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赞珠》:在最尊贵的月份捧起最纯净的感情|回族微电影赏评(原片巨献)

宗融艺文馆 宗融艺文馆 2020-08-17
来自专辑
艺术美宴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本期导读

2007年,短片《西海固三部曲》《今年开春》开创回族微电影之先河以来,相继涌现出《少年》《一夜梨花》《哈桑》《玩手机的女人》等优秀回族题材短片,回族导演吴海伊的《赞珠》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本片讲述一位回族老人在老伴走后7年多的时光里,执着地用各种方法想“复原”老伴生前念经用的赞珠。虽然直至他归真都未能如愿找到满意的珠子,但老爷子执着的行动传达出对老伴的浓浓深情,早已弥补了一颗珠子的空缺,同时也让他本是孤独的生活变得不再孤单。这是一部特别适合在安静的月份思索人生的作品。除观赏影片外,本馆还约组一篇赏评文字,并作综合报道,讲述影片幕后花絮与导演成长故事。


电影《赞珠》



导演: 吴海伊

编剧: 吴海伊

主演: 王枚 / 石小杰 / 佟晓虎

类型: 剧情 / 爱情 / 短片 / 家庭 /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片长: 19分钟

又名: TASBIH


在最安静的时间捧起最纯净的情感

观回族题材电影《赞珠》



澜京 | 文


       2015年,我在《端庄文艺·微现场》了解到,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的北京回族女孩吴海伊拍摄了一部回族题材微电影《赞珠》,这燃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当即从网上搜索观看,颇为震撼,至今对很多情节和场景都念念不忘,尤其是结尾部分,忍不住经常回看。这部电影在对母族的礼赞里表达着对亲人的深情,沟通着广大观众与一个民族的心跳。


2015年《赞珠》北电毕业展映现场报道


       影片围绕一名北京回族老人的晚年生活展开。在他的老伴归真时,一串他年轻时作为信物相赠,后作为一生相守之象征的赞珠散了,无论怎样寻找,都失落了一颗。老伴归真后,他以虔诚的功修获得精神上的抚慰,同时不遗余力地苦寻这颗珠子。


儿女忙于工作,老人孤独地生活,缺乏情感慰藉,又承受着随时发作的疾病。最终,老人买来机器和材料,日复一日地自制这颗赞珠,从中思念着老伴,在电钻的打磨声和飞扬的木屑里回忆着初恋的味道,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


葬礼过后,子女整理遗物,拉开抽屉,震惊的一幕发生了——无数的赞珠顿时倾洒而出,如汹涌湍急的浪潮,每颗珠子狂跳不止,令人眼花缭乱,最终缓缓静下。这就是老人在生命的最后,那单纯、寂寞而痴情的生活的写照,也是对老伴永恒的眷恋和最后的告白。


 不到20分钟的时间,从斋月至开斋节的几件小事里,贯穿着老人与老伴的相识与离别,同时融入了老人独居、想念儿女、户外活动与民族生活的画面,在微缩的篇幅全景呈现了一个空巢老人的全貌。老人就医归来,在公交车上看到一名陌生小伙子的手串,就倔强地认定其中有自己送老伴的赞珠上的一颗珠子,小伙子漠然离去,老人就在大街小巷疯狂地寻找他,直到小伙子没入拥挤而疾速的人流,再也看不到。



看到这一幕,我心疼不已。一个老人,老伴已经离去,子女不能相伴,自己带着时刻发作的心疾,拖着行将归真的身体,还能怎样呢?靠什么填补心灵的寂寞和空虚呢?老人虔诚度过了全美的斋月,在开斋节,一一按传统做好,带上自己补好的珠子,参加了节日的会礼。当人们都已下殿聚餐,老人独自跪坐赞颂,回忆着当年在此时此刻的碑亭下,亲手将珠子送与初恋的一刻。那时,她有些害羞,鼓起勇气一把拿过了珠子,转头而去,给了他一个美丽的笑脸。昔日的爱人永隔,今日坚强自持,无边无际的寂寞频频来袭,要吞噬着老人最后的精神。老人一袭白衣,手持赞珠,虔诚赞颂,犹如一点微弱的萤火,在铁青的黑暗里跳动。


 



电影对北京回族传统文化的把握完全精当,对回族民俗和传统节日的呈现准确而传神,在做油香、节日会礼的镜头中,都展示了回族人独有的精神气韵。作为都市题材的回族电影,闹市和小巷中晃动的一顶白帽,足可令民族观众看起来心动涟漪。古香古色而富有官寺之辉煌壮丽的古建中,无论大殿装饰还是户外碑亭等建筑,都加深了一层难能可贵的历史色彩,这在现代的都市中,承载着某种妙不可言的价值,观众不难感受到。最为难耐可贵的是,这则故事从完整的回族传统文化母体内,孕育出了全人类共同的情感,沟通了所有观众同“白帽”“盖头”这些以往略显刻板的意象的感情,让民族与社会、传统与现代的诸多差异得以无缝相连,各个群体得以共情。希望大家都能观看这部电影,获得直抵心灵的感动——这是一个时尚女孩在对母族的礼赞中,表达的对爷爷奶奶的眷恋和深情。



 另据笔者了解,这位一直白衣白帽的主演王枚老人是一位了解回族生活的汉族同胞,拍摄中还有腿疾,能完成这次拍摄,非常不易。作为有着众多兄弟民族参与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想必背后还独有一番趣事和风景。



延伸阅读


不服输的北电才女

《赞珠》导演吴海伊的成长之路


宗融艺文馆|综合报道

   


《赞珠》:送给爷爷奶奶的礼物



微电影《赞珠》是吴海伊的本科毕业作品,讲述了一位回族老人在老伴走后7年多的时光里,执着地用各种方法想“复原”老伴生前念经所用赞珠的故事。构思正来源于她爷爷奶奶的真实经历。


吴海伊是爷爷奶奶一手带大的,爷爷奶奶对她甚是疼爱。“我奶奶在世的时候,爷爷整天跟她拌嘴,我一直不理解他们;但奶奶去世之后,爷爷失魂落魄的,挨个儿给子孙打电话,我才体会到一些他的感受。”


谈及拍摄本片的初衷,吴海伊说,“如今,老年人是容易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一般老人都会得到照顾,但很少有人去关注老年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的情感生活。”


遗憾的是,吴海伊的爷爷奶奶都相继离开了,尤其是爷爷去世的时候正赶上吴海伊还在忙着片子的混录,没来得及在老人临终前放一遍,所以刻意在片尾打了两行字:“谨以此片,献给我在天堂相守的爷爷奶奶。”



短片只有十几分钟,但拍摄是个复杂漫长的过程。从申请项目开始,吴海伊全程担任编剧、导演、剪辑,还要承担一部分制片工作,使用有限的经费、选场地、联系演员、制作道具……每个环节都会遇到困难。比如拍摄场地不容易争取,她拍摄完会主动给人家收拾干净,赢得好印象;夏天连续暴雨,马上调整拍摄室内戏,天气一放晴就赶紧拍外景。用她的话说,“一直在解决问题,根本没有沮丧的时间”。


短片在学校放映的时候,面对亲友和几百位观众,她特别紧张,因为觉得自己的作品还比较稚嫩。不过,这部作品最终依靠真挚的情感打动了观众,后来还获得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学生“大银幕”奖、首都大学生微电影节(15分钟以上组)最佳编剧奖等多个奖项,也为吴海伊的导演之路开了个好头。


现在回顾起来,吴海伊觉得《赞珠》还有一定的改进空间,“我觉得导演是一个需要阅历的职业,当时的技法还是稚嫩,缺乏对人物内心的理解,这个也跟片子中的人物与我现在的年龄差距太大有关,所以人物情感还不够细腻,太表面了。”  




   

北电才女的“逆袭之路”



吴海伊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孩子,小时候父母工作忙、陪伴少,很早就养成了独立的性格,知道自己要什么。小学期间,她是学校的体育生,练了6年的800米跑和跳高,带着这种“不服输也不怕输”的“劲儿”一路成长。她是个典型的偏科生,看到自己喜欢的课程,她能学得津津有味,而对于不喜欢的课程,就连翻开书本也会觉得烦躁。因为成绩不好,还经常受到老师们的批评和质疑。


不过,她特别喜欢课外实践,高中时,她成为学生会外联部的一员去联络外校,或者主持学校的文艺活动,参加定向越野,甚至自导自演校园话剧表演等。她也爱看小说、电影,总之,就是有点“不务正业”。


回忆起这段时光,吴海伊觉得正是那时候的经历开拓了她的眼界、增加了她的阅历,提升了她的能力,而这些是与她现在的专业要求紧密相关的。


成绩平平的她,遭遇了第一次高考的失利。她没有接受父母出国读书的建议,而是就在原来的高中插班复读,有的同学甚至会嘲笑她。但第二次高考后,她终于如愿以偿地考进了北京电影学院,进入导演系剪辑方向就读。


在这座中国最好的电影学院里,她终于如鱼得水,完美“逆袭”。“到了电影学院以后,觉得人生都自由了,就像一个大超市一样,你想要的东西,你得自己去拿、去够,反而能主动去学习了。”她一直是班长,在7年的本硕学习期间,因曾经拿齐学校所有奖学金奖项,而被冠以“大满贯”的殊荣。这些奖项包括国家奖学金,一、二、三等奖学金,校级优秀学生干部、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


她对专业实践也特别热爱,大三表演课结束后的汇报演出,她和同学们演出了话剧《红白喜事》,开场前等待的队伍都从操场排到了校门外面。“读剪辑专业,凡事必须自己上手,要靠经验累积,这种学习方式,不再像背书填鸭式那么枯燥,我反而有了学习的动力,因为乐趣就在你时间线上的剪辑素材里或者摄影机拍摄的画面里。”




和师弟师妹交朋友



吴海伊喜欢当老师,从大四开始担任兼职辅导员工作。她与师弟师妹们成为朋友,聆听他们的心里话,悉心帮助师弟师妹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烦恼与问题。“有时老师的一个眼神或者一句话,就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心态。”有一段时间,因为操心学生的事儿,耽误了自己申请校级项目,她觉得不太甘心。但来自学弟学妹的回报,又让她感到很值得。“我拍两个毕业作品的时候,他们都来帮忙。一位学弟为了帮忙制作和运送道具,从河北老家连夜坐车到北京,自己推着板儿车、扛着砖,在没有信号的拍摄场地小树林一直等到天亮开机,我当时特别感动。”


吴海伊的硕士毕业短片叫《赛道》,算是一部青春片,主角是一个为了赢得赛跑而不断克服各种困难的女生,有着和她差不多的“劲儿”。吴海伊说,“想拍这个题材还是因为跟我自身经历有相似之处,我也经历过青春叛逆期。”


硕士毕业后的吴海伊选择留校工作,当全职辅导员。她的“劲儿”仍然很足,想继续读博,然后成为教师。“当老师会有一种成就感,这也印证了我们学校的校训:薪火相传。”




参考资料

1.魏其濛:《吴海伊:不服输也不怕输》,中青在线2018年11月12日。

2.张帅祯:《电影学院才女吴海伊的逆袭之路》,《中国青年报》2017年6月26日。

(本文综合摘编自以上文字,特对相关媒体和个人致谢)




宗仰百籁

END

融裔晓声





图片 | 本馆/网络   主编|尕夫  本期编辑 | 澜京


链接

往期力荐

达慧中:斋月的红灯|时光变迁中的北京贵月记忆在书写与朗读中归来

回民乡党为何要向陈忠实先生致敬|陈忠实逝世四周年纪念特刊(视频)

天园里也有芙蓉花开|送别西安女摄影师刘芙蓉,请记得她留下的这些美丽瞬间

一篇写拉面馆的小说治好了大学生的“空心病”|马忠静《马琳,马琳》鉴读(澜京)




表述自我  多元共融  守住文脉  启发新声

|民族|文学|电影|艺术|朗读|口述史|地方志|


宗融艺文馆

微信公众号: zrywg2017

E-mail:zrywg2017@163.com

好内容分享更多读者,敬盼  [留言]  [转发]  [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