这使得物流成本很高。明清之后漕运越来越发展成一个社会问题,由于海运的兴起,废漕运的声音不断,但是数百万漕丁生计形成的社会问题始终使朝廷无法下这样的决心。日后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人打到南京,漕运一断,道光皇帝再怎么不愿意也不得不屈服了。


古代中国的北京作为科举的顶点吸引了无数举子们明清五百年间来到这里开始自己的官僚之路。但有趣的是,基本上这也是北京例行的开挖下水道的时候,因此老话说臭沟开举子来,所以这些未来帝国的栋梁们是顶着恶臭来参加最高科举考试的。北京的缺水始终是个大问题,老北京的水就很少甜水,只有皇上喝的才是上等的山泉水,买水一直是老北京的一个行当。


老北京混的好的要算山西人和山东人。山西人的票号遍布天下,而从饮食来说,老北京大饭馆占统治地位的是鲁菜。鲁菜厨子也算善于海货,可是北京不比天津,新鲜的海货也不多,百姓的吃食大多还要在肉上打转,饺子的神圣地位不可动摇。毕竟不能和江南比,尤其是漫长的冬天,几乎是看不见绿色,大白菜在老北京人饮食里占据了特殊的地位。清代的铁杆庄稼,旗人有闲有钱,从京剧到摔跤,算是给老北京添了不少玩意。到了清末,破落的旗人发明了不少穷人乐的食物,这是今天北京小吃的源头之一,其实盐重,油重,大部分不是什么正经好肉,就是穷人解馋而已。


总之北京自古住起来不是太舒服的,当年江南长大的明仁宗是打算把首都迁回南京的。当时太子都已经去南京安排前站了,不过他太胖了,一身毛病,所以只做了十个月的皇帝就早死了,出生成长在北京的明宣宗赶回继位,迁都也就不了了之了。


北京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军事斗争的激烈之处。几次北京的争夺战确实都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宋太宗第一次北伐是最顺利的,一路势如破竹打到了幽州城下。宋太宗的军事才能是不如乃兄的,在战斗的关键时刻,眼看幽州摇摇欲坠,他把最后的预备队也投入了攻城,希望赶在敌人援军到来前能够得手,结果就像一切坏事都是那么刚好一样,两头都没能得手。这一次大败就注定了宋朝无法在收复幽云,无法把游牧民族挡在中原的核心区之外,形成宋辽对峙的局面。


元朝人没有在北京多做抵抗,虽然按照蒙古人流传的史书说了一个很匪夷所思的故事,中国人用几百辆大车送来大量的贡品却藏了大军和火炮在里面,通过偷袭一举拿下了大都,这当然仅仅是故事。明初靖难之役对北京的争夺发生了好几次,无论是朱棣以鸿门宴夺下了北京,还是南军五十万大军的崩溃,其中充满了种种不可思议。最惊心动魄的应该是于谦组织的北京保卫战,如果没有他力挽狂澜,那么可能明王朝在北方的统治也就到此为止了。当然如果北京不是首都,恐怕明朝的北方这个时候已经丢掉了。


虽然明清经过五百年的经营在北京形成了皇城,内城,外城三套完整的城防体系,应该说北京是不好守的。北京的特点是典型的城大难守,哪怕仅仅要站满北京外墙的垛口就要近一万五千人。虽然北京能成为一个军事指挥的中心和物资集散的前沿,但他庞大的城市人口也是一个巨大的消耗。基本上敌人都打到北京城下了,也意味着能指挥的野战力量已经消耗殆尽了。


北京成功的防御战事实上都不是依靠北京的城防来打赢的。于谦虽然指挥了北京防御战,但战法是紧闭九门,城上用火炮轰击,并指挥大军出城决战。勉强靠城防守住北京的是明末皇太极的围城,但那时清军并没有强烈的拿下北京的意愿,更多着眼在掠夺和示威。而到了李自成进军北京,明军的城防就已经形同虚设,连城头的大炮都钉死了,人心早就散了。僧格林沁打算阻止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在八里桥一场大战,三万大军一场奋战,就打死了五个英法联军,曾经强悍的蒙古骑兵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北京是全面抗战的起点,虽然七七事变其实真正全面冲突都要到七月二十八日了,几乎是在举国上下都觉得事情即将过去之时爆发的。虽然平津战役以和平起义告终,但建国时北京城实际上是破败不堪的,开国大典前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了大量志愿者清理了天安门前堆积如山的垃圾。


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提出过保留北京旧城,另建新城的方案,后来还致力于保护北京旧城墙。只能说,这些方案都是很好的,特别是建立一座北京新城的主张,对缓解北京作为首都的城市沉重负担可以说不能再好了。但是在七十年后这些都是很好的,七十年前的新中国恐怕没有这个余裕。


最后要说的是北京历史上最严峻的一次考验,那就是冷战。相信很多还来得及经历冷战尾巴的人都还记得日本人那本著名的小说《明斯克号出击》,里面化北京为斯大林格勒,最终挡住了苏军。由于远东战役百万苏军以崩雷之势击溃了七十万关东军,这样刻骨铭心的记忆影响下,整个冷战下中苏对峙中方的基调就是想方设法的防御住百万苏军的再次奔袭。中苏双方陈兵百万,时刻准备着很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浩大的一次战争。


为了面对技术优势明显的苏军,除了加紧正规军的建设,中国一度建立了一亿人规模的民兵武装。三北地区的正规军在二百万人以上,武装民兵上千万,应该说能满足这样庞大武装的武器需求,新中国的工业化成就是足以自豪的。当然后遗症是造出来的木柄手榴弹可能至今还没扔完。


自然,这场战争是没有打起来的,事实上,这场战争是不可能打起来的。中国人一直很恐惧的从外蒙古打穿张家口直插北京的机械化部队从来都不存在,因为害怕中国人打过来,苏联人几乎就没有修建过外蒙的道路,直到不久前中国人为了挖矿才帮蒙古人修好了中蒙之间的公路和铁路。


根子上说,由于西伯利亚大铁路长期的运力有限,而二战后机械化部队需要的物资量飞速增长远远超越了西伯利亚大铁路运力的增长。以七十年代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运力,主要是受限于泰舍特一带的运力瓶颈,除非经历三个月的大规模运输储备,否则无法支撑三个方面军的一个月作战。可是这样规模的运输是不可能瞒过中国人眼睛的,正面强袭有着完整防御体系的中国军队和十倍于此的中国民兵武装,就算苏军将领也是头痛无比的。


这真是个疯狂的时代,苏联人其实一天到晚最怕的就是丧心病狂的一亿中国军队冲向西伯利亚,切断窄窄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为此把大量退役的斯大林系列坦克造成了固定火力点。而中国人最害怕的是核武器开路的一百万苏军大军南下,说不定还有美国人同时在渤海湾登陆,这种受迫害的幻想今天都遗传给了朱日和演习。只有到了1985年贝阿铁路施工完成,苏联人才勉强有了对远东发动战役的能力,这也是当年日本人设想的中苏战争和日本沦陷的时间点,不过这时候苏联已经深陷阿富汗泥潭,距离解体不远了,而贝阿铁路在苏联解体后,至今也没完成全线电气化。



今天如果苏联将领还有幸来看看卫星地图的话,一定会挠头而死的。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唐城市带已经彻底填满了整个燕山山脉和太行山脉间的缺口,而这样规模的城市带是人类军事史上没有过的难题,即使核武器也无法消灭的有着完善民防系统,一旦化作废墟可以容纳上千万军队厮杀的大型城市带。面对这样的难题,谁知道又会有什么疯子想出新的奇思妙想。


冷战的疯狂实际上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一群彼此恐吓的高级官员不惜一切推动着神经质的军备竞赛,由此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科技空前的高速发展,如果冷战持续到今天,八十年代中期设计的F22早就过时了,也许人类已经完成火星登陆了。不知道人类下一次的科技大发展是不是也只能依靠一次新的冷战。从这个角度来说,实在是讽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