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闭症孩子什么时候能离开机构了?

ALSOLIFE ALSO孤独症 2023-10-13

干预路上,每个闭娃和其家庭都有各自的苦恼。尤其进入学龄,家长最担心孩子在自理、安坐、跟随等方面的表现,以及是否有自伤和伤害他人的情况,这些往往是衡量一个孩子能否入学的基本条件。


当然,也有一类能力较好的孩子,在认知、学业、精细、运动等方面跟同龄孩子差距不大,最大的挑战来自核心的社交能力,不喜欢往人堆里凑、社交欲望很强但不会用合适的方法表达出来、无法接受批评和输赢……这样的娃有自己的想法,“心眼”也不少,大人讲的道理都能听懂,也能应答,但一到生活中就原形毕露,我行我素,执拗得很。


5岁多的小C就是这样一个孩子,虽然能力好过不少闭娃,可由于社交技巧不足,最初融入集体时常常弄巧成拙,闹出不少乱子。经过一年半家长和机构通力合作,好消息传来,小C近日正式结束“半天机构+半天幼儿园”的状态,进入“全天的幼小衔接班”上学,向着明年9月进入普小一年级的目标冲刺。


别看现在小C乖巧懂事,是个康复得挺不错的孩子,背后为了解决他的社交难题,机构和家人费了数不尽的心思。作为阶段性胜利的总结,我们请到了小C奶奶和机构的老师——来自ALSO·IN郑州二中心的督导和干预师们,跟大家分享如何解决孩子干预路上的社交难题。


ALSO·IN集体课上,小朋友合作玩游戏。


害怕社交,见到小朋友就躲老远


2020年8月至今,小C进入郑州IN二中心有一年半了。他来的时候自带光环,只花了一个月,便从一对一的密集干预课“跳”进IN的集体课,让其他家长羡慕极了。


奶奶是陪伴小C最多的人,从孙子出生到确诊、干预,她一直不离左右。小C的父母虽然要工作,但一直配合机构教学,坚持居家环境下的技能泛化,希望把自闭症给儿子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朝着普通孩子的生活努力。


是的,对每一个自闭症家庭来说,想成为“普通人”中的一员都是件非常困难的事。


来IN之前,小C的语言已经出来了,并发展出了较好的认知能力。奶奶特别上心,会花很多时间在生活里教孩子,给他创造语言环境和社交机会。不过,小C在社交上一直进步缓慢,看到同小区一块玩的小朋友,会远远绕开走,不愿意看也不愿意接近。


经过IN的评估,小C的能力跟同龄孩子比,认知方面差异不大,但跟人的配合度、对人的关注有待加强;虽然说话没问题,但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主动语言的频率也需加强。


为此,督导先给小C定制了一对一课程,注重技能泛化和教学的灵活性。让他理解跟小朋友玩的情景,并利用课间操时间、娱乐休息时间制造他和小朋友的互动机会。


小C跟小伙伴一块玩游戏


进入集体课后小C有了相对固定的小伙伴,老师教起来更加有的放矢。也许有家长会疑惑:四五个孩子一块上课,每个娃能力都不同,老师怎么在同一堂课中设置目标,保证每个小朋友都有所收获呢?


以小C所在的集体课为例,每个娃都有让人头疼的点,有常规不好的,有注意力不好的,也有稍带攻击行为的……每天上课前,集体课老师都会跟个训老师交接,了解孩子的能力表现;也会跟家长沟通,询问他们的预期。比如,孩子在幼儿园常规不太好,家长会更希望先在建立常规上有所突破。


“IN的集体课每周有不同主题,贯穿在绘本阅读、互动游戏、手工时间等方方面面,对孩子的跟随、服从、安坐、分享以及合适的语言表达能力等进行全方位提升,并根据孩子的不同能力设置不同目标。”小C的集体课老师郭沙沙说。


以老鹰捉小鸡游戏为例,小C的目标是独立讲出游戏规则,玩完之后能回到原来的位置;小D也有这种机会,但需要在老师辅助下讲出游戏规则;小A的社交动机不强,甚至不愿意参与游戏,他的目标是参与就好,哪怕跟着老师跑一跑也会得到强化。


“有的孩子学得快,教三四次就会了,有的教四五十次还没会,但我们不会拿他跟别的孩子比,而是跟他自己比。”郭沙沙说,“有的孩子语言不好,说不出来,老师面前有个黑板,他能指出问题的正确答案就好,不用非说出来,然后我把黑板拉远,他也能指出来就是进步。我们考察的是孩子远距离听指令的速度、注意力维持时长,不会只强调认知。”


有了集体课的磨炼,孩子们进步明显。在小区遇见小朋友,小C能站在旁边看看;后来也能一点点靠近,从他们身边走过;最后也能融入进去,虽然互动不多,但能骑着滑板车在孩子群里穿行;在幼儿园他会主动找到老师,表达:“我能不能跟你们一起玩?”家人别提多高兴了。


了解冬奥会,咱也不能错过。


社交欲望大增,但不知道怎么跟别人玩


进入幼儿园之前,小C的家人给他报了个体能班,一来加强运动,二来培养课堂规则,观察小C在一般集体环境下的表现。


一看不要紧,小C就像匹脱缰的小马,完全不听老师指令,沉浸在跟老师你追我赶的乐趣中,体能倒是消耗了,但上课效率非常低。奶奶见状,把情况反馈到了IN的督导那里。


当时的督导静静老师首先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问题——小C可能想获取关注,也可能是不喜欢体能课而逃避,不过他是个有想法的孩子,最好不凭空做判断,不如先问问小C。


居家干预高手奶奶上阵,循循善诱先让孙子复盘运动课都干了啥,小C便主动提及他在教室里跑,老师追他的事实,这时奶奶便问:“你为什么跑呀?”


小C答:“我在跟那个老师玩呢!”真相大白:孩子不是逃避,也不是获取关注,是想跟老师玩,但不知道怎么互动。


教会小朋友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各种情绪是老师们的重要任务之一


了解情况后,静静老师建议老师可以这样配合,奶奶听后表示接受,并反馈给体能班老师,尝试暂时改换小C上体能班的目标——


把“整节课都能很好地跟随某项运动”变成“跟孩子商定好,比如运动2分钟,然后跑5分钟,铃响之后再运动2分钟,再跑5分钟……”


下一步,运动老师把跟随运动的时间延长。小C自由活动的时间减少,如此循序渐进,不断增加他跟随老师做运动的时长。


如此施行了一段时间,果然奏效,小C既有机会满足自己跟老师玩的需求,跟随老师做运动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后期小C进入幼儿园融合,也出现了爬桌子、上课拉窗帘等行为,奶奶询问后得知孙子是想跟老师玩捉迷藏。便依样画葫芦,跟幼儿园老师提议,能否在课上给小C创设一两次玩捉迷藏的机会,通过真实的游戏告诉他什么时间可以玩捉迷藏、怎么玩、跟谁玩。


老师听后也采纳了奶奶的建议,带着班上的小朋友和小C过了玩捉迷藏的瘾,通过适当的引导,向小C传递了可以做游戏的时间以及游戏规则。


IN在课程上也配合奶奶设置了相应课题,老师把重点放在教孩子上课时可以做什么,下课后可以做什么。同时设置上课和下课时间点,帮孩子明确什么时候可以玩游戏。


幼儿园和机构双向发力,小C对于游戏规则的理解更加深刻、直观,不恰当的社交沟通和表达也相应减少。


ALSO·IN集体课上,小朋友跟老师一起做游戏,左一为小C。


情绪问题爆发,会突然拍打、拥抱小朋友


随着小C掌握的技能、懂的道理越来越多,社交方面的情绪问题也随之爆发。他能跟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玩,也能一定程度上理解别人的语言,但理解得又不太透彻,接受不了任何人说他不好。如果小朋友跟他说话稍微大声,他会出现抓、拍打小朋友的现象,或者冲过去抱人家一下。


幼儿园老师向奶奶求助,奶奶把问题反馈给了小C现在的督导甜甜老师。


督导通过分析,猜测小C是想跟小朋友玩,以上行为是想表示自己的喜欢和亲近。


回到集体课上,老师们继续加强小C跟小朋友的互动,教他跟小朋友打招呼,怎么玩游戏,怎么去回应——


【绘本时间】:小A正在看绘本,小C也对绘本感兴趣,会问老师:“这书叫什么名字?”老师不回答,指一指小A说:“你自己问小A‘你的书叫什么名字?’”同时引导小A去回应小C。


【手工时间】:几个小朋友一块做手工,老师不会给每个人都发手工材料,而是把剪刀都给小A,把胶棒都给小B,把材质都给小C,孩子们会为了获得一整套手工材料互相借东西,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教小朋友学会发起社交。


【游戏时间】:分配角色时,老师不问每一个小朋友想当什么角色,而是让小朋友彼此去问。如果两个人的角色冲突,老师引导孩子表达:“这次我先当老鹰,你再来当好不好?”互相沟通,解决问题。


通过这样的练习,奶奶发现小C在幼儿园的不恰当行为有所减少,当他想跟小朋友互动时,能够选择比较恰当的方式和语言。


 ALSO·IN绘本时间


听不得批评,不接受输赢


提起让家人和老师最头疼的问题,还是小C不能接受别人的负面评价:游戏里自己不是第一名不行,抢东西没抢到不行,老师说他做得不对也不行,要是往作业本上打个“X”,他则完全不能忍受,在机构干几次差点把教室“掀翻”,桌上所有的东西都扔到地下,集体课老师徐莉芳的一副眼镜就此牺牲……


“这种情况也发生在幼儿园,有一次午饭,他抢了小朋友的红烧肉,老师批评了他,他知道这么做不对,但我们一提到这件事,他会立刻说‘我没有呀!’,非常敏感。如果我们用另外一个小朋友的名字把他抢红烧肉的事讲出来,他就能接受,并且知道是在说自己,还会指着身旁的同伴说‘你讲一下小A吃什么的事’,觉得光说他犯错不行。”徐莉芳回忆。


为改善这个问题,老师们想了各种法子,比如通过讲绘本,告诉孩子输了也没有关系,这一招在小C情绪好时管用,他能听懂并表示理解,但一到实际情况,还是无法接受一点点负面的话。


鉴于此,老师试图通过给孩子做任务拆解,塑造他接受输赢的能力。比如设置一些老师能够控制的输赢的活动(如抢杯子、赛跑),游戏不强调输赢,而强调是否完成,即只要游戏完成,输的和赢的那一方都能获得同等奖励。以下活动流程供参考——



1.完成就都奖励

刚开始,老师让孩子先赢,然后老师说:“我们两个人都完成了这个游戏,所以都能得到一块糖。”孩子会发现,原来完成游戏就可以有奖励。


2.控制输赢比例

慢慢地,老师要有意识地控制输赢的比例,比如说5次游戏里孩子赢4次输1次,老师赢1次,但不管谁赢谁输,两个人都获得一样的奖励。


3.增加孩子输的次数

把奖励的糖果换成代币,比如进行5次游戏,每次游戏完成,不管输赢,每个人都能获得一个代币。然后变成5次游戏里让孩子偶尔输1次,因为都能获得代币,孩子一般是能接受输1次的。再进一步增加孩子输的次数,如5次里输2次(2次岔开),甚至输3次,但要保证,不管输和赢都是同等奖励。


4.输赢奖励出现差异

不论输赢都获得一个代币,但先赢的那个人先获得代币,延迟输的人获得代币的时间。这时老师要补上一句:“我们完成了游戏,我们都很棒。”


与此同时老师增加一些引导的话,孩子赢了就跟他说“恭喜你”;老师输了自己说“我下次要加油!”“我们可以再来一次吗?”教孩子这样表达自己的情绪。


5.进一步拉大输赢的差异

赢了可以获得两个代币,输了只获得一个代币,通过这样的过渡,让孩子逐渐接受输和赢。


与此类似的问题是,小C听不得别人说他“做得不对、不好”,对此老师一方面通过社交故事加深孩子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避免直接说“小手没有放好”“你的东西没排好”这样否定的句子,而是说“我们尽快把积木放回原位”“看谁先把小手放回去了,小c加油!”“你看小A做得多棒(强化小A做得对的行为)”,强化孩子服从和执行正向指令的行为。


慢慢地,老师会用负面语言加正向语言相结合的方式跟孩子沟通,比如“小手没有放好,跟我这样学就非常棒啦。”“你的书包放错位置了,你可以把它放到最左边的位置。”这样说孩子的接受度会更高,毕竟在幼儿园,老师和同学不会一直说我们孩子想听的话。


代币,你真的会用吗?


你的孩子有这种情况吗,不管场合是否合适,都想什么就要立即得到,否则马上大发脾气。小C有段时间非常执拗,想喝酸奶,奶奶告诉他“回家再喝吧?”他非常坚持要现在喝,并且表示可以去超市买,甚至说出“那我去超市偷一个”这样的话。


奶奶曾试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说“我们赶紧坐地铁回家吧,回家就能喝酸奶了”,但站在孩子角度,他并未从中获得强化,这一做法可能无法长时间维持孩子的稳定情绪。


后期,随着小C的等待能力有了较大提升,从长远出发,为改善小C的执拗脾气,IN在他的教学中引入了一套代币系统。在机构,小C可以集满10个代币之后,跟老师兑换一枚勋章,勋章有什么作用?


“简单地说,勋章可以换取妈妈手里的小红花,小红花可以进一步兑换成货真价实的钱,孩子可以用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甜甜老师说。




IN使用的代币和勋章,老师们也会自己动手给孩子们做喜欢的代币。


生活中,很多家长和老师都知道代币,孩子表现好,可以集代币作为强化物,兑换零食或游戏时间。在IN,对于“强化物”的理解和运用已拓展出一整个长长的链条,从最初的零食、玩具,到代币、勋章,再到家长手里的小红花,直至可以花的钱,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代币系统,这套系统不仅在机构运行有效,也已经被非常多的家庭和学校接纳,参与进来。


“不仅家长要参与,我们也鼓励家长跟学校老师沟通,给孩子准备小红花,当孩子在生活中和学校里表现得好,就奖励他小红花,强化孩子好的行为,转移其注意力,减少他非要跟大人逆反的想法或刻板思维,而是想着,要好好表现,乖乖把任务完成赚小红花,再换钱买东西。”甜甜老师强调。


毕竟学校里不会有人时时刻刻给孩子奖励,机构的强化物大都是玩具、零食等消耗类物品,也无法带到其他集体环境中,代币系统的使用降低了孩子的强化频率,把孩子的强化物从玩具、食物过渡到活动类的(比如画个画、做个游戏),再过渡到使用代币系统,让孩子习惯社会性强化,最终达到自己管理自己的目的


据说,小C攒钱的梦想是买高铁票,现在能基本做到3个小时不使用强化物,而是乐呵呵地拿着勋章回家跟妈妈换小红花。


小C的奖状——常规小达人


三次学前班面试老师都了问啥


今年春节大概是小C的家人过得最跌宕起伏的年了,考虑到一年半来,小C“半天机构+半天幼儿园”的状态表现整体不错,家人想要更进一步,送小C去读幼小衔接班,为明年进入小学做准备。


作为一名特殊孩子,春节前后,学前班前后对小C进行了3次面试,从认知、语言、听指令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摸底,小C整体表现得非常好。甚至一些拐着弯的问题,都回答得深得很出彩。



老师这里有一本你想看的书,怎么办呢?我可以举手跟老师说,我能不能看这本书。

别的小朋友也想看这本书怎么办?那我可以跟大家一起看,或者我先看完再给他看。

如果小朋友不给你看呢?那我就给他看,我可以再找一本别的书。


可以说,小C把他在课堂上学过的知识妥妥用了出来。


小C能有今天的进步,得益于家校间的密切配合。每天下课,老师都会跟奶奶就小C当天的表现进行沟通,奶奶担心记性不好,常把老师的话录下来,回去跟妈妈反复消化,结合系统推送的日报,给小C做居家干预,保证孩子稳定进步。


每周的看课,每季度的IEP会议,都是督导跟家长深度沟通的机会,督导会总结孩子近期的表现,提出下一步的课程安排。反过来,小C奶奶在幼儿园或生活中遇到问题也会第一时间征求督导的意见,老师可以在课上设置相应目标,帮助孩子改善、调整。




甜甜老师小课堂:

怎么处理孩子的社交问题?



这是个比较大的问题,可以根据孩子的不同程度进行拆解。社交首先要有社交动机,即孩子对跟别人玩、与人互动这件事有没有兴趣。如果本来就没兴趣,哪怕家长迫使他去,但他是不喜欢、不愿意的。


怎样提高社交动机呢?如果孩子有很多感兴趣的零食、玩具、活动,社交机会就会成倍增加。我们可以以这些东西为媒介,鼓励孩子开展社交,愿意跟人建立起配合以及互动。


第二是社交能力,也就是能不能的问题。基础社交可以是简单的打招呼、挥手、点头微笑,更进一步,孩子能把模仿、听指令、提要求这些技能应用到跟同伴的互动上,比如能够跟随别人、回应别人的话、主动跟别人表达需求等。


怎样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1、创造孩子喜欢的活动和情景,让孩子能够跟别人平行游戏。哪怕不互动,孩子愿意跟别人待在一起就是个很好的开始。他不会讨厌、躲避其他小伙伴,也不会把别的小伙伴赶走。


2、慢慢进行一些孩子喜欢的简单互动。社交是两个人的事,大人可以找一个能够回应我们的孩子,并且跟我们的孩子兴趣相同的小朋友。比如两个人都喜欢汽车模型,如果对方孩子愿意配合,也有耐心跟咱们的娃一起玩,社交效果会提升不少。


一上来不要着急频繁互动,甚至可以先不涉及语言沟通,让我们的孩子跟对方一起玩,然后引导他关注对方怎么玩,再去模仿。中间可以试着跟对方分享,比如说在我们的孩子旁边放一个他不太想要,但对方孩子需要的东西,让对方跟我们要“帮我递一下蓝色的积木吧”,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回应,这就是一个基础的社交回合。


再发展到,对方手里有我们的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他主动去要。


3、如果孩子能力再好一些,喜欢的东西也多一些的话,可以增加回合数量。在一要一给之外,衍生出更多形式丰富的回合。


与此同时要注意,社交动机的提升跟孩子的能力要匹配,孩子才能在社交中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有的孩子有社交能力,但没那么好,这种情况下尽量不要给孩子发展出太多社交动机,不然孩子会非常想跟别人玩、获得别人的关注,但他又不会,难免让对方小朋友觉得咱们的孩子不好玩,进而产生排斥心理不愿意带他玩,让我们的孩子受挫。



甜甜老师小课堂:

什么时候考虑让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



原则上孩子年龄大概3~4岁之间就可以考虑进入幼儿园了。


1.首先要考虑孩子的自理能力,能不能自己穿衣、吃饭、表达上厕所的需求;


2.其次孩子能不能在集体环境下安坐、不乱跑,遵守课堂秩序;


3.孩子能不能在集体中去关注小朋友、关注老师,哪怕上课听不懂,但能跟随别人去回应和做事情。


如果以上可以做到,说明他在幼儿园是能待下去的。


具备了以上基本条件,还要看孩子在幼儿园能不能听老师的话,并通过观察别人学到新东西,学到的多还是少。如果学到的东西比较多,可以考虑上全天幼儿园,另外在家里给他做些训练。


如果他能在幼儿园待,但获得的东西不多,可以考虑居家进行一些密集干预,或从机构获得支持,帮他补足能力。









孩子什么时候能够上小学?


1.孩子有比较好的常规。不打扰课堂、能够跟随一些课堂活动、自己收拾书包等。


2.认知能力能跟上。小学课堂时间加长,如果孩子听不懂,他自己也会着急,难免引发一些问题行为。


遇到听不懂的怎么办?最好能有一些不打扰课堂的技能,比如画画、看书、写字,在坚持不了的时候可以做这些事情。


总结一下,集体环境里第一原则是不打扰别人、不打扰课堂。其次希望孩子能有所收获。收获不足的话,家长要注意在课余时间给他教授一些语言、社交等方面的技能,保证孩子持续发展。


更多关于自闭症的专业知识及干预经验,可点击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