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干预路上,每个闭娃和其家庭都有各自的苦恼。尤其进入学龄,家长最担心孩子在自理、安坐、跟随等方面的表现,以及是否有自伤和伤害他人的情况,这些往往是衡量一个孩子能否入学的基本条件。当然,也有一类能力较好的孩子,在认知、学业、精细、运动等方面跟同龄孩子差距不大,最大的挑战来自核心的社交能力,不喜欢往人堆里凑、社交欲望很强但不会用合适的方法表达出来、无法接受批评和输赢……这样的娃有自己的想法,“心眼”也不少,大人讲的道理都能听懂,也能应答,但一到生活中就原形毕露,我行我素,执拗得很。5岁多的小C就是这样一个孩子,虽然能力好过不少闭娃,可由于社交技巧不足,最初融入集体时常常弄巧成拙,闹出不少乱子。经过一年半家长和机构通力合作,好消息传来,小C近日正式结束“半天机构+半天幼儿园”的状态,进入“全天的幼小衔接班”上学,向着明年9月进入普小一年级的目标冲刺。别看现在小C乖巧懂事,是个康复得挺不错的孩子,背后为了解决他的社交难题,机构和家人费了数不尽的心思。作为阶段性胜利的总结,我们请到了小C奶奶和机构的老师——来自ALSO·IN郑州二中心的督导和干预师们,跟大家分享如何解决孩子干预路上的社交难题。ALSO·IN集体课上,小朋友合作玩游戏。害怕社交,见到小朋友就躲老远2020年8月至今,小C进入郑州IN二中心有一年半了。他来的时候自带光环,只花了一个月,便从一对一的密集干预课“跳”进IN的集体课,让其他家长羡慕极了。奶奶是陪伴小C最多的人,从孙子出生到确诊、干预,她一直不离左右。小C的父母虽然要工作,但一直配合机构教学,坚持居家环境下的技能泛化,希望把自闭症给儿子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朝着普通孩子的生活努力。是的,对每一个自闭症家庭来说,想成为“普通人”中的一员都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来IN之前,小C的语言已经出来了,并发展出了较好的认知能力。奶奶特别上心,会花很多时间在生活里教孩子,给他创造语言环境和社交机会。不过,小C在社交上一直进步缓慢,看到同小区一块玩的小朋友,会远远绕开走,不愿意看也不愿意接近。经过IN的评估,小C的能力跟同龄孩子比,认知方面差异不大,但跟人的配合度、对人的关注有待加强;虽然说话没问题,但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主动语言的频率也需加强。为此,督导先给小C定制了一对一课程,注重技能泛化和教学的灵活性。让他理解跟小朋友玩的情景,并利用课间操时间、娱乐休息时间制造他和小朋友的互动机会。小C跟小伙伴一块玩游戏进入集体课后小C有了相对固定的小伙伴,老师教起来更加有的放矢。也许有家长会疑惑:四五个孩子一块上课,每个娃能力都不同,老师怎么在同一堂课中设置目标,保证每个小朋友都有所收获呢?以小C所在的集体课为例,每个娃都有让人头疼的点,有常规不好的,有注意力不好的,也有稍带攻击行为的……每天上课前,集体课老师都会跟个训老师交接,了解孩子的能力表现;也会跟家长沟通,询问他们的预期。比如,孩子在幼儿园常规不太好,家长会更希望先在建立常规上有所突破。“IN的集体课每周有不同主题,贯穿在绘本阅读、互动游戏、手工时间等方方面面,对孩子的跟随、服从、安坐、分享以及合适的语言表达能力等进行全方位提升,并根据孩子的不同能力设置不同目标。”小C的集体课老师郭沙沙说。以老鹰捉小鸡游戏为例,小C的目标是独立讲出游戏规则,玩完之后能回到原来的位置;小D也有这种机会,但需要在老师辅助下讲出游戏规则;小A的社交动机不强,甚至不愿意参与游戏,他的目标是参与就好,哪怕跟着老师跑一跑也会得到强化。“有的孩子学得快,教三四次就会了,有的教四五十次还没会,但我们不会拿他跟别的孩子比,而是跟他自己比。”郭沙沙说,“有的孩子语言不好,说不出来,老师面前有个黑板,他能指出问题的正确答案就好,不用非说出来,然后我把黑板拉远,他也能指出来就是进步。我们考察的是孩子远距离听指令的速度、注意力维持时长,不会只强调认知。”有了集体课的磨炼,孩子们进步明显。在小区遇见小朋友,小C能站在旁边看看;后来也能一点点靠近,从他们身边走过;最后也能融入进去,虽然互动不多,但能骑着滑板车在孩子群里穿行;在幼儿园他会主动找到老师,表达:“我能不能跟你们一起玩?”家人别提多高兴了。了解冬奥会,咱也不能错过。社交欲望大增,但不知道怎么跟别人玩进入幼儿园之前,小C的家人给他报了个体能班,一来加强运动,二来培养课堂规则,观察小C在一般集体环境下的表现。一看不要紧,小C就像匹脱缰的小马,完全不听老师指令,沉浸在跟老师你追我赶的乐趣中,体能倒是消耗了,但上课效率非常低。奶奶见状,把情况反馈到了IN的督导那里。当时的督导静静老师首先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问题——小C可能想获取关注,也可能是不喜欢体能课而逃避,不过他是个有想法的孩子,最好不凭空做判断,不如先问问小C。居家干预高手奶奶上阵,循循善诱先让孙子复盘运动课都干了啥,小C便主动提及他在教室里跑,老师追他的事实,这时奶奶便问:“你为什么跑呀?”小C答:“我在跟那个老师玩呢!”真相大白:孩子不是逃避,也不是获取关注,是想跟老师玩,但不知道怎么互动。教会小朋友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各种情绪是老师们的重要任务之一了解情况后,静静老师建议老师可以这样配合,奶奶听后表示接受,并反馈给体能班老师,尝试暂时改换小C上体能班的目标——✍把“整节课都能很好地跟随某项运动”变成“跟孩子商定好,比如运动2分钟,然后跑5分钟,铃响之后再运动2分钟,再跑5分钟……”✍下一步,运动老师把跟随运动的时间延长。小C自由活动的时间减少,如此循序渐进,不断增加他跟随老师做运动的时长。如此施行了一段时间,果然奏效,小C既有机会满足自己跟老师玩的需求,跟随老师做运动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后期小C进入幼儿园融合,也出现了爬桌子、上课拉窗帘等行为,奶奶询问后得知孙子是想跟老师玩捉迷藏。便依样画葫芦,跟幼儿园老师提议,能否在课上给小C创设一两次玩捉迷藏的机会,通过真实的游戏告诉他什么时间可以玩捉迷藏、怎么玩、跟谁玩。老师听后也采纳了奶奶的建议,带着班上的小朋友和小C过了玩捉迷藏的瘾,通过适当的引导,向小C传递了可以做游戏的时间以及游戏规则。IN在课程上也配合奶奶设置了相应课题,老师把重点放在教孩子上课时可以做什么,下课后可以做什么。同时设置上课和下课时间点,帮孩子明确什么时候可以玩游戏。幼儿园和机构双向发力,小C对于游戏规则的理解更加深刻、直观,不恰当的社交沟通和表达也相应减少。ALSO·IN集体课上,小朋友跟老师一起做游戏,左一为小C。情绪问题爆发,会突然拍打、拥抱小朋友随着小C掌握的技能、懂的道理越来越多,社交方面的情绪问题也随之爆发。他能跟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玩,也能一定程度上理解别人的语言,但理解得又不太透彻,接受不了任何人说他不好。如果小朋友跟他说话稍微大声,他会出现抓、拍打小朋友的现象,或者冲过去抱人家一下。幼儿园老师向奶奶求助,奶奶把问题反馈给了小C现在的督导甜甜老师。督导通过分析,猜测小C是想跟小朋友玩,以上行为是想表示自己的喜欢和亲近。回到集体课上,老师们继续加强小C跟小朋友的互动,教他跟小朋友打招呼,怎么玩游戏,怎么去回应——【绘本时间】:小A正在看绘本,小C也对绘本感兴趣,会问老师:“这书叫什么名字?”老师不回答,指一指小A说:“你自己问小A‘你的书叫什么名字?’”同时引导小A去回应小C。【手工时间】:几个小朋友一块做手工,老师不会给每个人都发手工材料,而是把剪刀都给小A,把胶棒都给小B,把材质都给小C,孩子们会为了获得一整套手工材料互相借东西,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教小朋友学会发起社交。【游戏时间】:分配角色时,老师不问每一个小朋友想当什么角色,而是让小朋友彼此去问。如果两个人的角色冲突,老师引导孩子表达:“这次我先当老鹰,你再来当好不好?”互相沟通,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练习,奶奶发现小C在幼儿园的不恰当行为有所减少,当他想跟小朋友互动时,能够选择比较恰当的方式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